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回延安教 学 目 标1.良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2. 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 爱生活的感情。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 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爽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 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 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贺救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峰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45年与丁新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新舒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 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 花开》《放歌集》等。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 魂牵梦缝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宽人口的政 治抒情诗。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同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 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 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 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彩:第一 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 越、昂扬。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 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额 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 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2.善用修辞表达情感。如第二节中,“羊羔羔吃好眼望着妈”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 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 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第三节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如“--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 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 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第四节中,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要跃然纸上。“千万亲腿来千 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诸句,综合运 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已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 慨,资美之情溢于言表。3. 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在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横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来表达炽热的感情。写亲人 欢聚的场面时,突出描写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素切又真 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事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搅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 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4.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诗中的枣园、露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是陕 北的一种民歌形式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中景物的描写、 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造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或达到了和谐统 一,同时也借此看出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目标导学三: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1.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明确:(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2)节内押,未必全然押,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3)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 之作。2.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这一特点。明确:(1)“树梢树被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 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2)“羊惹蕉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燕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备课笔记(3)“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事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 的作用。小 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或,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种,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 ——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 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稳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深刻体会文本感情材料 一: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材料二: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 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延安,是中國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性利的出发 点。材料三:“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一首《南泥湾》早已家喻户晓,人人都会哼唱上两句。而作为中共中央在陕 北的重要活动之一,正是因为有了南泥湾的大生产,才有了革命军民的情谊。材料四:正在抗战时期,贺散之到了延安,抗战的残酷教育了他,并使他走上了革命的 道路。在延安,贺救之进入音艺,与丁款执笔创作了《白毛女》,也创作了《南泥湾》等经 典歌曲的歌词。在延安,贺散之还主动请求到前线去,但没有被批准。朱德总司令听说后, 亲自接见他们,鼓励他们说:“你们的思想是很好的,但是延安后方也需要人。”1945年 日本投降,实践毛主席《讲话》和讲演精种的客艺大批师生,走向了新的“大客艺”。就在 此时,贺敬之参加了以文青为围长的华北文工围,东渡黄河,走向了广大的华北解放 区……70年后,再次回顾往事,贺敬之说,最使他心潮难平和深思无已的不是平凡的个人 经历,而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的当时、后来和未来。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诗歌内容,以“贺敬之与延安”为话题,尝试写一篇小文章。三、板书设计内容 诗人情感回延安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 况要详加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 地理解全诗的主题。不足之处 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 不是学生所常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 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诗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