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电影《默杀》引热议!校园霸凌等未成年犯罪的社会现象,再次引发网友讨论! 作为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走上犯罪道路,健康成长呢?据今年最高检“加强综合司法保护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上升趋势。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以法为度 向阳而生CONTENTS目 录总议题:以法为度 向阳而生 —怎样杜绝犯罪路?子议题1:以案释法—何为罪与罚?子议题2:防微杜渐—如何守底线?PART01以案释法—何为罪与罚?年初,一部普法动漫的问世,引发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关注和热议,它就是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出的《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纪实普法动漫,我们先来看看“徐璐瑶与杨小洁”的故事。法眼看剧丨《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议一议①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徐璐瑶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以及她应受到何种处罚?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知识总结1. 刑法的作用及内容?P52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内容:它明确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罪罚一男子在酒吧动手打人被拘留!近日,五指山市一男子在酒吧与人发生肢体冲突,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目前,蒋某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处罚。议一议①同样是“动手打人”,为什么蒋某被处以行政拘留、徐璐瑶被判处有期徒刑?蒋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属于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人物相对轻微严重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知识总结2. 犯罪的含义和特征?P53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②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③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特征: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议学追问①蒋某和徐璐瑶案件中提到的这些违法犯罪后果,哪些是刑事处罚?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处罚死刑②根据日常了解你还知道哪些刑事处罚?无期徒刑驱逐出境剥夺政治权利...知识总结3. 刑罚的含义及种类?P54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刑罚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独立使用、不能并用与主刑同时使用、独立使用刑罚种类刑罚种类主刑管制:不予以关押,但限制其一定的自由,由社区依法实施矫正,3个月以上2年以下。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有期徒刑: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附加刑罚金: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适用于贪利型犯罪,如走私、贩毒等。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的权利。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所拥有的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多适用于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金融诈骗罪等。驱逐出境: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我国国境。易混淆辨析行政拘留:拘役:行政处罚刑罚罚款:罚金:行政处罚刑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财产:行政处罚刑罚刑罚种类辨一辨新华社南京5月24日电5月24日,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曹广晶受贿、泄露内幕信息一案,对被告人曹广晶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泄露内幕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二百万元,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查扣在案的赃款赃物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主刑附加刑附加刑主刑附加刑主刑附加刑附加刑PART02防微杜渐—如何守底线?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6855人,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8954人,同比分别上升73.7%、40.7%。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之①离不开未成年群体“年龄小就不被处罚”的错误认知年龄小真的不会被处罚吗,你知道最低刑责年龄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启示①:犯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司法办案发现,很多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逐步发展为犯罪。比如,我们来看看陈某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议一议①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②预防犯罪,我们可以从陈某的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结识社会“朋友”经常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偷窃财物拦路抢劫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启示: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不良行为第三章 对不良行为的干预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一)吸烟、饮酒;(二)多次旷课、逃学;(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沉迷网络;(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七)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八)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九)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三十八条 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 (一)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 (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 (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五)传播淫秽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 (六)卖淫、嫖娼,或者进行淫秽表演; (七)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 (八)参与赌博赌资较大;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知识总结4. 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P55-56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思维导图了解罪与罚刑法的作用及内容预防犯罪犯罪含义及特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刑罚含义及种类从小事做起,遵纪守法PART03随堂练习随堂练习1. (2024广东江门蓬江区部分学校月考)下列思维导图中,①处和②处的内容应该是( )A.①最本质特征;②应受刑罚处罚性B.①最本质属性;②应受刑罚处罚性C.①最本质属性;②应受法律处罚性D.①最本质特征;②应受法律处罚性解析:本题考查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这说明②处应填的内容是“应受刑罚处罚性”。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由此可知①处应填的内容。故选A。A随堂练习2. (2023湖北随州中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小强同学的成长经历,你认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 )①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②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③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④小强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解析: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小强同学的成长经历应该是“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小强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可见,本题排序合理的是②→①→④→③。故选C。C随堂练习3.(2023湖北荆州中考)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时有发生,触目惊心。未成年人犯罪,牵动太多人的心,实践证明,事前的预防,永远好过事后的惩治。做好事前预防,需要未成年人( )①不参与学校和家庭以外活动②勇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行己有耻,不断增强自控力④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做好事前预防,需要未成年人行己有耻,不断增强自控力;增强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等等。可见,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②是执法人员的责任。故选D。D随堂练习4.(2024辽宁凤城期中)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这部法律是( )A.宪法 B.刑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解析:课本知识告诉我们,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故选D。D随堂练习5.(2023山东济宁中考)下列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判决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B.判决书中的“本院”为人民检察院C.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D.判决书中的有期徒刑、罚金均为主刑解析: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判决的依据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决书中的“本院”应该为人民法院;判决书中的有期徒刑为主刑,罚金为附加刑。可见,A、B、D三项解读错误。从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来看,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故选C。C判决书(摘选)本院认为,依照……的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共场所扒窃他人财物,构成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一万元。随堂练习6.(2023四川自贡中考) 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危害。武汉市的张某,因嫌所住小区楼下有人跳广场舞太吵,于是往楼下扔鹅卵石,先后砸坏17辆私家车,车损达2万多元。2022年3月,张某被判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由此可见( )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要谨遵法律的要求③无论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④公民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张某被判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这一方面说明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要谨遵法律的要求;另一方面说明公民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可见,②④符合题意。