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舟山市2024年科学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质量监测卷1.(2024·舟山模拟)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煤炭脱硫处理,有效减少酸雨的产生B.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C.使用一次性碗筷,树立健康意识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2.(2024·舟山模拟)如图是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上的机器人“李白”在吟诵《长恨歌》,一旁的“杜甫”感叹“好诗!太白兄!”的场景,则“李白”“杜甫”两机器人( )A.属于非生物 B.具有应激性C.能生长与繁殖 D.能遗传与变异3.(2024·舟山模拟)控制变量是科学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图是研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的装置,实验过程中需要改变的量是( )A.斜面的粗糙程度 B.小车开始释放时的初速度C.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D.小车释放时在斜面上的位置4.(2024·舟山模拟)1934年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氢元紧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氚,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则下列能表示其原子结构的是()A. B.C. D.5.(2024·舟山模拟)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B.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C.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6.(2024·舟山模拟)小江同学设计了如下表的实验方案,目的是探究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并验证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 甲 乙 丙实验材料 2毫升蛋花液 2毫升蛋花液 2毫升蛋花液实验药品 2毫升胃液 2毫升蒸馏水 ①水浴温度 37℃水浴加热30分钟实验结果 试管中物质消失 试管中物质不消失 试管中物质不消失A.实验材料选择蛋花液而不是淀粉糊是因为酶具有专一性B.甲乙对照可知胃液对蛋白质起分解作用C.表格中①处应加2毫升稀盐酸,与甲组形成对照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7.(2024·舟山模拟)每一个科学实验现象都有它的原理。下列四个实验中,应用的原理与其他三个不一致的是( )A.乒乓球互相靠拢B.纸片靠拢C.牛奶盒变瘪D.向下吹气,乒乓球不掉下8.(2024·舟山模拟)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B.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C.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9.(2024·舟山模拟)我国外科专家首创“跟腱一脊髓中枢一膀胱”人工反射弧重建术,解决了脊髓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难题。具体做法:分别剪断患者支配跟腱及膀胱的传出神经,然后将二者进行显微手术缝合,如图所示。患者通过敲击自己的跟腱引起反射促使膀胱排尿。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完成该人工反射不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B.人体在②中产生尿意的感觉C.上述人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①D.患者敲击自己的跟腱促使膀胱排尿属于条件反射10.(2024·舟山模拟)甲、乙两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两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六种离子,两厂分别含有其中不同的三种离子。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两厂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成沉淀,这样处理后c处的废水就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处废水中含有、、B.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可用作肥料C.b处废水显蓝色D.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11.(2024·舟山模拟)如图甲所示,一块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先用一水平力F向右缓慢地推木板,使其一部分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在推木板的过程中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压强p和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A.F、p不变,f变大 B.F、f不变,p变大C.F变小,p、f变大 D.F、f不变,p变小12.(2024·舟山模拟)如图甲是传粉、受精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果实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1是花药,成熟后散放出花粉B.图甲中4表示花粉管,内有精子C.图乙中的①由图甲中的2子房壁发育而成D.图乙中的②由图甲中的5受精卵发育而成13.(2024·舟山模拟)一定温度下,向ag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P段发生的反应为:FeCl3+3NaOH=3NaCl+Fe(OH)3↓B.m-n=c-bC.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种类有三种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c+a)g14.(2024·舟山模拟)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如图所示。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A. B.C. D.15.(2024·舟山模拟)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L1、L2和L3为三个相同规格的小灯泡,通过这种小灯泡的电流随其两端的电压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电路中的总电流为0.25A。则此时( )A.L1的电压为L2电压的2倍B.L1消耗的功率为0.75WC.L2的电阻为12ΩD.L1、L2消耗的电功率的比值为4:116.(2024·舟山模拟)2月以来,甲流造成宁波部分学校陆续停课。预防甲流可接种甲流疫苗,治疗可用抗病毒药奥司他韦,回答下列问题:(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甲流病毒属于 (填“传染源”、“病原体”或“传播途径”);(2)接种甲流疫苗预防甲流的方法可使人体获得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3)奥司他韦分子化学式为C16H28N2O4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7.(2024·舟山模拟)小科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1)若X是氯化钠,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填字母)。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18.(2024·舟山模拟)小科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一个利用电表测物体重力的小作品,它能在电表盘上读出所放物体重力的大小,如图所示。(1)当秤盘不放任何重物时,滑片P恰好处于a点。闭合开关,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表盘示数变大,那么改装成表盘的电表应该是 (填“电压表”或“电流表”);(2)一段时间后,在秤盘放2牛重的钩码时,表盘读数比2牛大,换不同重的钩码反复试验,每次读数都不同且大于钩码的重力。产生这一现象可能由于____引起的(填字母)。A.R1短路 B.R1断路 C.R2短路 D.R2断路19.(2024·舟山模拟)如图为某草原中的各种生物关联图,请据图作答∶(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2)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20.(2024·舟山模拟)某商场饮水机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处理步骤如下图所示:(1)步骤①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2)经过步骤①②③净化后的水为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1.(2024·舟山模拟)目前我国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最大,对其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有重要意义。利用微生物处理厨余垃圾,可起到“变废为宝”的作用。(1)将厨余垃圾放入沼气池中,经甲烷菌发酵产生沼气。如图所示为沼气中各成分含量,为了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约的厨余垃圾通过该技术处理可产生的甲烷,完全燃烧这些甲烷理论上能将 (保留整数)的水从加热至。[](3)厨余垃圾中淀粉可被曲霉分解,过程中曲霉会向细胞外分泌淀粉酶,最终将淀粉催化分解为 。22.(2024·舟山模拟)某同学去森林公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爸爸告诉他光沿 (选填“直线”或“非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走出森林公园,该同学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神奇的现象称为光的 ,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用于杀菌,这种光是就是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23.(2024·舟山模拟)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支架、带刻度的杠杆、弹簧测力计、钩码(每个质量为50g)、细线等。⑴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⑵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再次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其好处是: ;⑶多次改变钩码个数及位置并记录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探究结论。【反思】完成实验后小明突发奇想,想利用该杠杆(重心始终位于O点)制作一个可以直接测量质量的“杆秤”。①如图乙所示,以杠杆上的A点为支点,当在C位置固定挂一只金属空盘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刚好平衡。将丙图的3个钩码作为“秤砣”;②请将该“杆秤”的零刻度线标在 位置处;(选填“C”、“A”或“O”)③接着小明在图乙的D位置标记上该“杆秤”能测的最大质量为 g;④并将其它质量值均匀标记在AD之间的刻度线上,完成“杆秤”的制作。为什么刻度线是均匀分布的?请说明理由 。24.(2024·舟山模拟)对多名马拉松运动员研究发现,在比赛后,运动员的肠道中Veillonella细菌(以下简称V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运动能影响肠道中的V菌数量,那么V菌是否也会影响运动能力?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酸是V菌唯一的营养来源,代谢转化产物是丙酸盐,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影响运动能力,那么V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分解消除乳酸起作用,还是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起作用呢?实验2:在B组小鼠肠道内滴注一定浓度的 ,重现了实验1的结果。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而运动又能使肠道内V菌数量增加,所以要加强训练以提升运动能力。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⑴研究人员选取“多名”运动员,其目的与下列 相同。A.测量某一植物的株高时,要“多次”测量。B.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要取用“多粒”种子C.探究温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时,要设置“多个“不同的温度⑵实验2空白处应填 。⑶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25.