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教学案(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教学案(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9.15 编号:03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概况:
2.太阳辐射
概念:
能量来源:
3.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
(2)
(3)
(4)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外到里分为 :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类型 黑子 耀斑
位置 层 层
周期 大约 年 大约 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    至使短波无线电通讯受到干扰,甚至出现暂短的中断;
(2)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离子流扰动地球    ,产生   现象,
(3)还会在    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4)地球上许多 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自我检测】
1.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A.两极地区的极光 B.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
C.地热能发电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形成
2.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②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④煤、石油等能源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1·济南高一质检)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2012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太阳耀斑爆发 B.太阳爆炸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4.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短波通讯中断 B.信鸽丢失 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课内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探究材料:教材P9阅读“太阳能量的来源”
探究问题1:什么是太阳辐射?辐射的能量来自哪里?
互动交流
探究材料(1)教材图1.8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2)教材图1.9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
探究问题2:(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同一纬度的太阳辐射的时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2)有一句成语“蜀犬吠日”,形象地描绘了成都平原太阳辐射较少的情形,试着分析成都平原太阳能贫乏的原因。

(3) 我国太阳能最丰富地区在哪? 分析形成原因

探究主题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探究材料:(1)教材图1.10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2)图1.11 太阳黑子
(3)图1.12 太阳耀斑(4)图1.13 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及教材的相关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1)太阳外部结构包括哪几层?各有何特点?
(2)太阳活动有哪几种形式?分别出现在哪几层?活动周期是多少?
归纳提升:太阳活动类型及特点如下表:
太阳大气层 活动类型 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周期约为 年
由里向外 光球 黑子 ①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能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导致 通信受到干扰甚至中断;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能扰乱地球磁场,产生“ ”现象,导致罗盘无法正确指示方向;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上空,与大气发生摩擦,形成美丽的 ;④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 有关。
色球 耀斑
日冕 太阳风
(3)试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例一.读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黑子位于太阳大气层的 层上,其之所以黑,是因为它的 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在黑子数目最多的时期,也是 出现频率最多的地方和时期,它们的活动周期都是 年。
(2)12测站说明,当太阳黑子增多,年降
水量随之 ,因而它们之间存在着
的关系。而22测站则说明,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着 的关系。
(3)简述36测站中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当堂检测】
1.太阳能量来源于( )
A.黑子和耀斑的强烈活动 B.强劲的太阳风
C.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D.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黑子活动多的年份降水量也一定多
B.由于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所以会产生磁暴现象
C.太阳活动会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
D.在北京的夜空能清晰地看到太阳活动剧烈时所产生的极光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 日冕层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并结合右图回答3—4题。
3.据“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
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
A.英国、墨西哥 B.加拿大、挪威
C.意大利、西班牙 D.印度、巴基斯坦
5.近两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B.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一次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D.新加坡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第3、7题为B级,其余为C级)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光、热的主要来源。据此回答l-3题。
1.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太阳能是地球最重要的能源,原因是( )
A.太阳辐射能绝大部分到达地球 B.地球和生物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C.太阳能是一种“绿色”能源 D.太阳上有大量核聚变反应的燃料
3.以下各地中,太阳能热水器销售情况最不理想的是(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海南岛
我国古书曾记载有:“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4-6题。
4.记载中所写的黑气指( )
A.耀斑 B.X射线 C.紫外线 D.黑子
5.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
6.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黑气区域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黑气区域温度比周围高
C.黑气区域释放出大量的偏黑色气体 D.黑气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
7.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回答:
(1)A是 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这些区域由于 而暗黑。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 的标志。
(2)B是 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 。它的爆发是 的显示。
(3)C是 层。
(4)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 。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 层,会引起短波通讯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 ,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 现象。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 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D C A D
例一:(1)光球 温度 耀斑 11(2)增多 正相关 负相关
(3)有些年份正相关,有些年份负相关
【课堂检测】
1. C 2.C 3.D 4.B 5. B
【课后拓展】
1—5 CBAD A 6 A
7.(1)光球 黑子 温度相对较低 太阳活动强弱
(2)色球 耀斑 太阳活动最强烈
(3)日冕
(4)相关性 电离层 高能带电粒子流 磁暴 两极 极光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D C A D
例一:(1)光球 温度 耀斑 11(2)增多 正相关 负相关
(3)有些年份正相关,有些年份负相关
【课堂检测】
2. C 2.C 3.D 4.B 5. B
【课后拓展】
1—5 CBAD A 6 A
7.(1)光球 黑子 温度相对较低 太阳活动强弱
(2)色球 耀斑 太阳活动最强烈
(3)日冕
(4)相关性 电离层 高能带电粒子流 磁暴 两极 极光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2.4 编号:21
第三章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资源丰歉的具体指标。
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自主学习】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1)概念: (2)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分布
(1)衡量指标:(2)全球分布:(3)我国的分布(a.空间分布:b.时间分配:)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影响经济活动:(1)数量:(2)质量:
2.科学技术影响水资源的利用:(1)科技落后时代: (2)科技发达的近现代: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现状
(1)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________。
(2)需水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________增长速度。
(3)生活和生产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质直接进入水体,导致________。
2.利用措施:(1)开源:(2)节流:
【自我检测】
1.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
A.多年降水总量 B.多年降水总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C.河流径流总量 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2.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是(  )
A.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B.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江河水、冰川、地下水 D.浅层地下水、海水、深层地下水
3.有关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B.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C.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程度不同
D.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由于许多地方出现了淡水短缺,联合国将2003年定为“世界淡水年”,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决定抽调部分资金用于严重缺水却缺乏资金的国家解决水资源.据此回答4—5题。
4.下面四组国家中,需要全球环境基金组织帮助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是( )
A.蒙古、朝鲜、沙特 B.苏丹、伊朗、阿富汗
C.中国、印度、埃及 D.伊拉克、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
5.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 )
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剧增
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 ④水资源的浪费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世界水资源最多和最少的大洲分别是(  )
A.大洋洲和亚洲 B.南美洲和北美洲 C.亚洲和非洲 D.亚洲和大洋洲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点一 水资源及其分布
探究材料 2010年10月以来,山东出现60年一遇的干旱,而相同的时间,澳大利亚却遭遇50年不遇的洪灾,两地区都受到严重影响。
1.什么是水资源?其所包含的水体范围有哪些?
2.世界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
3.中国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
思维拓展:水资源、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的联系与区别
水资源 水力资源 水利资源
陆地淡水资源 从发电角度看 从综合效益看
较容易利用的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指海洋、河流、湖泊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指航运、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项目的开发利用
【例1】 读下面“各大洲径流总量与人均径流量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洲是_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均径流量最少的洲是________。
(2)大洋洲径流总量居各洲之尾,且为世
界上干旱面积比例最高的地区,
而人均径流量位居各大洲之首,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判断,径流总量与人均径流量
都很丰富的大洲是____________。
(4)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
A.各大洲水资源均匀分布 B.水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北美洲和大洋洲
C.世界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D.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较均匀
探究点二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探究材料 在不同时代,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教材P62图3.11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1.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社会有什么关系?
2.水资源的时间变化与人类社会有什么关系?
【例2】以色列的国土除地中海沿岸外,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枣椰林、葡萄园到处可见,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大量出口。对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是以色列实现这一奇迹的重要途径。据此完成(1)~(2)问题。
(1)限制以色列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热量 B.水源 C.土壤 D.地形
(2)以色列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滴灌技术 B.改善自然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
C.增加耕作面积,增加作物产量 D.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
探究点三 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利用的措施
【例3】 有关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B.修筑水库蓄积河水
C.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D.直接利用生活污水和工业用水灌溉
【当堂检测】 (1~2为A层,3~5为B层)
1.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所有水体
B.冰川分布于两极和高山地区,直接利用的极少,不属于水资源
C.目前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D.水资源开发利用后,都能很快恢复如新
2.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植树造林 B.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C.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 D.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表1 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 耗水量表”。答3~5 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200 8952 18245 3357 8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 5045 514 387 288 1344
3.由表l 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4.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5.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课后拓展学案★
1.北京市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而且近几年无法有根本性的改变。以下北京市缺水的原因正确的是(  ) (A层)
① 地表径流少 ② 过量开采地下水 ③ 水污染严重 ④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用水量大
A.① ② ③ B.① ③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并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完成2~3题。 (B层)
2.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①用水量大 ②降水丰富 ③干旱少雨 ④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①节约用水 ②国内跨流域调水 ③人工降水 ④循环用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C层)
材料一 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主要河流的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我国有10个省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生存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1 000立方米。
材料三 中国七大水系中目前绝大部分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7亿多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的水,1.64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 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的水。
(1)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春旱
的自然原因。
 
