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12月质量调研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12月质量调研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12月质量调研试卷
1.(2023七上·杭州月考)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工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 B.吹灭酒精灯
C.倾倒液体 D.加热液体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故A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B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故C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故D错误。
故选A。
2.(2023七上·杭州月考)某同学用同一把钢卷尺三次测得教室门的宽度80.19cm、80.20cm、80.21cm,则下列错误的是(  )
A.测量结果应记作80.2cm
B.80.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正确的
C.此钢卷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D.80.20中最后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对于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我们一般要求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于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而言,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上判断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因此,明确了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选项中内容的正确性。
【解答】 A.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可得,(80.19cm+80.20cm+80.21cm)÷3=80.20cm,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结果中80.2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只要前面的准确值没有读错,后面的估计值是会变化的,80.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正确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mm,故C正确不合题意;
D.80.20cm最末位的“0”是估计值,长度测量时,要求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当刻度正好在整数刻度时,我们就应估读为“0”,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3.(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③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⑤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如下: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
③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则正确顺序为④③⑤①② 。
故选C。
4.(2023七上·杭州月考)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假设”,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2023七上·杭州月考)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野兔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B.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C.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应激性是指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合目的的反应,使生物体能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应激性与活动性是生物对自然信息的本能反应。
【解答】 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野兔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故答案为:D
6.(2023七上·杭州月考)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
A.细胞壁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B.细胞膜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C.细胞核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D.细胞壁与细胞膜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胞膜功能:(1)分隔、形成细胞和细胞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膜的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发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5)识别和传递信息功能(主要依靠糖蛋白)(6)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功能实现的。
【解答】 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其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故答案为:B
7.(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地震总是同时发生的
B.火山、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没有影响
C.火山、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
D.火山、地震很少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 火山与地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因为岩浆活动冲击地壳表面,导致岩石层构造改变。火山地震通常发生在火山喷发期间及其前后。地震不一定引发火山喷发,但火山喷发几乎都伴随着地震。火山地震仅占全球地震总数的一小部分,对人类社会威胁不严重;
【解答】火山、地政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他们并不总是同时发生,他们对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多数的火山和地震都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故答案为:C
8.(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关于生物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其结构是相同的
B.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构成
C.人体内功能相近的器官构成系统,再由系统来完成某项生理功能
D.动物都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八大系统构成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植物体;高等动物的层次结构是: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动物体;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
【解答】A.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有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两种,其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A错误;
B. 藻类最为最低等的植物,其没有根茎叶的结构,所以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构成是错误的;
C. 人体内功能相近的器官构成系统,再由系统来完成某项生理功能,C正确;
D. 高等动物都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八大系统构成,但是像草履虫这样低等的动物是没有系统,器官和组织等结构的,只有单个细胞构成;
故答案为:C
9.(2023七上·杭州月考)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板块的张裂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地壳的凹陷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位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地带,其面积在逐渐扩大,故A正确;地壳的凹陷会形成盆地或者坑,D错误;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海沟或者褶皱山系,BC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液体密度分别是ρ甲和ρ乙,图中关于两种液体的密度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知,质量相等时,密度越大的液体、体积越小,密度越小的液体、体积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由图知,V甲<V乙,因为两者质量相等,根据公式可知:ρ甲>ρ乙,
AB.选项中,图像的横轴表示质量,纵轴表示密度,其中A选项中表示ρ甲>ρ乙,B选项中表示ρ乙>ρ甲,故A正确,B错误;
CD.选项中图像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密度,物体的密度不能为0,相同状态下,物体密度不随体积变化而变化,故CD错误。
故选A。
11.(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表给出了在0℃、标准大气压下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物质 纯净(4℃) 铝 铜 冰 蜡 铅
密度/(kg/cm3) 1.0×103 2.7×103 8.9×103 0.9×103 0.9×103 11.3×103
A.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是相同的
B.密度相同的两个实心物体一定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
C.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大
D.体积相等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冰块的质量是铝块的3倍
【答案】C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结合密度公式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由表中可知,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是不相同的,如表中的水和冰是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故A错误;
B.密度相同的两个实心物体不一定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如表中冰和蜡,密度相同,但它们属于不同物质,故B错误;
C.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质量相等时,密度越大,体积越小,由表中可知,铜块的密度小于铅,所以铜的体积大于铅,故C正确。