(2024·舟山模拟)研究小组同学在完成“酸的性质”实验①②后,将①②实验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各自废液缸③中(如图甲),结果出现了不同现象组别 废液缸中现象 现象解释第1小组 无沉淀、有气泡产生 第2小组 有沉淀、无气泡产生 第3小组 …… …… …… [原理分析]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后认为: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反应后物质的组成成分就会不同(1)[交流讨论]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有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和实验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反应结束时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3)如果其他小组实验所用反应物的用量都不一样除了上面第1、2小组出现的现象外,废液缸中还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或 。(4)[实验拓展]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请解释图中AB段溶液质量增加大于BC段溶液质量增加的原因: 。26.(2024·舟山模拟)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化学式为C6H13O5N,是防止心血管病发生的常用药物,具有抗血栓防止心肌梗塞等作用。说明书药名:阿司匹林肠溶片 规格:100毫克/片 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用法:口服,饭前用适量水送服 用量:每天1-3片,遵医嘱(1)人体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健康人的体温一般为 ℃左右。阿司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脑干巾(下丘脑)的 中枢,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因此有退烧作用。(2)若每片药剂含C6H13O5N的质量分数为90%,某成人每天服用此药物2片,该成人每天从药物中摄入N元素多少毫克?(请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假设药片其它成分中不含N元素)27.(2024·舟山模拟)陕汽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企业。如图所示是它生产的某型号载重卡车,其技术参数如表,当它匀速行驶所受的摩擦力是其总重的0.2倍。分析计算(g取10N/kg):卡车型号 ZJS25GJB2自重 2×104kg轮胎个数 12最大载货量 4×104kg满载行驶时每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0.05m2行驶时的最大速度 90km/h(1)卡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力能 。(2)该卡车空载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所受的牵引力是 N。(3)已知一座大桥的路面能受到的最大压强为9×105Pa,判断该卡车满载时能否安全通过这座大桥?(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28.(2024·舟山模拟)如图甲所示,一个体积是0.8分米3的立方体木块,下面用一段细线与木块相连,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容器高比细线与木块边长之和大得多),直到装满容器,如图乙所示。若细线的拉力用F表示(1)图丙中从 点(A或B)开始,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2)该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多少牛顿?(3)该木块的密度为多少?29.(2024·舟山模拟)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取CaCl2和CaCO3的混合物12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滴加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注:CaCl2与稀盐酸不能发生反应)。求:(1)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2)滴加的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0.(2024·舟山模拟)心脏骤停威胁人的生命,室颤是其中的一个诱因。室颤是指心室壁的心肌快速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颤动。及时除颤对挽救生命极其重要,除颤越早,救助成功率越高,所以有急救“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如果能正确使用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并结合心肺复苏术,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如图是人体心脏工作示意图,当处于0~0.1秒时,心脏的血液流动状况正确的是 ;(2) AED可以自动识别心脏异常心率,并给予电击除颤。使用时,AED电容器内存贮200J的电能会在0.002秒的时间内释放,并在AED的两极形成5000V的电压。请计算说明通过胸腔的电流大小?(3)急救操作和使用AED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A.AED的电极片一个粘贴在患者右上锁骨下,另一个粘贴在左乳外侧靠下是为了让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消除心率失常B.如果我们能够熟练使用AED,发现有人昏厥,心跳停止,我们可以自行救助,不需要拨打120C.为尽量早地除颤,使用AED时,粘好电极后,立刻按下电击键进行除颤D.除颤时,为了防止电极脱落,影响除颤效果,我们可以用手按住电极进行除颤E.使用AED后,患者没有恢复心跳,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医护人员到达(4)若AED不能除颤成功,通常用一种被称为“血泵”的体外装置来代替心脏,以维持血液循环。其简化示意图如下,线圈固定在软铁杆上,两者组成一个电磁铁,活塞筒在阀门S1、S2处与血管相连。要使该装置能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线圈a、b间所接电源应为 。(选填“直流电”或“交流电”)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白色污染与防治【解析】【分析】A、根据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气体分析;B、根据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分析;C、根据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会造成浪费且污染环境分析;D、根据塑料垃圾造成白色污染分析。【解答】A、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气体,煤炭脱硫处理,有效减少酸雨的产生,保护环境 ,不符合题意;B、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C、 使用一次性碗筷,树立健康意识,会造成浪费且破坏环境,符合题意;D、塑料垃圾会造成白色污染,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C。2.【答案】A【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解答】“李白”“杜甫”两机器人不能生长与繁殖、不具有应激性、不能遗传与变异,因此属于非生物。故选:A。3.【答案】C【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对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判断。【解答】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大小与速度和阻力大小有关,如果用小车运动距离的大小反应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大小,就需要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即它在斜面上的高度相同,只改变阻力大小,即改变水平面上粗糙程度的大小,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4.【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解析】【分析】根据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确定其原子构成为1个质子、2个中子、1个电子分析。【解答】 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 即原子核中1个质子、2个中子,核外1个电子。故选B。5.【答案】A【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解答】A、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鼻腔内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需要防护,A错误;B、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胸腔容积扩大,气体进入肺,B正确。C、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C正确。D、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可能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D正确。故选:A。6.【答案】D【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对比实验对照组,变量需保持唯一性。【解答】A、 实验材料选择蛋花液而不是淀粉糊是因为酶具有专一性 ,不符合题意;B、 甲乙变量为实验药品,两实验对照可知胃液对蛋白质起分解作用 ,不符合题意;C、 表格中①处应加2毫升稀盐酸,与甲组形成对照 ,不符合题意;D、实验中水浴温度都相同,根据实验结果不能确定酶的活性与温度是否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答案】C【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析】【分析】(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2)大气压的利用一般都是在某处使气压降低,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效果。【解答】A、向两气球中间吹气,中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外部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气球受到向内的压强差,所以向中间靠拢,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释;B、对着两张平行的纸吹气,两纸中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两纸的外部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两纸受到两边向内的压力差,所以两张纸被压到一起,利用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C、当牛奶被喝完后继续吸,盒内的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牛奶盒变瘪了;D、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时,乒乓球上部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乒乓球下部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吸气时,乒乓球上方空气压强小,这样在乒乓球的上、下部就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从而托起乒乓球,利用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综上分析,只有C选项应用的原理与其他三个不一致。故选:C。8.【答案】D【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增大接触面积可使反应更充分分析;B、根据过滤原理分析;C、根据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D、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分析。【解答】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增大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 ,不符合题意;B、 环节a分离出难溶性碳酸钙,基本操作是过滤 ,不符合题意;C、 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是可循环的物质 ,不符合题意;D、 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CaCO3 ,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C【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解析】【分析】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据此结合图片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A.