(3)上海地处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目前
也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从可持续
发展的角度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第三章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答案
【自我检测】1——5.DBCBD 6.D
课内探究学案:
【例1】 (1)亚洲 亚洲面积广(4 400万km2),降水丰富的地区广阔 欧洲 (2)大洋洲人口总量少(澳大利亚仅1 875万人,而面积达768万km2)
(3)南美洲 (4)C
解析:(1)从图中可知亚洲径流总量最大,原因是亚洲面积大,降水丰富的地区广。欧洲人均径流量最小,因为欧洲年径流量较小,人口较多。(2)大洋洲尽管径流量小,干旱面积广,但人口少,所以人均径流量最多。(3)从图中可知南美洲年径流量和人均径流量都很丰富。(4)从各大洲的水资源分布看,世界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例2】 (1)B (2)A
解析:以色列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因此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滴灌技术。
【例3】 D 
解析:生活污水和工业用水灌溉需处理后再利用,直接利用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当堂检测:1.D 2.A 3.B 4.B 5.C
解析:第3题,由表可知,在四个国家中,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最少的,约占世界平均的1/4。澳大利亚由于人口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最大,约是美国的10倍。第4题,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原因是技术水平低,对水资源的浪费,循环利用率低,节水意识淡薄等。第5题,要建设节水型社会,降低每万元GDP耗水量,必须加大技术改造,加强宣传,提高节水意识,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这才是主要措施。
课后拓展学案:
1—3. D AB
4.(1)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不足;水污染严重。
(2)春季气温回升,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此时雨季还没有到来。
(3)增强节水意识;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将取水口从黄浦江移至长江;防治水体污染,改善长江、太湖的水质;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解析 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成因,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从材料三中可看出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要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可从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利工程、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约用水的工农业、提高水的利用率等方面入手。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15 编号:33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1、 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什么?对太阳辐射和地面的作用以及表现。
2、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分布以及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3、 在等压线地图上,如何判断风力大小以及风向。
4、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天气状况以及季节移动规律。
5、 不同季节北半球的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6、 亚洲东部与南部季风的形成、风向。
7、 三种锋面画图,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情况以及典型例子。
8、 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情况以及在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典型举例。
9、 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温室气体增多的原因,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10、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与特征,以及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自我检测】盛夏季节,某地区形成一次比较稳定的热力环流过程,下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均位于热力环流垂直气流的起点或终点位置。读图,回答1~3题。
1.属于高压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2.正确表示热力环流气流方向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丙→乙→丁 D.乙→甲→丙→丁
3.热力环流中,水平气流的流速高空大于近地面,是因为高空(  )
A.气压梯度力大 B.地转偏向力大
C.地转偏向力小 D.摩擦力小
读某年12月8日某时局部等压线分布图(L线为冷锋锋面),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此时气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郑州的气压高于北京 B.武汉的气压低于上海
C.华北平原的气压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D.渤海海域的气压普遍低于长江下游地区
5.下列关于L处冷锋成因的叙述,最可能的是(  )
A.L线北侧冷气团移动较快 B.L线南侧暖气团移动较快
C.L线西侧大陆气团移动较慢 D.L线东侧海洋气团移动较快
6.下列关于图中各地天气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郑州即将出现阴雨 B.南昌即将转晴
C.上海正出现雨雪 D.武汉即将出现降温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例1】下图中,图(a)是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b)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由图(a)和图(b)可知(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2.2013年初,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多次喷发,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而减弱的是图(b)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大致相当,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b)中哪个因素的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探究知识点二 气压带和风带
【例2】2012年11月5日,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广州启程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于11月27日穿过了气旋高度密集的西风带,然后驶入浮冰区(浮冰是大陆冰川断裂后滑入海洋里形成的)。这次航程计划于2013年4月返回上海。回答小题。
1. “雪龙号”11月27日前后穿过的风带和所经海域的洋流正确组合是图2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雪龙号”穿过气旋高度密集的西风带时,最可能遇到的海况天气是( )
A. 风大浪高 B. 晴空万里 C. 风平浪静 D. 风雪交加
3. “雪龙号”返回上海时( )
A. 赤道上的白天比夜晚长 B. 重庆日落 方位大约是西北
C. 南极大陆全部进入极夜 D. 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期
探究知识点三 常见的天气系统
【例3】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大的山脉走向大致为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2.在图示天气系统影响下
A.甲地处背风坡,降水概率较小
B.乙地吹偏西风,气温较高
C.丙地吹东南风,降水概率较大
D.丁地吹偏西风.晴朗少云
探究知识点四 气候
【例4】读“某地年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37-38题。
37. 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小 B.最冷月气温大于18℃
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D.夏季降水丰富
38. 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当堂检测】1-2题为 A层(基础) 3—5题为B层(拓展)
我国东部的锋面移动异常,往往给人们的生成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联系我国东部锋面移动图,回答1~2题。
1.入冬以后,A锋面往往会使我国北方普降大雪,而后带来“雪后寒”,则下列原因中不属于产生“雪后寒”的是( )
A.积雪融化吸热 B.新雪反射率高
C.地形平坦,有利于冷空气停留
D.雪后受冷空团气控制
2.当B锋面出现时,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一场春雨一场暖,田间农夫忙种田
读右图,回答。
3.下列对于图8所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图表示的是7月份 B.此时蒙古高压势力正强
C.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 D.该图东部地区正值少雨季节
读世界某地气候资料,回答4-5题。
平均气温 降水量
一月 七月 一月 七月 全年
19℃ 28℃ 20mm 590mm 1780mm
4.该种气候类型可能分布在
A.巴西利亚 B.达卡 C.雅加达 D.首尔
5.该地河流
A.冬季有断流 B.径流季节变化大 C.有凌汛现象 D.径流年际变化小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暗”。据此完成1-2题。
1. 引起“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的主要人为原因都是
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 B.使用化石燃料等排放出大量微粒物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沙尘暴肆虐全球
2. 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可能的是
A.海平面上升 B.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事件增加
C.冰川覆盖面积扩大 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读图九“沿600N纬线所作的某月平均气温和气压水平分布变化示意”,回答以下问题:
⑴两图表示的是600N纬线 月平均气温和气压的变化。
(2)由图可知,经度 附近气温最高,这是因为受 的影响;气温最低处的经度约为 (东、西经),这里低温的原因是 。
(3)a点的气温 (高、低)于两侧的同纬度地区,表明该区域是 ;b地所在的气压中心称 ,受它影响,此时印度半岛吹 季风。
(4)图中两条曲线的相关性为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学案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D [解析] 根据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高度和气压状况,可绘制下图以方便解题。近地面丁为高压,丙为低压;高空乙为高压,甲为低压。
2.B [解析] 近地面气流由丁流向丙,高空气流由乙流向甲;垂直方向上,气流由丙流向乙,由甲流向丁。
3.D [解析] 近地面大气运动受地面的影响,摩擦力大。高空大气运动摩擦力小,在相同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水平运动的速度比近地面快。
4.C [解析] 12月份,亚欧大陆内部气压高,图中气压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判断郑州的气压低于北京,武汉的气压高于上海,华北平原的气压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渤海海域的气压普遍高于长江下游地区。
5.A [解析] 12月份,图示区域盛行西北季风,L处为冷锋,原因是L线北侧冷气团快速向南移动。
6.D [解析] 郑州位于冷锋锋后,冷锋南移,郑州的阴雨天结束,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武汉、南昌、上海即将受冷锋影响,天气由晴转为阴雨,气温将下降。
【例1】1.C [解析] 读图可以看出,a曲线气温日较差小,反映的是阴天的天气状况。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即图(b)中的①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即③强。b曲线气温日较差大,反映的是晴天的天气状况,气温日较差大小也主要是受①③的影响。
2.D [解析] 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即①③增强。由于受大气中灰尘多的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④减弱。
3.C [解析] 四川盆地海拔低,空气密度比青藏高原上的大;四川盆地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多,多云雾,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的保温效果好。图中③表示大气逆辐射。
【例2】1.B 2.A 3.B
【例3】21.A 22.D【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可以看出该地有山脊,使河流流向其两侧,结合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出该山脉为东西走向。
2.根据等压线数值判断,该天气系统为低压,图中区域受低压槽控制,甲地处于迎风坡,且位于冷锋锋后,降水概率较大,A不正确;乙地吹偏西风,受冷气团影响,气温较低,B错误;丙地位于冷锋锋前,降水概率较小,C不正确;丁地吹偏西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晴朗少云,D正确。
【例4】1.C 2.C
【当堂检测】1.C 2.B 3.B 4.B 5.B。
课后拓展案
1.B 2.C 3.(1)一 (2)0 海洋(北大西洋暖流) 1200E 处在寒冷大陆的内部,是冷空气的源地,且海拔较高 (2分) (3)高 海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东北 (4)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呈负相关)
图 九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0.13 编号:08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的规律,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
【自主预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及直接热源各是什么?
2、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大气 、 而削弱,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思考:为什么说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在课本上找出并理解)
(3)大气返大地: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 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具有
作用。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2、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过程:(根据课本画图理解)
(3)常见形式: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回答1~4题。
地球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作用,
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
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
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
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上来,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
1.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吸收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
A.氧、臭氧 B.氮、氧 C.氧、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臭氧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读右图,回答第5题。
5.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气温日较差大小与原因分析。
完成课本29页活动题。
思维拓展: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特别强,而气温为什么比同纬度地区低?
【例1】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常见形式。
【例2】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当堂检测】 1-4题为 A层(基础) 5题为B层(拓展)
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表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海陆上空气流运动特征。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甲判断海上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由图甲可知图乙现象出现时间约为( )
A.6时~18时 B.8时~16时  
C.18时~次日6时 D.16时~次日8时
读右图,分析回答3~4题。
3.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
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减温
4.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根据图示内容,回答
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 辐射,② 辐射,③ 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
(3)影响①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
(4)(以下填数码)地面热量主要来自 ,大气热量主要来自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课后拓展案★(C层)
1.读右图, 正确的叙述是( )
A.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
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
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的热力环流,称
之为城市风。读热力环流图,回答2~5题。
2.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B.气温高,气压低 
C.气温低,气压低  D.气温低,气压高
3.如果要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 )
A.甲      B.乙      C.丙      D.丁
4.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市区     B.郊区     C.远郊     D.农村
5.上海中心城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高于郊区,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区( )
A.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B.建筑密集,气温高,上升气流强
C.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D.大气中固体尘埃含量低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参考答案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青藏高原的纬度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自我检测】1.B  2.A  3.D  4.D 5.C
【例1】 A
【例2】 C 
【当堂检测】1.D  2.B  3.C   4. B
5.(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削弱 (3)太阳高度 (4) ① ② ③
课后拓展案 1.C 2.B 3.C 4.B 5.B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参考答案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青藏高原的纬度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自我检测】1.B  2.A  3.D  4.D 5.C
【例1】 A
【例2】 C 
【当堂检测】1.D  2.B  3.C   4. B
5.(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削弱 (3)太阳高度 (4) ① ② ③
课后拓展案 1.C 2.B 3.C 4.B 5.B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复习学案错题
右图所示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 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
2、若山顶有永久冰川带,则山脚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
T夏表示夏季最低气温)应是(  )
A.T冬<18 ℃ B.T夏<18 ℃ C.T冬<10 ℃ D.T夏<20 ℃
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请写出图中字母L,S,N,M所表示
地理事物的名称。
(2)试说出图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说明理由。
(3)简要回答图中S所示气候类型的特征。
答案:1、B 2、B
【解析】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高度比背风坡低一些,图中S坡是迎风坡,N坡是背风坡。若3 000米的山顶有永久冰川带,即表示山顶处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夏季时的气温低于0 ℃,根据地势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的规律,可推知条件应是T夏<18 ℃。
错因分析:学生没有想到地势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 ℃的规律。
4.【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这是亚欧大陆的东部地区,M代表苔原、N代表亚寒带针叶林、S代表温带落叶阔叶林、L代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种植被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属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或自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S位于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之北,属温带季风气候,该处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炎热多雨,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
【答案】(1)L—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温带落叶阔叶林;N—亚寒带针叶林;M—苔原。
(2)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理由:呈南北向更替,东西向延伸。
(3)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错因分析】(1)题很多答自然带的。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6.1.16 编号:32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并区分河流的补给形式。
2、掌握水循环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分析水资源短缺原因及利用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
1、河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分布地区。(见补充材料)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及对应的类型、环节,人类最易影响的环节,如何影响。
3、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4、水循环的意义(5条)。
5、洋流按性质和成因分类。
6、如何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和寒暖流。
7、洋流影响因素。
8、洋流4条分布规律(课本57页读图思考或同步练习册60—61页)。
9、洋流名称。
10、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册62页表格)
11、水资源的分布、短缺原因及合理利用措施(开源与节流)。
【自我检测】
读甲、乙两海域的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
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海域有风海流流过,关于该
风海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途经a处,流向为自东向西 
②途经b处,流向为自西向东 
③途经c处,流向为自东向西 ④途经d处,流向为自西向东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2.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海域都有利于形成大型渔场 B.乙海域有利于形成大渔场,甲海域反之
C.甲、乙两海域都位于大洋东岸 D.甲位于大洋西岸,乙位于大洋东岸
下图表示我国某区域平均的水平衡收支
概算(单位:亿m3),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约
1000 mm。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位于我国(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4.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水污染严重 C.水资源利用率低 D.地下水过量开采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一 河流补给形式
【例1】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年径流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水源补给是(  )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湖泊水
(2)该河流可能是我国的(  )
A.珠江 B.塔里木河
C.松花江 D.长江
探究知识点二 水循环
【例2】下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甲地为海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环节是①
B.环节②与气流上升有关
C.环节③与地形起伏无关
D.环节④使甲地增温
探究知识点三 洋流分布及影响
【例3】读某海域洋流模式图,S线代表某一纬线,回答(1)~(2)题。
(1)如果该洋流系统位于大西洋,则洋流③的名称是(  )
A.加那利寒流 B.本格拉寒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巴西暖流
(2)如果该图为北印度洋某时的洋流系统,则该季节(  )
A.长江进入枯水期,地下水补给长江水
B.地中海沿岸地区高温少雨
C.亚欧大陆被亚洲高压控制 D.北京、南京都盛行西北风
【当堂检测】 1-4题为 A层(基础) 5—8题为B层(拓展)
读我国某地河流示意图回答1~4题。
1.图中甲河的最主要补给水源是(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2.下列四条曲线中反映甲河流域流量变化的是(  )
3.造成乙河下游只能补给地下水的原因是(  )
A.该河下游始终处于丰水期 B.该河下游主要流经山区,地势高
C.该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河床高悬,河水水位高 D.该河下游河床下切较深
4.我国在西部地区积极推行集雨工程(收集雨水储存于水窖),该工程主要改变(  )
A.降水 B.蒸发 C.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
右图为我国某水库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读后回答5~6题。
5.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5月 B.6月 C.10月 D.12月
6.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
A.黄河流域 B.塔里木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7~8题。
7.E处为纳米布沙漠,它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
延伸2100千米,该沙漠最宽处达160千米,而最
窄处只有10千米,其沿海岸线延伸受到(  )
A.暖流影响 B.海陆分布影响
C.大气环流影响 D.寒流影响
8.F处为世界重要的渔场,其成因是(  )
A.位于温带海区 B.寒暖流交汇 C.上升流的影响 D.河流的注入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1.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右图是某地城市水循环示意图,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以及影响符合实际的是( )
A.a流动速度加快,容易出现城市内涝
B.b下渗加强,出现地下漏斗区
C.c流量减少,周边地下水位下降
D.d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2.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及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处能不能勘探到石油? 原因是 。该处地貌的成因是 。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为      循环,该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有 ;
。在该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     岩可转化为②处的     岩。
(3)图中N处 (是,否)适合修筑公路,理由是

