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能力检测提优卷一、选择题1.(2024七上·西湖期末)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2024七上·西湖期末)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A.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 200 立方米B.班级内课桌高度约为 750 毫米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度大约是 0.25 米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 15 分米3.(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为含海洋动物化石的岩石,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动物现还生存于印度洋,它的身体柔软,体外有壳。该岩石的类型和动物的种类分别是( )A.岩浆岩、扁形动物 B.沉积岩、软体动物C.沉积岩、腔肠动物 D.变质岩、线形动物4.(2024七上·西湖期末)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分子的排列方式,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需要放热B.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汽化C.樟脑丸变小了是由甲到丙的变化D.霜的形成是由丙到甲的变化5.(2024七上·西湖期末)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A.注入液体后,等1~2min,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C.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D.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6.(2024七上·西湖期末)关于对下列四幅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中的细胞壁和液泡是植物细胞具有的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B.乙所示的胃的结构层次是器官C.丙中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保护组织D.丁和丙的生物体结构层次是相同的7.(2024七上·西湖期末)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①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洋生物化石②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③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④风蚀的岩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24七上·西湖期末)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部分图示。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调焦成功,可随意移动显微镜位置继续观察B.粗准焦螺旋①可以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C.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发现视野变暗D.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马上转动物镜转换器9.(2024七上·西湖期末)杜鹃鸟是一种只产卵不孵卵的特殊鸟类,杜鹃花(俗名映山红)则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下列关于杜鹃与杜鹃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杜鹃花的花、果实、种子属于营养器官B.杜鹃鸟有保护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C.杜鹃鸟和杜鹃花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D.杜鹃鸟和杜鹃花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10.(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11.(2024七上·西湖期末)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泡方便面时碗的上方“热气腾腾”,这些“白气”是水蒸气。B.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小水珠凝固形成的。C.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镜片变的模糊不清,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12.(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气球内充入一定量的空气后,用细线扎紧气球口。固定在容器底部,往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气球浸没在水中,升高水温,发现水面位置明显上升。则水温升高时,对球内空气相关的量分析正确的是( )A.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B.质量变大、体积不变、密度变大C.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D.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密度不变13.(2024七上·西湖期末)某同学发现前几天不小心浇了食盐水的月季花死了。月季花的死是不是与食盐水有关呢?于是该同学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实验研究,发现土壤中食盐水浓度确实过高。查阅资料得知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会失水枯死。文中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14.(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B.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值,则A点可能为0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D.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15.(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人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二、填空题16.(2024七上·西湖期末)科学实验离不开科学测量。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 。17.(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2)小柯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 地比较容易。(3)若图中虚线处发生泥石流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则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填序号)。18.(2024七上·西湖期末)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 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 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9.(2024七上·西湖期末)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震中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柳沟乡(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地震,同学们应懂得更多的防震抗灾知识,从而保护自己,救护他人。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地震和 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2)地震来临时,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①迅速进入室内抢救物品②高层室内可以躲避到墙角③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④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3)图乙中表示地壳的是 (填序号)。20.(2024七上·西湖期末)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说:“我发现许多生命科学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如图是细胞结构或生理功能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表示植物细胞的是图 (选填“甲”或“乙”)。(2)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c。图中[c]的结构名称是 。(3)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绿色,而把青菜煮沸后,水就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煮沸后破坏了细胞的 (填字母)。21.(2024七上·西湖期末)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 (填“A”或“B”)套装置。(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22.(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1)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2)水的m﹣V图像应该在 区域。(选填“Ⅰ”、“Ⅱ”或“Ⅲ”)三、实验探究题23.(2024七上·西湖期末)小刚为了测量不规则矿石的密度,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平衡螺母向 侧调节,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为 g.(2)在量筒中注入15mL水,系上细线后将矿石放入量筒,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矿石的体积为 cm3。(3)根据以上数据算得矿石的密度为 g/cm3。(4)假如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所测密度比真实值 (大/小)。