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完成该人工反射也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故A错误;B.根据图片可知,②是脊髓,“尿意”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故B错误;C.观察图所示重建的完整“跟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其感受器位于跟腱,神经中枢位于①,故C正确;D.敲击患者跟腱促发膀胱排尿,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故D错误。故选C。10.【答案】D【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解析】【分析】根据各离子相互结合不生成水、气体或沉淀可以共存,由a处溶液pH大于7推导出甲厂含氢氧根离子,再结合离子的共存情况确定甲、乙厂的离子种类,结合含氮、磷、钾的物质可作化肥,铜离子溶液呈蓝色分析。【解答】A、 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 ,则a处有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能与银、铜离子共存,则a处阳离子为钾离子,b处阳离子为铜离子和银离子,由离子共同特点可知,b处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则a处还应存在氯离子,不符合题意;B、 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为硝酸钾,含有植物所需钾、氮元素,可用作肥料 ,不符合题意;C、 b处废水中含铜离子,显蓝色 ,不符合题意;D、 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Ag+、NO3-,一定不含Cl-,不符合题意;故选D。11.【答案】B【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的变化【解析】【分析】(1)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受力面积的变化判断对桌面压强的变化;(2)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判断此过程摩擦力的变化。【解答】(1)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用水平力F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不变,故C错误;因水平力F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木板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受力面积变小,所以,由可知,长木板对桌面的压强p变大,故AD错误;(2)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所以,水平力F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摩擦力f不变,故B正确。故选:B。12.【答案】D【知识点】花的结构【解析】【分析】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是主要部分,如图为桃花的结构及果实形成示意图,图甲中1花药、2子房壁,3胚珠,4花粉管,5受精的中央细胞,6受精卵,图乙中①果皮,②种子。【解答】A.图甲中1是花药,成熟后散放出花粉,花粉落到柱头上完成传粉,A正确。B.图甲中4表示花粉管,内有2个精子,B正确。C.图乙中的①果皮由图甲中的2子房壁发育而成,C正确。D.图乙中的②种子由图甲中的3胚珠发育而成,D错误。故答案为:D。13.【答案】B【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M点之后反应停止分析;B、根据反应停止后溶液增重质量为加入氢氧化钠质量分析;C、根据P点溶液溶质只两种分析;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加入氢氧化钠质量为ng时,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则MP段反应结束,不符合题意;B、M点后反应停止,溶液增重质量即为加入氢氧化钠质量,则m-n=c-b ,不合题意;C、 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D、 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 ,不符合题意;故选B。14.【答案】A【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时,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逐步加入盐,盐水的密度增大;浮出水面前鸡蛋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浮力公式可知鸡蛋所受浮力变化情况。【解答】因为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时,根据悬浮条件可知: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盐水密度增大,浮出水面前鸡蛋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知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浮出水面后鸡蛋漂浮时所受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浮力不再变化(若烧杯中的食盐溶液已经是饱和的,则继续加食盐浮力始终保持不变,为重力);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应该是开始浮力变大,后来不变;由此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BCD错。故选:A。15.【答案】B【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L2和L3并联后与L1串联,L1、L2和L3为三个相同规格的小灯泡,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的电压都相等,所以L2和L3的电压和电流均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L1的电流为L2电流和L3电流之和,所以L1电流是L2电流的2倍,然后再结合图乙,判断各个选项是否正确。【解答】 A、当开关S闭合后,电路中的总电流为0.25A,则流过L1的电流为0.25A,由乙图可知此时L1两端电压为3V,L2和L3并联后与L1串联,所以L1的电流为L2电流和L3电流之和,L2和L3的电压和电流均相等,所以L2和L3的电流都是0.125A,根据乙图可知,此时L2和L3的电压大约都为0.3V,所以L1的电压大约为L2电压的10倍,故A不正确;B、流过L1的电流为0.25A,由乙图可知此时L1两端电压为3V,根据P=UI可知L1的电功率为:P1=U1I=3V×0.25A=0.75W,故B正确;C、已知通过L2的电流为0.125A,由乙图可知此时L2的电压大约为0.3V,根据欧姆定律可知:L2的电阻大约为,故C不正确;D、已知通过L2的电流为0.125A,由乙图可知此时L2的电压大约为0.3V,所以L2的电功率大约为:P2=U2I2=0.3V×0.125A=0.0375W,而L1的电功率为:P1=U1I=3V×0.25A=0.75W,此时L1、L2的电功率的比值大约是P1:P2=0.75W:0.0375W=20:1,故D不正确。故选:B。16.【答案】(1)病原体(2)特异性免疫(3)7:16【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解答】 (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可见,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甲流病毒属于病原体。(2)特异性免疫是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类型。因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故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3)在分子化学式C16H28N2O4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28×1):(16×4)=7:16。17.【答案】(1)NaOH(2)A;B;C;D【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钠分析;(2)根据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都可生成水分析。【解答】(1) 若X是氯化钠,图中碱应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 NaOH 。(2)若X是水,则单质转化可能是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或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可能是碳酸钠、氧化铜、氢氧化钠、硫酸等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也可能是碳酸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故ABCD。故答案为:(1) NaOH ;(2)ABCD。18.【答案】(1)电压表(2)A【知识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解析】【分析】(1)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根据拉力的变化可知滑片移动的方向,进一步判断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2)由电路图可知,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大,说明电路中电流变大,据此分析电路故障。【解答】 (1)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保存进入下一题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由于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在电路中可看作开路,所以变阻器R2始终以最大阻值接入电路,则滑片移动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滑片向下移,电阻丝aP的电阻增大,但是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根据U=IR可知,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增大;(2)由题知,一段时间后,电压表表盘的读数比标注的值要大,且换不同重的钩码反复试验,每次读数都不同;因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有示数(且物重不同时电压表示数不同),说明电路是通路,所以电阻R1和电阻R2不可能断路;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在秤盘放2牛重的钩码时,表盘读数比2牛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根据U=IR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说明电路的电阻变小,因此R1或R2出现短路,如果R2短路,根据U=IR可知电压表示数为0,不符合题意,所以故障只能是R1短路。故选A。19.【答案】(1)2(2)非生物部分【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解答】(1)如图所示:构成的食物链有:小草→鼠→猫头鹰;小草→鼠→蛇→猫头鹰;小草→鼠→蛇→猫头鹰两条食物链。(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中小草是生产者。鼠、蛇、猫头鹰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所以缺少的是非生物成分。20.【答案】(1)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2)混合物【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1)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2)根据净化后水仍含有杂质分析。【解答】(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步骤①中活性炭是起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的作用。(2) 经过步骤①②③净化后的水仍含有可溶性物质,为混合物。故答案为:(1)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 混合物 。21.【答案】(1)(2)(3)葡萄糖【知识点】热量的计算【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分析;(2)知道甲烷的体积和热值,利用Q放=Vq甲烷求出1m3的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由题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与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根据Q吸=c水m水×(t-t0)的变形公式求出水的质量;(3)根据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或麦芽糖进行分析。【解答】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2)1m3的甲烷完全燃烧能产生的热量为Q放=Vq甲烷=1m3×3.6×107J/m3=3.6×107J;由题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Q吸=Q放=3.6×107J;由Q吸=c水m水×(t-t0)得水的质量;(3)厨余垃圾中淀粉可被曲霉分解,过程中曲霉会向细胞外分泌淀粉酶,最终将淀粉催化分解为葡萄糖。