(4)假设该地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则沿岸的洋流按性质划分属 ,其对沿岸的气候的影响是 。假设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则    季时通过    风(填风向)将大量水汽输送到陆地形成大量降雨。
3.课题:探究非洲西海岸洋流形成及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准备: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
离海岸距离/km 0 52 104 208 312 416 520 624 728
水温/℃ 14.7 16.4 17.4 18.4 19.1 19.1 20.3 20.8 21.2
探究过程:
(1)结合表格,描述沿19°S水温的分布规律。
(2)M海域所在的纬度带为________,该地一年太阳直射________次。
(3)该地区位于________气压带与______ __气压带之间,盛行风为____ ____,受此风的影响,海水会发生运动,在图甲上画出该海域海水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示意图。
探究结论:
(4)根据前面的探究,判断该洋流的性质为________,并在图乙上画出该洋流的流动方向。
拓展运用:
(5)分析该洋流对沿岸气候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有何影响。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复习学案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1.答案 D 解析 根据海水等温线可以确定海域位置,再结合洋流模式、风带可知:赤道大洋东侧附近的甲海域有南北赤道暖流从东向西流经a处,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洋西侧的乙海域受盛行西风影响而形成北大西洋暖流或北太平洋暖流,其从西向东流经d处。
2.答案 B 解析 根据洋流模式、风带和海水等温线可知:甲海域位于赤道附近大洋东侧;乙海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大洋西侧,有寒暖流交汇,有利于大渔场形成。
3.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约1 000 mm”,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湿润地区的南方地区。
4. 答案:C 解析:从图中数据可知,地表径流量大部分直接入海,实际用水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很少,所以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的利用率低,该地区水资源丰富,水污染情况在题中不能反映,地下水抽取量没有超过补给量,所以没有出现过量开采。
【例1】(1)C (2)B 解析 该河径流量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其补给方式应为冰雪融水,可能是我国的塔里木河。
【例2】B 解析 由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且甲地为海洋,可知乙地为陆地,①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③为径流,④为蒸发。水汽输送这一环节人类基本无法改变,径流与地形起伏有较大关系,蒸发要吸收热量,故会使甲地降温,降水的形成一般与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有关。
【例3】(1)A (2)B 解析 第(1)题,如果该洋流系统位于大西洋,则洋流①是墨西哥湾暖流,洋流②是北大西洋暖流,洋流③是加那利寒流,洋流④是北赤道暖流。第(2)题,如果该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洋流系统位于北印度洋,则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长江的水位较高,长江水补给地下水;地中海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亚欧大陆被亚洲低压控制;位于东亚季风区的北京、南京都盛行东南风。
【当堂检测】
1.B 2.C 3.C 4.D 解析 甲河源头是靠祁连山的永久性积雪冰川融水补给。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出现断流现象。乙河为黄河,其下游为地上河。修水窖集水,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空分布。
5.C 6.C 7.D 8.C 解析 第7题,E处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对当地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对沿岸沙漠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第8题,F处为热带海区,没有大的河流注入;该海区只有寒流经过,形成上升流,为渔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课后拓展案
1.【答案】D 【解析】:城镇建设中,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可以增加城市水的下渗,增加城市的地下水量,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带来的水资源流失。图中的a是地表径流,其流速因下渗作用增强而减慢,可缓解城市内涝;b下渗加强,可减少地下漏斗区的出现;c表示地下径流,因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也会增多,地下水位上升;“可呼吸地面”使d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也会增加。选D正确。
2.(1)不能 该地为向斜,不利于储存油气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较紧实,不容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海陆间  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和补充  塑造地球的表面形态 岩浆 沉积 
(3)不适合  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等不良后果 
(4)暖流 增温增湿 夏 东南
3.(1)离海岸距离越远,表层海水的温度越高。
(2)低纬 两
(3)赤道低 副热带高 东南信风 图略(水平向西,垂直向上)
(4)寒流 图略(向北)
(5)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沙漠气候向低纬延伸;上升流使鱼类饵料丰富,吸引鱼类,形成渔场。
解析 第(1)题,结合表格材料可以得出离海岸距离越远,表层海水的温度越高的结论。第(2)题,M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北,处于低纬度地区,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第(3)题,结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可以知道该地区的位置。第(4)题,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判断该地位于中低纬度大洋东岸,为寒流。第(5)题,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该处由于有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易形成渔场。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1.21 编号:18
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1、了解陆地水的组成及河流水的补给。
2、识记水循环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自主学习】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地球上水体的分布形式及分布数量:
2、陆地水体组成及相互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环节:
注明图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水循环
类型。
3.水循环的意义:
⑴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 状态;
⑵维持了全球水的 ;
⑶是地球上最活跃的 和 过程之一;
⑷是 联系的主要纽带。
⑸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 。
【自我检测】
1.下列关于水圈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 B.海洋水占的比重最大
C.连续而规则的圈层 D.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下列关于水体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态水最主要分布在海洋中,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B.气态水在地球分布最广,而且数量最少
C.液态水在地球分布最广,而且数量最多
D.固态水在地球上分布范围最小,只分布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3.下列关于河流径流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较大
B.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C.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D.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4.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 )
A.重力能 B.大气运动 C.太阳辐射 D.水的三态变化
5.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使陆地水得到不断补充的是( )
A.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大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地球水和太空水的循环
6.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用之不竭 B.使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D.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1.分析河流水、地下水和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画图表示)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如图所示: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水。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泊——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注意:并不是所有水体之间都存在水源互补关系,有些只存在着单向补给,如冰川水对河
流及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单向补给关系。
2.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例1】 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
A.降水 B.地下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变式题1:我国东北山区河流的春汛是由于 ( )
A.春季的雨水补给 B.河水解冻
C.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D.冰川融水补给
探究知识点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例2】
若右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图”,回答 1~3题。
1.①环节所代表的地理意义是( )
A.植物蒸腾 B.河湖水蒸发
C.地表径流 D.海水蒸发
2.台风登陆属于其中哪个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3.“南水北调”工程所影响的环节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当堂检测】 1-3题为 A层(基础) 4-7题为B层(拓展)
1.读北半球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可判断该河流可能位于( )
A.地中海沿岸 B.亚热带大陆东岸
C.温带大陆内部 D.我国东北地区
2.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数米,
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补给关系是( )
A.两岸的地下水经常补给河水
B.两岸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C.两岸的地下水与河水互补
D.两岸地下水与河水均不能互补
3.下列有关河流汛期与补给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集中在夏季
B.有季节性积雪融冰补给的河流,往往形成秋汛
C.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往往形成夏汛
D.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秋季
右图是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甲代表的水体是( )
A.雨水 B.地下潜水
C.冰雪融水 D.地下承压水
5.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
A.l~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6.近年来,鄱阳湖区实行退耕还湖,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
A.a、b都变小 B.a、b都不变
C.a在丰水期变小 D.b在枯水期变大
7.下列河流,只参与陆地水循环的是( )
A.塔里木河 B.钱塘江 C.长江 D.黄河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读“水循环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直线的一端加绘箭头以正确表示水循环过程。
(2)写出图中名字母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A ;B ;C ;F ;G 。人类修建水库工程影响的是 环节。
(3)海陆间大循环的重要性表现在 。
(4)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南水北调与 (环节)最密切。
(5)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 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 。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C  2.C  3.A   4. C 5.B 6.B
【例1】 C 变式题1 C
【例2】 1.D 2.B 3.D  
【当堂检测】1.D  2.B  3.C  4. B 5.C 6.D 7.A
课后拓展案 (1)图略 (2)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F (3)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4)F (5)雨水是主要补给 季风 C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C  2.C  3.A   4. C 5.B 6.B
【例1】 C 变式题1 C
【例2】 1.D 2.B 3.D  
【当堂检测】1.D  2.B  3.C  4. B 5.C 6.D 7.A
课后拓展案 (1)图略 (2)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F (3)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4)F (5)雨水是主要补给 季风 C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C  2.C  3.A   4. C 5.B 6.B
【例1】 C 变式题1 C
【例2】 1.D 2.B 3.D  
【当堂检测】1.D  2.B  3.C  4. B 5.C 6.D 7.A
课后拓展案 (1)图略 (2)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F (3)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4)F (5)雨水是主要补给 季风 C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1.3 编号:13
第二章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1、了解气团和锋的概念及锋的类型。
2、掌握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会应用锋面系统,分析一些简单的天气实例。
【自主学习】
一、锋与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是 、 与 。
气团
概念:__ _方向上__ __ 、_ ___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______的大范围空气。
按性质分类:____ _和______
锋的组成:一般把______和______统称为锋。
(1)锋面:冷暖气团的________;锋面之上为____气团,锋面之下为____气团;锋面自地面向高空____ __一侧倾斜。
锋线: ______与地面相交的线。
(2)为什么锋面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锋与天气
冷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移动速度较 ,常带来 。
暖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移动速度较慢,可形成 降水或雾。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 ,使锋面来回 的锋,常形成持续的 天气。
【自我检测】
1、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暖气团有时在锋面之上 B.锋面两侧的气温、气压差异不显著
C.锋面都向暖气团一侧倾斜 D.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锋面常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其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 )
A.锋面移动的速度 B.锋面移动的距离
C.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 D.冷暖气团的温度差异
3.当暖锋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连续性降水 B. 沙尘暴天气 C. 狂风暴雨 D.晴朗天气
4.关于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是由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的锋
B.快速移动的冷锋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降雨
C.过境后气压降低
D.冷锋只在我国秋冬季出现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点一 锋与天气
(一)冷锋
1. 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
2. 锋面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不同?
3. 哪侧是锋前?哪侧是锋后?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还是锋后?
4.在天气图上冷锋用什么符号表示?
(二)暖锋
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
锋面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不同?哪侧是锋前,哪侧是锋后?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还是锋后?
在天气图上暖锋用什么符号表示?
(三)合作探究:“黄梅时节雨纷纷,青草池塘处处蛙”所描述的是什么天气现象?它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点二 冷、暖锋的判断
在解答有关锋面相关问题时,判断锋面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判断冷、暖锋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看符号
利用符号还可以确定锋面运动方向:
符号(三角或半圆)所指方向为锋面前进的方向。
(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
(3)看锋面坡度
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例1】
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图中,表示冷锋的是______。
(2)A、B两图中,表示冷气团的小写字母是______。
(3)A、B两图中,降水位于锋前的是______。
(4)B图中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是_____ _
【当堂检测】 A层
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为 锋示意图,其中A为 气团。
(2)图3的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地,气压最高的是 ____地。
(3)图3和图4所示天气系统的共同特点有 。
A.冷空气均在锋面以下 B.锋面均向暖空气一侧移动
C.过境后天气均转阴 D. 都带来大风、降温等剧烈的天气变化
课后拓展学案
A层: 1、下列四副图中,正确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
2、根据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暖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 )
A.出现大风和雨、雪天气 B.出现连续性降水
C.气温降低,天气晴朗 D.气温升高,天气晴朗
3、造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梅雨”天气的是( )
A.冷锋 B.暖锋 C.江淮准静止锋 D.反气旋
B层:下表为株洲市201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天气信息,据此回答4~5题。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风向、风速 天气状况
28日 22 11 微风 秋高气爽
30日 7 2 北风3级 小到中雨
2日 9 2 微风 晴
4.11月28日、30日、12月2日天气分别大致对应天气系统示意中的序号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⑥⑤④ D.③②①
5.12月2日,可能出现的现象正确的是 (  )
A.清晨,室外的乒乓球台结了薄薄的一层白霜 B.中午,迷雾层层,仍未散尽
C.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压降低 D.由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昨日有所升高
C层: 6、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图为 锋示意图,图中A是 气团。该图所示锋面的移动方向是 。
(2)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 地,
气压最高的是 地,
属于阴雨天气的是 地。
(3)该锋形成的降水多在锋 (前、后)
(4)该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为 。
第二章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 答案
【自主学习】
一、锋与天气
锋 气旋 反气旋
1、水平 温度 湿度 均一 冷气团 暖气团
2、锋面 锋线 交界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锋面
由于锋是冷暖气团交界地区,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3、冷 暖 快 大风、雨雪、降温 暖 冷 连续性 相当 摆动 降水
【自我检测】 DCAA
课内探究学案
【例1】(1)B (2) b (3)A (4)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当堂检测】(1)暖 暖 (2)C E (3)A
课后拓展学案:
1—5:A D C D A 6、(1)暖 暖 东 (2)C E D (3)前
(4)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补充材料: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图4
图3
A B C D

西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6.1.18 编号:3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获取地表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知识。
2.掌握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地壳运动分类及对岩层和地表形态的影响
3、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补充材料)
4、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
5、三大类岩石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6、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及各自形成地貌的成因
7、板块移动方向与形成的地貌
8、断层的分类及各自形成的地貌和举例
9、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0、岩浆喷发形式及火山的组成
1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2、河谷发育的不同时期,流水侵蚀类型及其河谷地貌的特征
13、三种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分布位置
1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我检测】
读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表示的地形景观是在(  )
A.玄武岩分布区 B.石灰岩分布区
C.大理岩分布区 D.花岗岩分布区
2.导致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示地貌相同的是(  )
A.北美五大湖 B.湄公河三角洲 C.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D.“V”形河谷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的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对于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P处岩层受挤压隆起成山
B.Q处岩层因岩浆活动拱起
C.④处岩石的年代比Q处老
D.②岩石的形成属外力作用
读下列四幅图,完成5~6题。
5.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丙—丁—甲—乙
6.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内力作用 B.冰川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搬运作用
读下面“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7~9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8.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不是箭头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
A.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例1】下图是某地区地表形态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引起该地区地表形态演变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波浪
(2)阶段Ⅱ中,R地常见
的地貌类型是(  )
A.冰斗 B.风蚀蘑菇
C.海蚀崖 D.瀑布陡崖
探究知识点二 山地的形成
【例2】下图为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
顺序,最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4)图中⑤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
岩石最可能是(  )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板岩
探究知识点三 河流地貌的发育
【例3】 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图,据图回答(5)~(7)题。
(5)图中悬崖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
A.200~500米 B.200~400米
C.200~300米 D.300~500米
(6)图中①②③④处的地质构造判断正确的是
A.①处是背斜 B.②处是向斜
C.③处是背斜 D.④处是断层
(7)河流上游(②处以上)的剖面图可能是(  )
【当堂检测】 1-2为A层,3-7为B层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会产生重大影响。读黄土高原和狮身人面像图,完成1~2题。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
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读图完成3~5题。
3.⑥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4.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 B.安第斯山 C.落基山 D.阿尔卑斯山
5.主要位于①板块上的大陆的地理特征有( )
A.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
B.流经大陆西岸的洋流为暖流,流经大陆东岸的洋流为寒流
C.没有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 D.东海岸有世界著名的渔场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图中①②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甲、乙分别示意两种地貌。读图完成6~7题。
6.有关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①②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①②没有关系
B.地貌③的形成与地质构造②没有
关系;褶皱①形成后,背斜顶部
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貌③
C.褶皱①形成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
貌③,在地貌③重压之下产生了地质构造②
D.褶皱①形成后,在断裂作用下产生地质构
造②,并形成了断层陡坡,在陡坡坡下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了地貌③
7.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地貌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原因不可能是(  )
A.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 B.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河流入海水量减少 D.中上游地区暴雨增多
★课后拓展案★(C层)
8.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试分析甲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3)试说明丙、丁两山地成因的差异。
(4)乙、戊两处都属于谷地,说出乙、戊两处不适合建设水库的是________,并分析原因。
9.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和部分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①三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在地形上,该处为________,向斜成为这一地形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③处的岩石类型为________岩,在野外判断该类岩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B处是否适合修筑公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为____________,下列各组河流的水,均参与此类水循环的是(  )
①亚马孙河 ②长江 ③黑龙江 ④塔里木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复习学案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1.B 2.D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分布区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作用的结果;湄公河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塔里木盆地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V”型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3-6 DDDC
7.A 8.C 9.B 解析 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岩浆活动属内力作用。
【例1】 (1)B (2)B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阶段I图中M地两侧分别是相互平行的高山地形,发展到阶段Ⅱ时该地区的高山地形已基本消失,M处所在地与其两侧已趋于平坦,说明受到了外力侵蚀,且到阶段Ⅱ流入盐湖的河流已消失,盐湖规模又扩大,说明气候干旱,因此导致该地地表形态演变的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与风力作用相对应的地貌类型是风蚀地貌。
【例2】(3)A (4)B 解析 该处地层先在挤压力作用下发生了褶皱,然后乙处发生了断裂,岩浆沿裂隙侵入形成侵入岩。⑤处岩石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例3】(5)D (6)D (7)D解析 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大约是300~500米。陡崖是由断裂作用形成的。②以上河流应是“V”型谷。
【当堂检测】
1.C 2.B解析 黄土高原是由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但其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该处的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
3-5 DAA
6.D 7.D 解析 (1)断层②切断了向斜①,因而①的形成早于②;断层②形成后,断层右侧岩块相对上升,图示区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并顺着地势形成了一条河流。在断层陡坡的坡下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冲积扇③。 中上游地区暴雨增多,只会加剧水土流失,使河流入海泥沙增多。
【课后拓展案】
8. (1)地壳运动 (2)石灰岩在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
(3)丙地,背斜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形成山岭。丁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4)戊处 位于断层附近,修建水库容易漏水;断层附近地壳不稳定,修建水库地基不稳。
9. (1)A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
(2)沉积 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并常含有化石
(3)不适合 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等灾害
(4)海陆间水循环 A
解析 (1)由图中看出,A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2)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基本特征。(3)断层岩石破碎,多断层活动,地基不稳定,修公路、水库应尽量避开断层。(4)图中的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是海陆间循环,外流河注入海洋,属地表径流环节。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编写人:刘培学 审核人:吕乐梅 使用时间: 2015.9.15 编号:10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季节移动规律。
【自主学习】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
(2)成因:
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
成因:
组成: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A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
B为 带,风向为 风
风带 D为 带,风向为 风
F为 带,风向为 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
(2)移动规律:
【自我检测】、
1.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2.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甲、乙的位置,正确的是( )
A.甲位于30°N B.乙位于30°N
C.甲位于90°N D.无法确定
4.有关①②气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冷性气流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风带 D.②是西南风
★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探究材料 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
 
2.如果地球自转,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征?
 
【考例探究1】 9.图2-2-5是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气压带的名称:A为______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风带的风向:①___ ___,②________。
(3)下列关于图2-2-5的叙述,正确的是( ) 2-2-5
A.①为温暖湿润的风 B.②为寒冷干燥的风
C.受气压带A控制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D.气压带B是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探究点二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探究材料 教材P35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读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
 
2.若黄赤交角变为0°,气压带、风带还会移动吗?
 
