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课题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教科书 书 名: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一年中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运用示意图,描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例,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 运用示意图,了解太阳视运动原理,简要绘制典型纬度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运用示意图,解释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运用示意图,解释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并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了解40°N二分二至日时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教学难点: 理解太阳视运动的原理,绘制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示当时的时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下列视频中呈现的为赤道式日晷图。 在北京制作赤道式日晷,晷面与底座的夹角需要多大?晷针指向哪个方位?为什么? [温故知新]描述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过程。 这一天A地何时日出?B地、C地呢? [新课学习] 探究活动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1认识昼弧和夜弧 1.2 认识夏至日当天全球昼夜长短状况 [学习任务1]读图并回答问题。 [学习任务2]描述北半球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学习任务3]昼长计算。 探究活动二: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认识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2.观察示意图,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探究活动三:了解太阳视运动 1.播放天球、太阳二分二至日视运动图绘制原理动画,请同学们了解其原理。 2.请同学们一起绘制40°N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探究活动四:四季交替和五带划分 请同学们观察图示,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说明即可。 [课堂小结] 1.回答开始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晷面与底座的夹角应与当地的纬度一致,所以北京的赤道式日晷的晷面与底座的夹角应是40°。晷针指向北极星的方位。如此才能保证晷针与地轴平行,从而使得晷针影子落在晷盘上比较均匀。 2.绘制本节课板书及知识网络图。 [课后作业]绘制赤道、北回归线、40°N、北极圈、北极点上二分二至日时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