22.【答案】直线;倒立;色散;紫外线【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小孔成像等等;(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3)紫外线可以杀菌。【解答】(1)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3)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用于杀菌,这种光是就是紫外线。23.【答案】消除杠杆的自重会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A;600;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所测物体的质量为m物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因和L都为一定值,故与m物成正比,故此时杆秤的刻度是均匀的。【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解析】【分析】 (2)挂上钩码后,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原因是杠杆的自重会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反思】: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解答;③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当钩码重力的力臂最大时,所测物体的质量最大,设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由杠杆的平衡条件求解;④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所测物体的质量为m物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杆秤的刻度是否均匀。【解答】 (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再次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其好处是消除杠杆的自重会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反思】:②由①知,如图乙所示,以杠杆上的A点为支点,当在C位置固定挂一只金属空盘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刚好平衡,所以该“杆秤”的零刻度线标在A位置处;③在图乙的D位置挂上3个钩码后,设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钩码重力的力臂应最大):m'g×2L=3m钩码g×8L,解得:m'=12m钩码=12×50g=600g;④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所测物体的质量为m物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m物g×2L=3m钩码g×L刻度,,因m钩码和L都为一定值,故L刻度与m物成正比,故此时杆秤的刻度是均匀的。24.【答案】丙酸盐;B;丙酸盐;大于【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 (1)实验过程中数量少具有偶然性,研究人员选取“多名”运动员,目的就是避免偶然性,故与B相同。(2)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说明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3)实验2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所以根据对照实验要求实验2的空白处应填丙酸盐。(4)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大于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25.【答案】(1)CaCl2、NaCl、HCl(2)氯化钠和碳酸钠(3)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有气泡、有沉淀产生(4)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 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说明盐酸过量,由此确定反应后溶质成分除生成物外还有反应物剩余分析;(2)根据氢氧化钙或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都可产生碳酸钙沉淀分析;(3)根据盐酸与碳酸根离子反应产生气体,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反应产生沉淀结合反应时的物质用量分析;(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生成物质质量分析。【解答】(1) 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 即呈酸性,则说明盐酸过量,则反应后溶质成分为 CaCl2、NaCl、HCl 。(2) 氢氧化钙或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都可产生碳酸钙沉淀,第2小组废液缸中有沉淀、无气泡产生, 则说明实验②反应结束时碳酸钠一定有剩余,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3)两实验也可能都恰好完全反应,则废液缸中现象为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或实验①中盐酸过量,实验②中碳酸钠过量,但盐酸只能溶解部分沉淀,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有沉淀产生。(4) 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故答案为:(1) CaCl2、NaCl、HCl ;(2)氯化钠和碳酸钠;(3)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有气泡、有沉淀产生;(4) 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26.【答案】(1)37;体温调节(2)解:C6H13O5N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3+16×5+14=179该成人每天从药物中摄入N的质量=100毫克×2×90%××100%≈14.1毫克【知识点】体温的控制;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人常体温为37 ℃左右,体温调节中枢可调节体温变化分析;(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解答】(1) 人体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健康人的体温一般为37 ℃左右。阿司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脑干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因此有退烧作用。故答案为:(1)37;体温调节;(2) 14.1毫克 。27.【答案】(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4×104(3)解:该卡车满载时的总质量:m总=2×104kg+4×104kg=6×104kg对水平路面的压力为:F=G总=m总g=6×104kg×10N/kg=6×105N总受力面积:S=0.05m2×12=0.6m2对桥面的压强:b可见该卡车满载时不能安全通过大桥【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解答;(2)根据f=0.2G计算出卡车新手受到的阻力,再根据F=f计算卡车行驶受到的摩擦力;(3)首先根据 F=G总=m总g 计算出卡车满载对路面的压力,再将一个车轮的接触面积×个数计算出总受力面积,最后根据计算对桥面的压强,并与路面的最大压强比较即可。【解答】(1)卡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8.【答案】(1)B(2)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则V排=V=0.8dm3=8×10-4m3;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8×10-4m3=8N。(3)由图象可知,木块浸没时所受的拉力最大为2N,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浮=G+F,所以,木块的重力:G=F浮-F=8N-2N=6N,则木块的质量:木块的密度:。【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线拉直后,水还在倒入,所以木块排开水的体积继续增大,浮力增大,则下端细线的拉力也相应增大;当木块浸没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则下端线的拉力也不变;(2)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其排开水的体积V排=V,根据F浮=ρ水gV排可求出木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3)由图丙可知木块浸没时绳子的拉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出木块的重力,根据G=mg求出木块的质量,再利用公式可求出木块的密度。【解答】 (1)图丙中A点表示细线刚被拉直时,此时细线对木块的拉力为零,木块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并且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时,部分体积露出水面,则此时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图中B点开始,细线的拉力不变,木块受到的浮力不变,说明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29.【答案】(1)根据图片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HCl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z,CaCO3+2HCl=CaCl2+H2O+CO2↑;100 73 111 44x y z 4.4gx=10gy=7.3gz=11.1g(2)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g-10g+11.1g)/(12g+100g-4.4g)×100%=12.2%【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中数据确定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由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出碳酸钙质量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中溶质质量,从而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出生成氯化钙质量,再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氯化钙溶液质量,从而计算生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30.【答案】(1)甲(2)20A(3)A;E(4)交流电【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解析】【分析】(1)根据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2)根据进行计算;(3)根据急救的方法进行分析;(4)根据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和交流电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1)由图可知,当处于0~0.1秒时,心房收缩,心室舒张,图甲中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符合题意;乙图中,心室收缩,心房舒张,不符合题意;丙图中心室和心房都舒张,不符合题意。(2)通过胸腔的电流大小(3)A.由图可知,AED的电极片一个粘贴在患者右上锁骨下,另一个粘贴在左乳外侧靠下,它用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实施电击治疗,消除心率失常,故A正确;B.如果我们能够熟练使用AED,发现有人昏厥,心跳停止,可以用AED救助,同时需要拨打120急救电话进行急救,故B错误;C.使用AED时,粘好电极后,确保无人接触患者,立刻按下电击键进行除颤,故C错误;D.AED的两极形成5000V的电压,除颤时,如果我们可以用手按住电极进行除颤,会发生触电事故,故D错误;E.使用AED后,患者没有恢复心跳,心肺复苏才可能时患者生存下去的希望,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医护人员到达,故E正确。故选:AE。(4)人的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流动的泵,左心室与右心室同时收缩,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各级动脉流往全身各处,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条血液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右心室射出的血液,经肺动脉流向肺,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条血液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因此要使该装置能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线圈a、b间所接电源应为交流电。