【考例探究2】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量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C与D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该气压带是________原因形成的。
(4)图示季节,北半球的________气压带会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欧大陆形成________(气压中心)。
【当堂检测】
1.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2.如果图2-2-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 )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3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
A.向西北方向 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右图所示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3~4题。
3.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第3、7题为B级,其余为C级)
1.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2. .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3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 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
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4. 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
5. 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都是( )
A.向东飘扬 B.向西飘扬 C.向西北飘扬 D.向东北飘扬
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7.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8.图2-2-6是“沿某经线的低层大气环流形势剖面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图2-2-6
(1)写出图中数字代码所处位置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风带的风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太阳直射在23°26′S时,⑧越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风,①的势力_____________________,⑨的势力_____________________。
(5)7月北半球大陆形成的大气活动中心将下列哪个气压带切断(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与风带(一)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思路解析:气压带和风带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理解其影响,必须先弄清各个气压带、风带空气运动状况及其特点。低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高压带均盛行下沉气流,赤道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原因是热力原因,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原因为动力原因。答案:A
2.思路解析:信风是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风,空气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结,但当在大陆东岸,尤其是受地形抬升时,一般也会形成丰沛的降水。西风是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一般情况水汽容易凝结,但在大陆东岸为离岸风,也难以形成降水。所以A、B、D项均是错误的。副热带高压带的大陆东岸,由于有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答案:C
3.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大气环流的灵活运用。据图看出①②气流相遇,①爬升,说明①为暖湿气流,来自低纬,甲位于30°N,②来自高纬,属于冷气流。答案:A
4.思路解析:根据上题解析可知,①为暖湿气流,来自低纬,甲位于30°N。②来自高纬,属于冷气流。所以选项A、B均是错误的。在30°—60°为西风带,在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②处为极地东风,在北半球为东北风,所以选项D也是错误的。答案:C
例一:思路解析:三圈环流中位于两个环流之间的高压带是副热带高压,所以B为副高。根据已知条件“南半球”可知,副高以北的环流为低纬环流,A为赤道低压,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副高以南的环流为中纬环流,②为中纬西风。
答案:(1)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2)东南风 西北风 (3)C
例二:解析: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准确判读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图示季节是解题的关键。由图中赤道附近上升气流(或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可知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
答案:(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南
(2)丰富 A地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而B地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副极地低 亚洲高压
【课堂检测】
1.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随高度增加气压的变化情况。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不断降低,在高空的低压状态下,气球内部的压强使其膨胀破裂。答案:B
2.思路解析: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旱,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答案:B
3.思路解析:此题主要是借气球的水平运动考查西风带的风向。英国位于北半球,北半球西风带的方向为西南风,所以气球应该漂向东北方向。答案:B
4-5【解析】 图例所示的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P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答案】 3.B 4.B
【课后拓展】
1.思路解析:赤道低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副热带高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冷低压;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答案:C
2.思路解析:副极地低压带是由暖湿的西风和干冷的极地东风在60°附近相遇,暖湿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流到高空向南北流出,使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的。答案:C
3.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在假设条件下逆向思维的能力。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但地表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依然存在,所以三圈环流依然存在,只不过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现在相反,各个风带的风向都会改变。值得注意的是,风向只是偏转的左右方向不同,并不是与现在完全相反。答案:D
4.思路解析:本题借气球上升的快慢考查不同气压带空气的垂直运动情况。显然,以上升气流为主的低压带中,赤道地区的对流上升更为强烈。答案:D
5.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南极中山站所在的风带的风向。南极中山站处在极圈以内,被极地东风带控制。极地东风的方向由极地高压带吹向60°S附近的副极地低压带(向北),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而成,其风向为东南风,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与风向相反,应向西北飘扬。答案:C
6-7【解析】 第6题,从图甲、乙气压带分布、移动状况知M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N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甲季节为北半球冬季,乙季节为北半球夏季,甲图所示季节(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30°N~40°N盛行西南风。第7题,图乙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7月份。【答案】 6.D 7.B
8.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低层大气环流形势的有关知识。要求熟练掌握近地面七压六风的名称,及风带的具体风向。同时又考查了气压带和风带的随季节移动。当北半球夏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在7月份为北半球的夏季,陆地的温度高,因而在陆地上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原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压保留在海洋上。
答案:(1)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2)东南风 西北风 东南风东北风
(3)① ⑦ ⑨ ③ ⑤
(4)赤道 东南 减弱 增强
(5)C
G
F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9.22编号:06
地球运动(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1、理解掌握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2、掌握四季的划分标准及五带的划分。
【自主学习】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断依据: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 弧和 弧。若昼弧长于夜弧,则 ;反之则 ;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 。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各纬度      ,纬度越高,昼越 ,夜越 ,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      。
(2)季节变化: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时为   ,达一年中最小值时为 。
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时为   ,达一年中最小值时为 。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现南北两侧     。
(1)二分日: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3)冬至日:从        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1)夏至日:        地区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2)冬至日:        地区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二分日:    上达最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1.季节的划分
(1)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 ,太阳高度 的季节定为夏季,把一年中白昼 ,太阳高度 的季节定为冬季。
春秋季节: _____ ___的过渡季节。
(2)气候四季(北温带国家):春季为 月,夏季 月,秋季 月,
冬季为 月。
2.五带的划分 在下图写出五带划分界线(写明度数),并注明五带名称及出现的现象。
【自我检测】
1.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地方是( )
A.南极和北极 B.南、北极圈 C.南、北回归线 D.赤道上
2.下列日期中,北京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
A.国际劳动节 B.我国植树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
3. “五一”这一天( )
A.北京昼夜等长 B.赤道上昼长夜短
C.伦敦(0°,51°N)昼长夜短 D.悉尼(151°E,33°S)昼长夜短
4.极昼现象从南极点扩大到南极圈的时期是( )
A.春分到夏至 B.秋分到冬至 C.夏至到秋分 D.冬至到秋分
5.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
A.23°26′N~90°N B.0°~90°N
C.23°26′S~23°26′N D.0°~23°26′N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一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阅读课本P18—19文字材料和P19图1.23,完成读图思考。
2.画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分布图(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例1】从北半球春分日至秋分日,下列现象正确的( )
A、地球的公转速度:快→慢→快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是:大→小→大
C、南半球昼长的变化是:短→长→短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大→小→大
探究知识点二 四季更替和五带
探究问题:若黄赤交角变大,五带的范围如何变化?黄赤交角变小呢?
【例2】右图上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
A.∠XOF B.∠TOF C.∠FON D.∠TON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 带。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
动到MN 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
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成0°,
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多项选择)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 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五带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 。
【当堂检测】 1-2题为 A层(基础) 3-5题为B层(拓展)
1.在地球上,一年中正午物体的影子始终朝南的是( )
A.北回归线与北回归圈之间 B.北回归线以北
C.南北回归线之间 D.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2.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距理论上应该比南方宽,理由是( )
A.北方地形平坦开阔 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
C.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南方气候更温暖湿润
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移动造成了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下图中的斜线部分表示黑夜,其中能反映上海地区白天最短的是( )
4.北京(400N、1160E)一日内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 ( )
A.北京时间12:00 B.北京地方时12:00
C.北京时间11:44 D.太阳光直射在1200E经线上时
5.当太阳直射200N纬线时,1200E经线上的甲(纬度为400N)与乙(纬度为00)两地( )
A.日出时刻相同 B.昼长相等
C.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D.甲地日落时刻早于乙地日落时刻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1. 设M(E,)、N(E,S)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Hm和Hn,判断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
A. 和不可能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B. 每年有某些时刻
C. 每年约有6个月 D. 任何时候都是
右图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据图完成2~3题。
2.当阳光如③所示射入窗户时 ( )
A.我国恰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
B.北京正值昼长夜短
C.北极圈出现极昼
D.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3.当阳光如②所示射人窗户时,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0点,则该地的经度是( )
A.150 E B.16 E C.105 E D.90 E
4右图中阴影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读图回答:
(1)这一天是 日(节气),一般为每年的 月 日前后。
(2)按图所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______ 。
(3)这一天,图中A、B、C、D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 ,
其白昼长 小时。
(4)这一天,图中A、B、C、D、E五地中,白昼时间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也相等的是 。
(5)按图所示,此时北京时间应为 点。
第三节 地球运动(三)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D  2.C  3.C  4. B 5.A
【例1】 A  
【例2】(1)C (2)北温 (3) 太阳直射点由MN至EF时,出现极夜的范围逐渐扩大,到EF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范围逐渐缩小
(4)ABD (5)35°N 热带、寒带(或北寒带、南寒带)
【当堂检测】1.D  2.C  3.D  4.B 5.C
课后拓展案 1.B 2.D  3.A 
4.1)冬至 12月22日 (2)23゜26'S,90゜E
(3)A 24 (4)C、E (5)14
 
第三节 地球运动(三)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D  2.C  3.C  4. B 5.A
【例1】 A  
【例2】(1)C (2)北温 (3) 太阳直射点由MN至EF时,出现极夜的范围逐渐扩大,到EF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极夜;之后,出现极夜的范围逐渐缩小
(4)ABD (5)35°N 热带、寒带(或北寒带、南寒带)
【当堂检测】1.D  2.C  3.D  4.B 5.C
课后拓展案 1.B 2.D  3.A 
4.1)冬至 12月22日 (2)23゜26'S,90゜E
(3)A 24 (4)C、E (5)14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2.11 编号:24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以山地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
【自主学习】
一、褶皱山:
1.褶皱:
(1)概念:
(2)基本单位——褶曲,其两种基本形态是如何判断的?各自会形成怎样的地貌?
2.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所分割,形成不连续的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可以划分为哪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 ,板块交界处多 。
(2)板块移动方向与形成的地貌?
二、断块山:
1、断层的概念:
2、断层的分类及各自形成的地貌是怎样的?举例?
【自我检测】
1.当岩层受到力的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 )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2.下列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为向斜
C.背斜是岩层受张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形成的
D.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
3.下列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 )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 庐山 D.安第斯山
4.在地貌上表现为块状山地的是( )
A.武夷山 B. 泰山 C.喜马拉雅山 D.阿尔卑斯山
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褶皱山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对地貌的影响
【例1】读图4-9,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形看:A为 ,
B为 。从地质构造
看,A是 ,判断的依据

______ ,B是 。
(2)A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B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2、板块构造学说
读课本P73板块划分示意图,用板块理论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形成和变化。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形成地貌 举 例 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 裂谷或海洋 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巨大山脉
探究知识点二 断块山
1、断层的位移方向及各自形成的地貌。
【易错点辨析】据下图,说一说断层是怎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2、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
,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 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 。由于天然气轻,分布于 ,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 。
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 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 ,产生 、 、 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
部位。
【例2】读右图,回答问题:
(1)在野外考察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地势高峻的山岭一定是背斜
B.从中部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的一定是向斜
C.背斜构造中总是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地下水出露的地带总在断层线附近
(2)上图为某地地层示意。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A.天然气 水 石油 B.水 石油 天然气
C.石油 天然气 水 D.天然气 石油 水
【当堂检测】 (1、2为A层,3、4为B层)
1.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为(  )
A.地势的高低变化 B.地形的起伏状况
C.岩层的坚硬程度 D.岩层的新老关系
2.下列地形不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是(  )
A.汾河谷地  B.华山 C.喜马拉雅山  D.泰山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4.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
正确的是( )
A.甲-风力侵蚀 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 D.丁-人类活动
★课后拓展案★(C层)
1.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河流的原因是(  )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 D.岩石受张力作用
2.选择坝址是建筑水库的关键之一,除地形等其他因素外,图中四种地质构造中,最适宜建坝的是( )
3、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
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
丁 ____________
(2)上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
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
(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 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 地找到地下水。地震的多发地带位于图中的_______地。这个地区的地形为_________。
(4)丁地有一条_______走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 简述你的理由。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参考答案
【自主检测】1—5:ABCBB
【例1】
(1)谷地 山地 背斜 A处岩层向上弯曲,且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2)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例2】 (1)B (2)D
【当堂检测】 1—4:DCAB
课后拓展案 1—2:BD
3、(1)背斜 向斜 断层 (2)岩层受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 外力沉积 (3)甲 乙 丁 平原 (4)东西 不合适 断层附近地质构造不稳定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参考答案
【自主检测】1—5:ABCBB
【例1】
(1)谷地 山地 背斜 A处岩层向上弯曲,且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2)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例2】 (1)B (2)D
【当堂检测】 1—4:DCAB
课后拓展案 1—2:BD
3、(1)背斜 向斜 断层 (2)岩层受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 外力沉积 (3)甲 乙 丁 平原 (4)东西 不合适 断层附近地质构造不稳定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2.25 编号:27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记住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能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整体性的表现。
3、能解释并绘制自然地理过程示意图,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和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主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的意义
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哪些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1、生产功能的概念与过程 2、什么是平衡功能?试举例说明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表现 2、意义
【自我检测】 A层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
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下列说法,符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
A.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B.当森林被大量砍伐时,可以使温室效应减弱
C.热带雨林地区毁林造田,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3.每天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却基本稳定,是因为 ( )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D.生物要素具有平衡功能
4.我国南方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表发育了红壤,河流发育较多,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5.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 )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例1】读“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析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试列举与图中地理环境类似的一个实例 。
(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当堂检测】 1-3题为 A层(基础) 4-5题为B层(拓展)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
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
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3、“一山不容二虎”反映了地理环境所具备的( )
A、生产功能 B、消费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 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课后拓展案★(C层提升)见练习册99页2—4题和101页13—15题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参考答案
【课前自学案】自我检测 1、B 2、C 3、B 4、A 5、D
【课内探究案】
【例1】(1)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西两侧(2)A
(3)①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大陆东西两岸植被都为森林;②由于地壳运动,使中部地形隆起,从海洋吹来的湿润西风受到阻挡,大陆东岸降水减少,植被演变为草原;③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地形对西风的阻挡作用越来越显著,大陆东岸的降水进一步减少,最后演变
为荒漠。
【当堂检测】1.A 2.B 3.D 4.D 5.B 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河道变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增多。植被破坏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植被破坏导致了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参考答案
【课前自学案】自我检测 1、B 2、C 3、B 4、A 5、D
【课内探究案】
【例1】(1)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西两侧(2)A
(3)①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大陆东西两岸植被都为森林;②由于地壳运动,使中部地形隆起,从海洋吹来的湿润西风受到阻挡,大陆东岸降水减少,植被演变为草原;③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地形对西风的阻挡作用越来越显著,大陆东岸的降水进一步减少,最后演变
为荒漠。
【当堂检测】1.A 2.B 3.D 4.D 5.B 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河道变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增多。植被破坏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植被破坏导致了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9.11 编号:02
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
(2)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1)概念:

(2)层次: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系 系

其他行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三大运动特征:
3.按 、 、 等特征,通常将八大行星分为 、 、
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1、外部条件:
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1)稳定的太阳光照;(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的
性、公转轨道面的 性、其他小行星公转方向与八颗行星基本一致,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所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
(2)
(3)
【自我检测】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3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2.童谣中出现的天体都属于(  )
①太阳系 ②地月系 ③银河系 ④河外星系 ⑤总星系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3.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4.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5.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下列哪一组行星的轨道之间(  )
A.地球与金星 B.金星与火星 C.火星与木星 D.木星与土星
6.下列行星属于巨行星的是(  )
A.木星   B.海王星   C.火星  D.金星
7.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密切联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像、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1.待发射的“嫦娥二号”是不是天体?一个物体要成为天体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2.“嫦娥二号”围绕月球飞行是否离开了地月系?“嫦娥二号”卫星和月球、地球和太阳之间构成了几级天体系统?
探究知识点二 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探究材料】
材料一 教材P4图1.4和P4—6活动内容。
材料二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思考地球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中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2.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3.地球上形成大气层与地球本身的什么条件有关?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形成的?
【例1】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1~3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
1.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关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与地球上生命存在无关的因素是(  )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C.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 D.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运动
3.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当堂检测】 1-2题为 A层(基础) 3-5题为B层(拓展)
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天体,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①哈雷彗星、流星体 ②月球、星云③航天飞机、陨石 ④恒星、待发射的航天飞机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体形态多种多样,是物质的,是孤立存在的 B.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才可以构成天体系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4.图中体现出了多少级天体系统(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5.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1.右图是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带,图中有生命存在的
行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A表示________,B表
示________。它们都属于________行星。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
即都是自______向______,呈______时
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
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B.变为炽热的“火球”C.大气层将会消失D.体积将会变小(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
_______。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A  2.A  3.B  4. C 5.C 6.A 7.A
探究知识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不是。天体是宇宙间物体的存在形式。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天体,一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二看存在:它是不是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如果依附其他物体而存在,如地球上的白云,待发射的卫星都不是天体。
2.否。三级。
【规律总结】
天体之间要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二要”:一要相互吸引,二要相互绕转。只吸引不绕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例如,月球绕地球运转,形成地月系,而北斗七星各恒星之间没有相互绕转关系,就不能形成天体系统。
探究知识点二 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它七颗行星十分相似,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邻近的水星、金星表现出许多共同之处。它们同属类地行星,质量和体积平均较小,平均密度较大,主要由固态岩石物质组成。
2.主要和它们与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收的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则距太阳过远,接收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如果地表温度太高,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无法形成分子,也就无法形成生命。如果温度太低,物质都是固态,生命物质也不能形成。
3.与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关。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产生水汽;水汽溢出,产生降水,形成原始的海洋。
【例1】 1.A 2.B 3.C  
【当堂检测】1.B  2.C  3.B  4. B 5.C
课后拓展案 1.A  
2. (1)水星 金星 类地 (2)西 东 逆 近圆 共面 (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2.8 编号:23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二)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自主学习】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 、 、 三大类。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 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
新 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岩浆岩
各类岩石 沉积岩
各类岩石 变质岩
各类岩石 岩浆
【自我检测】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物质的判断,
正确的是(  )
①——沉积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
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
A.①—②—③—④—① B.③—⑤—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⑤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说明:1、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
2、变质岩: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质成为坚硬的板岩。
【例1】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若A代表沉积岩,则①表示
(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地壳运动
【变式题1】 若上题中②表示变质作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不可能是沉积岩 B.A可能是岩浆岩
C.①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D.①不可能表示岩浆活动
【当堂检测】 1题为 A层(基础) 2题为B层(拓展)
1. 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2. 读“三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A      B       C       。
(2)图中箭头所代表的作用分别是:①    作用,
②    作用,③    作用。
(3)图中数字④所代表的物质是      。
(4)从岩浆到形成 ,又到
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即是 的过程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1、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
成部分:A ;B ;
C ;D 。
(2)D和E均属于 (岩),其
中E又称为 。
(3)C经过 作用转化为D;
B经过 作用转化为C。
(4)图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有 、 、 。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二)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1、解析:选A。据图可知,①有层理,为沉积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岩浆;④为变质岩;⑤为喷出岩。解析:2、选B。地壳的物质循环为由岩浆到岩浆岩,再到沉积岩、变质岩,最后再生成新的岩浆的过程。
【例1】: C 【变式题】B
【当堂检测】1、C
2、⑴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⑵变质 变质 外力 ⑶岩浆 ⑷)各种岩石 新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后拓展案
1、(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岩浆岩 (2)岩浆岩 喷出岩
(3)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4)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二)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1、解析:选A。据图可知,①有层理,为沉积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岩浆;④为变质岩;⑤为喷出岩。解析:2、选B。地壳的物质循环为由岩浆到岩浆岩,再到沉积岩、变质岩,最后再生成新的岩浆的过程。
【例1】: C 【变式题】B
【当堂检测】1、C
2、⑴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⑵变质 变质 外力 ⑶岩浆 ⑷)各种岩石 新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后拓展案
1、(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岩浆岩 (2)岩浆岩 喷出岩
(3)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4)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2015.10.24 编号:11
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海陆热力环流,理解北半球冬夏季形成不同的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2.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季风环流的成因、冬夏季风的性质、季风的影响;
【温故而知新】
请在下图中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标出近地面的气压差异。
【自主学习】
一、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形成原因?
2、读课本P37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结合下图回答:由于 差异,冬季,陆地比海洋 ,亚欧大陆气流 ,近地面形成 高压,而北太平洋气流上升,洋面上形成 低压;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将 气压带切断了,使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夏季,陆地比海洋 ,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北太平洋形成 高压。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将 气压带切断了,使之仅保留在海洋上。
3.影响(以我国为例):冬季_________________高压对我国影响显著;夏季西太平洋___________________高压对我国影响很大。
二、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__________而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
2、季风最典型的地区是哪里?为什么?
3、风向:读课本38页图2.15东亚季风图,思考东亚的冬季、夏季分别是什么风向?
【自我检测】A层
1.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因是 (  )
 A.亚洲的山区最高大 B.东亚位于最大的大陆和大洋之间
C.亚洲的气压带、风带最完整 D.东亚的海洋最深
2.影响我国冬季季风的强弱与大小的气压中心主要是 (   )
A、印度低压 B、夏威夷高压 C、阿留申低压 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3.7月份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 ( )
A.亚速尔高压 B.阿留申低压 C.夏威夷高压 D.印度低压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北半球气压带特征----块状分布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半球气压带特征----带状分布 原因:________________占绝对优势
完成下图信息:
探究点二 季风环流
注: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对比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范围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季节(北半球)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 )风 ( )风 ( )风 ( )风
成因 ( )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高温、多雨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雨热同期 有利:雨热同期
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频发 不利:多旱涝灾害
【例1】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    (1或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理由是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    风,其形成原因是
。D处盛行    风。在图中用箭头画出C、D两处的风向。
(4)夏季,D处盛行    风,形成原因是          ,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1—2为A层,3—4为B层
读“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2.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3、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时 ( )
A、亚洲大陆高压控制 B、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C、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南亚盛行东北季风
4、南亚季风的夏季风是南半球的( )越过赤道偏转而成。
A、东南信风 B、东北信风 C、极地东风   D、盛行西风
★课后拓展案★【C层】
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2-18),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中心
A是     ,B是     。
2.如果该图所示的气压状况出现在亚洲大陆东部和西太平洋地区,A气压中心应该叫做     压,B气压中心应该叫做     压。
3.如果该地区(包括陆地和海洋)为均一地面的话,从气压带、风带的角度看,应为       气压带分布的地区。
4.图中C地风向为    风(在图中用箭头表示)。此时南亚盛行   风。
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答案
【自我检测】 1、B 2、D 3、D
【考例探究一】(1)1月 亚欧大陆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亚洲高压 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冷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北风 画图略
(4)西南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当堂检测】
1、A 2、B 3、B 4、A
【课后拓展案】
1、高压 低压 2、亚洲高(蒙古—西伯利亚高) 阿留申低
3、副极地低 4、西北(偏北) 东北
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答案
【自我检测】 1、B 2、D 3、D
【考例探究一】(1)1月 亚欧大陆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亚洲高压 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冷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北风 画图略
(4)西南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当堂检测】
1、A 2、B 3、B 4、A
【课后拓展案】
1、高压 低压 2、亚洲高(蒙古—西伯利亚高) 阿留申低
3、副极地低 4、西北(偏北) 东北
PAGE
1
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0.30 编号:12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自主预习】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的意义:大气环流把 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 ,从而影响各地的天气变化和 的形成。
2、气候形成因素:
3、案例
地区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赤道及其两侧 终年受 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 控制,冬季受 控制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 控制
【自我检测】
1.终年受西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式气候
2.造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大气环流 C.地势高低 D.太阳辐射
3.下列气候类型中,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最小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4.北纬30°~40°大陆东、西岸气候类型不同,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状况 C.大气环流 D.洋流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
步骤和方法演练
【例1】读右图,判断:
(1)①平均气温最低月 ,平均气温最高月 ,在 半球;最低月平均气温 ,最高月平均气温 ,所处温度带为 ,降水季节分配类型 ,为 气候;
(2)②为 半球的 气候;③为 半球 气候;④为 半
球 气候。
二、气候类型的判读(重点)
【例2】分析下列气候资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25 23 24 21 16 11 8 7 8 10 14 18
降水/mm 44 18 25 65 132 122 107 79 80 77 72 61
A.该地是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B.该地是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C.该地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该地是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当堂检测】(A层)
1、除南极洲外,其余各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某地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该地可能是 ( )
A.上海 B.哈尔滨 C.伦敦 D.孟买
3.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的气候类型中,一年内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变化最
明显的是( )
A.苔原气候 B.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回答4~5题。
4、按顺序依次写出气候类型的名称(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5、如上图中四种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气候类型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课后拓展案★
(1-4为B层,5-7为C层)
1.下列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的有( )
A.东非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德干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下图是“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图中,由单—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和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b、n和c、e B、m、n和b、e C、s、e和t、c D、t、r和c、e
3.受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4、下表为某地一年中的气候统计资料,读后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 )
一月均温(℃) 七月均温(℃) 6~8月降水量(mm) 12月~次年2月降水量(mm) 全年降水(mm)
-8.9 24.3 478 82 780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据此回答5—6题:
5.位于热带气候区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地点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某地气候要素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读图回答。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分布规律是 ,
气候特点是 。
(2)该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是

(3)与该气候分布同纬度的亚欧大陆东部是
气候,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太平洋沿岸的城市中,气候状况与该图接近的两个著名城市为
和 。
气候类型 补充材料
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规律总结 :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有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是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洲)。
(5)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6)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二、气候类型的判读(重点)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判读方法即常说的气候类型判读三部曲: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见下表)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第一步:判 断南 北半 球 最高(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第二步:判 断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 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 10℃ 寒带气候
第三步:确 定 具 体 的气 候类 型 降水两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400-800mm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
三、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
1.热带草原(萨瓦纳)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比较
相似:全年均高温,都属于夏雨型,都有明显的干、湿季。
区别:①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总量(750-1000 mm)小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总量(1500-2000mm);②热带草原气候月降水量≥200mm的月份只有1-2月,热带季风气候有3个月以上;③热带草原气候(因赤道低气压带渐渐移来和渐渐移去)降水从干季到湿季呈阶梯状渐变,而热带季风气候(因冬夏之间季风风向突变)从旱季到雨季是突变现象; ④热带草原气候旱季月份可能出现滴水不降,而热带季风气候则没有这种现象,且只分布于北半球。
2.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比较
相似:都在温带地区,年均温都有明显季节变化。
区别: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大于0℃,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小于0℃;②温带海洋性气候月降水分配较为均匀,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3.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比较
相似:均为夏季高温多雨。
区别:①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大于0℃,而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小于0℃;②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雨季比温带季风气候的雨季长。
4. 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比较
相似:降水都是夏季多,冬季少。 区别:月降水量≥100mm的月份数不同。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月降水量≥100mm的月份数〈2个月以下,年总降水量在200mm左右。②温带季风气候:月降水量≥100mm的月份数≥2个月,年总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 
注意:判断气候类型时必须根据最冷月与最热月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否则可能将夏雨型与冬雨型气候混淆。
四、世界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 对比表
世界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及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部和西岸(雨林两侧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10°至回归线大陆东岸(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30°大陆内部、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
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大致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北美、南美、澳大利亚东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但季风不明显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带 温带季风气候 大致北纬35°~55°大陆东岸,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湿润,降水较多,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距海洋远,受海洋影响较小,大陆气团控制,大陆性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夏雨稍多
亚寒带 亚寒带大陆气候 北极圈附近 纬度高且居内陆,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寒带 苔原带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纬度高,极地气团控制 终年严寒,降水少
冰原气候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纬度高,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降水少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和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变化 相对寒冷或凉爽,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三)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BDBC
例1(1)1 7 南 9 21 温带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
(2)北 亚热带季风 南 热带雨林 北 地中海
例2 C
当堂检测:CBCBC
课后拓展:1、A 2、A 3、C 4、C 5、D 6、B
7(1)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3)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4)洛杉矶、旧金山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三)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BDBC
例1(1)1 7 南 9 21 温带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
(2)北 亚热带季风 南 热带雨林 北 地中海
例2 C
当堂检测:CBCBC
课后拓展:1、A 2、A 3、C 4、C 5、D 6、B
7(1)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3)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4)洛杉矶、旧金山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2.19 编号:25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二)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及规模。
2、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火山
1、形成:地下深处的 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 或 喷出而成。
2、组成:由 和 两部分组成。火山锥的物质组成和特点。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运输方式的选择:以 为主, 次之。
2、线路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 和 。
3、线路延伸方向: 前进。
【自我检测】
1.下列高原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是( )
A.黄土高原 B.东非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2.下列地貌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阿尔卑斯山 C.富士山 D.泰山
3.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山由火山口与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B.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C.火山锥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大
D.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
4.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 )
A.客货运量大 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5.下列有关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B.在山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例1】
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 )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地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当堂检测】 1-2题为 A层(基础) 3题为B层(拓展)
读某山地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示山地景观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溶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该山地景观所分布的我国高原地区具有的
特征是( )
A.地表形态千沟万壑
B.地表崎岖不平,森林覆盖率高
C.降水较丰富,地表水较丰富
D.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3.下图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图4—11),回答: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 ,其目的是为了避开 。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 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3)一般来说,在山地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 ,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 。
(4)图中铁路穿过的谷地按山地的形成类型属于 ,它是由 发育而成。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见《同步练习册》83—84页6—10题;85—86页14—16题。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二)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B  2.C  3.C   4. B 5.B
【例1】 A  
【当堂检测】1.B  2.D  
课后拓展案
(1)成“之”字形分布 陡坡
(2)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断块山地 断层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二)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B  2.C  3.C   4. B 5.B
【例1】 A  
【当堂检测】1.B  2.D  
课后拓展案
(1)成“之”字形分布 陡坡
(2)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断块山地 断层
第四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二)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B  2.C  3.C   4. B 5.B
【例1】 A  
【当堂检测】1.B  2.D  
课后拓展案
(1)成“之”字形分布 陡坡
(2)等高线 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断块山地 断层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1.8 编号:15
第二章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
2、识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自主预习】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及主要表现:
概念:
主要表现: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①地质历史时期: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②近现代时期(重点):最近一二百年有 以来的气候变化。
特点: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虽有 ,但总的趋势是在 。
原因:
3、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在课本上标记出来)
(1)气温变化趋势:
季节差异:
(2)降水变化趋势:
季节差异:
地区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影响是
(1)海平面上升
原因:
影响: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 增加,生长期 ;但往往伴随着 的加重,造成 不足,使作物减产。 就地区而言,低纬度地区:
;高纬度地区: 。
(3)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 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导致 、 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的途径:(图2.32)
【自我检测】
1.地球上的气候( )
A. 一直处于变暖状态 B.一直处于变冷状态
C.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相互交替 D.气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2.全球变暖主要与二氧化碳的哪种性质有关( )
A.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B.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D.不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3.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B.中纬度温带地区变得湿润
C.高纬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D.从全球看,利大于弊
4.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低于全球平均值
B.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增高比较明显
C.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气温呈下降趋势
D.从季节来看,我国冬季增温明显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可能影响 
近现代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在变暖,原因有哪些?会带来什么影响?
【例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致 D.森林被砍伐
【变式题1】关于全球变暖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导致生态系统调整 B.导致海平面上升
C.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增加 D.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不会增加
探究知识点二 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例2】 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而采取的方法应该
是( )
A.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援助发展中国家
【变式题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将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我国的热带将北移 B.喜马拉雅山的0℃等温线将下降
C.1月份0°C等温线将向秦岭—淮河以南移 D.台湾岛的面积将增大
【当堂检测】 (1-3为A层,4为B层)
1、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能有( )
①冰川退缩 ②冻土融化 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
④高原内陆湖泊水量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回答2—3题。
2、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山地0°C等温线将上移150—500米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
3、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能源、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4、读右图,分析回答。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
是 ,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是:一
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3)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双选)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天山山脉的0℃等温线将会明显下降 D.台湾海峡将变宽
★课后拓展案★
(1-4为B层,5为C层)
1、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据推测21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上升2°C—5°C ,若这种推测属实,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海水蒸发旺盛,水循环活跃,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将增多
B.我国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制的农田范围将向南扩大
C.格陵兰岛的冰盖面积将会减小
D.我国畜牧业区范围将缩小
2、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正确做法是( )
①禁止利用化石燃料 ②大力开发新能源 ③大面积植树造林
④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右图(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该地近百年来气候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冷湿——冷干——冷湿交替变化
4、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 )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5、读“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
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
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
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
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
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
日本6%。
(1)上图所示十国中,CO2人均排放量
最多的国家是 ,最少的亚洲国
家是 。
(2)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 ,其能源消费结构以 为主。
(3)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消息传出即引起世界众怒,这是因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对世界气候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4)要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增多,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