D.根据密度公式可知,体积相等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由表中可知,冰块的密度小于铝,所以冰块的质量小于铝,故D错误。
故选C。
12.(2023七上·杭州月考)科学家依据下列哪个事实推断海底在扩张(  )
A.海底会有大山爆发
B.海底有高原、盆地、海岭、海沟等多种地形
C.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D.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答案】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认为,地慢物质在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解答】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科学家依据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的观点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和其余选项无关,故D正确,ABC措误。
故答案为:D。
13.(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应在实验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其他因素均相同,他用两个不同的物镜观察同一张装片,发现乙视野比甲视野明亮。下列相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
A.若玻片往左移,甲中的物像往右移而乙中的物像往左移
B.乙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甲中均可观察到
C.观察到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比乙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大
D.若乙中的物像很模糊,则直接转换成甲,物像就会变清晰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是:擦-滴-刮-涂-盖-染-吸-观;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切-撕-展-盖-染-吸-观;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调焦(镜筒先下后上)-观察。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
【解答】 小应在实验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其他因素均相同,他用两个不同的物镜观察同一张装片,发现乙视野比甲视野明亮。 说明甲的放大倍数大,因为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越模糊,所以乙中看到的细胞,甲中可能看不到,甲的像更模糊,由于显微镜成的是倒像,所以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像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14.(2023七上·杭州月考)王亚平老师“太空授课”向我们展示了“泡腾片实验”,蓝色的水球看上去像我们的地球。下列关于地球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全球由“漂浮”在软流层上的七大板块组成
B.火山地震的分布带都位于板块内部
C.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内部结构由内而外是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C
【知识点】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A.根据地球板块学说的知识判断;
B.根据火山地震的发生位置判断;
C.根据地球的形状分析;
D.根据地球的内部结构判断。
【解答】A. 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好像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故A错误;
B.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故B错误;
C.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故C正确;
D.地球内部结构由内而外是地核、地幔、地壳,故D错误。
故选C。
15.(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人体结构层次中,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神经组织、脊髓、神经细胞、神经系统
B.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
C.肾脏、血液、上皮细胞、循环系统
D.上皮细胞、结缔组织、消化系统、胃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和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有例外,如植物: 器官 →个体,即无系统层次只有器官。单细胞:细胞 → 个体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解答】人的层次结构从小到大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
A.正确顺序应该为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脊髓、神经系统,A错误;
B.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B正确;
C.正确顺序为上皮细胞、血液(组织)、肾脏(器官)、循环系统,C错误;
D.正确顺序为上皮细胞、结缔组织、胃。、消化系统,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有关该等高线地形图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图中字母C代表的地形部位是山脊
B.A山位于E山的东面
C.攀登E山,走D线比走C线省力
D.该图中没有出现陡崖这种地形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A、读图可知,图中字母C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代表的地形部位是山谷,故A错误;
B、依据指向标,A山位于E山的西面,故B错误;
C、攀登E山,走D线比走C线省力,故C正确;
D、该图中F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7.(2023七上·杭州月考)铁树能“开花”,并且还能长出具有药用价值的“凤凰蛋”(如图)。下列植物器官与“凤凰蛋”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橘子 B.松子
C.荸荠 D.枇杷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铁树能“开花”,并且还能长出具有药用价值的“凤凰蛋”,铁树属于裸子植物,所以只有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A是果实,B是种子,C是茎;D是果实,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B”
18.(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B.内力作用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
C.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因为只受流水冲刷
D.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因为只受地球内力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故A错误;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故B正确;
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受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故C错误;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主要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B。
19.(2023七上·杭州月考)用一架托盘天平测量一块铜块的质量,方法正确时测量出来的质量为,而另一个同学在托盘天平未调节平衡时(指针偏在分度盘左边)就去测量,测得物体的质量为,则与的关系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 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左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左边重了,在称量时是左物右码,故称量时,在相同的情况下,向右盘中加入多一点的砝码既可以使得天平平衡。
【解答】 由题意可知: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左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在未加砝码时,左边已经重了。在称量时是左物右码,故称量时,在相同的情况下,向右盘中加入应多一点的砝码既可以使得天平平衡,即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方法正确时测量出来的质量为m1,故m1<m2。
故选A。
20.(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
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
【解答】由图可知,A为山顶,B为鞍部,C为山谷,D为山脊。
故答案为:C
21.(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气球内充入一定量的空气后,用细线扎紧气球口。固定在容器底部,往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气球浸没在水中,升高水温,发现水面位置明显上升。则水温升高时,对球内空气相关的量分析正确的是(  )
A.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B.质量变大、体积不变、密度变大
C.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D.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密度不变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水温升高时,球受热膨胀,球内空气的体积变大,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结合密度公式进行判断。
【解答】水温升高时,由于气球不漏气,球内空气的质量不变,球内气体的体积变大,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变小。
故答案为:A。
22.(2023七上·杭州月考)“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
A.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
B.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
C.研究地球板块碰撞实验
D.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
【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 模拟研究法通常要借助于模型手段,但同一般的实验模型不同,它不是要在固定的实验背景条件下检验实验体系中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而是要再现模仿体系各要素和变量之间的互相作用的过程。它是动态的,注重的是变化、发展或过程。一经把模拟中的价值和变量间的关系赋予选定的变量,该模拟模型就可以通过模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要素的互相作用来操纵。
【解答】ACD都是模拟实验。B是真实实验;
故答案为:B
23.(2023七上·杭州月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是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   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   和   的互相碰撞挤压.