1 / 1浙江省舟山市2024年科学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质量监测卷1.(2024·舟山模拟)202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煤炭脱硫处理,有效减少酸雨的产生B.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C.使用一次性碗筷,树立健康意识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答案】C【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白色污染与防治【解析】【分析】A、根据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气体分析;B、根据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分析;C、根据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会造成浪费且污染环境分析;D、根据塑料垃圾造成白色污染分析。【解答】A、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气体,煤炭脱硫处理,有效减少酸雨的产生,保护环境 ,不符合题意;B、积极植树造林,促进达成“碳中和”,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C、 使用一次性碗筷,树立健康意识,会造成浪费且破坏环境,符合题意;D、塑料垃圾会造成白色污染,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C。2.(2024·舟山模拟)如图是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上的机器人“李白”在吟诵《长恨歌》,一旁的“杜甫”感叹“好诗!太白兄!”的场景,则“李白”“杜甫”两机器人( )A.属于非生物 B.具有应激性C.能生长与繁殖 D.能遗传与变异【答案】A【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解答】“李白”“杜甫”两机器人不能生长与繁殖、不具有应激性、不能遗传与变异,因此属于非生物。故选:A。3.(2024·舟山模拟)控制变量是科学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图是研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的装置,实验过程中需要改变的量是( )A.斜面的粗糙程度 B.小车开始释放时的初速度C.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D.小车释放时在斜面上的位置【答案】C【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解析】【分析】根据对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的认识判断。【解答】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大小与速度和阻力大小有关,如果用小车运动距离的大小反应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大小,就需要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即它在斜面上的高度相同,只改变阻力大小,即改变水平面上粗糙程度的大小,故C正确,而A、B、D错误。故选C。4.(2024·舟山模拟)1934年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氢元紧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氚,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则下列能表示其原子结构的是()A. B.C. D.【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解析】【分析】根据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确定其原子构成为1个质子、2个中子、1个电子分析。【解答】 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 即原子核中1个质子、2个中子,核外1个电子。故选B。5.(2024·舟山模拟)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B.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C.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答案】A【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解析】【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解答】A、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鼻腔内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需要防护,A错误;B、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胸腔容积扩大,气体进入肺,B正确。C、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C正确。D、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可能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D正确。故选:A。6.(2024·舟山模拟)小江同学设计了如下表的实验方案,目的是探究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并验证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 甲 乙 丙实验材料 2毫升蛋花液 2毫升蛋花液 2毫升蛋花液实验药品 2毫升胃液 2毫升蒸馏水 ①水浴温度 37℃水浴加热30分钟实验结果 试管中物质消失 试管中物质不消失 试管中物质不消失A.实验材料选择蛋花液而不是淀粉糊是因为酶具有专一性B.甲乙对照可知胃液对蛋白质起分解作用C.表格中①处应加2毫升稀盐酸,与甲组形成对照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答案】D【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对比实验对照组,变量需保持唯一性。【解答】A、 实验材料选择蛋花液而不是淀粉糊是因为酶具有专一性 ,不符合题意;B、 甲乙变量为实验药品,两实验对照可知胃液对蛋白质起分解作用 ,不符合题意;C、 表格中①处应加2毫升稀盐酸,与甲组形成对照 ,不符合题意;D、实验中水浴温度都相同,根据实验结果不能确定酶的活性与温度是否有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2024·舟山模拟)每一个科学实验现象都有它的原理。下列四个实验中,应用的原理与其他三个不一致的是( )A.乒乓球互相靠拢B.纸片靠拢C.牛奶盒变瘪D.向下吹气,乒乓球不掉下【答案】C【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析】【分析】(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2)大气压的利用一般都是在某处使气压降低,然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效果。【解答】A、向两气球中间吹气,中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外部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气球受到向内的压强差,所以向中间靠拢,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释;B、对着两张平行的纸吹气,两纸中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两纸的外部空气流速小压强大,两纸受到两边向内的压力差,所以两张纸被压到一起,利用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C、当牛奶被喝完后继续吸,盒内的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牛奶盒变瘪了;D、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时,乒乓球上部空气流速大、压强小,而乒乓球下部空气流速小压强大;吸气时,乒乓球上方空气压强小,这样在乒乓球的上、下部就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差,从而托起乒乓球,利用的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综上分析,只有C选项应用的原理与其他三个不一致。故选:C。8.(2024·舟山模拟)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B.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C.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答案】D【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增大接触面积可使反应更充分分析;B、根据过滤原理分析;C、根据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D、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分析。【解答】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增大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 ,不符合题意;B、 环节a分离出难溶性碳酸钙,基本操作是过滤 ,不符合题意;C、 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是可循环的物质 ,不符合题意;D、 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CaCO3 ,符合题意;故选D。9.(2024·舟山模拟)我国外科专家首创“跟腱一脊髓中枢一膀胱”人工反射弧重建术,解决了脊髓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难题。具体做法:分别剪断患者支配跟腱及膀胱的传出神经,然后将二者进行显微手术缝合,如图所示。患者通过敲击自己的跟腱引起反射促使膀胱排尿。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完成该人工反射不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B.人体在②中产生尿意的感觉C.上述人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①D.患者敲击自己的跟腱促使膀胱排尿属于条件反射【答案】C【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解析】【分析】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据此结合图片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A.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完成该人工反射也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故A错误;B.根据图片可知,②是脊髓,“尿意”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故B错误;C.观察图所示重建的完整“跟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其感受器位于跟腱,神经中枢位于①,故C正确;D.敲击患者跟腱促发膀胱排尿,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故D错误。故选C。10.(2024·舟山模拟)甲、乙两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两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六种离子,两厂分别含有其中不同的三种离子。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两厂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成沉淀,这样处理后c处的废水就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处废水中含有、、B.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可用作肥料C.b处废水显蓝色D.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答案】D【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解析】【分析】根据各离子相互结合不生成水、气体或沉淀可以共存,由a处溶液pH大于7推导出甲厂含氢氧根离子,再结合离子的共存情况确定甲、乙厂的离子种类,结合含氮、磷、钾的物质可作化肥,铜离子溶液呈蓝色分析。【解答】A、 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 ,则a处有氢氧根离子,氢氧根离子能与银、铜离子共存,则a处阳离子为钾离子,b处阳离子为铜离子和银离子,由离子共同特点可知,b处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则a处还应存在氯离子,不符合题意;B、 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为硝酸钾,含有植物所需钾、氮元素,可用作肥料 ,不符合题意;C、 b处废水中含铜离子,显蓝色 ,不符合题意;D、 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Ag+、NO3-,一定不含Cl-,不符合题意;故选D。11.