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以礼待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深刻领会礼的内涵,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礼仪文化。科学精神:理性分析文明有礼与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形象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 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法治意识:明确礼仪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将文明 有礼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公共参与: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主动践行文明有礼的行为, 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面理解礼仪的内涵,熟练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貌用语,并能在不同场合中恰当 运用。2.难点:引导学生将礼仪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质,形成自觉以礼待人的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 中始终坚守文明有礼的行为准则。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精心选取包含礼仪视频、图片、案例等丰富多样的素材,制作成生动直观、 富有感染力的课件)2.小组讨论问题卡片(设计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涵盖礼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 深入思考礼仪的内涵和重要性)3.角色扮演剧本(编写多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剧本,如校园生活、家庭聚会、社交场 合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文明有礼的魅力和不文明行为的负面影响)4.课后拓展任务单(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课后拓展任务,如记录自己一周内的文明行 为和不文明行为并进行反思、为班级或社区制定文明公约等,以强化学生对礼仪的理解和应 用)四、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1.礼的含义是什么 2.礼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文明有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情境导入】展示图片:呈现一组不同场景下的图片,包括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如排队候车、主动让座 等)和不文明行为(如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找出其中体现礼貌和不礼貌的行为,并思考为 什么这些行为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解:“礼,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从古 至今,礼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景展示】播放视频:展示小岩一家约朋友吃饭的场景,重点突出就餐前和就餐时小岩的种种行为。 学生分析:学生1: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地玩手机,这种行为不仅不注意坐姿 优雅,还显得对客人不尊重。学生2:朋友来了,小岩不主动打招呼,缺乏基本的待客之道,这是不礼貌的表现。学生3:菜刚上齐,小岩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菜吃,没有考虑到长辈和客人,违背了餐 桌礼仪。学生4:当妈妈提醒他时,小岩不仅不接受,还很生气,这对妈妈是非常不礼貌的。 教师展示正确的礼仪规范:展示 PPT, 详细呈现以下内容:1.请长辈先入座,体现对长辈的尊重。2.等长辈开始吃饭后,自己再动筷,这是传统的餐桌礼仪。3.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保持用餐的文雅。 4.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表达感激之情。5.吃饭时两脚自然并拢,双腿自然平放,坐姿自然背直立,展现良好的仪态。 6.不剩饭菜,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节约和健康的饮食习惯。7.碗碟轻拿轻放,摆放整齐,体现对物品的爱护和对餐桌环境的维护。 【探究与分享】组织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张讨论问题卡片,上面列出关于文明小区的相 关问题。展示图片:呈现小区内的各种场景,如垃圾分类投放点、小区道路上的机动车、邻里之间的 互动等。学生思考并发言:学生1:我生活的小区存在一些居民乱扔垃圾的现象,这不仅破坏了小区的环境卫生,还影 响了大家的生活质量。学生2:有些机动车在小区内行驶速度过快,还经常鸣笛,给居民带来了噪音污染,也存在 安全隐患。学生3:我希望小区居民能够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保护环境。 学生4:小区内的机动车应该低速行驶,不随意鸣笛,营造安静、安全的居住环境。学生5:邻里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遇到矛盾和冲突时,能够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共同维护和谐的邻里关系。 教师总结:(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它不仅能体现个人的素养,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和信任。(个人层面)(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仪规范,能够减少矛盾和冲突,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社会层面)(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每一个公民的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文明有礼的行为能 够展示国家的良好风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层面)【活动探究】引导思考:目前,我县正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这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努力。请同 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以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为角度,思考自己能为创建工作 做些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热烈讨论,每个小组指定一名记录员,将小组成员 的想法和建议记录下来。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代表依次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如排队购票、文明乘车等,不大声喧哗, 不随地吐痰。学生2:我们觉得要尊重他人,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对不起”等,帮助有需要的人。学生3:还应该爱护环境,不破坏公共设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环保活动。 学生4: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校规校纪。学生5: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与家人和睦相处。教师总结: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 践行。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案例分析】展示案例: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如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争吵甚至打架的事 件;在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现象;在商场里,顾客与售货员因为服务问题产 生冲突的情况等。学生分析案例:学生分组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其中的行为是否文明有礼,并说明理由。 小组讨论:各小组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类似情况下做到文明有礼,并提 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教师引导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明白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并总结出在不同 场合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拓展延伸】介绍礼仪文化: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礼仪文化,如西方国家的见面礼、餐桌礼,日 本的礼仪习俗等,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差异。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礼仪文化的异同,思考背后的原因,如历史背景、文化传统、 宗教信仰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尊重差异:教育学生在面对不同礼仪文化时,要尊重差异,学会包容和理解,以开放的 心态欣赏和接纳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和谐共处。【课堂总结】1.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P37)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它能体现个人的素养和品质,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减少矛盾和冲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展示国家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3.成为文明有礼的人的方法: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保持谦虚的态度,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谈吐文 雅,不说粗话脏话;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固执己 见,不盛气凌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注意个人的容貌整洁,穿着得体,符合场合要求;举止大方得体, 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通过学习礼仪知识,观察身边的文明行为, 思考如何将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积极付诸实践。【测一测】1.“站如松、坐如钟、行入风”表现出的是一个人()A.语言文明 B.仪表整洁 C.举止端庄 D. 态度谦和2.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的礼貌有( )A.容貌整洁服装整洁、美观、大方B.注意站姿、坐相、举止得体C.穿着新奇,能吸引人眼球3.以下选项体现行为美的有( )A.小强是一个爱“标新立异”的学生,他的穿着打扮非常潮。B.小芸总是嫌父母唠叨,父母说话她总是不理不睬。C.小军认为老师讲课速度太快了,反正听不懂,就看起了小说。 D.小林和别人交往态度谦和,谈吐文雅,举止稳重,落落大方。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对“以礼待人”的重要 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然而,教学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情境导入和情景展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但部分学生对不文明行为的认 识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 探究与分享和活动探究环节,学生的讨论热情较高,但有些小组的讨论缺乏深度和针对性, 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提出更具体的问题和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对案例中的行为进行判断和分析,但在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时, 有些学生的想法还不够成熟和可行,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启发。在拓展延伸环节,学 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礼仪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对比分析和尊重差异方面,还需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包容精神。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还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 行文明有礼的行为。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以礼待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 动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 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养成文明有礼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