【答案】(1)非洲;太平洋
(2)环太平洋
(3)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1)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可知,图中的A是非洲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处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山一带。
(3)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互相碰撞挤压处。
24.(2023七上·杭州月考)世界上最大的鸟蛋是鸵鸟蛋,某同学对鸵鸟蛋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1)该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方式测量一枚大鸵鸟蛋的大小,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cm,通过测量可知鸵鸟蛋的长达   cm。
(2)鸵鸟蛋可以人工孵化,种蛋需要存放的温度范围是15~20℃。图乙为某储存室的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为液体的   ,此时温度为   ,符合储存的条件。
(3)该同学仔细观察鸵鸟蛋后,看到蛋壳对鸵鸟蛋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整个鸵鸟蛋是一个细胞,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蛋壳应该就是这个特大细胞的细胞壁。请分析并评价该同学的观点:   。
(4)该同学了解到其实还有比鸵鸟蛋更大的鸟蛋—象鸟蛋,它相当于6个鸵鸟蛋那么大。可惜象鸟在公元1660年前后就灭绝了。为了减少这种悲剧的发生,建立   实现保护珍稀生物资源的目的。
【答案】(1)0.1;12.50
(2)热胀冷缩;17℃
(3)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蛋壳不是其细胞壁
(4)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细胞的结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膜骑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组织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其支持的作用。
【解答】(1)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0.1cm,长度的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所以通过测量可知鸵鸟蛋的长度长达12.50cm;
(2)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此时的温度为17℃;
(3)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蛋壳不是其细胞壁 ,该同学的说法不符合逻辑;
(4) 该同学了解到其实还有比鸵鸟蛋更大的鸟蛋—象鸟蛋,它相当于6个鸵鸟蛋那么大。可惜象鸟在公元1660年前后就灭绝了。为了减少这种悲剧的发生,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保护珍稀生物资源的目的。
故答案为:(1)0.1;12.50(2)热胀冷缩;17℃(3)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蛋壳不是其细胞壁(4)建立自然保护区
25.(2023七上·杭州月考)阅读下列资料,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单位:
2021年12月5日,“神舟十三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了出舱活动。宇航员的生活异常艰苦,王亚平穿着厚重的宇航服质量可达60   ;宇航服的尺寸根据宇航员的身高进行调节,一般为170﹣200   ;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在向阳面和背阳面温差可达220   ;一名宇航员平均每天产生1.6   尿液,并回收利用。
【答案】kg;cm;℃;L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1)质量的国际单位为kg,常用单位为t,还有g、mg等;
(2)长度的国际单位为m,还有km、dm、cm、mm、μm和nm;
(3)摄氏温度的常用单位为℃;
(4)体积的常用单位为L和mL,根据实际需要解答。
【解答】(1)王亚平穿着厚重的宇航服质量可达60kg;
(2)宇航服的尺寸根据宇航员的身高进行调节,一般为170﹣200cm;
(3)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在向阳面和背阳面温差可达220℃;
(4)一名宇航员平均每天产生1.64L尿液,并回收利用。
26.(2023七上·杭州月考)近日,小应参加“迎亚运展风采“的学校田径运动会。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1)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30.3°N,120.2°E)举办,关于杭州的地理位置正确的是____。
A.位于北半球,低纬度 B.位于西半球,中纬度
C.位于北半球,高纬度 D.位于东半球,中纬度
(2)小应在校运会的200米冲刺时摔倒,膝盖处有血液渗出,说明已经伤到皮肤的   部位。
(3)小应感觉到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明显加快,这种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是   和   共同调节的结果(填系统名称)。
【答案】(1)D
(2)真皮层(结缔组织)
(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皮肤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的功能。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 ,表皮中有上皮组织;真皮中有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皮下组织是主要是脂肪;
【解答】(1)赤道是0°纬线,0°-90°N为北半球,0°-90°S为南半球,我们把西经20°到东经160°的范围称为东半球,其余的为西半球,此外我们定义0°到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到90°为高纬度,所以杭州在东半球,北半球和中纬度;D符合
(2)血液在真皮处,膝盖处有血液渗出,说明已经伤到皮肤的真皮层部位;
(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地位共同条调节下的结果;
故答案为:(1)D(2)真皮层(结缔组织)(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27.(2023七上·杭州月考)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高为2.5cm;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高为17.5cm.当温度计插入某一烧杯中液体时,温度计的液柱为8.5cm时,则被测液体的温度   ℃.
【答案】4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求出1cm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然后求出液体高8.5cm时的温度.此题考查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应当记准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解答】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液柱的长度为2.5cm,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液柱的长度为17.5cm,

液柱长度为8.5cm时所测液体的温度:(8.5cm-2.5cm)× ℃/cm=40℃.
故答案为:40.
28.(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明家经常出现蟑螂,他想:蟑螂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呢?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纱罩内分别放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将两只蟑螂中的一只剪掉触角,另一只没剪,并将它们同时放入纱罩内。小明发现没剪触角的蟑螂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触角的蟑螂则在里面乱撞。
(1)小明在进行实验前所作的假设是   ;
(2)在纱罩中放入没剪触角的蟑螂是起   作用;
(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提出改进措施   。
【答案】(1)蟑螂靠触角寻找食物
(2)对照/对比
(3)增加蟑螂数量,避免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蚂蚁触角对辨别食物方向的实验,并通过解答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1)提出问题:由于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地转来转去,所以提出的问题是蚂蚁是靠触角辨别食物方向的吗?作出假设:蚂蚁是靠触角寻找食物;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因此,没剪触角的蚂蚁是起对照作用;
(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每组中的蚂蚁太少,偶然性大,应多放几只数量相同的蚂蚁。
故答案为:(1)蟑螂靠触角寻找食物;(2)对照/对比;(3)增加蟑螂数量,避免偶然性
29.(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明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留下的蛋壳倒扣在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小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
①首先选取发育情况相同的3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栽入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花盆中(甲和乙中装洗净的细沙、丙中装普通的土壤)。
②甲盆中不放蛋壳,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壳,其他条件都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
小明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花盆 植株实验前质量/g 植株实验后质量/g 植株生长情况
甲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丙 41 99 植株健壮、叶色浓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   ?
(2)比较   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可能是   。
(3)如果小明实验前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相同,能否得出上述结论?   为什么?   
