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概述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部编版·初中历史·七下复习课件◎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022年新课标要求:第三单元:明清时期(明朝至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材知识全解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2.建立:1368年,①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3.灭元: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知识点1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朱元璋相貌之谜◎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史料实证·以图证史知识点2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巩固统治。2.主要措施:(1)政治上: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三司丞相制度五军都督府◎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设置特务机构:厂卫制度皇帝明成祖朱棣3.作用: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秦朝、隋唐、北宋、元朝、明朝中央和地方的行政设置拓展延伸朝代 中央 地方秦朝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郡县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 州、县北宋 多宰相与副宰相、多重机构、分化事权 知州、通判、转运使元朝 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行省、路、府、州、县明朝 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向皇帝负责 废行省,设三司◎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真题讲解1.下图是某朝代政府官僚机构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D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改制前皇帝下面是丞相,丞相统领部,改制后丞相被废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故D符合题意。2.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 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D1.原因:明朝提倡⑦ 。2.变化知识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考试内容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⑧ 》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形式 考试答卷必须使用“⑨ ”;尊孔崇儒四书章句集注八股文3.影响:消极影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积极影响:利:克服了朝臣和地方官员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无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隐患。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清(僵化、直至废除)◎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同步训练1.南京江南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考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明朝时期若想在此应试成功,需要 ( )A.掌握自然科学和创新能力B.擅长诗词歌赋和出身显贵C.熟读四书五经和规范答题D.具有兵法谋略和强健体魄2.【史料实证】明朝学者宋濂曾形容八股选出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这反映了明朝科举制度( )A.八股取士,培养人才 B.加强创新,独立思考C.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D.利于读书,繁荣文化3.【时空观念】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其空白处应为( )A.废丞相 B.设立“三司”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CCC知识点4经济的发展农业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 (1)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2)⑩ 是明代丝织业中心。(3) 是全国制瓷中心商业 (1) 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2)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苏州景德镇北京◎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家国情怀】(2024山东中考,)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这说明当时(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C.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D.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2.某历史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中国古代史专题知识介绍,其中一篇展示了如下图片,据此判断该篇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A.城市的建筑规模 B.商业的发展历程C.手工业工艺改进 D.农业技术的改进B◎真题模拟·当堂训练B史料拓展全解主题史料展示明太祖强化皇权史料一 明初袭元制,设左、右相……胡惟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此后,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丞相,罢中书。——摘编自赵毅、罗冬阳《朱元璋废丞相述论》史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摘自《皇明祖训》史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明史·职官志》◎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史料解读史料一指出明初设左右丞相,中书省权力过大,朱元璋感到皇权受到威胁。因此他设皇太子预政,架空中书省,扩充六部,并废丞相,罢中书省,以此加强皇权。史料二的意思是我朝(明朝)罢免了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别处理全国的大小事务,各部门之间地位不相上下,彼此之间不敢相压。所有的事情都由朝廷(皇帝)处理,这样才能稳当。以后我(明太祖)的每一位做皇帝的子孙,都不允许再设立丞相。如果有大臣请求设立丞相,文武大臣立即弹劾他,对他处以凌迟之刑,全家处死。明太祖罢丞相并立下“不许立丞相”的“祖训”是为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本课知识结构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材知识全解1.背景: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① ,“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知识点1郑和下西洋地位和威望1405—1433明成祖3.概况红海沿岸◎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红海沿岸4.特点及地位: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5.意义、影响、作用(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⑤ 。(2)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友好往来◎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成祖朱棣之孙梁庄王的墓中出土有金锭(如下图所示)以及产自东南亚的红宝石、蓝宝石等。这些文物( )A.证明明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B.是郑和船队航海活动的重要佐证C.是郑和船队出海装载的主要货物D.反映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2.这支队伍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访问过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坦桑尼亚等国,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材料描述的可能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甘英出使大秦BC◎真题讲解·课堂训练知识点2戚继光抗倭背景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患严重概况主要经过 (1)1561年,戚继光在⑥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2)戚继光又率军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福建、广东两地的倭寇,使⑦ 的倭患基本解除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⑧ 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台州东南沿海反侵略◎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1)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4)戚继光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甘愿为国家献身的高尚情操。