第二章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参考答案
课前自学案
自我检测
1、C 2、B 3、A 4、D
课内探究案
例1:D 变式题1:D 例2:C 变式题2:A
当堂检测:
1、C 2、C 3、D
4、(1)波动上升 温室效应 (2)森林被大量砍伐 (3)AD
课后拓展案
1、C 2、C 3、B 4、C
5、(1)美国 印度 (2)中国 煤炭 (3)产生温室效应,世界气候变暖
(4)减少CO2排放,推广绿色能源(如水电、风能、太阳能等)
第二章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参考答案
课前自学案
自我检测
1、C 2、B 3、A 4、D
课内探究案
例1:D 变式题1:D 例2:C 变式题2:A
当堂检测:
1、C 2、C 3、D
4、(1)波动上升 温室效应 (2)森林被大量砍伐 (3)AD
课后拓展案
1、C 2、C 3、B 4、C
5、(1)美国 印度 (2)中国 煤炭 (3)产生温室效应,世界气候变暖
(4)减少CO2排放,推广绿色能源(如水电、风能、太阳能等)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2.29 编号:29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珠穆朗玛峰等山区垂直自然带图,理解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和成因。
2.理解主要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现象并学会分析其成因。
【自主预习】
一.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结合课本93页和练习册104页完成)
垂直地域分异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沿等高线方向
更替方向 高度变化(从山麓到山顶)
形成基础 ①   
影响因素 ②   
典型地区 高山地区,纬度③    ,海拔④    ,垂直带谱越完整
举例说明 喜马拉雅山、乞力马扎罗山、安第斯山
与水平地域分异关系 ⑤   
1.山地垂直带是如何形成的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 、 、_____ 等因素的影响。
【自我检测】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诗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读下面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2.地形区A、B对应的自然带
依次是(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D.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3.导致A与B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厄尔尼诺现象 C.地势高低 D.海陆分布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A B
C D
(2) 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分布,其成因是:
(3) 为何在南坡比北坡自然带多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一、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教材图5.12,说出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自然带的分布及成因。
2.对比教材图5.7和5.12,分析垂直自然带分布和水平自然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同一自然带类型在不同纬度的海拔变化规律。
3.横断山区、秦岭、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中,哪个山脉的自然带最丰富 为什么
4.读教材图5.12,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哪坡自然带更丰富 说明垂直带谱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探究知识点二、非地带性现象
陆地上具有相似水热条件的地方分布有与之对应的生物、土壤等,即形成自然带。在自然带内部,自然环境表现出整体性。但在个别地方却也会出现局部分异现象,这就是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回答下列问题。
(1)读教材图5.7,赤道附近的非洲大陆东侧是什么自然带 为什么
(2)按照地带性分异理论,热带雨林带应分布在赤道附近,但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也有分布,为什么
(3)读教材图5.7,南美洲西岸热带荒漠带为什么分布比较狭窄,且自然带分布形状和更替能延伸到赤道附近
(4)读教材图5.7,南美洲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为什么分布在大陆东部的沿海地区
(5)导致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当堂检测】A层
1.甲、乙两图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                              
A.a、①    B.b、②    C.c、③    D.d、④
2.甲图中c自然带在南半球呈南北延伸,其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形
★课后拓展案★
1-2为B层,3为C层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计算,水平方向上针叶林带的纬度范围约为( )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2.从赤道到较高纬度地区,
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
拔高度( )
A.逐渐上升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3.读阿尔卑斯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天山A、B两坡坡向:    是南坡,    是北坡。
(2)三地自然带最简单的是    。为什么
(3)造成三地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比北坡    ,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二)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①水热 ②高度差异 ③越低 ④越高 ⑤类似竖起来的水平地域分异
1.在高大的山地,随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规律。
2.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小则简单。
【预习检测】1.C 2.C 3.C 
4.(1)高山灌木林带 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2)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也会发生变化
(3)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迎风坡降水量多,热量条件充足,水热条件好。
探究一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出现差异,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自然带表现为常绿阔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川带的变化。
2.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同一自然带类型,纬度越高,海拔分布越低,直到成为基带。
3.乞力马扎罗山最丰富。因为垂直自然带似竖起来的水平自然带,因此,在海拔足够高的前提下,一般纬度越低自然带越丰富。
4.南坡更丰富。 垂直带谱还受相对高度因素的影响,喜马拉雅山南坡相对高度大。
探究二 非地带性现象
 (1)赤道附近非洲大陆东部是热带草原带。由于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进而形成热带草原带。
(2)它们纬度较低,且都位于信风的迎风坡,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从而也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沿岸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4)南美洲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分布在温带大陆东部直到沿海。该地盛行西风(西北风),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降水几乎全部降在了安第斯山脉以西的太平洋沿岸,而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大西洋沿岸处在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5)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水源(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等因素。
【当堂检测】1.D 2.B
课后拓展案1.B 2.C
3.(1)A (2)天山 天山纬度高。
(3)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变化。
(4)低 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多,雪线低。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1.4 编号:14
第二章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结合实际天气现象或天气变化资料,分析判断造成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
【自主学习】
一、低气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高压脊:
2、低压槽:
气压:中心 ,四周 。
3.低气压(气旋) 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中心气流 。
天气:多 天气。
气压:中心 ,四周 。
4. 高压(反气旋) 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中心气流 。
天气: 。
5、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6、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自我检测】A层
读右面A、B两幅图,回答1—3题。
1、亚欧大陆主要受B控制时,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巴西高原正处在旱季
B、印度半岛正处在雨季
C、亚平宁半岛正处在雨季 D、我国正处在夏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图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进
B、A图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出
C、B图中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进
D、A图的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进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图所示系统强烈发展可能形成台风或飓风
B、长江中下游受A控制时形成伏旱
C、中南半岛盛行东北风虹,夏威夷群岛受B控制
D、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就是受A的影响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特征(见同步练习册43页)
绘制南半球气旋、反气旋近地面气流运动示意图。
【当堂检测】 A层
读右图,回答1—2题。
1、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它属于( )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2、该气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
A、阴冷潮湿 B、晴朗干燥 C、高温多雨 D、阴雨连绵
★课后拓展案★ B层
1.气旋是( )
①在南半球是顺时针旋转的空气大旋涡; ②在北半球是顺时针旋转的空气大漩涡;
③过境时常伴有锋面,导致复杂的天气现象;④过境时导致气流下沉,多出现晴朗天气。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读下图,完成2-3题。
2.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图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气压系统1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点为 ( )
A.60°N附近海域 B.15°N附近海域
C.15°S附近海域 D.60°S附近海域




960
965
970
960
965
970
970
965
960
960
965
970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使用时间: 2015.12.5 编号:22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自主学习】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请把下列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标出,并记忆)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表现形式有哪些?
2、地壳运动分类及对岩层和地表形态的影响
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哪里?表现形式有哪些?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步练习册76页表格)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
【自我检测】 A层
1.下列对地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C.形成不同的地形 D.引起地表形态的改变
2.下列地形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的黄土 C.桂林山水 D.华北平原
3. 关于地壳运动之垂直运动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题)
A.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 B.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C.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D.使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4. 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 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5.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B.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C.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比较
【例1】关于地壳水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
B.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导致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C.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 D.常使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探究知识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主要的外力的作用有哪些?对地貌的影响是怎样的?(同步练习册76页表格)
【例2】 下列选项与右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变式题】下列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中主要由
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的五大湖
C、印度洋地震海嘨 D、江南丘陵上的梯田
【当堂检测】 1-3题为 A层(基础) 4-5题为B层(拓展)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
A.搬运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侵蚀作用
3、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削高填低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5、长江三峡的主要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溶蚀作用 C、地壳不断上升,江水强烈下切 D、冰川作用有关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见练习册79页10、11题和80页1—7题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参考答案
【课前自学案】自我检测 1、B 2、A 3、AD 4、C 5、C
【课内探究案】
【例1】B
【例】例2: A 【变式题】B
【当堂检测】1.B 2.D 3.B 4.B 5.C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补充材料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形式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或断裂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9.18 编号:05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二) 自转的地理意义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有: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会时间的计算及其应用。
【自主学习】课本P16-18
知识点一 昼夜更替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把手电筒打开,照向地球仪,观察下列情况:
地球仪不动,会产生 现象
用地球仪模拟自转,会出现 现象,
1、地球是一个 的球体 → 昼夜现象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
2、周期: 小时(1太阳日)
3、晨昏圈的特点与判断:
知识点二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1)概念:
(2)计算: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2)区时的计算:
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 的地方时作为本区区时.
(3)北京时间和国际标准时间:
3、日期变更线:
(1)国际日界线:
(2)自然日界线:
知识点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 。
2、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纬度和物体运动速度呈正相关。
3、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北右南左)
4、偏转规律: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赤道上不偏转。
【小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
1、
2、
3、
【自我检测】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B.地球的自转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地球的公转
2.当北京(东八区)时间为10月1日8点时,西二区的区时( )
A.10月1日18点 B.10月1日10点
C.9月30日22点 D.9月30日2点
3.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昼夜更替
【例1】 判断图中的晨昏线,并画出太阳光线
AB为 (晨、昏)线 CD为 (晨、昏)线
RP为 (晨、昏)线 MS为 (晨、昏)线
PQ为 (晨、昏)线 SN为 (晨、昏)线
探究知识点二 产生时差
地方时、区时及日期变更计算
【例2】:北京时间2009年2月18日20时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运动会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体育馆隆重开幕。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在美国纽约(74°W)的华人华侨开始收看开幕式现场直播的当地时间(区时)是( )
A.2月19日9时 B.2月18日7时 C.2月17日19时 D.2月18日21时
(2)此时全球处于2月18日的理论范围是 ( )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三 D.全球
探究知识点三 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判断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伸开右手,掌心朝上,四指并拢,大拇指自然展开,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后偏转方向。
南半球用左手:伸开左手,掌心朝上,四指并拢,大拇指自然展开,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后偏转方向。
【例3】:在图上画出偏转方向
【当堂检测】 1-2题为 A层(基础) 3题为B层(拓展)
2013年12月1日12时(区时),一总部设于北京的大型货运公司的货轮向总部汇报,他们经过5分钟后将越过180°经线。据此回答1~2题。
1、货轮向总部汇报时,北京时间是 ( )
A.2009年12月1日20时 B.2009年12月1日8时
C.2009年12月2日20时 D.2009年11月30日8时
2、货轮经过5分钟越过180°经线,此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
①2009年12月1日12时5分 ②2009年11月30日12时5分
③2009年12月2日12时5分 ④2009年11月30日11时5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右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
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进入 季。
(2)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 ,
其中 是晨线, 是昏线。
(3)在右图中绘出此时的昼夜分布图,用阴影表示
夜半球,并标注经度。
(4)B点的经度是 ,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
位置。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 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
N点的 方向,P点地方时为 时。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弧MPN为 线,其中弧MP是 线,
弧PN是 线。弧MPN相对于地表的运动
方向是 时针。
(4)此时,北京时间是 时。
(5)此时,一艘轮船在E点附近向东航行,10分钟后,越过EF一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应为 月 日 时 分。
(6)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 (东、西)侧。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二)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A  2.C  3.B 
【当堂检测】
1. B 2.A
3、(1)(0°,70°E) 秋
(2)20°W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 20°W 160°E
(3)见右图
(4)110°W 见右图
课后拓展案
(1)南 东南 0(24)
(2)画图略(水平从右侧照过来)
(3)晨昏 晨 昏 逆
(4)12月22日17
(5)12 21 21 10 (6)东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二)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A  2.C  3.B 
【当堂检测】
1. B 2.A
3、(1)(0°,70°E) 秋
(2)20°W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 20°W 160°E
(3)见右图
(4)110°W 见右图
课后拓展案
(1)南 东南 0(24)
(2)画图略(水平从右侧照过来)
(3)晨昏 晨 昏 逆
(4)12月22日17
(5)12 21 21 10 (6)东
N
A
N
s
B
C
D
S(南极)
N
P
Q
N
S
水平运动方向
偏转方向
赤道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PAGE
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1.24 编号:19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分类,理解影响洋流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2.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前自学案★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 地沿着一定方向做 的流动,叫做洋流。
2.按性质分类: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思考一: 暖流的水温一定高于寒流的吗?
②、按成因分类:(你能正确连线吗?)
3.影响因素:
① 主要动力;② ;③陆地形状。
4.分布:(1)洋流模式:在下图中左图画出全球风带模式,右图中画出全球洋流模式。
(2)世界洋流分布: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 、E北太平洋暖流、F 、G东澳大利亚暖流、H 、I A、B赤道洋流、C
大西洋 J 、K北大西洋暖流、L 、M加那利寒流、N 、P
印度洋 Q 、R
【自学检测】(C级)
1.下列关于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南向北流动的洋流是暖流
B.寒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C.由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的洋流是暖流
D.由南向北流动的洋流是寒流
2.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 B.地球自转偏向力
C.海水密度差异 D.陆地形状
读全球洋流模式图,回答。
3.下列洋流由盛行风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⑧
C.②③④⑤⑥ D.③⑤⑦⑨⑩
4. 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洋流是( )
A.北太平洋暖流 B.墨西哥湾暖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拉布拉多寒流
★课内探究案★
【探究1】 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
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主有: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图中甲为 半球,理由是 ;
图中乙为 半球,理由是 ;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
3.确定洋流
流程:判定南北半球→判定纬度位置→判定洋流流向→
判定洋流性质→确定洋流名称
读图:右图若为大西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
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 流→ 暖流。
规律总结:①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 。
②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是 ;自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是: 。
例一:下图中洋流是哪个半球的寒暖流
【探究2】 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师生讨论)
结论:①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 时针,南半球 时针;
大陆东岸(大洋西岸)是 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是 流。
②北半球副极地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流动,大陆东岸是 ,大陆西岸是 。
③南纬40°—60°的海区,呈现全球性的 ,性质是 ,而北纬35°—45°洋流的性质是 。
④赤道附近形成的 流的洋流是 ,性质是 。
补充: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画在右图中)
夏季: 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吹 季风
冬季: 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吹 季风
例二: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域位于 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图中 a、b、c三条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是 和 ,
它们分别是 风带和 风带推动海水所形成的洋流。
【当堂检测】 1-3题为 A层(基础) 4-5题为B层
右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此完成1~2题。
1.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2. 流经①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示洋流环流系统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10月 D.12月
4.据图判断,①半岛东部沿海地区该季节气候特点是
A.进人湿季,高温多雨 B.进人湿季,低温多雨
C.受东北信风影响,高温干燥
D.受寒流影响,高温干燥
5.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6.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的是 半球,判断理由是