【答案】(1)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2)甲、乙;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
(3)不能;因为如果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本实验就有蛋壳有无和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两个变量,所以不能得出结论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从文中可以看出小明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2)比较甲乙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是蛋壳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因为甲乙两组是单一变量,唯一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蛋壳;
(3)不能, 因为如果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本实验就有蛋壳有无和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两个变量,所以不能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2)甲、乙;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3)不能; 因为如果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本实验就有蛋壳有无和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两个变量,所以不能得出结论
30.(2023七上·杭州月考)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实验时:
(1)小应在低倍镜下看清某种细胞结构后,直接让小妍看,而小妍觉得细胞清晰可见但视野偏暗,她应调节   这个显微镜结构。
(2)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三瓶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碘液。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时,小应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3)小应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①﹣④是使用显微镜的四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4)小应在低倍镜下选取了如图中的甲细胞作为更仔细地观察细胞结构的对象,则他接下来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
a.转动物镜转换器 b.将载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c.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d.转动粗准焦螺旋
e.转动细准焦螺旋 f.适当调整视野的亮度
【答案】(1)调节亮度,可以调节反光镜,也可以调节光圈
(2)①③
(3)④①③②
(4)cafe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是:擦-滴-刮-涂-盖-染-吸-观;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切-撕-展-盖-染-吸-观;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调焦(镜筒先下后上)-观察。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
【解答】(1)视野偏暗,调亮视野的方法有调节反光镜至凹面镜,或者选用大光圈;
(2)制作洋葱表皮滴加的是①清水,选用的染液是③碘液;所以需要的试剂是①③ ;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需要的试剂是②③;
(3)①是放片,②③是调焦,④是对光;显微镜使用的一般步骤是: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先下后上)→观察;所以顺序为④①③②;
(4) 小应在低倍镜下选取了如图中的甲细胞作为更仔细地观察细胞结构的对象,则他接下来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cafe;因为显微镜成倒像,所以装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所以选择c,选用高倍物镜放大观察后视野会变暗,变模糊,所以后面的顺序是afe;
故答案为:(1) 调节亮度,可以调节反光镜,也可以调节光圈 (2)①③(3)④①③②(4)cafe
31.(2023七上·杭州月考)通常人们认为大蒜具有抑菌作用,疫情期间还有人宣扬吃大蒜能抵抗新冠病毒。大蒜真的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吗?某科学小组的同学在无菌条件下,利用大肠杆菌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取等大的10片滤纸片,5片浸泡于大蒜滤液中,5片浸泡于无菌水中备用:将接种了等量大肠杆菌的10个培养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
甲组 乙组
实验操作 取浸有大蒜滤液的滤纸片分别放在5个培养基的相应区域内 取浸有无菌水的滤纸片分别放在5个培养基的相应区域内
培养条件 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实验现象 越纸片周围平均0.5厘米(平均值)范围内没有大肠杆菌生长 滤纸片周围有大肠杆菌生长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每组都使用了5个培养基,实验结果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大蒜滤液
(2)大蒜滤液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实验的变量是大蒜滤液;
(2)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大蒜滤液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
(3) 每组都使用了5个培养基,实验结果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使得实验结果更准确;
故答案为:(1)大蒜滤液(2) 大蒜滤液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 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2.(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刚为了测量不规则矿石的密度,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平衡螺母向   侧调节,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为   g.
(2)在量筒中注入15mL水,系上细线后将矿石放入量筒,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矿石的体积为   cm3。
(3)根据以上数据算得矿石的密度为   g/cm3。
(4)假如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所测密度比真实值   (大/小)。
【答案】(1)水平;右;27
(2)10
(3)2.7
(4)小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①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解答;
②平衡螺母总是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
③矿山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根据V=V总-V水计算矿石的体积;
(3)根据计算矿石的密度;
(4)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时,会导致矿石的体积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①天平首先要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②调节天平在水平面上平衡时要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③图乙中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矿石的质量为20g+5g+2g=27g。
(2)量筒中水的体积V水=15cm3,图丙中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总=25cm3,故矿石的体积V=V总-V水=25cm3-15cm3=10cm3
(3)矿石的密度;
(4)假如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那么测得的矿石体积就是矿石和细线的总体积,比矿石的体积会大一些,根据公式可知,测出的密度会比真实值小一些。
33.(2023七上·杭州月考)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   法。
(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
【答案】(1)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对照实验
(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
(3)水分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 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对照实验法。
(2)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水分可能也会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故答案为:(1)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对照实验(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3)水分
34.(2023七上·杭州月考)某同学学习了“物质的构度”后,设计了以下实验:将染成红色的水和酒精先后倒入量筒中,并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后,记录整个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的体积和所需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酒精与水的温度/℃ 酒精 水(红色) 混合液呈均匀红色的总体积 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所需的时间
体积/mL 质量/m 体积/mL 质量/m
A 10 62.5 50 50 50 110  
B 40 62.5 50 50 50 110 较短
(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当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请计算此时该液体的密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及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
【答案】(1)水分子
(2)110mL=110cm3,根据表中的数据,当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此时该液体的密度ρ0.91g/cm3
答:此时该液体的密度为0.91g/cm3
(3)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的原因是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的原因是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答案为:分子之间有间隙;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将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加得到总质量,再根据计算混合液体的密度;
(3)根据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和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解答】(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
35.(2023七上·杭州月考)“五 一”黄金周,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5.6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5.2g。
(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65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答案】(1)因为物体浸没时溢出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
所以根据ρ可得,壶盖的体积:
V=V溢水15.2cm3,
壶盖这种材料的密度:
ρ3g/cm3=3×103kg/m3;
答:这种材料的密度是3×103kg/m3;