拓展延伸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点拨思考: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家国情怀】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B.抵抗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C.收复了被外国势力占领的新疆D.基本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2.在山东蓬莱有这样一座祠堂,正祠檐廊明柱楹联为作家郁达夫的诗句:“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他赞扬的是(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文成公主D解读:由“拔剑光寒倭寇胆”并结合所学可知,郁达夫赞扬的是戚继光。C◎例题讲解知识点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在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概况 ⑨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⑩ 的居住权收回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553澳门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及启示:(1)变化:由友好交往演变成对外冲突和战争。(2)启示——a.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应当积极增强国家实力。b.要重视国防建设,加强海防,建设海军。拓展延伸◎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史料拓展全解主题史料展示郑和下西洋史料一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没有欺辱弱国。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政策来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使得中国与亚非各国建立了友好联系。——摘编自《中国水运报》史料二 郑和在当时的条件下,率领如此庞大的船队乘风破浪,完成远航创举,实属不易。郑和这种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今天所需的。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弘扬他的精神,并见诸行动,建设国家。——李立文《郑和下西洋的深远意义》史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使得中国与亚非各国建立了友好联系,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史料二指出郑和远航中体现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弘扬郑和精神。史料解读地图展示郑和率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曾访问过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地图解读历史地图全解素养目标阅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及到达的国家和地区,认识郑和下西洋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本课知识结构主题郑和下西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材知识全解知识点1科技名著著作 作者 主要内容 价值(影响)《① 》 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开物》 ②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被誉为“中国③ 的工艺百科全书”④ 《 》 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本草纲目宋应星17世纪农政全书◎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代科技巨著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多是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的著作。(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这一时期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3)从主体行为上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4)部分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拓展延伸◎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明朝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记载了谷物、纺织、制盐、制陶、冶铸、舟车制造、造纸、兵器、酒曲和珠玉采琢等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这反映出它的特点是( )A.注重理论创新 B.重视经验总结C.内容详细宏大 D.全面领先世界2.他在天文、历算、数学、军事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尤其在农业科技方面用力最勤,先后撰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等十余种农书,还创作了一部集大成的农学著作。据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 )A.贾思勰 B.王祯 C.徐光启 D.沈括3.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采煤技术的一幅插图,来自17世纪初期刊刻的一部科技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著作是 (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C根据题干图片和“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该著作是《天工开物》CB◎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明长城(1)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2)规模: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⑤ 、西至⑥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3)影响: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知识点2明长城和北京城鸭绿江边嘉峪关◎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秦长城和明长城相同点(1)作用——a.军事:抵御了少数民族的袭扰。b.经济:促进了北疆经济的开发(因为它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c.政治:成为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2)象征意义: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艰苦勤劳、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拓展延伸◎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跨学科·语文】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下列选项中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北京故宫 D.明长城2. 下图两幅图片共同体现了( ) A.秦长城建筑水平低B.中外文明相互交融C.明长城建筑水平高D.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解题: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明长城多用砖石砌成,比秦长城更加坚固。因此,从秦长城到明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修建 ⑦ 时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构成 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格局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建筑 以宫殿为重点,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街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核心 (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2.北京城明成祖紫禁城紫禁城的中轴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就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这体现了紫禁城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名师点睛◎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小说类知识点3小说和艺术作品 成书时间 作者 地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⑨ 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⑩ 》 元末明初 施耐庵 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 明朝中期 吴承恩 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罗贯中水浒传西游记◎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书画: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3.