② 。
(2)A、B、C、D、E表示的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 (填字母),属于风海流的是 (填字母),属于补偿流的是 (填字母)。
(3)A、B、C三支洋流中,最强大的洋流是 (填字母),该洋流名称为 ,其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参考答案)
【主干知识梳理】
一、1.稳定 大规模 3.盛行风 地转偏向力 4.(1)略 (2)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秘鲁寒流 千岛寒流 墨西哥湾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巴西暖流 本格拉寒流 厄加勒斯暖流 西澳大利亚寒流 西风漂流
【自学检测C】 1-7:CABCC
例一:寒流 南 暖流 北
例二:(1)北 依据:此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2)a c 西 东北信
【课堂检测】1-5 DCBDC
【课后拓展】
6. (1)南 理由:①存在着以极点为中心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西风漂流;
②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③中低纬存在着三个大洋环流
(2)A、B、C、E D、E A、B、C
(3)A 秘鲁寒流
原因:南美南端距南极洲较非洲和大洋洲近得多,陆地对强大西风漂流起阻挡作用,
使得汇入秘鲁寒流的水量大增、流速加快。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参考答案)
【主干知识梳理】
一、1.稳定 大规模 3.盛行风 地转偏向力 4.(1)略 (2)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秘鲁寒流 千岛寒流 墨西哥湾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巴西暖流 本格拉寒流 厄加勒斯暖流 西澳大利亚寒流 西风漂流
【自学检测C】 1-7:CABCC
例一:寒流 南 暖流 北
例二:(1)北 依据:此为中低纬大洋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2)a c 西 东北信
【课堂检测】1-5 DCBDC
【课后拓展】
6. (1)南 理由:①存在着以极点为中心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西风漂流;
②中低纬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③中低纬存在着三个大洋环流
(2)A、B、C、E D、E A、B、C
(3)A 秘鲁寒流
原因:南美南端距南极洲较非洲和大洋洲近得多,陆地对强大西风漂流起阻挡作用,
使得汇入秘鲁寒流的水量大增、流速加快。
补偿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带动海水流动,形成的洋流。
甲洋流是 流,位于_ _半球。 乙洋流是 ,位于 半球


14℃
12℃
10℃
10℃
15℃
当海水流出,相邻海区的海水流来补充,形成的洋流。
风海流
20℃
PAGE
必修一 第1页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9.3 编号:01
地球和地球仪 (初高中衔接教材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东经度与西经度、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划分;南纬度与北纬度、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划分。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自主学习】(参照初高中衔接教材)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形状:
二、大小:
地球仪
一、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叫地轴。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始终指向 北极星 附近。
二、两极(N、S极):
三、纬线和纬度:
1、纬线:
(1)概念:
(2)特点:线圈形状、长度、关系、间隔、指示方向
(3) 特殊线:
南北半球分界线:
高中低纬度分界线:
五带的分界线:
2、纬度:
(1)概念:
(2)划分:纬度向 增大为北纬,纬度向 增大为南纬。各分作 度。
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
(1)概念:
(2)特点:线圈形状、长度、关系、间隔、指示方向
(3)特殊线:
本初子午线: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国际日界线几乎与     经线重合。
2、经度:
(1)概念:
(2)划分:
度数向   增大为东经,向   增大为西经,各分作 度。
【自我检测】
1、登高才能望远,说明(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是圆的  D、晨昏线影响 
2、毛泽东的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方是( )
A、89°W  89°S   B、40°E 40°N  C、10°E 0°  D、100°E 51°N 
3、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东西经的分界线
C.中时区的中央经线 D.经过欧洲、非洲和南极洲
4、地球上某点,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点的地理坐标是( )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160°E,纬度0° D、20°W,纬度0°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  地球仪
1、经、纬线的特点及主要经、纬线。
2、东、西半球的划分;五带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例1】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
A、正好相等 B、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两倍
C、0°纬线稍长 D、0°经线稍长
【例2】某点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 )
A、23°26′N,160°E B、23°26′S,160°E
C、23°26′N,20°W D、23°26′S,20°W
【当堂检测】 1-2题为 A层(基础) 3-4题为B层(拓展)
1、有关经线和纬线长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B、所有纬线均不等长
C、180°经线是东西半球分界线 D、45°纬线是赤道长度的一半
2、下列关于纬线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所有纬线都自成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D、纬线都相互平行
3、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180°经线为界,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度数都在减少
B、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
D、所有经线都是大小相等的圆,而所有纬线是大小不等的圆
4、右图中P区域位于( )
A、南半球 西半球
B、南半球 东半球
C、北半球 东半球
D、北半球 西半球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1、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
A.23°26′N,180° B.66°34′N,180°
C.66°34′S , 20°W D.66°34′S,160°E
2、关于甲地(170°E,25°S)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东半球 B、甲地属于五带中的南温带
C、甲地处于中纬度地带 D、甲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经纬度为 ,位于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
(2)B点的地理坐标为 ,位于东西半球中的 半球。
(3)若地球表面某点与C点通过地心相对称,则该点的地理坐标是 。
地球和地球仪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C  2.C  3.A  4. D
【例1】 B 【例2】 B 
【当堂检测】1.A  2.B  3.C  4. C
课后拓展案 1.C  2.B
3. (1)20°S,15°E 南
(2)30°S,15°W 东
(3)20°N,135°E
地球和地球仪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C  2.C  3.A  4. D
【例1】 B 【例2】 B 
【当堂检测】1.A  2.B  3.C  4. C
课后拓展案 1.C  2.B
3. (1)20°S,15°E 南
(2)30°S,15°W 东
(3)20°N,135°E
地球和地球仪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C  2.C  3.A  4. D
【例1】 B 【例2】 B 
【当堂检测】1.A  2.B  3.C  4. C
课后拓展案 1.C  2.B
3. (1)20°S,15°E 南
(2)30°S,15°W 东
(3)20°N,135°E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6.1.13 编号:34
第一章 行星地球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掌握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光照图的类型并依此进行地方时的计算、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变化的判读
3、理解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季节的关系。4、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
1.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层次结构
2.八大行星的顺序,分类,运动特征;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成为丰富区和贫乏区的原因
4.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以及每一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自转,公转从方向,周期,速度方面的特点;赤道,30度,60度线速度各是多少(课本14页) 4个节气的时间,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若其度数变大,五带范围的变化
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个,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个
7.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两个不连续面的比较 8.岩石圈概念,岩浆的发源地
【自我检测】
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图文材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
A.黑子和耀斑 B.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和日珥 D.耀斑和太阳风
2.伴随着太阳的剧烈活动,不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全球降水异常 B.影响固定电话通话信号
C.自然灾害频率增加D.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2011年北京时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中国航天员的“太空家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送入太空。据此回答3~5题。
3.“天宫一号”在轨运行期间,其与所
绕转的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与_______属于
同一级别 (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位于美国纽约(74°W)的留学生在网上观
看发射直播的时间是当地时间( )
A.29日8时16分 B.30日8时16分
C.29日10时16分 D.28日10时16分
5.“天宫一号”升空后等待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11月3日)期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酒泉卫星发射塔架的影子越来越短
B.地球的公转速度由慢变快
C.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越来越早
D.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正值秋高气爽
6.如右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
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  )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8.如图中的X处为 (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例1】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世人对①星球进行生命探测时首先查找液态水存在迹象,原因是 (  )
①存在液态水,说明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才能形成
云雨现象 ③液态水可以形成多样的地表形态
④生命起源于海洋,有液态水才可具备此基本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此时(  )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
探究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特征及其意义
【例2】4.如图为公转轨道上地球在甲、乙两处
的光照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左侧光照图中,地球自转方
向为    (顺、逆)时针。(2分)
(2)地球公转到甲处时,下列四城市中,
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序为(4分) (  )
①摩尔曼斯克港 ②开普敦 ③开罗 ④北京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3)在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开普敦的昼夜长短变化是           。到乙处时,C点的日出时刻是       。(4分)
(4)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地昼长约为(4分) (  )
A.6小时 B.9小时 C.15小时 D.18小时
【当堂检测】1-2题为 A层(基础) 3—6题为B层(拓展)
下图中经线间隔相等,读图分析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速度C>D>B>A B.角速度A=B=C=D
C.图中区域全在东半球
D.图中A、B、C、D位于温带的有B和C
2.当济南开始昼长于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开始进入极昼
B.图中C点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C.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减慢
D.图中B地看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如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Q、P两点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其自转的线速度相同,PQ线两侧日期不同。读图,回答3~4题:
3.此时北京时间可能为 (  )
A.8时 B.12时 C.14时 D.20时
4.该日 (  )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C.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
D.P、Q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6.下列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于6月20日10时04分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8时,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阅读材料,回答2~4题:
2.“神舟十号”发射当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向北移 B.南半球,向南移 C.北半球,向南移 D.北半球,向北移
3.太空授课时,远在英国留学生小王想观看电视直播的画面,应该选在当地时间(  )
A.10时04分 B.18时04分 C. 8时04分 D.2时04分
4.“神十”返回时,全球和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  )
A.大于全球一半 B.小于全球一半 C.等于全球一半 D.大于全球三分之二
5.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16分)。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C____________。(4分)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____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_________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_________(北京时间)时达到最高,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____________方日落。(3分)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______地,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复习学案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题干中材料分析,该太阳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发光现象,说明该太阳活动为耀斑;太阳表面催生的炽热气体主要是太阳风,故选项D正确。第2题,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对固定电话信号没有影响。
【解析】3选D,4选A,5选B。第3题,“天宫一号”进入太空以后,围绕地球旋转,与地月系相似。第4题,美国纽约在西五区,与北京时间有13个小时的时差,且在北京的西方,故按“东加西减”的时间计算原则,可得出纽约的当地时间是29日8时16分。第5题,“天宫一号”在等待与神八对接的这段时间里,太阳直射点正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步减小,影子越来越长,而南半球的温带地区进入春季,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正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由慢变快。
6、 解析:C 根据纬度可判断图1为北半球,图2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北半球的河流右岸冲刷,左岸淤积,最终小岛可能和①岸相连。南半球则相反,小岛与④岸相连。
解析:7.B 8.B 第7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第8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界面。
【例1】答案:1、D 2、A 3.A
解析:该题以地球及其相邻行星的轨道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重要知识点。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住以下两点:(1)根据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结合八大行星的相邻位置确定出①②两行星分别是火星和金星。(2)与相邻两行星对比,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具体条件。(3)由北极附近为极昼,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半年。
【例2】答案:(1)逆(2分) (2)B(4分) (3)昼变长、夜变短 8:00(4分) (4)C(4分)
解析:第(1)题,甲处靠近地球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则此图为北极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第(2)题,地球公转到甲处时,为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昼长由北向南(除极昼极夜区外)递减,则白昼由长到短依次为摩尔曼斯克港、北京、开罗、开普敦。第(3)题,在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北极地区由出现极昼现象到出现极夜现象,即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至南半球,开普敦的昼变长,夜变短;到乙处时,C点的日落时间为16时,日出时刻应为8时。第(4)题,图中共分12区,即相邻两经线间隔2小时,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地昼长夜短,A位于昏线,图中显示地方时约19时,则昼长约14小时,结合选项可知C正确。
【当堂检测】 答案 1.D 2.C
解析: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B、C位于温带。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可判断,该图表示南半球部分区域图。当济南开始昼长于夜时,是北半球春分以后,A点开始进入极夜,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解析:3.C 4.D 第3题,结合指向标判断PQ为经线的一部分,因P、Q两点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自转线速度相同,则PQ线的中点位于赤道上。PQ线两侧日期不同,则PQ所在经线为0时所在经线或180°经线,因PQ为昏线,故不可能为0时所在经线,只能是180°经线,且地方时为18时,由此计算北京时间。第4题,由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可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故P、Q两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答案:5.D 6.C
解析: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最上面的城市夏季很长、春秋季相连,为纬度最低、热量条件最好的广州;第三个城市冬季漫长、夏季短促,为纬度最高的哈尔滨;第四个城市夏季较长、冬季较短,因此其纬度也较低,是武汉;第二个城市春秋季较短,冬季较长,故其为纬度比哈尔滨稍低的北京。第6题,高纬度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小,因此冬季漫长夏季短促,季节更替不明显。
【课后拓展案】
答案:1、A
解析: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解析:2.D 3.D 4.C 第2题,“神舟十号”于6月11日发射,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第3题,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6月20日10时04分时,英国(零时区区时)当地时间为2时04分。第4题,“神十”返回时,北京时间为8时,0时经线与0°经线重合,由于0时经线与180°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因此此时全球和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恰好等于全球的一半。
5、 解析: (1)从图中可知A一年昼长均为12小时,故为赤道,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为66°34′S。(2)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全年不变。(3)从A到D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当B地昼最长时,即12月22日,上海市日出东南方,当上海(121.5°E)为地方时12点时,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日落方位西南。(5)A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适合建航天发射场。
答案: (1)0° 66°34′S(4分) 
(2)A 全年昼夜等长(4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2分)
(4)东南 11点54分 西南 (3分)
(5)A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 (3分)
图1
图2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0.6 编号:07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3.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① 概念:
② 分类:
③ 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1.25)
(1)不连续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2)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平均( )km处(指大陆部分),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
(3)古登堡界面:地下 ( )km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 ( ),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 ( )
3、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 )、( )和( )三个圈层。
4. 读图P22图1.26,完成下列表格
内部圈层结构 物质组成
地面到 面之间,主要由 组成,平均厚度17千米 , 部分较厚, 部分较薄
上部 固态岩石与地壳共同组成 圈;上部有一个 ,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部 固态物质
固态物质
液态地核
固态地核