(2)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所以整个空茶壶的密度也是3×103kg/m3,
由ρ得整个空茶壶的体积:
V'55cm3。
答: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65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55cm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 物体浸没时溢出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 ,根据 计算壶盖的体积,再根据 计算壶盖的密度。
(2)壶身的密度等于壶盖的密度,根据计算空茶壶的体积即可。
1 / 1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12月质量调研试卷
1.(2023七上·杭州月考)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工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 B.吹灭酒精灯
C.倾倒液体 D.加热液体
2.(2023七上·杭州月考)某同学用同一把钢卷尺三次测得教室门的宽度80.19cm、80.20cm、80.21cm,则下列错误的是(  )
A.测量结果应记作80.2cm
B.80.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正确的
C.此钢卷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D.80.20中最后一位数字“0”是有意义的
3.(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③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⑤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
4.(2023七上·杭州月考)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5.(2023七上·杭州月考)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野兔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B.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C.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6.(2023七上·杭州月考)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其主要原因是(  )
A.细胞壁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B.细胞膜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C.细胞核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D.细胞壁与细胞膜共同作用的结果
7.(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地震总是同时发生的
B.火山、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没有影响
C.火山、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
D.火山、地震很少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8.(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关于生物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其结构是相同的
B.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构成
C.人体内功能相近的器官构成系统,再由系统来完成某项生理功能
D.动物都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八大系统构成
9.(2023七上·杭州月考)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板块的张裂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地壳的凹陷
10.(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液体密度分别是ρ甲和ρ乙,图中关于两种液体的密度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11.(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表给出了在0℃、标准大气压下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物质 纯净(4℃) 铝 铜 冰 蜡 铅
密度/(kg/cm3) 1.0×103 2.7×103 8.9×103 0.9×103 0.9×103 11.3×103
A.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是相同的
B.密度相同的两个实心物体一定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
C.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大
D.体积相等的实心铝块和实心冰块,冰块的质量是铝块的3倍
12.(2023七上·杭州月考)科学家依据下列哪个事实推断海底在扩张(  )
A.海底会有大山爆发
B.海底有高原、盆地、海岭、海沟等多种地形
C.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D.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13.(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应在实验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其他因素均相同,他用两个不同的物镜观察同一张装片,发现乙视野比甲视野明亮。下列相关叙述最合理的是(  )
A.若玻片往左移,甲中的物像往右移而乙中的物像往左移
B.乙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甲中均可观察到
C.观察到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比乙中的洋葱表皮细胞大
D.若乙中的物像很模糊,则直接转换成甲,物像就会变清晰
14.(2023七上·杭州月考)王亚平老师“太空授课”向我们展示了“泡腾片实验”,蓝色的水球看上去像我们的地球。下列关于地球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全球由“漂浮”在软流层上的七大板块组成
B.火山地震的分布带都位于板块内部
C.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内部结构由内而外是地壳、地幔、地核
15.(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人体结构层次中,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
A.神经组织、脊髓、神经细胞、神经系统
B.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
C.肾脏、血液、上皮细胞、循环系统
D.上皮细胞、结缔组织、消化系统、胃
16.(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有关该等高线地形图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图中字母C代表的地形部位是山脊
B.A山位于E山的东面
C.攀登E山,走D线比走C线省力
D.该图中没有出现陡崖这种地形
17.(2023七上·杭州月考)铁树能“开花”,并且还能长出具有药用价值的“凤凰蛋”(如图)。下列植物器官与“凤凰蛋”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橘子 B.松子
C.荸荠 D.枇杷
18.(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外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B.内力作用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
C.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因为只受流水冲刷
D.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因为只受地球内力的影响
19.(2023七上·杭州月考)用一架托盘天平测量一块铜块的质量,方法正确时测量出来的质量为,而另一个同学在托盘天平未调节平衡时(指针偏在分度盘左边)就去测量,测得物体的质量为,则与的关系是(  )
A.< B.> C.= D.无法确定
20.(2023七上·杭州月考)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点P表示山谷的是(  )
A. B.
C. D.
21.(2023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气球内充入一定量的空气后,用细线扎紧气球口。固定在容器底部,往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气球浸没在水中,升高水温,发现水面位置明显上升。则水温升高时,对球内空气相关的量分析正确的是(  )
A.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B.质量变大、体积不变、密度变大
C.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D.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密度不变
22.(2023七上·杭州月考)“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实验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
A.研究泥石流成因实验
B.研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
C.研究地球板块碰撞实验
D.研究分子有间隔实验
23.(2023七上·杭州月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是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   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3)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   和   的互相碰撞挤压.
24.(2023七上·杭州月考)世界上最大的鸟蛋是鸵鸟蛋,某同学对鸵鸟蛋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1)该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方式测量一枚大鸵鸟蛋的大小,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cm,通过测量可知鸵鸟蛋的长达   cm。
(2)鸵鸟蛋可以人工孵化,种蛋需要存放的温度范围是15~20℃。图乙为某储存室的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为液体的   ,此时温度为   ,符合储存的条件。
(3)该同学仔细观察鸵鸟蛋后,看到蛋壳对鸵鸟蛋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整个鸵鸟蛋是一个细胞,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蛋壳应该就是这个特大细胞的细胞壁。请分析并评价该同学的观点:   。
(4)该同学了解到其实还有比鸵鸟蛋更大的鸟蛋—象鸟蛋,它相当于6个鸵鸟蛋那么大。可惜象鸟在公元1660年前后就灭绝了。为了减少这种悲剧的发生,建立   实现保护珍稀生物资源的目的。
25.(2023七上·杭州月考)阅读下列资料,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单位:
2021年12月5日,“神舟十三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了出舱活动。宇航员的生活异常艰苦,王亚平穿着厚重的宇航服质量可达60   ;宇航服的尺寸根据宇航员的身高进行调节,一般为170﹣200   ;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在向阳面和背阳面温差可达220   ;一名宇航员平均每天产生1.6   尿液,并回收利用。
26.(2023七上·杭州月考)近日,小应参加“迎亚运展风采“的学校田径运动会。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1)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30.3°N,120.2°E)举办,关于杭州的地理位置正确的是____。
A.位于北半球,低纬度 B.位于西半球,中纬度
C.位于北半球,高纬度 D.位于东半球,中纬度
(2)小应在校运会的200米冲刺时摔倒,膝盖处有血液渗出,说明已经伤到皮肤的   部位。
(3)小应感觉到在剧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明显加快,这种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是   和   共同调节的结果(填系统名称)。
27.(2023七上·杭州月考)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高为2.5cm;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高为17.5cm.当温度计插入某一烧杯中液体时,温度计的液柱为8.5cm时,则被测液体的温度   ℃.