24.(2024七上·西湖期末)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 法。(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25.(2024七上·西湖期末)为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神经组织永久切片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1)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图甲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图乙所示的步骤 的操作不规范引起的。(2)改进操作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图1丙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a细胞,得到图1丁所示的物像,则主要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④适当增大光圈;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C.④→③→①→⑤ D.②→③→⑥(3)图2表示两种细胞结构的异同(A代表口腔上皮细胞,C代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两个圆的重合区域B为相同点,则图中B包含哪些细胞结构? (填序号)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4)观察某藻类细胞时,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下方,并绕液泡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如图3),则实际上,该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分别为 、 。26.(2024七上·西湖期末)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60秒 65秒 25秒 57秒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能 能 不能 能(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四、解答题27.(2024七上·西湖期末)“国庆”假期,小国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他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他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体积是.(1)请你帮小国计算出这种泥土材料的密度是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总质量为,则该茶壶所用泥土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3)返回舱落地点属于 (选填“东”或“西”)半球和 (选填“高”、“中”或“低”)纬度.(4)在我国空间站开展了水稻和拟南芥“从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培养实验.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 、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在这种分类体系下,拟南芥与其他三种植物的亲缘关系由近至远依次是 (填序号).序号 植物 属 科 目 纲 门 拟南芥 拟南芥属 十字花科 十字花目 双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门② 萝卜 萝卜属 十字花科 十字花目 双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门③ 水稻 稻属 禾本科 禾本目 单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门④ 辣椒 辣椒属 茄科 茄子目 双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门(5)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于2022年6月5日发射升空,火箭运载卫星发射时,火箭会向下喷出高温高速的火焰,火箭就会上升,为了防止发射台烧毁,往往会在发射台底部建造一个大水池,池内的水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水的 大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命现象指的现象中肯定有生物。【解答】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A正确;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富有生命,B正确;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所以没有生命,不是生命现象,C错误;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是生物,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故答案为:C.2.【答案】D【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以此来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解答】A、教室的长、宽、高分别约为9米、8米、3米,体积约为(9×8×3)m3=216m3,A中约为200立方米正确,不符合题意;B、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750毫米=0.75米,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达大约是0.25米,0.25米=25厘米,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5分米,15分米=1.5米,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答案】B【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岩石的类型【解析】【分析】岩石按成因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有化石的是沉积岩。【解答】A.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A错误B.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B正确C.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C错误D.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D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固体分子间隔小于液体分子间隔小于气体分子间隔,所以丙为气体,乙为固体,甲为液体。【解答】A.由分析知 :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 为凝固,凝固放热,A正确;B. 由分析知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升华,B错误;C. 樟脑丸变小了是升华,由乙到丙的变化,C错误;D. 霜的形成是凝华,由丙到乙的变化 ,D错误;故答案为:A。5.【答案】D【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注意量筒的实验操作是解题关键。【解答】A. 注入液体后,等1~2min,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可避免读数偏小,A正确;B.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B正确;CD.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量筒要放在桌子上,不能手拿,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D。6.【答案】D【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解析】【分析】动物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植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等结构;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植物有机械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保护组织四大组织;植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解答】A甲中细胞结构有液泡和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图,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液泡,正确;B乙图结构为胃,胃是属于器官,正确;C丙图是一棵植物,保护组织是植物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作用;D丙是植物,丁是动物类,植物相比动物是没有系统的结构层次,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7.【答案】A【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解析】【分析】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 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 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 壳变动的信息。【解答】由分析知 ①②③ 都可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 风蚀的岩石 是风力影响,不是地壳变动,故答案为:A。8.【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解答】A.显微镜调焦成功后,一旦移动位置后对焦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不可随意移动显微镜位置继续观察,故A错误;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粗准焦螺旋①不能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故B错误;C.将物镜③低倍物镜转换成②高倍物镜观察细胞,进入镜筒的光线会减少,所以发现视野变暗,故C正确;D.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应该先向下移动玻片,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故D错误。 故选C。9.