5、岩石圈: 和上地幔 部( 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 ) 、 ( )等。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 )和( )组成的保卫地球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 ( ) 和 ( ) 。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但不( )的圈层,主要包括( )水、 ( ) 水、 ( )水、 ( )水等。
4、生物圈是地球表层( ) 及其( )的总称,占有 ( )的底部、( )全部和( )上部。
5、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自我检测】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21日20分在台湾花莲县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福州、泉州、厦门等地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
3.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2. 读课本P21图1.25,
(1)讨论完成P21“读图思考”
(2)在(1)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 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当堂检测】 1-2题为 A层(基础) 3-5题为B层(拓展)
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A.海洋  B.盆地   C.平原   D.大陆断层
2.目前用人工爆炸探测地下石油资源的方法( )
A. 使石油资源汇集
B. 用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间接了解地表以下的物质性质
C. 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时速度加快
D. 仪器先测到横波
3.关于软流层的错误叙述是( )
A.位于地幔的上部
B.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由于呈熔融状态,所以不能传播横波
D.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4.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 )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5.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课后拓展案★(C层 提高)
1.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晃,然后上下颠簸
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2.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3.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5.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__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厚,__________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④是__________界面,大约在地下平均__________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2.25 编号:28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自然带的名称和分布规律, 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2、区别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主预习】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全球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概念
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即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 ( http: / / baike. / view / 938896.htm" \t "_parent )和非地带性。
2.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是: 分异和 分异。
3.理解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结合课本91页图5.6和下面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右图中填写每种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哪些?
2、 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西岸及内部各有哪些自然带分布?
东岸:
西岸:
内部:
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方向延伸, 方向更替。 纬度明显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方向延伸, 方向更替。 纬度明显
【自我检测】
1、大陆西岸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自然带的正确顺序为 (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结合右图,回答2-3题。
2、“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
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树生长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一、自然带
1、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
(1)结合课本91页第二段,总结自然带形成的过程。
(2)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思考:
①同一自然带对应哪两种气候类型?
②同一气候对应哪两种自然带?
2、易错点辨析 自然带、气候带和植被带有何关系?
探究知识点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主探究1
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及课本91—92页相关内容,回答:
沿10°E自南向北经过了哪些自然带?沿途自然景观有何变化? 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什么?什么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跟踪练习:
如果你10月份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以北,沿途自然景观将有何变化?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主探究2
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及课本92页相关内容,回答:
沿40°N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自然带?沿途自然景观有何变化? 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什么?什么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学以致用:如果10月份从内蒙古东部出发,一直到新疆西部,沿途自然景观将有何变化?反映的是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当堂检测】A层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3~4题。
3.从图甲到图丙体现了自然地
理环境(  )规律。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4.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5.读 “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 ,B._ ________,
C.___ ____。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___ 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异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 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 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 ____。
★课后拓展案★ 1为A层,2-3为B层,4为C层
1.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距海洋远近不同
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赤道地区 D.高纬地区
3.造成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陆位置
4、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
B、 C、
D、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
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
线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
一规律的形成是以 为基础的。
(3)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
受沿岸 (洋流)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季出现在 月份(代表月份)。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答案
【自我检测】 C A B
★课内探究案★
【当堂检测】1—4 A D B B
5、(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中
(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草原 风力
★课后拓展案★ 1—3 A B A
4、(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经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3)本格拉寒流 7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答案
【自我检测】 C A B
★课内探究案★
【当堂检测】1—4 A D B B
5、(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中
(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草原 风力
★课后拓展案★ 1—3 A B A
4、(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经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3)本格拉寒流 7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2.23 编号:26
第四章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学习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河流侵蚀地貌
1、三种侵蚀作用以及对地貌的影响。
2、不同河段以及河谷发育的不同时期,流水侵蚀类型及其河谷地貌的特征。
3、①-⑤中,属于凹岸的是 ,以 为主。
属于凸岸的是 ,以 为主。
二、河流堆积地貌
1、三种河流堆积地貌。
2、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分布位置。
3、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流速的关系,山前洪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河流的两岸?
2、列表比较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较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多呈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河运和海运 带状、团状
【自我检测】
1、在河口处形成的三角洲地貌主要是由于 (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切割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 )
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垂直地面的侵蚀
3、有关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B、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人海口地区
C、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人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D、各部分均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4、河流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对河谷的影响依次是 ( )
A、伸长、加深、展宽 B、展宽、加深、伸长
C、伸长、展宽、加深 D、展宽、伸长、加深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 )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角峰、U型冰川谷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典型的河流地貌
【例1】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双选)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 (  )
A.a —②    B.b —①   C.c —①   D.d —③
(2)若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大于b河段
D.c河段以搬运作用为主
规律与方法:
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的方法
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主要是在侵蚀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别。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指向河流上游;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垂直方向;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垂直。
2.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
瀑布主要是河流对硬度不同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形成的。瀑布发育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下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退缩,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变式题1】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
A:    ,以        作用为主;
B:    ,以        作用为主;
C:    ,以        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   深,    大,多    ,水能资源    ;C处河段特征:  ,泥沙    ,江面宽广,利于    (交通)。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探究知识点二 :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例2】:说明图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变式练习2 若该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乙丙
【当堂检测】 1题为 A层(基础) 2题为B层(拓展)
下图是“某国南方某河流的一部分河段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河若流出山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
A、山麓冲积扇 B、冲积平原
C、沙洲 D、三角洲
2、该河的丰水期一般在( )
A、春秋两季 B、春夏两季 C、秋冬两季 D、春冬两季
3、沿②处向下钻探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等物质组成的泥质地层,并含有芦苇化石。该工程地层中的岩石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下图是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后回答4—5题
4、图中甲地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格尔盆地
5、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7.(2012.吉林模拟)读“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条支流中,水流较湍急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 ,它们的主要补给类型为________,河流径流量变化主要特点为 。
(2)结合图中信息,推断河流的下游常形成的堆积地貌及特征。
(3)图中居民点的分布有何特点?
第四章 第三节  (二)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CCCAC
【例1】:1、AC 2、AC
【变式1】答案 (1)乙 流水下蚀、下切 丙 流水侧蚀作用加强,侵蚀拓宽 甲 流水沉积 
(2)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慢 沉积 航行 (3)C
【例2】:答案 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变式2】答案 A
【当堂检测】AACBA
课后拓展案
(1)a河流 a处谷地坡度大于b处谷地 雨水补给 径流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2)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地貌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3)集中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河流沿岸地区。
第四章 第三节  (二)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CCCAC
【例1】:1、AC 2、AC
【变式1】答案 (1)乙 流水下蚀、下切 丙 流水侧蚀作用加强,侵蚀拓宽 甲 流水沉积 
(2)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慢 沉积 航行 (3)C
【例2】:答案 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变式2】答案 A
【当堂检测】AACBA
课后拓展案
(1)a河流 a处谷地坡度大于b处谷地 雨水补给 径流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2)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地貌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3)集中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河流沿岸地区。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0.17 编号:09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解释风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 指向 ,垂直于 。
作图:(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
此时风向由 指向 ,
与等压线 。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
(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
此时风向由 指向 ,
与等压线 ,北半球 偏,
南半球 偏。
【自我检测】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 B.冷热不均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惯性离心力
2.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速 B.摩擦力只改变风向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均不影响风向 D.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均影响风速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1、三力的比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与风向垂直,北右南左 与风向相反
作用 形成风;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可减小风速;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大小 由气压梯度决定(比较等压线疏密)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例1】下图为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近地面风向
【当堂检测】 1题为 A层(基础) 2、3题为B层(拓展)
1.下图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③>①>②
2.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
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 )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以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3.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力的变化情况为( )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
① ,② ,
③ ,④ 。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此图表示的地区在 (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地,原因是 。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C  2.A 
【例1】 B  
【当堂检测】1.A  2.B  3. D
课后拓展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相交 北 风向向右偏
(5)N N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1.C  2.A 
【例1】 B  
【当堂检测】1.A  2.B  3. D
课后拓展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相交 北 风向向右偏
(5)N N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9.11 编号:03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准确地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方向:是 ,北极上空看 ,南极上空看 。请用图示意。
地球侧视图 北半球俯视图 南半球俯视图
2、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时间为: ;参考点:距离地球无限遥远的一颗恒星。
太阳日:时间为: ;参考点:太阳。
3、地球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 °/小时;
(2)线速度由 向 递减,南北极点线速度为 。
知识点二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1.公转方向:同地球的自转方向一致,为 。
2.公转周期: ,叫做1个恒星年。
3.公转轨道形状: 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4.近日点和远日点:
位置 时间 距离太阳远近 速度大小(角速度和线速度)
近日点
远日点
知识点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指过 并与 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指地球 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 ,目前为 。
2.二分二至产生的原因
一定时间不变 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移动
形成 二分二至。
3、回归周期: ,叫做1个回归年。
【自我检测】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 发射到宇宙中的同步卫星应与( )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3.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比较,正确的是( )
A.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线速度相同,角速度北京大于上海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上海
4. 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
A.近日点附近 B.远日点附近 C.春分点 D.秋分点
★课内探究案★
【探究提升】 探究知识点一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地轴的特点;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例1】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3、关于图中a-d四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判定,正确的是( )
A、a>b>c>d B、ac=d>b
探究知识点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近日点和远日点特点
[互学探悟] 北极熊每年能比南极的企鹅多晒几天太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例2】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在图2中,判断C、D两点分别是近日点还是远日点?
(2)比较图1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说出图2中地球由C至D和由D至C公转速度的变化。
(3)若图2中的时间是2012年10月1日,那么,到2013年1月初时,地球公转速度将逐日变 。
探究知识点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的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例3】
1.在右图中填注:南极、北极、地轴、黄道面、
赤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的度数。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
3.思考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地球上五带界限有何联系?
4.下图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在图中的四个标记点附近写出北半球的节气与日期。
【当堂检测】 1题为 A层(基础) 2-3题为B层(拓展)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的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依次增大
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小时
下图为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读图回答2—3题。
2、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
A、30。、1月份
B、60。、1月份
C、60。、7月份
D、30。、7月份
3、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1.读图1-3-8,若θ角增大1°,则( )
A.L1、L2两纬线的位置均南移 B.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范围增大
C.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延长 D.地球上温带范围扩大
2、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5)题
(1)时间长度T为 ( )
A.1太阳日 B.1恒星日 C.1回归年 D.1恒星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2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3月14日上午闭幕。大会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 ( )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
(3)③点是 节气(北半球),太阳直射纬度是 。
(4)从“教师节”到“劳动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5)从 ① 到 ④ 过程,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情况 。
地球的运动1参考答案
【自我检测】
1.D 2.B 3.D 4.A 
★课内探究案★
【例1】1、A 2、A 3、D  
【例2】(1)逆时针自转(画图略) C为远日点,D为近日点
(2)角速度:A=B>N 线速度:A>B>N. 由C至D,角速度、线速度均由慢变快,由D至C反之。 (3) 快
【当堂检测】 1.A 2. C 3.C 
★课后拓展案★
1.D
2.(1)C (2)A (3)夏至 23.26,N
(4)先向南,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再向北
(5)先变慢,1月初最慢,然后再变快
S


N

900W
00

00
900W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2015级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 2015.11.28 编号:20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自学案★
【自学目标】
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自学材料知道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2、读图归纳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
3、了解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4、通过案例探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重点、难点)
【自主学习】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请把下列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标出,并记忆)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大的渔场,原因两点:
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自我检测】 A层
1.下列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南美大陆西岸热带荒漠气候的形成与秘鲁寒流有关
C.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也往往形成海雾
D.洋流可以加快污染海域的净化,且会缩小污染范围
2.在下列内容中,与洋流影响无关的地理事物是( )
A.智利境内的荒漠 B.北海渔场 C.珊瑚岛的形成 D.浅海中污染物的净化
3.有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污染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
A.北太平洋暖流  B.北赤道暖流  C.千岛寒流 D.季风洋流
读“世界洋流分布局部图”,回答4—5题:
4.关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大陆东岸为寒流
D.大洋西岸为寒流
5.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气候降温减湿作用明显B.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气候增温增湿明显
C.P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性大渔场D.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欧洲西岸海域
★课内探究案★
探究知识点一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1】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指出图中洋流①、②的名称。(2分)
(2)结合图中洋流,说明洋流对甲、乙两地气候的影响。(4分)
(3)一艘轮船自城市A航行至城市B。到达丁的过程中,在洋流的作用下其航行速度较________,当航行至丁海峡,其航行速度会________,请说明原因。(4分)
(4)分析图中丙处能形成大规模渔场的原因。(4分)
【变式题1】读下列四幅图,回答1~3题。
1.四幅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渔场名称与图序一致的是 (  )
A.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
B.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C.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
D.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
2.四幅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洋流名称与图序一致的是 (  )
A.北太平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本格拉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B.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秘鲁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C.日本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D.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3.渔场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的主要原因是 (  )
A.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比较适宜鱼类的生长 B.寒暖流交汇处鱼的种类比较丰富多样
C.寒暖流交汇使海水的盐度比较适中,有利于鱼类产卵
D.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多样的饵料
【当堂检测】 1-3题为 A层(基础) 4-6题为B层(拓展)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
大西洋到美洲(图中①线)用了37天时间,1493
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图中②线)仅用了20天。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
布横渡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据此回答
1-2题。
1.从有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 (  )
A.第一次航行里程长 B.第二次使用了蒸汽动力
C.1492年哥伦布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
D.1493年哥伦布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
3.对非洲南部西岸荒漠的形成起作用的洋流是 (  )
A.西澳大利亚寒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加那利寒流 D.本格拉寒流
读“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4—6题。
4.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所在海域中有世界
著名渔场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关于地球上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低纬海区东岸为暖流 B.中高纬海区西岸为暖流
C.非洲南部西海岸为加那利寒流 D.南极洲大陆沿岸洋流自东向西流
6.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濒临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后拓展案★(C层 提升)
1.下列寒流中,对大陆沿岸荒漠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的一组是( )
A.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千岛寒流
B.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C.千岛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2.假设有一艘油轮在太平洋赤道北侧发生石油泄漏现象,下列国家的海域可能受到污染的是 ( )
A.日本、菲律宾 B.美国、印度 C.英国、法国 D.巴西、阿根廷
3、巴西东海岸拾到了一只来自南非的漂流瓶,该瓶是顺着哪组洋流漂过来的( )
A、巴西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B、本格拉寒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C、本格拉寒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D、本格拉寒流——赤道逆流——巴西暖流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 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
6、“大西洋部分洋流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海轮从A航行到B,若一路顺风顺水,则所利用的盛行风为 ,
所利用的洋流分别是
和 。
(2)如果此海轮从B返回到A处时,仍顺风顺水,则所利用的盛行风为 ,
所利用的洋流是 。
(3)C处附近为 渔场,是
暖流与 寒流交汇而成。
(4)若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
,从这个角度上讲,海洋环境的保护需要 。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参考答案
【课前自学案】自我检测 1、D 2、C 3、A 4.A 5.C
【解析】试题分析:
4.直接根据图示的洋流分布判断,南半球的中低纬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即大陆东岸为暖流,故只有A项正确。
5.根据图示的洋流分布判断,①为北大西洋暖流,暖流流经增温增湿,A错误;洋流②为秘鲁寒流,寒流流经则降温减湿,B错误;图示P处位于纽芬兰岛附近,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影响而形成渔场,C正确;美国东海岸的海洋污染可能通过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西岸,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洋流分布和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洋流分布,进而判断不同纬度环流的方向和不同和寒暖流性质,并能结合洋流对沿岸气候、渔场形成和海洋污染的影响等内容综合分析。
【课内探究案】
【例1】(1)①为秘鲁寒流,②为巴西暖流。(2分)
(2)洋流①降温减湿,促使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洋流②增温增湿,促使乙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4分)
(3)快 减慢 因为丁海峡处在西风带控制下洋流为西风漂流,轮船逆风逆水。(4分)
(4)在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下,丙处形成了上升补偿流,使得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鱼类的饵料丰富,因而形成了大型渔场。(4分)
【解析】
(1)根据图示陆地轮廓,该区域为南美洲南部海、陆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①为秘鲁寒流,②为巴西暖流。
(2)秘鲁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促使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巴西暖流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促使乙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
(3)根据洋流流向判断轮船前期航程顺巴西暖流,速度比较快,后期在丁海峡处变慢,因为逆西风漂流。(4)丙处为秘鲁渔场,受秘鲁寒流影响形成渔场。在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下,丙处形成了上升补偿流,使得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鱼类的饵料丰富,因而形成了大型渔场。
考点:本题考查洋流知识。
【变式题1】答案:1.C 2.B 3.D 解析:渔场①是北海道渔场,②是纽芬兰渔场,③是秘鲁渔场,④是北海渔场;洋流a代表日本暖流,b代表墨西哥湾暖流,c代表秘鲁寒流,d代表北大西洋暖流;寒暖流交汇处,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丰富。
【当堂检测】
1、D 2、D 3、D 4、A 5、D 6、C(点拨:根据图中信息,可确定该海域为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所以图中①处为秘鲁渔场。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区西侧的④处即澳大利亚沿海地区因降水减少导致农业减产。在中低纬度海区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南非西海岸为本格拉寒流。)
【课后拓展案】
1、D 2、A 3、C 4、B,5、D 第4题,由图中所给的16°W~14°W及北回归线等信息,可确定图示区域为非洲的西北部沿海地区,即图示海域为大西洋。第5题,非洲西北部沿岸的洋流是加那利寒流,寒流对流经沿岸的影响是降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6.(1)东北信风 加那利寒流 北赤道暖流 (2)中纬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
(3)纽芬兰 墨西哥湾 拉布拉多 (4)加快了净化速度,但扩大了石油污染的范围 国际合作
PAGE
1
夯实基础 步步为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