28.(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明家经常出现蟑螂,他想:蟑螂是如何寻找食物的呢?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纱罩内分别放一堆糖和一堆木屑,将两只蟑螂中的一只剪掉触角,另一只没剪,并将它们同时放入纱罩内。小明发现没剪触角的蟑螂很快就找到了糖,而剪掉触角的蟑螂则在里面乱撞。
(1)小明在进行实验前所作的假设是   ;
(2)在纱罩中放入没剪触角的蟑螂是起   作用;
(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请提出改进措施   。
29.(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明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留下的蛋壳倒扣在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小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
①首先选取发育情况相同的3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栽入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花盆中(甲和乙中装洗净的细沙、丙中装普通的土壤)。
②甲盆中不放蛋壳,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壳,其他条件都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
小明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花盆 植株实验前质量/g 植株实验后质量/g 植株生长情况
甲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丙 41 99 植株健壮、叶色浓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   ?
(2)比较   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可能是   。
(3)如果小明实验前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相同,能否得出上述结论?   为什么?   
30.(2023七上·杭州月考)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实验时:
(1)小应在低倍镜下看清某种细胞结构后,直接让小妍看,而小妍觉得细胞清晰可见但视野偏暗,她应调节   这个显微镜结构。
(2)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三瓶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碘液。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时,小应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3)小应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①﹣④是使用显微镜的四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4)小应在低倍镜下选取了如图中的甲细胞作为更仔细地观察细胞结构的对象,则他接下来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
a.转动物镜转换器 b.将载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c.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d.转动粗准焦螺旋
e.转动细准焦螺旋 f.适当调整视野的亮度
31.(2023七上·杭州月考)通常人们认为大蒜具有抑菌作用,疫情期间还有人宣扬吃大蒜能抵抗新冠病毒。大蒜真的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吗?某科学小组的同学在无菌条件下,利用大肠杆菌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取等大的10片滤纸片,5片浸泡于大蒜滤液中,5片浸泡于无菌水中备用:将接种了等量大肠杆菌的10个培养基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
甲组 乙组
实验操作 取浸有大蒜滤液的滤纸片分别放在5个培养基的相应区域内 取浸有无菌水的滤纸片分别放在5个培养基的相应区域内
培养条件 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实验现象 越纸片周围平均0.5厘米(平均值)范围内没有大肠杆菌生长 滤纸片周围有大肠杆菌生长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每组都使用了5个培养基,实验结果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32.(2023七上·杭州月考)小刚为了测量不规则矿石的密度,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平衡螺母向   侧调节,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为   g.
(2)在量筒中注入15mL水,系上细线后将矿石放入量筒,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矿石的体积为   cm3。
(3)根据以上数据算得矿石的密度为   g/cm3。
(4)假如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所测密度比真实值   (大/小)。
33.(2023七上·杭州月考)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   法。
(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
34.(2023七上·杭州月考)某同学学习了“物质的构度”后,设计了以下实验:将染成红色的水和酒精先后倒入量筒中,并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后,记录整个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的体积和所需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酒精与水的温度/℃ 酒精 水(红色) 混合液呈均匀红色的总体积 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所需的时间
体积/mL 质量/m 体积/mL 质量/m
A 10 62.5 50 50 50 110  
B 40 62.5 50 50 50 110 较短
(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   。
(2)根据表中的数据,当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请计算此时该液体的密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及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
35.(2023七上·杭州月考)“五 一”黄金周,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5.6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5.2g。
(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65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故A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B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故C错误;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对于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我们一般要求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对于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而言,我们也可以从数据上判断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了减小误差,我们还常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且保留到与原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因此,明确了这些要求,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选项中内容的正确性。
【解答】 A.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可得,(80.19cm+80.20cm+80.21cm)÷3=80.20cm,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结果中80.2是准确值,0.01cm是估计值,只要前面的准确值没有读错,后面的估计值是会变化的,80.21cm这个记录结果是正确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mm,故C正确不合题意;
D.80.20cm最末位的“0”是估计值,长度测量时,要求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当刻度正好在整数刻度时,我们就应估读为“0”,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如下: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
③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则正确顺序为④③⑤①② 。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环节的认识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假设”,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应激性是指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合目的的反应,使生物体能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应激性与活动性是生物对自然信息的本能反应。
【解答】 草原上、一只野兔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紧张而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野兔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胞膜功能:(1)分隔、形成细胞和细胞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膜的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发生在膜上的生物功能;(2)屏障作用,膜两侧的水溶性物质不能自由通过;(3)选择性物质运输,伴随着能量的传递;(4)生物功能:激素作用、酶促反应、细胞识别、电子传递等。(5)识别和传递信息功能(主要依靠糖蛋白)(6)物质转运功能: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功能实现的。
【解答】 环保小组的同学在对轻度污染的水域进行检测时发现,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含量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的含量,其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故答案为:B
7.【答案】C
【知识点】火山;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 火山与地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因为岩浆活动冲击地壳表面,导致岩石层构造改变。火山地震通常发生在火山喷发期间及其前后。地震不一定引发火山喷发,但火山喷发几乎都伴随着地震。火山地震仅占全球地震总数的一小部分,对人类社会威胁不严重;
【解答】火山、地政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他们并不总是同时发生,他们对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多数的火山和地震都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植物体;高等动物的层次结构是: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动物体;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
【解答】A.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有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两种,其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A错误;
B. 藻类最为最低等的植物,其没有根茎叶的结构,所以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构成是错误的;
C. 人体内功能相近的器官构成系统,再由系统来完成某项生理功能,C正确;
D. 高等动物都由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和内分泌八大系统构成,但是像草履虫这样低等的动物是没有系统,器官和组织等结构的,只有单个细胞构成;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西洋位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地带,其面积在逐渐扩大,故A正确;地壳的凹陷会形成盆地或者坑,D错误;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海沟或者褶皱山系,BC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知,质量相等时,密度越大的液体、体积越小,密度越小的液体、体积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由图知,V甲<V乙,因为两者质量相等,根据公式可知:ρ甲>ρ乙,