(2024·舟山模拟)如图甲所示,一块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先用一水平力F向右缓慢地推木板,使其一部分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在推木板的过程中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压强p和摩擦力f的变化情况是( )A.F、p不变,f变大 B.F、f不变,p变大C.F变小,p、f变大 D.F、f不变,p变小【答案】B【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的变化【解析】【分析】(1)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受力面积的变化判断对桌面压强的变化;(2)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判断此过程摩擦力的变化。【解答】(1)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用水平力F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木板对桌面的压力F不变,故C错误;因水平力F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木板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变小,受力面积变小,所以,由可知,长木板对桌面的压强p变大,故AD错误;(2)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所以,水平力F向右缓慢地推木板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摩擦力f不变,故B正确。故选:B。12.(2024·舟山模拟)如图甲是传粉、受精过程示意图,图乙是果实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1是花药,成熟后散放出花粉B.图甲中4表示花粉管,内有精子C.图乙中的①由图甲中的2子房壁发育而成D.图乙中的②由图甲中的5受精卵发育而成【答案】D【知识点】花的结构【解析】【分析】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是主要部分,如图为桃花的结构及果实形成示意图,图甲中1花药、2子房壁,3胚珠,4花粉管,5受精的中央细胞,6受精卵,图乙中①果皮,②种子。【解答】A.图甲中1是花药,成熟后散放出花粉,花粉落到柱头上完成传粉,A正确。B.图甲中4表示花粉管,内有2个精子,B正确。C.图乙中的①果皮由图甲中的2子房壁发育而成,C正确。D.图乙中的②种子由图甲中的3胚珠发育而成,D错误。故答案为:D。13.(2024·舟山模拟)一定温度下,向ag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P段发生的反应为:FeCl3+3NaOH=3NaCl+Fe(OH)3↓B.m-n=c-bC.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种类有三种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c+a)g【答案】B【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M点之后反应停止分析;B、根据反应停止后溶液增重质量为加入氢氧化钠质量分析;C、根据P点溶液溶质只两种分析;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A、由图示可知,加入氢氧化钠质量为ng时,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则MP段反应结束,不符合题意;B、M点后反应停止,溶液增重质量即为加入氢氧化钠质量,则m-n=c-b ,不合题意;C、 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D、 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 ,不符合题意;故选B。14.(2024·舟山模拟)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如图所示。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可能是下图中的( )A. B.C. D.【答案】A【知识点】浮力的变化【解析】【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时,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逐步加入盐,盐水的密度增大;浮出水面前鸡蛋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浮力公式可知鸡蛋所受浮力变化情况。【解答】因为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时,根据悬浮条件可知: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盐水密度增大,浮出水面前鸡蛋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知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浮出水面后鸡蛋漂浮时所受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浮力不再变化(若烧杯中的食盐溶液已经是饱和的,则继续加食盐浮力始终保持不变,为重力);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应该是开始浮力变大,后来不变;由此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BCD错。故选:A。15.(2024·舟山模拟)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L1、L2和L3为三个相同规格的小灯泡,通过这种小灯泡的电流随其两端的电压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电路中的总电流为0.25A。则此时( )A.L1的电压为L2电压的2倍B.L1消耗的功率为0.75WC.L2的电阻为12ΩD.L1、L2消耗的电功率的比值为4:1【答案】B【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解析】【分析】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L2和L3并联后与L1串联,L1、L2和L3为三个相同规格的小灯泡,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的电压都相等,所以L2和L3的电压和电流均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L1的电流为L2电流和L3电流之和,所以L1电流是L2电流的2倍,然后再结合图乙,判断各个选项是否正确。【解答】 A、当开关S闭合后,电路中的总电流为0.25A,则流过L1的电流为0.25A,由乙图可知此时L1两端电压为3V,L2和L3并联后与L1串联,所以L1的电流为L2电流和L3电流之和,L2和L3的电压和电流均相等,所以L2和L3的电流都是0.125A,根据乙图可知,此时L2和L3的电压大约都为0.3V,所以L1的电压大约为L2电压的10倍,故A不正确;B、流过L1的电流为0.25A,由乙图可知此时L1两端电压为3V,根据P=UI可知L1的电功率为:P1=U1I=3V×0.25A=0.75W,故B正确;C、已知通过L2的电流为0.125A,由乙图可知此时L2的电压大约为0.3V,根据欧姆定律可知:L2的电阻大约为,故C不正确;D、已知通过L2的电流为0.125A,由乙图可知此时L2的电压大约为0.3V,所以L2的电功率大约为:P2=U2I2=0.3V×0.125A=0.0375W,而L1的电功率为:P1=U1I=3V×0.25A=0.75W,此时L1、L2的电功率的比值大约是P1:P2=0.75W:0.0375W=20:1,故D不正确。故选:B。16.(2024·舟山模拟)2月以来,甲流造成宁波部分学校陆续停课。预防甲流可接种甲流疫苗,治疗可用抗病毒药奥司他韦,回答下列问题:(1)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甲流病毒属于 (填“传染源”、“病原体”或“传播途径”);(2)接种甲流疫苗预防甲流的方法可使人体获得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3)奥司他韦分子化学式为C16H28N2O4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答案】(1)病原体(2)特异性免疫(3)7:16【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解答】 (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可见,从传染病的角度看甲流病毒属于病原体。(2)特异性免疫是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类型。因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没有作用,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故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3)在分子化学式C16H28N2O4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28×1):(16×4)=7:16。17.(2024·舟山模拟)小科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1)若X是氯化钠,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填字母)。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答案】(1)NaOH(2)A;B;C;D【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钠分析;(2)根据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都可生成水分析。【解答】(1) 若X是氯化钠,图中碱应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 NaOH 。(2)若X是水,则单质转化可能是氢气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或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可能是碳酸钠、氧化铜、氢氧化钠、硫酸等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也可能是碳酸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故ABCD。故答案为:(1) NaOH ;(2)ABCD。18.(2024·舟山模拟)小科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一个利用电表测物体重力的小作品,它能在电表盘上读出所放物体重力的大小,如图所示。(1)当秤盘不放任何重物时,滑片P恰好处于a点。闭合开关,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表盘示数变大,那么改装成表盘的电表应该是 (填“电压表”或“电流表”);(2)一段时间后,在秤盘放2牛重的钩码时,表盘读数比2牛大,换不同重的钩码反复试验,每次读数都不同且大于钩码的重力。产生这一现象可能由于____引起的(填字母)。A.R1短路 B.R1断路 C.R2短路 D.R2断路【答案】(1)电压表(2)A【知识点】电压的测量及电压表的使用【解析】【分析】(1)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根据拉力的变化可知滑片移动的方向,进一步判断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压表示数的变化;(2)由电路图可知,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大,说明电路中电流变大,据此分析电路故障。【解答】 (1)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保存进入下一题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由于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在电路中可看作开路,所以变阻器R2始终以最大阻值接入电路,则滑片移动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滑片向下移,电阻丝aP的电阻增大,但是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根据U=IR可知,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增大;(2)由题知,一段时间后,电压表表盘的读数比标注的值要大,且换不同重的钩码反复试验,每次读数都不同;因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有示数(且物重不同时电压表示数不同),说明电路是通路,所以电阻R1和电阻R2不可能断路;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在秤盘放2牛重的钩码时,表盘读数比2牛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根据U=IR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说明电路的电阻变小,因此R1或R2出现短路,如果R2短路,根据U=IR可知电压表示数为0,不符合题意,所以故障只能是R1短路。故选A。19.(2024·舟山模拟)如图为某草原中的各种生物关联图,请据图作答∶(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2)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答案】(1)2(2)非生物部分【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解答】(1)如图所示:构成的食物链有:小草→鼠→猫头鹰;小草→鼠→蛇→猫头鹰;小草→鼠→蛇→猫头鹰两条食物链。