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同步课时作业一、单选题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下图是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C.土壤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2.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开发清洁能源③追求绿色GDP④禁止碳的排放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A.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 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C.大力植树造林 D.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量4.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俄罗斯粮食产量会提高 B.能源消耗总量减少C.有利于美国小麦区的农业生产 D.南极冰川融化,淡水资源增多位于我国晋陕蒙交界地带的S煤矿,地下水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采,已形成采空区。当地采空区环境治理和一系列资源利用问题,曾长期为其发展中的困扰。下图示意煤矿采空区,完成下题。5.S矿区煤炭生产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 )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B.沟壑纵横,地表崎岖C.气候较干,水源短缺 D.植被稀疏,风沙严重6.调查发现,S煤矿采空区水体含有来自地表的污染物,最可能来自( )A.采煤污水 B.煤层杂质 C.农田废水 D.生活污水7.S煤矿采空区利用方式,能直接促进矿区由碳源向碳汇转变的是( )A.抽水蓄能 B.压缩空气储能 C.水库储热储能 D.地下空间封存CO28.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30·60”目标。实现“碳中和”的可行“形式”是( )①开发清洁技术②缩小工业规模③参与植树造林④提高化石能源价格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是指在某时段内交通运输产生的CO2排放量与相应交通运输产值的比值。降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有利于推进交通领域的清洁低碳转型。下表为四省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单位:吨/万元)变化。完成下面小题。年份省市 2010年 2015年 2019年浙江 2.31 2.05 1.77北京 3.37 2.83 3.31云南 9.39 7.18 2.63黑龙江 2.48 3.52 4.089.关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与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浙江持续下降经济快速增长 B.北京增加最多交通需求量大C.云南降幅最大发展绿色交通 D.黑龙江不断上升水路货运大10.黑龙江降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可( )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②增加道路绿化,改善交通环境③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交通效率④大力发展旅游,加强铁路出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图示意碳达峰与碳中和。11.“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主要是应对( )A.热岛效应 B.阳伞效应 C.焚风效应 D.全球变暖12.实现“双碳”的关键措施是( )A.关停耗能产业 B.削减碳排放量 C.调整能源结构 D.控制人口数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北京市低碳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下图示意北京市碳中和路线。13.北京市A. 2025年前后能够实现碳达峰B. 2015年-2025年碳排放量波动下降C. 2022年碳排放量达到最低值D. 2020年-2035年碳排放量逐年降低14.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北京市可以采取A. 优化产业结构,停止高耗能产业发展B. 加强资源调配,缓解需求和消费矛盾C.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工业废气零排放D. 规范碳交易市场,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图示意我国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题。15.以下关于我国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 B.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D.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16.与贵州相比,2019年上海服务业碳强度较低,是因为上海( )①人口密度大②城镇化率高③科教水平高④创新能力强A.①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7.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①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②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③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④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材料分析题1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2018年9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曼谷谈判在泰国首都曼谷闭幕。此次会议是为2018年12月在波兰卡托维兹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做准备。中国积极参与此次谈判,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着重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并在一些关键议题上担任了协调人和发言人的角色,提出中国的意见和建议。简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可采取哪些有效可行的措施展现我国良好的大国形象。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元素,其容量与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多少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弱有关。多年冻土(包括连续多年冻土、非连续、零散、孤立多年冻土)是世界最大陆地有机碳库。河流有机碳输出是北极碳循环的重要组分,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作为西伯利亚地区的主要河流,受径流、冻融、气候等环境要素影响,将大量有机碳从陆地搬运至海洋,研究发现该地区河流有机碳输出量与径流量呈正相关。下图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位置及冻土分布图。(1)分析该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高的主要原因。(2)勒拿河与鄂毕河两河流域面积相当,但勒拿河输出的有机碳大于鄂毕河。阐释差异形成的原因。(3)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河流有机碳输出有一定影响。请说明小麦种植对鄂毕河有机碳输出的影响。(4)请你为增加该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图示的能源消费结构中,薪柴和秸秆比重较高,大量燃烧薪柴和秸秆,易造成大气污染,B正确。故选B。2.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传统经济模式是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因此,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低碳经济所倡导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经济,①②③正确。低碳经济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禁止碳的排放不符合客观实际,④错误。故选A。3.答案:D解析:酸雨产生的原因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量,D正确。