【答案】D【知识点】组织;结构与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解析】【分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解答】A、被杜鹃花的花、果实、种子属生殖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A错误;B、杜鹃鸟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等,保护、营养属于植物组织,B错误;C、杜鹃鸟属于动物,它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杜鹃花属于植物,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因此,杜鹃鸟比杜鹃花多系统这一结构层次,C错误;D、杜鹃鸟和杜鹃花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D正确;故选D。10.【答案】D【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1)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2)热传递的方向: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解答】试管中的乙能够沸腾,说明它不但能够达到沸点,还可以从甲液体中吸热,那么甲液体的沸点肯定高于乙液体的沸点。A.甲和乙都是水,不符合要求,故A错误;B.甲和乙都是煤油,不符合要求,故B错误;C.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不符合要求,故C错误;D.煤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符合要求,故D正确。故选D。11.【答案】C【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泡方便面时,碗上方冒“热气”,是液化现象,是小液滴,A错误。B、“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B错误。C、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镜片变的模糊不清,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错正确。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升华为气体,D错误。故选C。12.【答案】A【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水温升高时,球受热膨胀,球内空气的体积变大,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结合密度公式进行判断。【解答】水温升高时,由于气球不漏气,球内空气的质量不变,球内气体的体积变大,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变小。故答案为:A。13.【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解答】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于是小王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应属于科学探究的收集证据。故答案为:C14.【答案】B【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知道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根据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当气温上升时,烧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液柱下降,并且气温越高,液柱越低。【解答】当气温上升时,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使细管中液柱下降,因此B点的刻度值应该大于A点的刻度值,故A、D错误,B正确;当气温下降时,烧瓶内空气收缩,使细管中液柱上升,故C错误。故答案为:B。15.【答案】C【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甲试管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甲试管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若t高于乙中的水温,可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因为另一杯开水温度不一定与烧瓶中开水温度相同,故A、B、D错误,故C正确。故选C。16.【答案】1.15~1.20cm都可以;-4℃【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数。【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体的长度:2.20cm-1.00cm=1.20cm;(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示数为-4℃。17.【答案】(1)山脊(2)甲(3)②【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泥石流发生时,应向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解答】(1)依据位置,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称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2)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可判定,从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原因在于甲线路等高线稀疏、坡缓。(3)在山区,躲避泥石流的正确路线是沿着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②路线。18.【答案】液化;汽化;熔化【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1)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散液化现象;(2)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蒸发吸热所致;(3) 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吸热所致。19.【答案】(1)火山(2)②(3)①【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地震的预报和防范【解析】【分析】(1)根据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解答;(2)根据地震时的急救措施判断;(3)根据地球的结构解答。【解答】(1)地震和火山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2)①迅速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很容易错失逃跑的最佳时机,故①错误;②高层室内可以躲避到墙角,由于这个位置结构比较坚固,因此相对安全,故②正确;③ 发生地震时容易停电、电梯损坏、楼梯井变形等故障,高楼层的人们不能乘电梯撤离, 故③错误;④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故④错误。故选②。(3)地球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心,故①为地壳。20.【答案】(1)甲(2)细胞核(3)细胞;D【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1)根据植物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点解答;(2)根据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解答;(3)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性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解答】 (1)甲、乙两图中,甲图中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属于植物细胞。(2) 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c ,即结构c为细胞核;(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绿色,而把青菜煮沸后,水就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煮沸后破坏了细胞的细胞膜。21.【答案】(1)B(2)质量【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2)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读图C时要注意观察当图象呈水平时所对应的温度值,这就是两杯水沸腾时的温度。【解答】1)B装置有盖,水面上气压大,沸点高,所以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B装置。(2)读图C可知,a、b两条曲线当呈水平时所对应的温度值都是100℃,说明它们沸腾时的温度是100℃,b图线中温度上升的慢一些,这是由于水的质量较大造成的。22.【答案】(1)6:1(2)Ⅱ【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在质量相同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要比较两种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可以通过质量相同时比较体积大小,或者在体积相同时,比较质量大小。【解答】(1),,所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6:1。(2)水的密度是1.0g/cm3,当水的体积为20cm3时,水的质量为20g,即水的m-V图像过(20,20)点,故水的密度图像落在区域Ⅱ。23.【答案】(1)水平;右;27(2)10(3)2.7(4)小【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①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解答;②平衡螺母总是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③矿山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2)根据V=V总-V水计算矿石的体积;(3)根据计算矿石的密度;(4)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时,会导致矿石的体积偏大,据此分析解答。【解答】 (1)①天平首先要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②调节天平在水平面上平衡时要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③图乙中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矿石的质量为20g+5g+2g=27g。