(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图中小草是生产者。鼠、蛇、猫头鹰是消费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所以缺少的是非生物成分。20.(2024·舟山模拟)某商场饮水机可以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处理步骤如下图所示:(1)步骤①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2)经过步骤①②③净化后的水为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答案】(1)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2)混合物【知识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1)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2)根据净化后水仍含有杂质分析。【解答】(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步骤①中活性炭是起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的作用。(2) 经过步骤①②③净化后的水仍含有可溶性物质,为混合物。故答案为:(1)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 混合物 。21.(2024·舟山模拟)目前我国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最大,对其进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有重要意义。利用微生物处理厨余垃圾,可起到“变废为宝”的作用。(1)将厨余垃圾放入沼气池中,经甲烷菌发酵产生沼气。如图所示为沼气中各成分含量,为了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约的厨余垃圾通过该技术处理可产生的甲烷,完全燃烧这些甲烷理论上能将 (保留整数)的水从加热至。[](3)厨余垃圾中淀粉可被曲霉分解,过程中曲霉会向细胞外分泌淀粉酶,最终将淀粉催化分解为 。【答案】(1)(2)(3)葡萄糖【知识点】热量的计算【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分析;(2)知道甲烷的体积和热值,利用Q放=Vq甲烷求出1m3的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由题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与甲烷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根据Q吸=c水m水×(t-t0)的变形公式求出水的质量;(3)根据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或麦芽糖进行分析。【解答】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2)1m3的甲烷完全燃烧能产生的热量为Q放=Vq甲烷=1m3×3.6×107J/m3=3.6×107J;由题意可知,水吸收的热量Q吸=Q放=3.6×107J;由Q吸=c水m水×(t-t0)得水的质量;(3)厨余垃圾中淀粉可被曲霉分解,过程中曲霉会向细胞外分泌淀粉酶,最终将淀粉催化分解为葡萄糖。22.(2024·舟山模拟)某同学去森林公园游玩时,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爸爸告诉他光沿 (选填“直线”或“非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走出森林公园,该同学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神奇的现象称为光的 ,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用于杀菌,这种光是就是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答案】直线;倒立;色散;紫外线【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小孔成像等等;(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3)紫外线可以杀菌。【解答】(1)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3)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其中一种光可以用于杀菌,这种光是就是紫外线。23.(2024·舟山模拟)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支架、带刻度的杠杆、弹簧测力计、钩码(每个质量为50g)、细线等。⑴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⑵在杠杆两侧分别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再次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其好处是: ;⑶多次改变钩码个数及位置并记录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探究结论。【反思】完成实验后小明突发奇想,想利用该杠杆(重心始终位于O点)制作一个可以直接测量质量的“杆秤”。①如图乙所示,以杠杆上的A点为支点,当在C位置固定挂一只金属空盘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刚好平衡。将丙图的3个钩码作为“秤砣”;②请将该“杆秤”的零刻度线标在 位置处;(选填“C”、“A”或“O”)③接着小明在图乙的D位置标记上该“杆秤”能测的最大质量为 g;④并将其它质量值均匀标记在AD之间的刻度线上,完成“杆秤”的制作。为什么刻度线是均匀分布的?请说明理由 。【答案】消除杠杆的自重会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A;600;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所测物体的质量为m物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因和L都为一定值,故与m物成正比,故此时杆秤的刻度是均匀的。【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解析】【分析】 (2)挂上钩码后,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原因是杠杆的自重会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反思】: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解答;③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当钩码重力的力臂最大时,所测物体的质量最大,设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由杠杆的平衡条件求解;④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所测物体的质量为m物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杆秤的刻度是否均匀。【解答】 (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再次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其好处是消除杠杆的自重会对杠杆平衡产生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反思】:②由①知,如图乙所示,以杠杆上的A点为支点,当在C位置固定挂一只金属空盘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刚好平衡,所以该“杆秤”的零刻度线标在A位置处;③在图乙的D位置挂上3个钩码后,设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钩码重力的力臂应最大):m'g×2L=3m钩码g×8L,解得:m'=12m钩码=12×50g=600g;④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当所测物体的质量为m物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m物g×2L=3m钩码g×L刻度,,因m钩码和L都为一定值,故L刻度与m物成正比,故此时杆秤的刻度是均匀的。24.(2024·舟山模拟)对多名马拉松运动员研究发现,在比赛后,运动员的肠道中Veillonella细菌(以下简称V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运动能影响肠道中的V菌数量,那么V菌是否也会影响运动能力?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乳酸是V菌唯一的营养来源,代谢转化产物是丙酸盐,乳酸堆积会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影响运动能力,那么V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分解消除乳酸起作用,还是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起作用呢?实验2:在B组小鼠肠道内滴注一定浓度的 ,重现了实验1的结果。这就表明,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而运动又能使肠道内V菌数量增加,所以要加强训练以提升运动能力。根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⑴研究人员选取“多名”运动员,其目的与下列 相同。A.测量某一植物的株高时,要“多次”测量。B.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要取用“多粒”种子C.探究温度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时,要设置“多个“不同的温度⑵实验2空白处应填 。⑶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答案】丙酸盐;B;丙酸盐;大于【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 (1)实验过程中数量少具有偶然性,研究人员选取“多名”运动员,目的就是避免偶然性,故与B相同。(2)实验1:将V菌接种到A组小鼠肠道中,结果这些小鼠在特制的跑步机上跑的时间明显延长,说明V菌能提升小鼠的运动能力。(3)实验2肠道内V菌通过乳酸消除后产生的丙酸盐来改善运动能力,所以根据对照实验要求实验2的空白处应填丙酸盐。(4)若要进一步说明长期运动对肠道中V菌数量的影响,则长期运动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应大于久坐人员肠道中V菌的平均数量。25.(2024·舟山模拟)研究小组同学在完成“酸的性质”实验①②后,将①②实验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各自废液缸③中(如图甲),结果出现了不同现象组别 废液缸中现象 现象解释第1小组 无沉淀、有气泡产生 第2小组 有沉淀、无气泡产生 第3小组 …… …… …… [原理分析]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后认为: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反应后物质的组成成分就会不同(1)[交流讨论]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有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和实验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反应结束时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3)如果其他小组实验所用反应物的用量都不一样除了上面第1、2小组出现的现象外,废液缸中还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或 。(4)[实验拓展]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请解释图中AB段溶液质量增加大于BC段溶液质量增加的原因: 。【答案】(1)CaCl2、NaCl、HCl(2)氯化钠和碳酸钠(3)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有气泡、有沉淀产生(4)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 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说明盐酸过量,由此确定反应后溶质成分除生成物外还有反应物剩余分析;(2)根据氢氧化钙或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都可产生碳酸钙沉淀分析;(3)根据盐酸与碳酸根离子反应产生气体,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反应产生沉淀结合反应时的物质用量分析;(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生成物质质量分析。【解答】(1) 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 即呈酸性,则说明盐酸过量,则反应后溶质成分为 CaCl2、NaCl、HCl 。(2) 氢氧化钙或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都可产生碳酸钙沉淀,第2小组废液缸中有沉淀、无气泡产生, 则说明实验②反应结束时碳酸钠一定有剩余,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3)两实验也可能都恰好完全反应,则废液缸中现象为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或实验①中盐酸过量,实验②中碳酸钠过量,但盐酸只能溶解部分沉淀,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有沉淀产生。