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新课导入
欣赏下面这几幅山水画,谈谈你的感受。
山水画的意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3.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
4、学会赏析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字词积累
(1)字音
惆怅
暮霭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夔门
真挚
渲染
(chóu chànɡ)
(ǎi)
(zhāo)
(lüè)
(kuí)
(zhì)
(xuàn)
(2)词语释义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意思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浮光掠影:
苦心经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就是说出来的话没有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简要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内容说说“意境”与“意匠”二者之间的关系。
整体感知
1.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简要概括。
整体感知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内容说说。
3 “意境”与“意匠”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而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依据上述解读,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各层次意思,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山水画的意境
阐释什么是“意境”
(1---4)
论述怎样获得“意境”
(5---8)
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9---10)
层层深入
整体感知
1.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诗画同源,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来说明山水画的意境,化深奥为浅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山水画的意境。
细读探究
2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1、举例论证:
⑴第3、4段: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把热播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⑵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⑶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子,说明只有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读者接受。
⑷第8段: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得灵秀的山水画。
苏州四柏树
2、道理论证:
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增强说服力。
第10段:作者引用杜甫的名句,有力地论证“要苦心经营意匠”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
第8段:作者以画松树为例,把五代画家荆浩长期观察画松“始得其真”的事例,与一位出外写生的作者短暂观察画松浮光掠影的事例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视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创造出鲜明的意境,增强了说服力。
3 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
摄影作品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4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欣赏延伸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结合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赏析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在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
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能表现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写作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拓展延伸
1 选择自己熟悉、印象深刻的材料。
2 注重对象的精神实质,极力渲染情感,创设鲜明的意境。
4 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启示
3 写出新颖独特的感受。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们了解并体悟了山水画。这是李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更使得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的手法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