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会影响经济发展,不是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A错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但不能防治酸雨,B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少可以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是防治酸雨的途径,C错误。故选D。4.答案:A解析: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粮食作物生产,而由于全球变暖,俄罗斯热量条件改善,粮食产量会有所提高,而与能源消耗无关,对于美国小麦区的农业生产可能由于干旱产生不利影响,南极冰川融化,淡水总量不会变化,故选A。5.答案:C解析:晋陕蒙交界地带,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制约煤炭等重化工业发展的最大自然障碍,降水季节分配、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状况等因素相对于水资源量的制约作用较小。6.答案:A解析:采空区的水体主要来自地下部分和地表水下渗,但其污染物最可能主要来自于地表人类活动,如煤矿区的主要生产废水。7.答案:D解析:煤矿采空区作为地下空间资源,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封存CO2则可以直接将煤炭工业释放的碳源收集储存,从而实现碳源向碳汇的转变。8.答案:14. B解析:9.答案:C解析:由表格和材料可以看出,浙江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是并不代表经济快速增长,A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黑龙江增加的最多,不是北京,B错误;云南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强度下降幅度最大,可能是因为发展绿色交通,C正确;黑龙江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上升,不是水路货运大而是铁路或公路,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10.答案:B解析:黑龙江降低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可以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提高相应交通运输产值两个角度入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公共交通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交通效率可以提高相应交通运输产值。因此,①③正确;而增加道路绿化,改善交通环境并不能减少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大力发展旅游,加强铁路出行会增加交通碳排放强度,②④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11.答案:D解析: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其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问题,“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而“碳中和”,是指自身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因此,“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主要是应对全球变暖问题,D正确。热岛效应是城市市区废热集中排放但又不易散热、导致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被称为阳伞效应;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的现象被称为焚风效应,ABC都和含碳气体没有关系,ABC错误。故选D。12.答案:C解析:目前大气中的碳物质,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故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化石燃料比重,是实现“双碳”的关键措施,C正确。关停耗能产业,会导致生产链断裂,不现实,A错误;削减碳排放量是实现“双碳”的目的,不是措施,B错误;控制人口数量,不是关键措施,D错误。故选C。13.答案:A解析: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2025年符合碳达峰,A正确;2015年-2025年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B错误;图示时段2050年前后碳排放量达到最低值,C错误;2020年-2035年碳排放量波动下降,D错误。14.答案:D解析:停止高耗能产业发展很难实现,且不符合社会发展,A错误;加强资源调配可以缓解供需矛盾,并没有实现减排的目的,B错误;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是零排放,C错误;规范碳交易市场,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可以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15.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2005-2019年浙江省服务业碳强度也是先升后降,2005-2012年上海增幅最大,C项不正确,2005—2019年河南省服务业碳强度先升后降。16.答案:D解析:人口密度大,集聚效应明显,能源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高,低碳技术先进;教育水平高,环保意识较强;城镇化率高,集约化生产生活的方式利于推动服务业人才、技术的集聚,创新资源共享,提升服务业运行效率,降低碳强度。17.答案:D解析: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的措施:①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可以更多吸收碳排放,是增加碳汇的措施而非减排;②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可以减少碳排放;③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是改变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而以金融等为主的服务业是不可能向郊区扩散的,即便部分服务如仓储式零售业向郊区扩散,只是对服务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有影响,对碳强度没有影响;④金融业的碳排放少,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可以降低碳强度。18.答案: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率;加大宣传,提升我国公民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等。解析:应从经济转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分析。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关停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资源利用方面应该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能源资源利用率;加大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提升我国公民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19.答案:(1)夏季温暖湿润,合成有机质多,生物残体返还土壤的有机质多;土壤含水量大,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慢;冻土广布,有机质不易向深层迁移;地形平坦,土壤有机质流失较少(或利于外来有机质沉积)。(2)勒拿河流域冻土覆盖率更高,冻土面积更大,储存的有机碳多;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勒拿河流域解冻的土壤面积更大,释放的土壤有机碳更多;受较多山地降水和冻土融水影响,勒拿河径流量更大,有机碳输送能力更强;勒拿河流域地形起伏较大,流失的土壤有机碳更多。(3)小麦种植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增加表土中的有机碳;上游地区农业开垦会破坏植被,加剧表土流失,进而使河流有机碳输出增加;引河流水灌溉,会消减径流,减少河流有机碳输出。(4)大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效应,保护冻土;提倡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土壤有机物分解与流失;适度退耕,恢复植被,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解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