戏剧: 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汤显祖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史料拓展全解主题史料展示科技名著《本草纲目》史料一 《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所引用的各类书籍中医书276家……《本草纲目》与这些先贤著作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李时珍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摘编自王平《格物明理著本草,济世寿民佑苍生》史料二 18世纪,瑞典著名生物学家林奈以睿智的眼光发现了《本草纲目》中蕴藏着的宝贵知识财富,并得到了启迪,撰写出了论文《自然系统》,一经发表就震惊世界科学界。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摘编自王剑、梅全喜《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及学术价值》本课知识结构史料一指出《本草纲目》参考了大量资料,既传承了先贤著作,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史料二指出《本草纲目》对欧洲的影响,即《本草纲目》给欧洲科学家提供了素材,带来了启迪;推动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料解读◎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实战链接1.【新素材·大地艺术】有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宏伟工程有如下描述: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蜿蜒于高山、深谷、平原、戈壁中,总长万余里,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据此推断该工程为(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2.1871年,英国科学巨匠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曾引用《本草纲目》中金鱼颜色形成的史料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由此可见,《本草纲目》( )A.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B.属于近代自然科学C.为进化论形成奠定基础 D.是一部生物学著作3.【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科技】下图所示读书摘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理论创新 B.注重经验总结C.注重实验分析 D.全面领先世界4.【横向对比】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DABC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材知识全解1.政治腐败(1)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2.社会动荡(1)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2)① 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知识点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明熹宗朱由校与崇祯帝朱由检◎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下图是明代《流民图》(局部),与该图契合的主题是 ( )A.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C.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D.李自成起义备受拥护2.《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朝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 )A.削弱地方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解答: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大量农民生活艰难,被迫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故C符合题意。C◎真题讲解·课堂训练B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② 异常尖锐。(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饥民遍野,官府催征如故。2.爆发时间:1644年知识点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阶级矛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出口号 “③ ”建立政权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④ 推翻明朝 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⑤ 自缢,明朝统治被推翻。2.主要概况均田免赋“均田免赋”口号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得到土地和减免赋税,要求平等、平均的迫切愿望,因此大大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名师点睛大顺崇祯帝◎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真题讲解1.【时空观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2.【传统文化·歌谣】“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这是明朝末年民间流传的歌谣,从民谣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人民歌颂的“闯王”是黄巢B.人民对农民军政策热烈拥护C.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D.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的拥护3.如果要为右图中的人物配音的话,最合适的台词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D.均田免赋D解题:根据图片中的“闯”字并结合所学可判断图片反映的是李自成起义。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故选DDD1.满洲兴起(1)后金建立:1616年,⑥ (清太祖) 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2)清朝建立:1635年,⑦ (清太宗)改族名为满洲;次年(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朝将领⑧ 降清,引清军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最终李自成失败。知识点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努尔哈赤皇太极吴三桂注意:清朝的建立者的皇太极,开国皇帝;而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建立者。◎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史料拓展全解主题史料展示明末农民起义史料一 (明朝后期)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鹊,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豫变纪略》史料二 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豫变纪略》材料3:《豫变纪略》:“(李自成)见官军自山侧驰出,甲光如连天积雪,目不能端视,自成始有惧色。及会战,官军皆却弓刀而持铁鞭,长数尺,奋击之。贼中者辄毙,遂大败。自成折其纛而走,坠马,马逸,得他马骑,率败卒南奔,以人填小黄河而渡,河水为之不流。”史料一的意思是,明朝后期,官府不顾民众死活,不断催征和加派赋税,人民不堪忍受。这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也反映了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史料二的意思是,李自成起义军开仓赈济饥民,远处、近处的饥民都扛着锄头前往,响应的人如流水般,日夜不停,一呼百应,如同星火燎原之势不可扑灭。通过开仓散粮,赈济饥民的措施,李自成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史料解读本课知识结构1.女真族(满洲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由于世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该民族以不同的称谓活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 )①辽朝 ②金朝 ③元朝 ④清朝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因果联系】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终却也灭亡了。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C.忽视了对吴三桂的控制 D.对女真族的壮大没有高度重视3.“进北京后,李自成就住进了皇宫,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轻易见不到他了。全军弥漫着盲目乐观、轻敌、懈怠等消极情绪。”这段文字分析的是( )A.皇宫建筑群的庞大 B.明朝军队的不堪一击C.农民军失败的原因 D.清军大举入关的影响4.“万历四十六至四十八年,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A.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C.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DBCB◎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