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国家机构有哪些》学生能够准确识别身边的国家机构,理解国家机构的判定依据和组织框架。掌握宪法作为确定国家机构的最高法律依据的重要意义,树立法治意识。了解国家机构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明确其在各自区域内行使职权的范围和方式。(一)教学重点认识身边的国家机构,掌握国家机构的判定依据和组织框架。(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机构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3课时课时一:(一)问题导入,引发思考教师播放一段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寻求国家机构帮助的视频,如办理身份证、处理交通事故等。提问学生:“视频中的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分别向哪些国家机构寻求了帮助?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机构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国家机构在保障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寻找身边的国家机构教师发放学习单一 “学校周边的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熟悉的单位,并圈画下来。提问学生:“这些单位中,哪些可能是国家机构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判断身边的单位是否为国家机构。学生进行判断并分类,将可能是国家机构的单位标注出来,并说明判断理由。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展示不同学生的判断结果,引发学生对国家机构判定标准的思考。(三)探究国家机构的判定依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学们的归类不统一呢?我们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判定国家机构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确定国家机构的判定标准。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请认真阅读学习单中相关宪法条例,尝试概括总结国家机构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判定国家机构的重要依据。” 发放宪法文本,让学生翻阅宪法第三章 “国家机构”,并尝试概括国家机构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宪法条例中对国家机构的规定,概括国家机构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宪法是确定国家机构的最高法律依据,国家机构的确定标准是 “以宪法为依据,具有宪法规定的职权”。(四)重新确定身边的国家机构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国家机构的判定标准,重新确定身边的单位哪些是国家机构,并阐述判断理由。学生进行判断并阐述理由,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判断国家机构。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判断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宪法标准来判断国家机构。(五)了解宪法对国家机关的规定教师提问学生:“宪法条例对哪些国家机关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呢?对应的职权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宪法对国家机关的规定。学生再次阅读宪法条例,完成学习单二的连线任务,将宪法中规定的国家机关与对应的职权连接起来。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宪法对国家机关职权的规定。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连线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宪法对国家机关职权的规定是国家机构运行的重要依据。(六)分析新闻材料,理解国家机构的变化教师发放新闻材料一:2018 年 3 月 23 日,在北京揭牌。新闻材料二:2018 年 3 月 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三章 “国家机构” 中增加一节,作为第七节 “监察委员会”;增加五条,分别作为第一百二十三条至第一百二十七条。提问学生:“这两个材料放在一起,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分析新闻材料,理解国家机构的变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新闻材料中体现的国家机构的变化和意义。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国家机构的设置是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宪法是国家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根本法律依据。(七)明确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教师提问学生:“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关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的区别和联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统称,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八)比较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北京市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区别。提问学生:“北京市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有什么不同?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区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和运行方式的不同。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时二:(一)回顾旧识,引出问题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机构的判定依据和组织框架,你还记得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国家机构的重要性和宪法作为确定国家机构的最高法律依据的意义。教师引出新的探究问题:“国家机关有很多,它们的职权分别是什么?这些国家机关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协作关系。(二)阅读宪法,初识职权内容教师发放学习任务:“请在宪法中找到以下国家机关,将其与对应的法定职权连起来。” 发放宪法文本,让学生阅读宪法,完成连线任务。学生阅读宪法原文,完成连线。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宪法对国家机关职权的规定。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连线结果,并说明理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不同的国家机关享有不同的职权,各司其职,亲密相连。(三)开展交流会,了解国家机关具体职权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机关进行研究,了解其职权。(推荐学习路径:阅读宪法、国家机关的官方网站等)在交流会上向大家进行介绍,让其他同学通过分享了解国家机关的职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选择一个国家机关,通过阅读宪法、查阅国家机关官方网站等方式,了解该国家机关的职权。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机关的职权。学生进行学习分享,展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内容。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通过新闻材料、代表大会会议内容展示其职权。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全国人民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教师补充分享监察委员会的职权内容。介绍监察委员会的职责和作用,强调监察委员会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监察。教师提问学生:“国家机构和国家机关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教师提问学生:“北京市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法院有什么不同?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区别。(四)课堂小结,强化认识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国家机关的职权、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区别。教师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国家机关的职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如何理解和支持国家机关的工作?” 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思考自己在生活中与国家机关的关系。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理解和支持国家机关的工作,积极参与国家事务。课时三:(一)观看视频,提出探究问题教师播放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视频片段,提问学生:“视频中呈现的是什么会议?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关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如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展示学生的问题,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二)问题探究中,了解国家机关的产生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要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出示我国人口总数,解读流程图,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民选出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教师展示选举证,提问学生:“认识图中的证件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了解选举证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选举证是公民行使选举权的重要凭证。教师播放视频《我是人大代表》,展示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探究问题二: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有什么关系?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百科:人民代表大会》,解读人民代表大会的含义。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内涵和基本信息。教师提出学习提示:“阅读宪法相关条文,完成‘国家机构组织框架图’,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发放宪法文本,让学生阅读宪法原文并完成框架图。教师播放十三届全国人大选举领导人视频片段,补充相关材料,展示国家领导人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的。探究问题三:人民代表大会上都会讨论和决定哪些事情?教师播放视频《总理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做工作报告》,补充材料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要议程”,展示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教师提出学习活动:“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和下面的流程框架,梳理出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一委两院’之前的关系。” 学生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进行小结: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对其负责。“一府一委两院”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充分表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三)解读形象,了解为人民服务内涵教师提问学生:“国家机关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就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落实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他们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形象特点。学生交流并认识到:有些工作岗位比较特殊,国家机关工作人民在履职时必须穿制服。教师提问学生:“有哪些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当穿制服?” 引导学生了解穿制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基于自己的了解分享身边日常生活中穿制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海关、法官及市场监督部门的工作人民等。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们的支持,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机关的产生以及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教师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如何参与国家事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思考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