AB.选项中,图像的横轴表示质量,纵轴表示密度,其中A选项中表示ρ甲>ρ乙,B选项中表示ρ乙>ρ甲,故A正确,B错误;
CD.选项中图像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密度,物体的密度不能为0,相同状态下,物体密度不随体积变化而变化,故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数据,结合密度公式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由表中可知,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是不相同的,如表中的水和冰是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故A错误;
B.密度相同的两个实心物体不一定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如表中冰和蜡,密度相同,但它们属于不同物质,故B错误;
C.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质量相等时,密度越大,体积越小,由表中可知,铜块的密度小于铅,所以铜的体积大于铅,故C正确。
D.根据密度公式可知,体积相等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由表中可知,冰块的密度小于铝,所以冰块的质量小于铝,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认为,地慢物质在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解答】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科学家依据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的观点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和其余选项无关,故D正确,ABC措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是:擦-滴-刮-涂-盖-染-吸-观;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切-撕-展-盖-染-吸-观;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调焦(镜筒先下后上)-观察。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
【解答】 小应在实验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其他因素均相同,他用两个不同的物镜观察同一张装片,发现乙视野比甲视野明亮。 说明甲的放大倍数大,因为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越模糊,所以乙中看到的细胞,甲中可能看不到,甲的像更模糊,由于显微镜成的是倒像,所以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像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A.根据地球板块学说的知识判断;
B.根据火山地震的发生位置判断;
C.根据地球的形状分析;
D.根据地球的内部结构判断。
【解答】A. 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好像是“漂浮”在软流层之上,故A错误;
B.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故B错误;
C.地球是个椭球体,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故C正确;
D.地球内部结构由内而外是地核、地幔、地壳,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和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有例外,如植物: 器官 →个体,即无系统层次只有器官。单细胞:细胞 → 个体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解答】人的层次结构从小到大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
A.正确顺序应该为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脊髓、神经系统,A错误;
B.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B正确;
C.正确顺序为上皮细胞、血液(组织)、肾脏(器官)、循环系统,C错误;
D.正确顺序为上皮细胞、结缔组织、胃。、消化系统,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A、读图可知,图中字母C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代表的地形部位是山谷,故A错误;
B、依据指向标,A山位于E山的西面,故B错误;
C、攀登E山,走D线比走C线省力,故C正确;
D、该图中F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铁树能“开花”,并且还能长出具有药用价值的“凤凰蛋”,铁树属于裸子植物,所以只有种子,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A是果实,B是种子,C是茎;D是果实,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B”
18.【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故A错误;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故B正确;
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受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故C错误;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主要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B。
19.【答案】A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 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左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左边重了,在称量时是左物右码,故称量时,在相同的情况下,向右盘中加入多一点的砝码既可以使得天平平衡。
【解答】 由题意可知: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左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在未加砝码时,左边已经重了。在称量时是左物右码,故称量时,在相同的情况下,向右盘中加入应多一点的砝码既可以使得天平平衡,即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方法正确时测量出来的质量为m1,故m1<m2。
故选A。
20.【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
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
【解答】由图可知,A为山顶,B为鞍部,C为山谷,D为山脊。
故答案为:C
21.【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水温升高时,球受热膨胀,球内空气的体积变大,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结合密度公式进行判断。
【解答】水温升高时,由于气球不漏气,球内空气的质量不变,球内气体的体积变大,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变小。
故答案为:A。
22.【答案】B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 模拟研究法通常要借助于模型手段,但同一般的实验模型不同,它不是要在固定的实验背景条件下检验实验体系中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而是要再现模仿体系各要素和变量之间的互相作用的过程。它是动态的,注重的是变化、发展或过程。一经把模拟中的价值和变量间的关系赋予选定的变量,该模拟模型就可以通过模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要素的互相作用来操纵。
【解答】ACD都是模拟实验。B是真实实验;
故答案为:B
23.【答案】(1)非洲;太平洋
(2)环太平洋
(3)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解答】(1)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可知,图中的A是非洲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
(2)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处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山一带。
(3)图中B处为喜马拉雅山,它不断长高的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互相碰撞挤压处。
24.【答案】(1)0.1;12.50
(2)热胀冷缩;17℃
(3)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蛋壳不是其细胞壁
(4)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细胞的结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膜骑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组织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其支持的作用。
【解答】(1)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0.1cm,长度的读数,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所以通过测量可知鸵鸟蛋的长度长达12.50cm;
(2)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此时的温度为17℃;
(3)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蛋壳不是其细胞壁 ,该同学的说法不符合逻辑;
(4) 该同学了解到其实还有比鸵鸟蛋更大的鸟蛋—象鸟蛋,它相当于6个鸵鸟蛋那么大。可惜象鸟在公元1660年前后就灭绝了。为了减少这种悲剧的发生,建立自然保护区实现保护珍稀生物资源的目的。
故答案为:(1)0.1;12.50(2)热胀冷缩;17℃(3)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蛋壳不是其细胞壁(4)建立自然保护区
25.【答案】kg;cm;℃;L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1)质量的国际单位为kg,常用单位为t,还有g、mg等;
(2)长度的国际单位为m,还有km、dm、cm、mm、μm和nm;
(3)摄氏温度的常用单位为℃;
(4)体积的常用单位为L和mL,根据实际需要解答。
【解答】(1)王亚平穿着厚重的宇航服质量可达60kg;
(2)宇航服的尺寸根据宇航员的身高进行调节,一般为170﹣200cm;
(3)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在向阳面和背阳面温差可达220℃;
(4)一名宇航员平均每天产生1.64L尿液,并回收利用。
26.【答案】(1)D
(2)真皮层(结缔组织)
(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皮肤指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的功能。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 ,表皮中有上皮组织;真皮中有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皮下组织是主要是脂肪;
【解答】(1)赤道是0°纬线,0°-90°N为北半球,0°-90°S为南半球,我们把西经20°到东经160°的范围称为东半球,其余的为西半球,此外我们定义0°到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到90°为高纬度,所以杭州在东半球,北半球和中纬度;D符合
(2)血液在真皮处,膝盖处有血液渗出,说明已经伤到皮肤的真皮层部位;
(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地位共同条调节下的结果;
故答案为:(1)D(2)真皮层(结缔组织)(3)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27.【答案】40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求出1cm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然后求出液体高8.5cm时的温度.此题考查温度的计算,关键是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应当记准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解答】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液柱的长度为2.5cm,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是100℃,液柱的长度为17.5cm,

液柱长度为8.5cm时所测液体的温度:(8.5cm-2.5cm)× ℃/cm=40℃.
