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 (2017)科学四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 (2017)科学四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阳光下的影子
教科书 书 名:小学科学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1、一天中,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规律。 2、日晷是古代利用影子测量时间的仪器。 3、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思维目标 能利用日晷模型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影子变化规律,解释影子移动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掌握简易日晷的方法。 2、能根据观察记录单,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科学态度责任目标 1、在实验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兴趣,积极投入长时间观察记录中。 3、体会古人利用生活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能总结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影子变化的条件,理解影子变化因素。
教学过程
一、调取经验,形成问题 谈话导入: 同学们好,我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大兴实验小学的吴彦朋老师。 大家在课前完成了记录阳光下影子的实践性作业,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的照片、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这些影子。 观看拍摄影子: 这些影子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变化吗? 分析影子变化,聚焦太阳 1.我们来看这3位同学拍摄的影子各自有什么变化? 2.根据影子形成条件,分析变化的原因? 小组讨论两分钟,然后找同学发言。 第一视频:阳光下打遮阳伞 生:我发现影子的位置发生变化,因为人举着伞一直在走。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知道了人和伞是遮挡物,遮挡物不断移动,影子也跟着移动了。 同学们发现遮挡物位置变化引起影子位置变化,我们来看第二组图:这个戴遮阳帽的同学。 生:我认为戴帽子的同学脸上有帽子的影子,能防晒,摘下帽子脸上没有了影子。因为没有遮挡物。 看来有没有遮挡物也是形成影子的必要条件。我们看第三位同学在户外野餐拍摄的影子。 生:我发现树影位置发生变化,开始餐垫都在树影下面,后来不能完全挡住野餐垫了。 我也认为大树是遮挡物,位置没有移动,应该是太阳,也就是光源转动了位置。 比较三组视频,阳光下的影子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想研究变化的规律,哪个更适合?为什么? 生:第三个树影更适合,因为影子变化是太阳引起的。前2个都是遮挡物引起的影子变化,是人在改变遮挡物。 明确问题:我们以此为例,研究阳光下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认真分析,提出假设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一天之中,阳光下的树影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影子一天之中会由长变短。 生:通过日常观察我发现中午影子很小就在我们脚下。所以我认为中午影子最短。 生:我认为影子一天中会越来越长。 师:树影的长短会发生变化,树影的方向会变化吗? 生:树影方向会从西到北,由北到东。 2.观看快进视频、记录 同学们来观看视频上午8点——8:30树影变化视频。 生:我看到随着时间推移影子会变短。影子位置转动了。 请你推测,上午9点——10点树影的长度、方向会出现什么变化? 生:我推测树影长度会继续变短,方向会继续向北移动。 3.小组讨论一下上午树影的变化规律,作出研究假设,记录下来。 4.生:上午树影上长度由长变短,树影方向由西到西北。 师:现在是下午两点,你认为树影长度和方向是否会出现相同规律? 生:我认为下午树影长度会变短,方向会 向东 教师板书记录: 上午 中午 下午 长度:长 短 长 假设 长 中 短 短 中 长 方向:西 北 东 三、设计实验,探索实践 1.设计实验 观看视频,发现树影很大、形状不规则,比较长短、方向变化不易发现区别,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影子容易比较吗? 生:我发现水杯的影子容易观察,而且阳光下水杯影子和大树影子出现的规律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补充,因为是同一个光源,都是太阳照射出现的影子。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用水杯相对于研究大树的影子。 出示日晷模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中国古人就有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详细记录。这是古人发明的日晷,能够清晰呈现晷针的影子。它由晷针和晷面和底座组成。古人就是通过晷针影子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时间的。 无论是水杯、圭针、小棒,体积小、形状规则,都方便我们观察。 2.制作简易日晷 因为观测的需要,我们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易日晷,观察物体的影子。晷针用小短杆代替,晷面由观察纸表示。 第一步: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按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标注方向。为什么要标画同心圆呢?怎样辨别方向? 师:圆心距离圆周的距离相同,不同的同心圆来表示日影长度,辨别方向用指南针。 第二步: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固定好上小短杆。 板贴简易日晷图 3.实验方法 怎么使用简易日晷呢?请观察视频 播放视频实验方法:
(1)把纸板放在一天中都能照射到阳光的平地上。
(2)根据指南针来调整观察纸的方向,使观察纸板方向与指南针方向一致。 (3)观察20分钟,每4分钟,按照影子的位置,再纸板上用彩笔画相同的线做记录。
注意:不能用眼睛观察太阳的,避免强光对眼睛的伤害。 固定住纸板,不能移动位置。 四、班级研讨 这是全部同学(8组,用不同颜色的彩笔记录)的记录单影图,同学们完成了日影的观察和记录, 小组讨论,结合本组和全班的数据:下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生:下午2:00—2:20时杆影长度,最短是4 cm--最长是4.4cm 方向由东北向东移动,证据是记录单的测量结果。推测下午影长变化规律是从短到长。 生:根据上午日影的视频,下午观察记录的现象,我发现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长从长到短再到长;方向是从西转到北,再转到东方。 师:你们同意吗?有没有补充 生:我有补充,我看书知道,每年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的,其他时间方向会有偏移。 师:你从书里得到更多的知识,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建议大家在日出和日落时通过简易日晷进行观测,找到证据。 一天的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验证你们的哪个假设?其他两个假设为什么不正确? 板书记录:规律:影子上午由长变短,中午影子最短,下午由短变长。影子的方向会由西到北,再由北到东。我们暂时这样记录方向,需要你们继续观测证明这样描述方向是不是准确。 师:你能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规律,推测一天中太阳位置变化的规律吗? 生:一天中,上午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到南方,下午转到西方落下。根据影子的长度变化规律,我认为上午太阳的位置从低到高,中午最高,下午从高到低。因为光源越高物体影子越短,光源越低物体影子越长。 教师板贴3个太阳图标,表示方向和高度。 五、解释应用 拓展延伸 现在你能不能利用这个规律判断这是上午还是下午拍摄的照片?为什么? 生:树影变化是因为太阳位置变化,两幅图片树影都在西方,所以太阳位置在东方,所以拍摄时间是上午。 看来同学们已经能通过影子变化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现象了,关于阳光下的影子你们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生:每天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一样吗?比如中午12点,物体影子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吗? 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国古人另一个发明----圭表。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圭和表。正午时表的影子就会映在圭上,古人通过圭上的表影长短来推算节气和一年时间的。同学们可以到博物馆、书中了解一下圭表的相关知识。或是做个简易圭表定时观测。 六、课后作业 1.什么时间物体的影子最短?使用简易日晷影子,上午11:50——下午12:10再观察记录20分钟,是否和自己推测相同? 2.相同时间,不同地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相同吗?这是南半球一带一路重要参与城市南非的开普敦,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小任务:调查北京与开普敦在同一时刻观察小短杆影子长短和方向相同吗? 3.这个建筑是:北京怀柔太阳观测基地,今天的科学家们仍然在观测太阳、研究太阳的规律。虽然不再计时,但观测太阳获得了更多重要发现,为人类造福。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勇于实践,科学需要获取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