(2)量筒中水的体积V水=15cm3,图丙中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总=25cm3,故矿石的体积V=V总-V水=25cm3-15cm3=10cm3(3)矿石的密度;(4)假如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那么测得的矿石体积就是矿石和细线的总体积,比矿石的体积会大一些,根据公式可知,测出的密度会比真实值小一些。24.【答案】(1)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对照实验(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3)水分【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1) 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对照实验法。(2)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3)水分可能也会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故答案为:(1)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对照实验(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3)水分25.【答案】(1)C(2)A(3)②③④(4)位于液泡上方;绕液泡按逆时针移动【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盖玻片时如果不正确,会出现气泡,会在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显微镜视野看到的像与实际物体是颠倒关系【解答】(1)甲视野出现黑色圆圈,是由于出现气泡,盖玻片操作即操作C不规范引起的。(2) 丙图为高倍镜下图像,先要将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镜,高倍镜视野暗, 适当增大光圈 ,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故答案为:A。(3) 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都含有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4) 显微镜视野看到的像与实际物体是颠倒关系,但实际移动方向和看到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位于液泡上方,移动方向为绕液泡按逆时针移动。26.【答案】(1)溶液种类(2)25%的氯化钠溶液(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4)B【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解析】【分析】 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切-撕-展-盖-染-吸-观;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镜筒先下后上)-观察。【解答】(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25%的氯化钠溶液;(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细胞已经失去活性;(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不相同;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第三种实验中清水不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故答案为:(1) 溶液种类 (2) 25%的氯化钠溶液 (3) 细胞已经失去活性 (4) B27.【答案】(1)(2)(3)东;中(4)形态结构;②④③(5)比热容【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密度公式的应用;比热容;经度与纬度【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及其转换公式进行计算。【解答】(1)(2)(3) 返回舱落地点在我国属于东半球,纬度在30度到60度之间,属于中纬度。(4)任何一群不同的生物都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分类。可以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也可以按生物的行为分类。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 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结合表可得拟南芥与其他三种植物的亲缘关系由近至远依次是②④③。(5) 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水在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后温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水的这种特性使它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 / 1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能力检测提优卷一、选择题1.(2024七上·西湖期末)神奇的大自然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为文人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素材。下列诗句不包含自然 界生命现象的是( )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B.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答案】C【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命现象指的现象中肯定有生物。【解答】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生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现象,A正确;B.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和蜻蜓都是生物,富有生命,B正确;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讲的是瀑布,所以没有生命,不是生命现象,C错误;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是生物,属于生命现象,D正确;故答案为:C.2.(2024七上·西湖期末)生活处处是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A.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 200 立方米B.班级内课桌高度约为 750 毫米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度大约是 0.25 米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 15 分米【答案】D【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以此来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解答】A、教室的长、宽、高分别约为9米、8米、3米,体积约为(9×8×3)m3=216m3,A中约为200立方米正确,不符合题意;B、课桌高度约为750毫米,750毫米=0.75米,B正确,不符合题意;C、一只成年人鞋子的长达大约是0.25米,0.25米=25厘米,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5分米,15分米=1.5米,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3.(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为含海洋动物化石的岩石,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类动物现还生存于印度洋,它的身体柔软,体外有壳。该岩石的类型和动物的种类分别是( )A.岩浆岩、扁形动物 B.沉积岩、软体动物C.沉积岩、腔肠动物 D.变质岩、线形动物【答案】B【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岩石的类型【解析】【分析】岩石按成因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有化石的是沉积岩。【解答】A.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A错误B.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B正确C.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C错误D. 该岩石中有化石,所以是沉积岩,且该动物身体柔软,体外有壳,属于软体动物,D错误故答案为:B4.(2024七上·西湖期末)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分子的排列方式,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需要放热B.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汽化C.樟脑丸变小了是由甲到丙的变化D.霜的形成是由丙到甲的变化【答案】A【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解析】【分析】固体分子间隔小于液体分子间隔小于气体分子间隔,所以丙为气体,乙为固体,甲为液体。【解答】A.由分析知 :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 为凝固,凝固放热,A正确;B. 由分析知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升华,B错误;C. 樟脑丸变小了是升华,由乙到丙的变化,C错误;D. 霜的形成是凝华,由丙到乙的变化 ,D错误;故答案为:A。5.(2024七上·西湖期末)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A.注入液体后,等1~2min,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B.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C.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D.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答案】D【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注意量筒的实验操作是解题关键。【解答】A. 注入液体后,等1~2min,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可避免读数偏小,A正确;B.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B正确;CD.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它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量筒要放在桌子上,不能手拿,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D。