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高频考点一 实验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高频考点一 实验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频考点一 实验探究
1.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氢氧化钠性质系列探究活动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观察到氢氧化钠表面变 。
(2)实验②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 色,实验③观察到无色酚酞试液变成 色。由此得出:碱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
(3)实验④:
Ⅰ. 当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显 色;继续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 (填化学式)。
Ⅱ. 如图2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两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分别为 、 。
(4)实验⑤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碱溶液能与某些盐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实验④⑤对应的化学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填数字序号)。
(6)实验⑥⑦为用软矿泉水瓶所做的对比实验,装 的软矿泉水瓶变瘪更明显,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 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 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和 NaOH
B. 取图 2 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 图2中c→d所示溶液中 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 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3.学习了金属矿物及其冶炼后,同学们设计了两组实验装置,请回答:
(1)铁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氧化铁是 (填写铁矿石名称)的主要成分。如图1是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粉末的实验装置,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氧化铁粉末逐渐变成 色,装置B中的现象是 ,虚线框内装置的作用是 (填字母序号)。
a. 吸收二氧化碳 b. 消耗一氧化碳 c. 检验一氧化碳
(2)如图2是用适量木炭粉还原氧化铁粉末的实验装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管口部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无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同学们发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有所不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b.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不同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可以作气体肥料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可以作还原剂
4.实验创新可以使现象更明显,操作更简便。Y形管的使用能增强实验的对比性,增添实验的趣味性。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Y形管设计了如图两个实验进行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如图1所示实验,其设计的目的是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Y形管右侧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2所示实验中,一段时间后,缓慢倾斜 Y 形管,将右侧的稀硫酸部分倒入左侧,依据 (填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
5.小明做“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中,小球从同一斜面由静止滚下,到达水平面后推动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图甲实验中,让两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是 。该实验是通过观察 的大小来说明小球动能的大小,探究的是动能与 的关系。
(2)由图乙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物体的动能越大。
(3)小华利用图丙装置做“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时,通过观察小球撞击相同塑料软片的数目来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图中未画出固定塑料软片的装置)。老师指出此装置不适合体积不同的两个小球做实验,原因是 。
(4)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后,小红用质量不同的铁球将同一弹簧压缩相同程度后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观察到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情况是 。
A. 质量大的铁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较远
B. 质量小的铁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较远
C. 质量不同的铁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相同
6. 如图是“利用杠杆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 千克/米 )
(1)在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 (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是 ,并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如图乙所示,将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让溢出的水流入小桶A中,此时小桶A中水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
(3)将石块从溢水杯中取出,擦干后放入另一相同小桶 B 中,将装有水和石块的A、B两个小桶分别挂在调好的杠杆两端,移动小桶在杠杆上的位置,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恢复平衡,如图丙所示。此时小桶A、B的悬挂点距支点O分别为13厘米和5厘米,若不考虑小桶重力,则石块密度的测量值为 千克/米 ;若考虑小桶重力,石块的实际密度将比上述测量值 。