一般违法行为也具有社会危害性,①认识错误。犯罪行为才受到刑罚处罚,③认识错误。故选D。D随堂练习7.(2024安徽涡阳第二次月考)活动探究题【树立法治意识 提升法治素养】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预防“校园欺凌”,树立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某校组织学生观看央视的《面对面》节目:欺凌的代价。看完节目后,801班学生开展了“树立法治意识 提升法治素养”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议一议在节目中,北京市有五名未成年少女因校园欺凌被判刑,她们被判刑依据的是《刑法》。(1)议一议:这部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随堂练习7.(2024安徽涡阳第二次月考)活动探究题想一想为提高同学们的法治意识,在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展示了两则案例,请你来判断违法行为。案例 违法行为李女士在回家路上发现手机掉了,遂拨打手机号码,接通后发现,手机被学生小白拾取,李女士要求小白返还手机,但小白表示拒绝,后李女士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小白的行为是 违法行为民事随堂练习7.(2024安徽涡阳第二次月考)活动探究题2023年6月20日夜,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消防接到黄某球的火警电话,火速出警,现场核实为虚假火情。公安机关依法对黄某球作出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处罚。黄某球的行为是 违法行为行政醒一醒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北京这五名未成年少女实施侵害到最后被判刑的过程,我们受到了启发。(3)请你谈谈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解析:(3)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青少年杜绝不良行为;青少年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八上《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本课主要包括两目,第一目是“了解罪与罚”:第二目是“加强自我防范”,是继第一框法不可违之后对犯罪行为的剖析,要求学生了解刑法的作用及内容、刑罚的含义和种类、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懂得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人对事都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经验较浅,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易受环境影响,如果缺乏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够重视,易造成犯罪行为的发生。部分学生对法律存在认识上和态度上的偏差,比如误认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不受法律制裁,片面认为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等,因此本课时通过《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等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近的案例和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离自己生活并不遥远,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3.【教学目标】道德修养:通过分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和陈某的犯罪道路,知道犯罪和不良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法治观念:通过观看《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知道刑法、刑罚、犯罪的含义,认清犯罪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增强法治观念。责任意识:通过分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和陈某的犯罪道路,明确应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犯罪的特征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种类5.【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6.【设计思路】本课以社会热点电影《默杀》导入青少年犯罪这一话题,聚焦“青少年犯罪”,结合最高法新闻局推出的《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纪实普法动漫和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作为议学情境,设置一个总议题:以法为度 向阳而生 —怎样杜绝犯罪路?下设两个子议题,子议题1:以案释法—何为罪与罚?子议题2:防微杜渐—如何守底线?使学生了解刑法的作用及内容、刑罚的含义和种类、犯罪的含义和特征,认识到犯罪行为离自己生活并不遥远,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7.【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电影《默杀》引热议!校园霸凌等未成年犯罪的社会现象,再次引发网友讨论!据今年最高检“加强综合司法保护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上升趋势。作为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走上犯罪道路,健康成长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预防犯罪!设计意图:通过社会热点引出话题,聚焦青少年犯罪现象。二、新课讲授总议题:以法为度 向阳而生 —怎样杜绝犯罪路?子议题1:以案释法—何为罪与罚?知识关联: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2.犯罪的含义和特征?3.刑罚的含义和分类?【议学情境】法眼看剧丨《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年初,一部普法动漫的问世,引发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关注和热议,它就是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出的《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纪实普法动漫,我们先来看看“徐璐瑶与杨小洁”的故事。【议学任务】①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徐璐瑶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以及她应受到何种处罚?(提示:刑法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知识总结】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作用: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内容:它明确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议学情境】一男子在酒吧,动手打人被拘留!近日,五指山市一男子在酒吧与人发生肢体冲突,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目前,蒋某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处罚。【议学任务】①同样是“动手打人”,为什么蒋某被处以行政拘留、徐璐瑶被判处有期徒刑?(提示:蒋某对社会危害轻,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徐璐瑶对社会危害程度严重,属于犯罪)过渡: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所以什么是犯罪的含义和特征是什么呢?【知识总结】2.犯罪的含义和特征?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②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③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议学追问】①蒋某和徐璐瑶案件中提到的这些违法犯罪后果,哪些是刑事处罚?(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死刑;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处罚)(提示:前两个是)②根据日常了解你还知道哪些刑事处罚?(提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等)【知识总结】3.刑罚的含义和分类?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详细讲解主刑和附加刑的种类)【知识应用】1.辨一辩:①行政拘留:行政处罚 ②罚款:行政处罚 ③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罚①拘役:刑罚 ②罚金:刑罚 ③没收财产:刑罚2.以下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新华社南京5月24日电5月24日,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曹广晶受贿、泄露内幕信息一案,对被告人曹广晶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附加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附加刑),以泄露内幕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主刑),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二百万元(附加刑),决定执行无期徒刑(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附加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附加刑);对查扣在案的赃款赃物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设计意图:通过《重返庭审现场·少年法庭》的故事,知道刑法、刑罚、犯罪的含义,认清犯罪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增强法治观念。子议题2:防微杜渐—如何守底线?知识关联: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议学情境】最高检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6855人,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8954人,同比分别上升73.7%、40.7%。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之①离不开未成年群体“年龄小就不被处罚”的错误认知。【议学任务】年龄小真的不会被处罚吗,你知道最低刑责年龄吗?(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知识总结】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①犯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议学情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司法办案发现,很多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逐步发展为犯罪。比如,我们来看看陈某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议学任务】①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提示:结识社会“朋友”→经常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偷窃财物→拦路抢劫;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②预防犯罪,我们可以从陈某的身上得到哪些启示?(提示: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法律拓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知识总结】4.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和陈某的犯罪道路,知道犯罪和不良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能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三、课堂总结犯罪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好少年,要深刻地了解犯罪,明确犯罪的严重后果,遵纪守法,做一个好少年!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秋八上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x 2024秋八上5.2预防犯罪-课件.pptx 视频1.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