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学生齐读:“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几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这节课,我们走进西汉历史,领略汉武帝的旷世奇才和帝王风采。
新课探究
一、政治方面-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1)【史料链接】
材料一 汉初,全国共有五十九郡,十个诸侯国共占有其中的四十二郡,在总量上超过中央直辖的郡,诸侯国拥有超过全国一半的土地;全国人口一千三百余万,诸侯王国即占了八百五十多万。诸侯国多地处宜耕宜商、矿藏丰富、可以渔盐立国的沿海地区。诸侯国社会经济的大幅度发展使其拥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难以调和。
材料二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三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译文:那时候(汉武帝即位不几年),法网宽疏而百姓富实,因而产生了利用财物作骄奢不法事的人,兼并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党,以威势武力横行于乡里。
(2)【问题探究】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西汉初期,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郡国拥有大权,实力膨胀,拥有大量的人口与辖郡,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2.措施
(1)【史料研读】
材料一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材料三 示意图
【问题探究一】根据材料一,思考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措施:实行“推恩”;
内容: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结果: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问题探究二】材料二反映出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提示: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的叛乱。
【问题探究三】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地方豪强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打破豪强原有的社会关系,削弱豪强势力: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问题探究四】上述一系列措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提示:使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经济方面-推动经济的发展
1.经济发展
(1)【史料链接】
(2)【综合归纳】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加快了播种速度,
使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经济政策
(1)【史料链接】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时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
材料三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几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古代货币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在下面用篆体铸出“五铢”二字。
材料四 昔桑弘羊(西汉政治家)……所谓理财,若盐铁,则取之山泽也,若酒酤、均输、舟车之算,则取之商贾逐利者也。盖山海天地之藏,而商贾坐笼不赀之利,稍夺之以助县官经费,而不致尽倚办于农田之租赋。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
(2)【综合归纳】汉武帝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
展的经济政策,如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等,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三、思想方面-尊崇儒术
1.【史料链接】
材料一 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吏和普通百姓无所遵从。
-董仲舒
材料二 凡是不在六艺范围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各种理论和学派,都应禁止传播和泛滥,不要让它们与(孔子学说)共同发展。邪恶、不正确的学说不存在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可以统一固定、法令制度就会清楚明确,人民也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董仲舒
2.【问题探究一】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社会思想方面存在着什么问题?答案提示:社会上诸子百家各种学说流行,思想不统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问题探究二】依据材料二,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四、文化方面 兴办太学
1.【史料链接】
材料一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专门讲授儒家经
典《诗》《书》《礼》《易》《春秋》。
材料二
2.【问题探究】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主要以什么为教材?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目的: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教材: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意义: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五、军事方面-北击匈奴
1.【史料链接】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是聚居中国北方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实行民兵制,成年男子均为甲骑,平时游牧狩猎,战时从事攻伐。其骑兵快速、轻捷。作战时“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其战法飘忽不定,聚散无常,善于奇袭和突袭。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杰出的军事家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军事力量强大,西汉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原地区经济残破,人口锐减,百姓贫困,国库空虚,军力衰弱。西汉以宗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为妻,赠送金、絮、缯、酒、米等物于匈奴;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贸易;汉与匈奴结为兄弟,以长城为界。历经惠帝刘盈、
高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至武帝刘彻初60余年,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和防御战略。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决然放弃和亲和防御战略,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六月,西汉以精兵30万,设伏于马邑附近山谷和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西部,欲诱匈奴单于南下而击之。伏兵被单于发现,未遂,但揭开了西汉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收复河南地区;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万人,设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四郡;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分两路出击,卫青击溃单于,霍去病追歼左贤王7万余人,封狼居胥。两军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
2.【综合归纳】汉武帝前期,西汉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建立了强大骑兵;选拔使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的骑兵将领;采取远程奔袭、各个击破的方针,先后取得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军事基础。西汉和匈奴的战争促进了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课堂小结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统治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实施“推恩”,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尊崇儒术”;经济上推行盐铁和酒的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等;军事上北击匈奴,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