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不平则鸣的呐喊——《马说》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 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指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 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诵读一直都是接近文学经典的最好方式。而学生深情并茂读课文在常规教学中还是比较 少,而这篇文章的情感态度学生隐藏在虚词里,句式里,字里行间,学生较难把握,所以需 精心设计诵读环境,读出学生最真实的诵读感受,从而加深对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2.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 细品文中形象,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情,从而启迪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类把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把握观点。
难点:诵读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作者感情,培养正确人才观。 【教学过程】
一 、 借助文体,巧导入
猜一猜
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文章辨析序 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是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 问题的看法。
2.《马说》这篇文章会些什么呢
关联旧知《爱莲说》,猜测也是托物寓意。
二、 读懂文言,重积累
1、理一理,借助注释和词典自主梳理文意。
2、难一难,你读我译,同桌解决了疑难句子。
3、分一分,分类归纳文言知识,重点突破。
老师提问我抢答,落实通假字(“祗”“食”“见”)、一词多义(实词“能”“策”虚词“之”)、 古今异义(“是”“或”“安”)、和倒装句(状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定后“马之千里者”)。
三、 读懂文意,重思辨
辩一辩:辩论促进文意理解。
文中作者刻画了“食马者”和“千里马”之间的矛盾,请你选择一方依据文章内容据理 力争。
正方观点:有马 反方观点:无马
统治者:吃得多、无精壮神骏的外表,骨瘦如柴、拉车无力、更不能驰骋疆场,还聒噪不满 千里马:鞭策不得其法、喂养条件不足、鸣叫不知所云
四、 细品形象,悟感情
(一)马是怎样的马
1.说一说:才能、特性、际遇
① 日行千里的才能
② 食得多的特性
③ 屈辱而死的际遇
2.读一读:不平则鸣,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在呐喊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诵读一:“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习支架:改为屈辱而死是否更好 从画面感、副词、句式角度思考。 从这一句中,我读出了作者 无 限 的 痛 惜
诵读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学习支架:参差错落的句式(三字、五字到九字)、先后层次的排句(原因一环扣一环层层 深入)、反诘的句式感受作者的
从这一句中,我读出了作者 强烈的愤怒和深深的谴责 o 诵读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学习支架:设身处地的想象(它在鸣叫什么, “意”是什么 )和铺排的句式 从这一句中,我读出了作者深 刻 的 嘲 讽 _o
诵读四:不以千里称也。 “ 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安求其能千里也 “也”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 “也”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学习支架:标点符号和虚词“也”
从这三句的句式变化中,我读出了作者情感程度的变化:
(二)人是怎样的人
读一读“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品一品
他的行为:居高临下地鞭打千里马
o
他的语言:没 有 千 里 马 他的心理:贤才太少无处可觅
他的形象 :不识人才的愚昧浅薄 、 不重用人才的狂妄蛮横的统治者
o
五 、 喊出心声,明观点。
1.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幼年早孤,由 嫂抚养。《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 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 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 有”之叹。
2.请用下列句式喊出韩愈的心声:
你既不 , 又 不 还 不 你却还
预设:既不能按正确的方法对待我,又不能提供有利的条件,还不能明白我的诉求,你 却还说没有人才。
呜呼!你真是
预设:有眼不识泰山有眼无珠鼠目寸光 2.请明确本文的观点:
原文:“其真不知马也!”
托物寓意:统治者不识人才。
六 、 不甘沉沦,辟蹊径
1读一读:
韩愈,文学家、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尤其著名。在文学 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主张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对 内容空泛;在文学语言上主张“陈言之务去”,即除去陈词滥调,讲求文学语言 的流畅简洁。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明 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愈的文章 和杜甫的诗歌并列,成为“杜诗韩笔”。他所提出的“不平则鸣”的文学创作的 观点影响深远。
千里马难遇伯乐,就像贤才难遇明君。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给了一 个人杰出的才华,也许就不会再给他极佳的运气,所以,千里马难以遇见伯乐,几乎是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才无法摆脱的宿命,面对这样的人生困境,该怎么办 韩愈的一篇《马 说》给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的难题,但是,他用他的一生给我们做 出了完美的解答。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崛起,从人生的山重水复走向了柳暗花明。 2.说一说:
同学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甚至人类历史上,愚妄浅薄的食马者何其多!慧眼独具 的伯乐何其少!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的悲剧何其常见!如果有一天,当你也陷入怀才不 遇的困境,那时的你,将何去何从 让我们也像韩愈那样不平则鸣,有感而发吧。
预设:假如我怀才不遇,我会安慰自己,对自己说:你要自信。//假如我怀才不遇, 我会鼓舞自己,对自己说:你要行动。//假如我怀才不遇,我会相信自己,对自己说: 你要坚持。//是的,假如怀才不遇真的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一定会承认自己,并且更努 力,让全世界都接纳我自己!
七 、 课堂小结
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 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 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 我们真的怀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八 、 作业布置
阅读《马说》姊妹篇《龙说》,理解其中的道理。
九 、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做自己的伯乐
文言知识 归纳积累

表陈述 表反问 表感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