6.(2024七上·西湖期末)关于对下列四幅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中的细胞壁和液泡是植物细胞具有的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B.乙所示的胃的结构层次是器官C.丙中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构成保护组织D.丁和丙的生物体结构层次是相同的【答案】D【知识点】结构与层次【解析】【分析】动物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植物细胞有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等结构;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植物有机械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保护组织四大组织;植物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解答】A甲中细胞结构有液泡和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图,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液泡,正确;B乙图结构为胃,胃是属于器官,正确;C丙图是一棵植物,保护组织是植物的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作用;D丙是植物,丁是动物类,植物相比动物是没有系统的结构层次,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7.(2024七上·西湖期末)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①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洋生物化石②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③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④风蚀的岩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解析】【分析】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 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 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 壳变动的信息。【解答】由分析知 ①②③ 都可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 风蚀的岩石 是风力影响,不是地壳变动,故答案为:A。8.(2024七上·西湖期末)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为”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部分图示。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调焦成功,可随意移动显微镜位置继续观察B.粗准焦螺旋①可以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C.将物镜③转换成②观察细胞,发现视野变暗D.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马上转动物镜转换器【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解答】A.显微镜调焦成功后,一旦移动位置后对焦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不可随意移动显微镜位置继续观察,故A错误;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粗准焦螺旋①不能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故B错误;C.将物镜③低倍物镜转换成②高倍物镜观察细胞,进入镜筒的光线会减少,所以发现视野变暗,故C正确;D.想用高倍镜观察细胞④,应该先向下移动玻片,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故D错误。 故选C。9.(2024七上·西湖期末)杜鹃鸟是一种只产卵不孵卵的特殊鸟类,杜鹃花(俗名映山红)则是一种绿色开花植物。下列关于杜鹃与杜鹃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杜鹃花的花、果实、种子属于营养器官B.杜鹃鸟有保护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C.杜鹃鸟和杜鹃花的结构层次都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D.杜鹃鸟和杜鹃花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答案】D【知识点】组织;结构与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解析】【分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解答】A、被杜鹃花的花、果实、种子属生殖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A错误;B、杜鹃鸟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等,保护、营养属于植物组织,B错误;C、杜鹃鸟属于动物,它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杜鹃花属于植物,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因此,杜鹃鸟比杜鹃花多系统这一结构层次,C错误;D、杜鹃鸟和杜鹃花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D正确;故选D。10.(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答案】D【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解析】【分析】(1)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2)热传递的方向: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解答】试管中的乙能够沸腾,说明它不但能够达到沸点,还可以从甲液体中吸热,那么甲液体的沸点肯定高于乙液体的沸点。A.甲和乙都是水,不符合要求,故A错误;B.甲和乙都是煤油,不符合要求,故B错误;C.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不符合要求,故C错误;D.煤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符合要求,故D正确。故选D。11.(2024七上·西湖期末)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泡方便面时碗的上方“热气腾腾”,这些“白气”是水蒸气。B.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小水珠凝固形成的。C.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镜片变的模糊不清,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答案】C【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泡方便面时,碗上方冒“热气”,是液化现象,是小液滴,A错误。B、“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B错误。C、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里走出,镜片变的模糊不清,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错正确。D、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因为樟脑丸升华为气体,D错误。故选C。12.(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气球内充入一定量的空气后,用细线扎紧气球口。固定在容器底部,往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气球浸没在水中,升高水温,发现水面位置明显上升。则水温升高时,对球内空气相关的量分析正确的是( )A.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B.质量变大、体积不变、密度变大C.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D.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密度不变【答案】A【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水温升高时,球受热膨胀,球内空气的体积变大,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结合密度公式进行判断。【解答】水温升高时,由于气球不漏气,球内空气的质量不变,球内气体的体积变大,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变小。故答案为:A。13.(2024七上·西湖期末)某同学发现前几天不小心浇了食盐水的月季花死了。月季花的死是不是与食盐水有关呢?于是该同学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实验研究,发现土壤中食盐水浓度确实过高。查阅资料得知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会失水枯死。文中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答案】C【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解答】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于是小王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应属于科学探究的收集证据。故答案为:C14.(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的刻度值应该小于A点的刻度值B.如果B点为室温刻度值,则A点可能为0C.液柱上升,表明气体缩小,此时气温上升D.液柱下降,表明液体缩小,此时气温下降【答案】B【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知道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根据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当气温上升时,烧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液柱下降,并且气温越高,液柱越低。【解答】当气温上升时,烧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使细管中液柱下降,因此B点的刻度值应该大于A点的刻度值,故A、D错误,B正确;当气温下降时,烧瓶内空气收缩,使细管中液柱上升,故C错误。