7.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电路,电源电压恒为6伏,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伏(电阻约为10欧)。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置于 (填“A”或“B”)端。
(2)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伏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瓦。在继续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小灯泡突然熄灭,若电流表示数变为0,电压表示数接近6伏,则故障可能是小灯泡 (填“短路”或“断路”)。
(3)完成测量后,同学们找来几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替换小灯泡,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接10欧姆电阻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0.2安;换接20欧姆的电阻后,闭合开关,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填“A”或“B”)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伏,读出电流表的示数;继续换接余下的电阻进行实验即可得出结论。
8. 如图甲所示,两只相同的烧瓶里装有同样的煤油,它们的初温相同,实验小组同学利用该装置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的电路连接完整(要求两电阻串联、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可以改变且连线不得交叉)。
(2)两烧瓶中电阻丝的材料、横截面积均相同,由图可知:两电阻丝的阻值 Ra (填“>”“<”或“=”) Rb。
(3)通电一段时间后,a、b两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b的示数是 ℃。由此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电流一定时,电阻越 ,它产生的热量越 。
(4)若将图甲的电路改成图丙所示,通电一段时间后, (填“a”或“b”)温度计的示数较大。
9.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酶的知识后,又开展了酶专一性的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
材料一:淀粉和蔗糖都是大分子非还原性糖类,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材料二: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它遇斐林试剂显砖红色。
【实验器材】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若干试管等。
【实验过程】(1)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甲、乙;
(2)实验分组及所加试液如下表一;
表一 表二
甲 乙
1%淀粉溶液 3 毫升
1%蔗糖溶液 3 毫升
淀粉酶溶液 2 毫升
蔗糖酶溶液 2 毫升
斐林试剂 2 毫升 2 毫升
丙 丁
1%淀粉溶液 3毫升
1%蔗糖溶液 3 毫升
(3)实验现象:甲、乙试管内均显砖红色。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比较甲、乙两组实验,还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理由是 。
【方案完善】为补充证据,请你结合【反思交流】完成下列实验步骤的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另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丙、丁;
② 实验分组如表二,请在表格中填写出应加试剂的种类及用量;
③ 预期实验现象: 。
【讨论分析】
(1)通过比较 两组实验,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2)……
10.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器官应用更加广泛,人工心肺机就是其中一种,它主要由“电动泵”“氧合器”“热交换器”三部分构成。如图为人工心肺机救治病人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为“电动泵”,相当于人的 ,推动血液循环。人体中专门调节心跳的神经中枢位于 。
(2)图中B为“氧合器”,相当于人的 ,对血液供氧,排出二氧化碳,完成血液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3)图中C为“热交换器”,用于提供热量,调节体温。人体维持体温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的 作用。
(4)图中营养补充液可以提供葡萄糖。人体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主要是 。
11. 在“探究酵母菌发酵的最佳条件”实验中,李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编号 温度(℃) 酵母菌含量 发酵前面团体积(毫升) 发酵3小时后体积(毫升)
A 4 适量 100 100
B 10 适量 100 105
C 28 适量 100 175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设计该实验的原理是在控制发酵前面团体积、发酵时间和 保持不变,通过观察 ,来判断酵母菌发酵效果与温度的关系。
(3)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该实验尚存在不足之处,请你写出一条改进意见: 。
高频考点一 实验探究
1.(1)潮湿 (2)蓝 红 (3)Ⅰ.无 NaCl、HCl Ⅱ. OH H
(4)产生蓝色沉淀 CuSO +2NaOH== Cu(OH) ↓+Na2SO4 (5)④ (6)氢氧化钠溶液
2NaOH+CO2==
2. (2)HCl (3)12 (4)C
3.(1)赤铁矿 黑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2)3C+2Fe2O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2NaOH+
4.(1)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2)产生大量气泡 Zn的金属活动性比 Cu强
5.(1)控制速度相同 木块移动的距离 质量 (2)物体的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 (3)塑料软片对不同体积的小球的阻力不同 (4)C
6.(1)平衡 右 便于在杠杆上测量力臂 (2)等于
偏大
7.(1)断开 B (2)1.14 断路 (3)B 2
8.(1)图略 (2)< (3)35 大 多 (4)a
9.【反思交流】没有形成对照实验(合理即可)
【方案完善】②
丙 丁
1%淀粉溶液 3mL
1%蔗糖溶液 3mL
淀粉酶溶液 2mL
蔗糖酶溶液 2mL
斐林试剂 2mL 2mL
③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
【讨论分析】(1)甲和丁
10.(1)心脏 脑干 (2)肺 (3)呼吸 (4)胰岛素
11.(1)探究温度对酵母菌发酵的影响 (2)酵母菌含量 发酵3小时后面团体积 (3)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发酵程度越高 (4)设置一个对照组(无酵母菌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