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画外人画中人——《野望》《钱塘湖春行》写景抒情诗歌联读【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了背诵 了不少诗歌,在语感、朗读、阅读方法等方面有了一些积累。但是,学生对于律诗还没 有系统的了解,而格律音韵又是十分复杂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在讲 解时可以暂不求太深入了解。其次,写景抒情诗歌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所 以我想在情景关系上面给学生拓展,提升他们的阅读写景抒情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 描绘画面,感受意境,积累优美诗句;3. 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4. 学习写景角度,了解情景关系,提升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难点:了解律严密的格律限制。一、导入新课断 章 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 了别人的梦。世间人物、景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下面我们走进两首诗来 看看各是什么关联。二、诗作初读1.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皋”gāo、没mò、堤dī2.圈读,圈出两处你认为同桌不会的地方让他解答。(重点突出,解释疑难。“薄”迫近,“相顾”相看,“长歌”长啸高歌,“几处” 几只,“乱花”:纷繁的花。“渐欲”将要“迷人眼”让人眼花缭乱)3.诵读,用你的声音传达情感。三、再读求同,我们把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节课中学,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吗 请同学们边读 边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然后批注在书本上。1. 形式上,读懂律诗字数、句数、押韵、对仗、平仄 ①律诗特点,参考课本补白限字(每句七言或五言)限句(每首八句四联,首、颔、颈、尾联,长律不受限制) 限韵(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压,压可不限平声韵) 平仄(每句中平仄相间,上下句中平仄相对)知识补充: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 上、去、入。对应在普通话中大致为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音韵有变 有时不准。对仗(颔联、颈联上下句对仗)知识补充:对仗,词性相同,词义范围相同,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 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②律指的是诗歌的声韵格律。萌芽于齐梁新诗体,定型于初盛唐间。 2.内容上,读懂写景抒情诗两首诗都有写景和抒情,他们都是写景抒情诗。四、怎样的景1.读一读,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 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绿杨阴里白沙堤。”2.说一说:两首诗诗歌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用镜头拍摄画面,并用固定句式“一 幅 的 图”来概括画面。《野望》广镜头: 夕阳余晖的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出浓浓秋意。 中镜头:放牧的人挥鞭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野望》描绘了一幅静谧祥和的山秋晚归图 《钱塘湖春行》广镜头: 湖水初涨,与岸齐平,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中镜头:几只黄莺在向阳的暖树上鸣唱,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含苞半开,春草还没有长高。《钱塘湖春行》生机盎然的 湖上早春图(提炼方法:形容词+时间+地点) 难点讨论:①《野望》写景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描绘画面时应该两句合起来理解。②“乱花渐欲迷人眼”写的是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预见即将盛放,使 人眼花缭乱,是虚写。③“几处早莺争暖树”写出莺燕新来的动态和黄莺争鸣的热闹景象,一个 “争”字,将鸟儿拟人化了,描绘出鸟儿在春天轻灵活泼的情态,使春天也多了一份生机和活力。教学古诗,对诗句含义不宜作繁琐分析和逐句串讲,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主活动,引导 学生思考,也抓住了诗歌的精要之处,指点一二,引导学生去更深入地感受,而学生必须紧 扣诗句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把凝练的词化为具体的内容。比如“争”这个词学生就可能有点 难度,这时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早春景象关联起来或者人争的情景结合起来 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赏析的过程中,涵咏品味,发展想象力,涵养性情,感受诗 歌的语言和意境。3.析一析:两首诗写景的角度。补充知识点:写景角度有七种,包括虚与实、动与静、声与色(视与听)、 正与侧、点与面、时空角度、主客观角度。《野望》 动 静 结 合 、 远 近 结 合 《钱塘湖春行》动 静 结 合 、 远 近 结 合 、 虚 实 结 合4.结一结:从品读两首诗歌的写景部分,我们总结出哪些诗歌景物描写规律 预设:要炼字、写景要有角度的变化、总括图景方法小结:两首诗歌的景色不同,写景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都是一幅能 带给人美好感受的精美画卷。五、怎样的情1.景色美如画,作者在融入在画卷之中还是游离于画卷之外呢 你从哪里可 以看出来 预设:《钱塘湖春行》——人在画中游从“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游踪可以看出;从“最爱湖东行不足”可以也看出作者行走画卷中。《野望》——人在画外望从“望”字可知,作者是站在远处看,有一定的距离;从“无相识”看,作者对其中的人是很陌生的,对眼前的一切是游离在外的, 不融入。2.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钱塘湖春行》预设:“最爱湖东行不足”这一句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湖光山色 的喜爱之情。《野望》(1)再读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引导思考:对着如画的美景诗人是不融入的,是游离在外的,那他在 干什么,他在想什么 请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诗人心理,完成下列填空。助读资料: 【资料一】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 东皋,自号“东皋子”。曾三仕三隐,在官场和田园间徘徊,曾作诗云:“有用虽 自伤,无心复招疾。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表达既希望有司赏识,建功立 业,又希望身心自由,不受伤害的意愿。【资料二】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句诗:“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达犹豫彷徨、不 知何去何从。他在张望,他在徘 徊,他在高歌他眼中望的是静谧美好的山秋晚归图,但是格格不入。 他心中望的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但是终不得志。 他内心迷茫苦闷,只能放声高歌,向古隐士寻求慰籍。《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虽然的情调闲逸,但从作者的动作行为与心理的 描写中,流露出彷徨和苦闷之情。六、课堂小结白居易行走在画中,陶醉于画中,是画中人,情景交融;王绩游离于画外, 于田园格格不入,于朝野又无所作为,迷茫苦闷,虽于晚归图中是画外人,但他失意彷徨的情绪投射到景中,落日余晖也染上了一层落寞,情景相生。七、拓展延伸介绍几种情景关系,请找出对应的诗句。①触景生情(先有景,后有情)②融情入景、移情入景(先有情,后有景)③情景交融、情景相生④以乐景衬哀情,一 倍增其哀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王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杜 甫八、作业布置请找出以上四种情景关系的诗歌各一首。九 、板书设计《野望》《钱塘湖春行》——写景抒情诗联读(人在画外人在画中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山秋图晚归图 作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