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石壕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标题:唯歌生民病 ——《石壕吏》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 1.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简单的诗文的能力。 2.理解诗歌欠缺方法和经验,对语言的品析比较随意。 3.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诗中所描绘的苦难生活难以形成共鸣。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挑读、讲述疏通文本意思,落实难点词句;把握叙事诗的要素。 2.通过分层次朗读、细读、演读诗歌,品析人物形象; 3.通过补写品味故事结尾处的留白,再悟诗人悲悯情怀。
教学重难点:从细微处、寓问于答中品析形象,体悟感情。
教学过程: 一 、 情 景 导 入 唐肃宗乾元元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 安庆绪所占的邺郡,本来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 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实行了毫无 章法、暗无天日的拉夫政策。 这是一场昏庸统治者在战略上犯了错误的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之战。 二 、 初 读 诗 作 , 梳 理 诗 意 1 . 自读,借助注释和词典自主梳理文意。
2.译读,你说我译,同桌解决了疑难字词。 3.复述,以第一人称讲述所见所闻,老师检测了掌握情况。 重点突出:“怒”凶狠“戍”防守“且偷生”活一天算一天“绝”停止 三、叙事诗歌,把握要素 1. 回顾诗文。请用原文回答本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寻找信息。从这句话中我们掌握了哪些信息 ——叙事要素齐全 四、细读品形象,补读悟情感 提问:原文是如何评价差役和老妇的形象的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一)感受老妪形象 1、苦在何处 ——可泣 分层次朗读,从内容中感受老妪的痛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爱子丧生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境困窘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力衰应征之苦 2.自请应役——可歌 细读“更”“请”“急”三个字,于细微处感受老妪的形象。 ① 从“更”字,我读出了老妪 爱 家 o _ ② 从“请”字,我读出了老妪 坚 强 , 爱 国 ③从“急”字,我读出了老妪 爱 国 (二)感受差吏形象——可痛可恨 1. 从“野捉”行为中感知形象——狡猾 2. 从“呼”的语言中感知形象 知识点链接:藏问于答,不把问话写进诗里,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
(

)请补写差吏语言,并演读对话,体会形象。
角色分配 旁白:1人 差吏1/2人 老妇:1人 杜甫:1人
一个深秋的晚上,死一般沉寂的石壕村内,(一个)两个彪形大汉敲响了 一个老妇的家门。家中的老头子情急之下艰难地翻过墙头逃跑了。这时,敲门 声一阵紧接着一阵,老妇人颤巍巍地开了门。 差吏在门外边拍门边声嘶力竭地喊:“① 。” 老妇战战兢兢地哭诉道:“ 。” 这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突然响了起来。(可由小组成员模拟婴儿啼哭声) 差吏暴跳如雷不耐烦地吼道:“② 老妇涕泗横流,她擦着眼泪悲悲切切地说:“④ 。” “⑤ ”说着,凶暴的差吏就要进屋提人。 老妇哭着央求道:“6 如狼似虎的差吏恶狠狠地斥道:“O 。”
评价:请同学从补写内容、表情动作等角度对演出进行评价 感受:从表演中感受到官吏不讲情理凶恶狰狞 统治阶级的罪恶。 ( 三 ) 感 受 作 者 形 象 1.“如闻”是听到了还是没听到 听到了:(有泪有声为哭,有泪无声为泣)是媳妇在小声哭,作者因关切人 夜不曾合眼,所以既是哭声小也听见了。 没听到:是作者太过于关切人们痛苦,自己的内心在悲泣。 2.补写杜甫的台词,我们还能看到杜甫怎样情感 若感叹——从差吏角度,是悲愤 若安慰——从老妪角度,是同情是歌颂 若祝福——从战事角度,是向往和平 我们从杜甫的无声中,可以看到无比矛盾的杜甫。对于唐王朝平定叛乱的正义 之战,作为参军的他应该拥护,但对于酿成灾祸却不管人民死活的统治者他又无比 愤慨,对百姓的惨重牺牲他又极度同情。
五、拓展阅读,再悟悲悯
全班齐读“三吏”“三别”节选: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新安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鞠。……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垂老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六、课堂小结
杜甫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时期普通百姓惨痛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其诗
歌享有“诗史”之称是当之无愧的,他在诗歌表现出来的悲天悯人的“仁爱”思想
让他享有“诗圣”之称也十分恰当。
七、作业布置
1.续写故事结局(以下任务二选一)。
任务一:以老妇为续写对象,续写老妇的结局。
任务二:以老翁、孙儿、孙母为续写对象,续写他们的结局。
2.阅读一本书:冯至的《杜甫传》。
八、板书设计
《石壕吏》杜甫
(
凶恶狰狞
苦难爱国
悲天悯人
)差吏——统治者爪牙
(
战争
)老妪——广大老百姓
作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