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1教学设计+作业设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1.1教学设计+作业设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八上第一章《机械运动》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初中物理学科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分课时设计
课题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准确使用测量工具和正确记录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解析 1. 长度测量 定义与单位:首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定义,以及长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米(m)。此外,还需介绍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如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 测量工具:介绍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测距仪等,并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误差分析:讲解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以及如何减少误差的方法。 2. 时间测量 定义与单位:介绍时间的定义,以及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秒(s)。同时,介绍一些常用的时间单位,如小时(h)、分钟(min)等。 测量工具:介绍常见的时间测量工具,如秒表、计时器等,并教授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精确的时间测量。 误差分析:与长度测量类似,讨论时间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如何提高测量精度。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图表,向学生讲解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和误差分析。 2. 实验演示:在课堂上进行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过程。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实际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测量练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对测量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长度和时间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2.学习者分析 一、学生知识背景 1. 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基本概念,如米、厘米、分米、等。 2.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和时间有一定的感知,如身高、体重、时间管理等。 3.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长度和时间计算,如单位换算、速度计算等。 二、学生学习兴趣 1. 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具有浓厚兴趣,因为它们与生活紧密相连。 2. 学生喜欢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和时间测量的准确性,如使用尺子、计时器等。 三、学生认知水平 1. 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2. 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方面,容易混淆概念,如把米和厘米混淆,把分和秒混淆。 3.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如读数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的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课标分析: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如何规范地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能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算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学习目标:
4.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评价维度内容评价方法学科知识评价理解程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概念,如米、厘米、秒等基本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停表等)进行测量。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应用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长度、计算时间等。通过设计实际操作题目,要求学生现场演示测量过程,检验其应用能力。概念掌握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掌握误差和不确定度的概念,以及如何减少测量误差。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报告来评估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小组合作评价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分配任务,合作完成测量活动。观察小组合作过程,记录每个成员的贡献和互动情况。沟通能力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小组成员是否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小组自评和互评,了解团队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实验评价实验操作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工具,进行精确的测量。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评估其操作技能的准确性和熟练度。数据记录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完整、清晰,能够准确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估实验报告的结构、内容和写作质量。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长度的单位
知道什么是单位、物理量、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的由来。 小试牛刀可以使学生习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进率及单位的换算。
任务二:长度的测量
学生回忆生活中测量长度的一些工具。 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找出:零刻度线位置;量程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与老师合作进行,思考并回答有关知识。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探究: 通过直观展示和动手实践,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学会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任务三:时间的测量
回忆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进行交流讨论,可以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进行寻找测量时间的工具,发言。 观察机械停表,说出主要构造。 交流讨论,说出图中停表的量程和分度值。掌握机械停表的读数方法,并读出图中停表的示数。 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掌握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学会使用时间测量工具进行时间测量,同时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任务四:误差
交流讨论: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例概念理解并寻找解决方案。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基础性作业: (1)完成“学生资源”中的课后练习; (2)阅读教材第18页,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 二、拓展性作业: 教材第18页“练习与应用”第4题制作单摆并测周期。
8.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教学反思 1. 知识传授的清晰度: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讲解得尽可能清晰。然而,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方法仍然存在困惑。 2.实践环节的不足:在实践环节,虽然安排了学生进行测量实验,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和体会测量的精确性和重要性。 3. 课堂互动的不足:在课堂互动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提问的回答并不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二、改进措施 1. 优化知识传授方式: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通过更生动的实例和图示来讲解测量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动画或实物模型来展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技巧,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增加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测量技巧,我将增加实验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自操作,并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 3. 强化课堂互动:我将尝试采用更多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提问奖励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解答,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4. 课后辅导与反馈: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将在课后提供辅导和反馈。通过作业批改和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附作业设计
1.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  )
A. 18nm        B. 18mm C. 18cm D. 18dm
2. 误差产生的原因与(  )
A. 测量工具有关,但与测量的人无关
B. 被测物体有关
C. 测量的人有关,但与测量工具无关
D. 测量工具有关,也与测量的人有关
3. 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10.6cm=10.6cm×10mm=106mm B. 10.6cm=10.6×10=106mm
C. 10.6cm=10.6×0.01 cm=0.106m D. 10.6cm=10.6×0.01m=0.106m
4. 在测量学生用课桌高度时,在下列各种刻度尺中应该优先选择(  )
A. 3米长的厘米皮卷尺 B. 20厘米长的毫米直尺
C. 1米长的毫米钢卷尺 D. 10厘米长的0.1毫米的游标卡尺
5. 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 如图所示,该手表显示的时刻为上午 ,它的最小分度值为 。
7. 如图所示的刻度尺,其分度值为 mm,小红用该刻度尺对实际长度为70.0cm的课桌进行测量,所测得的数据约为66.7cm,经过分析,导致该测量结果错误的原因可能是 。改正错误后,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还要进行 。
8. 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后,小明和小华分别练习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小明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甲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① ;
② ;
③ 。
(2)小华同时用两把尺测量一个小物体的长度,如图乙所示。请你帮他读数,A尺的读数为 ,B尺的读数为 。比较结果,可以判断用 尺测量更精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