故答案为:B。15.(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人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答案】C【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向外放热,据此分析判断。【解答】 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甲试管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甲试管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若t高于乙中的水温,可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因为另一杯开水温度不一定与烧瓶中开水温度相同,故A、B、D错误,故C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16.(2024七上·西湖期末)科学实验离不开科学测量。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 。【答案】1.15~1.20cm都可以;-4℃【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数。【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体的长度:2.20cm-1.00cm=1.20cm;(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示数为-4℃。17.(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读懂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有利于我们选择爬山路线,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1)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2)小柯认为,从图中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 地比较容易。(3)若图中虚线处发生泥石流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则合理的逃生路线为 (填序号)。【答案】(1)山脊(2)甲(3)②【知识点】地形图【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谷地带,泥石流发生时,应向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解答】(1)依据位置,图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称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2)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可判定,从甲、乙两地爬到大青山顶,甲地比较容易,原因在于甲线路等高线稀疏、坡缓。(3)在山区,躲避泥石流的正确路线是沿着与泥石流流动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图中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②路线。18.(2024七上·西湖期末)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 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 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液化;汽化;熔化【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1)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散液化现象;(2)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蒸发吸热所致;(3) 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吸热所致。19.(2024七上·西湖期末)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震中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柳沟乡(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面对地震,同学们应懂得更多的防震抗灾知识,从而保护自己,救护他人。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地震和 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2)地震来临时,下列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①迅速进入室内抢救物品②高层室内可以躲避到墙角③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④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3)图乙中表示地壳的是 (填序号)。【答案】(1)火山(2)②(3)①【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地震的预报和防范【解析】【分析】(1)根据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解答;(2)根据地震时的急救措施判断;(3)根据地球的结构解答。【解答】(1)地震和火山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2)①迅速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很容易错失逃跑的最佳时机,故①错误;②高层室内可以躲避到墙角,由于这个位置结构比较坚固,因此相对安全,故②正确;③ 发生地震时容易停电、电梯损坏、楼梯井变形等故障,高楼层的人们不能乘电梯撤离, 故③错误;④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故④错误。故选②。(3)地球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心,故①为地壳。20.(2024七上·西湖期末)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说:“我发现许多生命科学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如图是细胞结构或生理功能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表示植物细胞的是图 (选填“甲”或“乙”)。(2)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c。图中[c]的结构名称是 。(3)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绿色,而把青菜煮沸后,水就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煮沸后破坏了细胞的 (填字母)。【答案】(1)甲(2)细胞核(3)细胞;D【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解析】【分析】(1)根据植物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点解答;(2)根据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解答;(3)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选择性透过性)。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开,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挡在外面,同时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解答】 (1)甲、乙两图中,甲图中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属于植物细胞。(2) 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c ,即结构c为细胞核;(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洗青菜时,冷水没有变成绿色,而把青菜煮沸后,水就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煮沸后破坏了细胞的细胞膜。21.(2024七上·西湖期末)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 (填“A”或“B”)套装置。(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答案】(1)B(2)质量【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2)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读图C时要注意观察当图象呈水平时所对应的温度值,这就是两杯水沸腾时的温度。【解答】1)B装置有盖,水面上气压大,沸点高,所以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B装置。(2)读图C可知,a、b两条曲线当呈水平时所对应的温度值都是100℃,说明它们沸腾时的温度是100℃,b图线中温度上升的慢一些,这是由于水的质量较大造成的。22.(2024七上·西湖期末)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像。(1)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2)水的m﹣V图像应该在 区域。(选填“Ⅰ”、“Ⅱ”或“Ⅲ”)【答案】(1)6:1(2)Ⅱ【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在质量相同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要比较两种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可以通过质量相同时比较体积大小,或者在体积相同时,比较质量大小。【解答】(1),,所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6:1。(2)水的密度是1.0g/cm3,当水的体积为20cm3时,水的质量为20g,即水的m-V图像过(20,20)点,故水的密度图像落在区域Ⅱ。三、实验探究题23.(2024七上·西湖期末)小刚为了测量不规则矿石的密度,做了如下实验:(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平衡螺母向 侧调节,横梁平衡后进行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矿石的质量为 g.(2)在量筒中注入15mL水,系上细线后将矿石放入量筒,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矿石的体积为 cm3。(3)根据以上数据算得矿石的密度为 g/cm3。