(4) 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故答案为:(1) CaCl2、NaCl、HCl ;(2)氯化钠和碳酸钠;(3)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有气泡、有沉淀产生;(4) 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26.(2024·舟山模拟)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化学式为C6H13O5N,是防止心血管病发生的常用药物,具有抗血栓防止心肌梗塞等作用。说明书药名:阿司匹林肠溶片 规格:100毫克/片 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 用法:口服,饭前用适量水送服 用量:每天1-3片,遵医嘱(1)人体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健康人的体温一般为 ℃左右。阿司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脑干巾(下丘脑)的 中枢,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因此有退烧作用。(2)若每片药剂含C6H13O5N的质量分数为90%,某成人每天服用此药物2片,该成人每天从药物中摄入N元素多少毫克?(请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假设药片其它成分中不含N元素)【答案】(1)37;体温调节(2)解:C6H13O5N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13+16×5+14=179该成人每天从药物中摄入N的质量=100毫克×2×90%××100%≈14.1毫克【知识点】体温的控制;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解析】【分析】(1)根据人常体温为37 ℃左右,体温调节中枢可调节体温变化分析;(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分析。【解答】(1) 人体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健康人的体温一般为37 ℃左右。阿司匹林进入循环系统后,可作用于脑干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发身体产热或散热的反应,因此有退烧作用。故答案为:(1)37;体温调节;(2) 14.1毫克 。27.(2024·舟山模拟)陕汽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企业。如图所示是它生产的某型号载重卡车,其技术参数如表,当它匀速行驶所受的摩擦力是其总重的0.2倍。分析计算(g取10N/kg):卡车型号 ZJS25GJB2自重 2×104kg轮胎个数 12最大载货量 4×104kg满载行驶时每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0.05m2行驶时的最大速度 90km/h(1)卡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力能 。(2)该卡车空载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所受的牵引力是 N。(3)已知一座大桥的路面能受到的最大压强为9×105Pa,判断该卡车满载时能否安全通过这座大桥?(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答案】(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4×104(3)解:该卡车满载时的总质量:m总=2×104kg+4×104kg=6×104kg对水平路面的压力为:F=G总=m总g=6×104kg×10N/kg=6×105N总受力面积:S=0.05m2×12=0.6m2对桥面的压强:b可见该卡车满载时不能安全通过大桥【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解答;(2)根据f=0.2G计算出卡车新手受到的阻力,再根据F=f计算卡车行驶受到的摩擦力;(3)首先根据 F=G总=m总g 计算出卡车满载对路面的压力,再将一个车轮的接触面积×个数计算出总受力面积,最后根据计算对桥面的压强,并与路面的最大压强比较即可。【解答】(1)卡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8.(2024·舟山模拟)如图甲所示,一个体积是0.8分米3的立方体木块,下面用一段细线与木块相连,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容器高比细线与木块边长之和大得多),直到装满容器,如图乙所示。若细线的拉力用F表示(1)图丙中从 点(A或B)开始,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2)该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多少牛顿?(3)该木块的密度为多少?【答案】(1)B(2)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则V排=V=0.8dm3=8×10-4m3;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8×10-4m3=8N。(3)由图象可知,木块浸没时所受的拉力最大为2N,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浮=G+F,所以,木块的重力:G=F浮-F=8N-2N=6N,则木块的质量:木块的密度:。【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解析】【分析】(1)由题意可知,线拉直后,水还在倒入,所以木块排开水的体积继续增大,浮力增大,则下端细线的拉力也相应增大;当木块浸没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则下端线的拉力也不变;(2)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其排开水的体积V排=V,根据F浮=ρ水gV排可求出木块浸没在水中的浮力;(3)由图丙可知木块浸没时绳子的拉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求出木块的重力,根据G=mg求出木块的质量,再利用公式可求出木块的密度。【解答】 (1)图丙中A点表示细线刚被拉直时,此时细线对木块的拉力为零,木块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并且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时,部分体积露出水面,则此时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图中B点开始,细线的拉力不变,木块受到的浮力不变,说明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29.(2024·舟山模拟)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取CaCl2和CaCO3的混合物12g于烧杯中,向其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滴加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注:CaCl2与稀盐酸不能发生反应)。求:(1)混合物中CaCO3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2)滴加的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根据图片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HCl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z,CaCO3+2HCl=CaCl2+H2O+CO2↑;100 73 111 44x y z 4.4gx=10gy=7.3gz=11.1g(2)稀盐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2g-10g+11.1g)/(12g+100g-4.4g)×100%=12.2%【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中数据确定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由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出碳酸钙质量分析;(2)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中溶质质量,从而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分析;(3)根据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出生成氯化钙质量,再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氯化钙溶液质量,从而计算生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30.(2024·舟山模拟)心脏骤停威胁人的生命,室颤是其中的一个诱因。室颤是指心室壁的心肌快速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颤动。及时除颤对挽救生命极其重要,除颤越早,救助成功率越高,所以有急救“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如果能正确使用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并结合心肺复苏术,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如图是人体心脏工作示意图,当处于0~0.1秒时,心脏的血液流动状况正确的是 ;(2) AED可以自动识别心脏异常心率,并给予电击除颤。使用时,AED电容器内存贮200J的电能会在0.002秒的时间内释放,并在AED的两极形成5000V的电压。请计算说明通过胸腔的电流大小?(3)急救操作和使用AED的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A.AED的电极片一个粘贴在患者右上锁骨下,另一个粘贴在左乳外侧靠下是为了让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消除心率失常B.如果我们能够熟练使用AED,发现有人昏厥,心跳停止,我们可以自行救助,不需要拨打120C.为尽量早地除颤,使用AED时,粘好电极后,立刻按下电击键进行除颤D.除颤时,为了防止电极脱落,影响除颤效果,我们可以用手按住电极进行除颤E.使用AED后,患者没有恢复心跳,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医护人员到达(4)若AED不能除颤成功,通常用一种被称为“血泵”的体外装置来代替心脏,以维持血液循环。其简化示意图如下,线圈固定在软铁杆上,两者组成一个电磁铁,活塞筒在阀门S1、S2处与血管相连。要使该装置能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线圈a、b间所接电源应为 。(选填“直流电”或“交流电”)【答案】(1)甲(2)20A(3)A;E(4)交流电【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解析】【分析】(1)根据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2)根据进行计算;(3)根据急救的方法进行分析;(4)根据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和交流电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1)由图可知,当处于0~0.1秒时,心房收缩,心室舒张,图甲中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符合题意;乙图中,心室收缩,心房舒张,不符合题意;丙图中心室和心房都舒张,不符合题意。(2)通过胸腔的电流大小(3)A.由图可知,AED的电极片一个粘贴在患者右上锁骨下,另一个粘贴在左乳外侧靠下,它用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实施电击治疗,消除心率失常,故A正确;B.如果我们能够熟练使用AED,发现有人昏厥,心跳停止,可以用AED救助,同时需要拨打120急救电话进行急救,故B错误;C.使用AED时,粘好电极后,确保无人接触患者,立刻按下电击键进行除颤,故C错误;D.AED的两极形成5000V的电压,除颤时,如果我们可以用手按住电极进行除颤,会发生触电事故,故D错误;E.使用AED后,患者没有恢复心跳,心肺复苏才可能时患者生存下去的希望,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医护人员到达,故E正确。故选:AE。(4)人的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流动的泵,左心室与右心室同时收缩,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各级动脉流往全身各处,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条血液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右心室射出的血液,经肺动脉流向肺,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条血液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因此要使该装置能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线圈a、b间所接电源应为交流电。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舟山市2024年科学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质量监测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舟山市2024年科学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质量监测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