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课件+教案)】1.2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1课件19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课件+教案)】1.2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1课件19张)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人教2024七上地理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1.1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章地球
1.2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章 地球
人教2024 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课件
内容要求
课堂在线
知识梳理
当堂检测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内容要求
1.
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描述地球的大小。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2.
3.
素养要求
制作地球仪模型并进行判读和应用。(地理实践力)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自己却看不见。同学们知道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月相的变化可以吗?
(1)认识过程
1. 地球的形状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堂在线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
地球卫星照片
麦哲伦环球航行
太阳 月亮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2) 证明地球形状的其他例证
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月食现象
2.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传说中的“土行孙”能够遁地飞逃,假设他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横穿地心,达到与出发地对应的地点,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地球大小相关计算。
(1)人的步幅约0.75米,绕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步?若按照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走,需要走多长时间?
约5333.3万步
约8000小时
约127.42小时
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________,了解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知识点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概念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________,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缩小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______、________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________、形状及名称等。
2. 表示方法
符号
颜色
位置
3. 作用
面貌
4.构成
地轴
北极
南极
纬线
经线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
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
自转轴(假想轴)
知识梳理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B
当堂检测
2.下列能直接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B.生活在地球上的古代人们的直觉认识
C.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D.月食现象
C
3.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远
C.水往低处流
D.日全食
B
4.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的形状是规则的正圆球体
B.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赤道周长约8万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约12742千米
B
5.下列关于地球仪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仪上的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24新版七上地理精讲课堂 (素材+教案)】
1.2 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本节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经纬度知识及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等技能。教材分为五方面内容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地球仪的相关知识,学生初次接触地理知识,应该注意经纬线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形象描述,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将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经纬网定位等知识进行直观演示,以弥补教材上用单一图片解释自然知识过于抽象的不足。
  学生刚刚步入初中,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的知识,但是仅限于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另外,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还未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经纬度的确认等知识难以理解。可以多结合一些相关视频进行演示,让学生感触立体化的画面,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抓住青少年好动、爱表现自己这一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积极评价。
内容要求 1.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地理素养 1.制作简易地球仪。(地理实践力) 2.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区域认知)
教学重点 1.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3.明确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的经纬度位置。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的经纬度位置。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初学者带来困难。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要多利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还可以多让学生参与识别、填写、描画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无意识记忆。   本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以及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新课导学  
  [情境导入] 人类最古老的科学,大概莫过于天文学和宇宙学了。很难想象当我们的祖先刚刚直立起来的时候,面对如此浩瀚而辽阔、深邃而宏大的天空,该会发出怎样的惊叹和疑问,激起怎样的遐思和浮想。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它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家园。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
[故事导入]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成功。2024年4月26日5时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舱门,迎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航天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图片导入] 通过地球的卫星影像以及地月合影图像,我们可以直观地判断地球的形状。
[问题导入] 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边的人们会掉下去吗
教学指导  
  一、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变教师的单向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可以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教师、书本,调动起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这样能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能力,也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知识。
二、活动推测地球的形状
  1.准备一张桌子、一把伞和一张硬纸片。
  2.两名同学在桌子旁站立。其中一名同学原地蹲下,负责观察,眼睛保持与桌面同高,另一名同学将纸片立在桌面上缓慢后移(如图a)。
  3.用撑开的伞代替桌面再做一次上述实验,负责观察的同学的眼睛要保持与伞顶同高(如图b)。
  4.请负责观察的同学说出两次看到的情况是否相同,描述随着纸片的移动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根据上面的实验,结合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一事实,你能推测出什么
情境素材  
  详见电子资源
  一、跨学科素材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泽东
  [试题设计]
  下列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是 (C)
  ①月食现象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隐没”   ③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④登高望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拓展素材
  1.盖天说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学说。这一学说可能起源于商末周初,它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几种不同的见解。早期的浑天说是天圆地方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但圆盖形的天与正方形的大地边缘无法吻合。于是又有人提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悬在大地之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和地的形状犹如一座顶部为圆穹形的凉亭。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正是以持这种见解的盖天说为依据的。还有一种形成较晚的盖天说提出天是球穹状的,地也是球穹状的,两者间的间距是4万千米,北极位于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通常把日月星辰的出没解释为它们运行时远近距离变化所致,离远了就看不见,离近了就看见它们的光芒。
  2.地球有多大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广阔无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飞机,从空中往下看,更会感到大地真是辽阔无比。地球究竟有多大 科学家曾经计算过,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体积约为10800亿立方千米。假使从它的最北端的北极一直向南走,到达它的最南端的南极,得有2万千米。这么远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千米步行,就要连续不断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时能飞行800千米的喷气式飞机,也得25小时才能到达。这还只是地球的半个圆圈。假如我们沿着它的最大纬线圈——赤道,向东或向西行,整整飞行一圈,再回到原出发点,那就需要50多个小时,要连续飞行两天多。想当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地球一圈花了近三年时间。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积相比,整个地球面积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53倍,是英国本土面积的2000倍。
  [试题设计]
毛主席写到“坐地日行八万里”(1千米=2里),该诗句的地理依据为 (B)
  A.赤道半径约为8万千米 B.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3.月食现象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地球上处于本影区及其邻近地区的观测者就会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产生了月食现象。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4.地球仪
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是球状的,分为球体、地轴和底座,上面标注着各国以及河流、沙漠、海洋、湖泊等。世界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
1480年,贝海姆(1459年—1507年)作为佛兰芒贸易商人初次访问葡萄牙时,自称是纽伦堡天文学家米勒的学生,所以成为约翰二世的航海顾问。当时航海者用星盘来测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时间和纬度。用黄铜代替木制星盘,可能是由他创始的。他可能曾与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纽伦堡后,在画家格洛肯东的协助下,开始绘制他设计的地球仪,1492年完成。他当时所画的世界地形既不准确又已过时,在这个地球仪上,印度洋是向东西扩展的海洋,特别是非洲西海岸,错误之多实在惊人。不过有趣的是,在发现北美洲的前夕他绘制的地球仪,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关于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设想。
  [试题设计]
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 (A)
  A.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上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B.看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C.测量海拔
  D.读出地球的半径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一)
期末冲刺随身宝  
详见电子资源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步骤 过程与方法
导入 新课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 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设计意图】 以问题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地球的 形状   教师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图片,讲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古代人凭直觉认识地球——“天圆地方”;   (2)人们根据太阳、月球的形状推测——太阳和月球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4)地球卫星影像——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提问: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其他例子。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点拨: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等。   【设计意图】 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地球的 大小   你知道地球的大小吗   学生:用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 大小   教师:你会地球大小的相关计算吗   (1)人的步幅约0.75米,绕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步 若按照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走,需要走多长时间   (2)传说中的“土行孙”能够遁地飞逃,假设他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横穿地心,达到与出发地对应的地点,需要多长时间   (3)你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 用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地球赤道周长,给抽象数据赋予感彩,同时渗透跨学科思维。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点拨: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 4万千米 。
承转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地球呢
地球仪   学生: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教师:观察地球仪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并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教师: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自己来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泡沫球等材料,完成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简易地球仪。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知道地球仪的结构,通过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了解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教师 总结   本节课我们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引入非常好,贴近学生生活,形象生动,同时老师准备了地球仪,学生初学很好奇,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节课老师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其中。通过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习地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好地理作好了铺垫。
PPT教学案例  
  教学课件全新升级,见电子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