故答案为:40.
28.【答案】(1)蟑螂靠触角寻找食物
(2)对照/对比
(3)增加蟑螂数量,避免偶然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蚂蚁触角对辨别食物方向的实验,并通过解答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1)提出问题:由于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头部的触角像天线似地转来转去,所以提出的问题是蚂蚁是靠触角辨别食物方向的吗?作出假设:蚂蚁是靠触角寻找食物;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因此,没剪触角的蚂蚁是起对照作用;
(3)小明的实验设计还不够完善,每组中的蚂蚁太少,偶然性大,应多放几只数量相同的蚂蚁。
故答案为:(1)蟑螂靠触角寻找食物;(2)对照/对比;(3)增加蟑螂数量,避免偶然性
29.【答案】(1)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2)甲、乙;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
(3)不能;因为如果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本实验就有蛋壳有无和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两个变量,所以不能得出结论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从文中可以看出小明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2)比较甲乙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是蛋壳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因为甲乙两组是单一变量,唯一的变量是土壤中有无蛋壳;
(3)不能, 因为如果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本实验就有蛋壳有无和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两个变量,所以不能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1)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2)甲、乙;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3)不能; 因为如果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本实验就有蛋壳有无和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同两个变量,所以不能得出结论
30.【答案】(1)调节亮度,可以调节反光镜,也可以调节光圈
(2)①③
(3)④①③②
(4)cafe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是:擦-滴-刮-涂-盖-染-吸-观;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切-撕-展-盖-染-吸-观;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调焦(镜筒先下后上)-观察。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显微镜使用时,低倍镜下的像换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是:(1)移装片,因为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所以才用在哪移哪的方式,使像呈现在视眼正中央;(2)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3)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眼变亮;(4)调节细准焦螺旋,是图像变清晰;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
【解答】(1)视野偏暗,调亮视野的方法有调节反光镜至凹面镜,或者选用大光圈;
(2)制作洋葱表皮滴加的是①清水,选用的染液是③碘液;所以需要的试剂是①③ ;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需要的试剂是②③;
(3)①是放片,②③是调焦,④是对光;显微镜使用的一般步骤是: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先下后上)→观察;所以顺序为④①③②;
(4) 小应在低倍镜下选取了如图中的甲细胞作为更仔细地观察细胞结构的对象,则他接下来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cafe;因为显微镜成倒像,所以装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相反,所以选择c,选用高倍物镜放大观察后视野会变暗,变模糊,所以后面的顺序是afe;
故答案为:(1) 调节亮度,可以调节反光镜,也可以调节光圈 (2)①③(3)④①③②(4)cafe
31.【答案】(1)大蒜滤液
(2)大蒜滤液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实验的变量是大蒜滤液;
(2)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大蒜滤液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
(3) 每组都使用了5个培养基,实验结果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使得实验结果更准确;
故答案为:(1)大蒜滤液(2) 大蒜滤液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 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2.【答案】(1)水平;右;27
(2)10
(3)2.7
(4)小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①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解答;
②平衡螺母总是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
③矿山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根据V=V总-V水计算矿石的体积;
(3)根据计算矿石的密度;
(4)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时,会导致矿石的体积偏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1)①天平首先要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②调节天平在水平面上平衡时要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③图乙中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矿石的质量为20g+5g+2g=27g。
(2)量筒中水的体积V水=15cm3,图丙中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总=25cm3,故矿石的体积V=V总-V水=25cm3-15cm3=10cm3
(3)矿石的密度;
(4)假如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那么测得的矿石体积就是矿石和细线的总体积,比矿石的体积会大一些,根据公式可知,测出的密度会比真实值小一些。
33.【答案】(1)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对照实验
(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
(3)水分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 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对照实验法。
(2)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水分可能也会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故答案为:(1)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对照实验(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3)水分
34.【答案】(1)水分子
(2)110mL=110cm3,根据表中的数据,当混合液呈均匀红色时,此时该液体的密度ρ0.91g/cm3
答:此时该液体的密度为0.91g/cm3
(3)该实验中出现的混合液体积变小的原因是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两组实验时间上有差异的现象的原因是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答案为:分子之间有间隙;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将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加得到总质量,再根据计算混合液体的密度;
(3)根据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和分子运动的知识解答。
【解答】(1)水和酒精都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
35.【答案】(1)因为物体浸没时溢出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
所以根据ρ可得,壶盖的体积:
V=V溢水15.2cm3,
壶盖这种材料的密度:
ρ3g/cm3=3×103kg/m3;
答:这种材料的密度是3×103kg/m3;
(2)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所以整个空茶壶的密度也是3×103kg/m3,
由ρ得整个空茶壶的体积:
V'55cm3。
答: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65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55cm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 物体浸没时溢出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 ,根据 计算壶盖的体积,再根据 计算壶盖的密度。
(2)壶身的密度等于壶盖的密度,根据计算空茶壶的体积即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