(4)假如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所测密度比真实值 (大/小)。【答案】(1)水平;右;27(2)10(3)2.7(4)小【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①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解答;②平衡螺母总是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③矿山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2)根据V=V总-V水计算矿石的体积;(3)根据计算矿石的密度;(4)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时,会导致矿石的体积偏大,据此分析解答。【解答】 (1)①天平首先要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②调节天平在水平面上平衡时要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调节,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③图乙中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矿石的质量为20g+5g+2g=27g。(2)量筒中水的体积V水=15cm3,图丙中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总=25cm3,故矿石的体积V=V总-V水=25cm3-15cm3=10cm3(3)矿石的密度;(4)假如细线的体积不能忽略,那么测得的矿石体积就是矿石和细线的总体积,比矿石的体积会大一些,根据公式可知,测出的密度会比真实值小一些。24.(2024七上·西湖期末)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 法。(2)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答案】(1)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对照实验(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3)水分【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1) 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对照实验法。(2)如果20天后,出现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3)水分可能也会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故答案为:(1)生长正常、大小相同;清水;对照实验(2)实验组大豆的平均高度高于对照组大豆的平均高度(3)水分25.(2024七上·西湖期末)为探究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神经组织永久切片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1)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图甲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图乙所示的步骤 的操作不规范引起的。(2)改进操作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图1丙所示的物像,为了更清晰地观察a细胞,得到图1丁所示的物像,则主要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①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②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a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④适当增大光圈;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C.④→③→①→⑤ D.②→③→⑥(3)图2表示两种细胞结构的异同(A代表口腔上皮细胞,C代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两个圆的重合区域B为相同点,则图中B包含哪些细胞结构? (填序号)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4)观察某藻类细胞时,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下方,并绕液泡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如图3),则实际上,该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分别为 、 。【答案】(1)C(2)A(3)②③④(4)位于液泡上方;绕液泡按逆时针移动【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解析】【分析】盖玻片时如果不正确,会出现气泡,会在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显微镜视野看到的像与实际物体是颠倒关系【解答】(1)甲视野出现黑色圆圈,是由于出现气泡,盖玻片操作即操作C不规范引起的。(2) 丙图为高倍镜下图像,先要将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镜,高倍镜视野暗, 适当增大光圈 ,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故答案为:A。(3) 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都含有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4) 显微镜视野看到的像与实际物体是颠倒关系,但实际移动方向和看到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位于液泡上方,移动方向为绕液泡按逆时针移动。26.(2024七上·西湖期末)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60秒 65秒 25秒 57秒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能 能 不能 能(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答案】(1)溶液种类(2)25%的氯化钠溶液(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4)B【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解析】【分析】 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擦-滴-切-撕-展-盖-染-吸-观;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镜筒先下后上)-观察。【解答】(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25%的氯化钠溶液;(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细胞已经失去活性;(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不相同;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第三种实验中清水不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故答案为:(1) 溶液种类 (2) 25%的氯化钠溶液 (3) 细胞已经失去活性 (4) B四、解答题27.(2024七上·西湖期末)“国庆”假期,小国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他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他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体积是.(1)请你帮小国计算出这种泥土材料的密度是 (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总质量为,则该茶壶所用泥土材料的体积为多大? (3)返回舱落地点属于 (选填“东”或“西”)半球和 (选填“高”、“中”或“低”)纬度.(4)在我国空间站开展了水稻和拟南芥“从种子到种子”的全周期培养实验.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 、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在这种分类体系下,拟南芥与其他三种植物的亲缘关系由近至远依次是 (填序号).序号 植物 属 科 目 纲 门 拟南芥 拟南芥属 十字花科 十字花目 双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门② 萝卜 萝卜属 十字花科 十字花目 双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门③ 水稻 稻属 禾本科 禾本目 单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门④ 辣椒 辣椒属 茄科 茄子目 双子叶植物纲 被子植物门(5)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于2022年6月5日发射升空,火箭运载卫星发射时,火箭会向下喷出高温高速的火焰,火箭就会上升,为了防止发射台烧毁,往往会在发射台底部建造一个大水池,池内的水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水的 大【答案】(1)(2)(3)东;中(4)形态结构;②④③(5)比热容【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密度公式的应用;比热容;经度与纬度【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及其转换公式进行计算。【解答】(1)(2)(3) 返回舱落地点在我国属于东半球,纬度在30度到60度之间,属于中纬度。(4)任何一群不同的生物都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分类。可以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也可以按生物的行为分类。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 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结合表可得拟南芥与其他三种植物的亲缘关系由近至远依次是②④③。(5) 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水在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后温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水的这种特性使它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能力检测提优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能力检测提优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