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国际合作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国际合作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国际合作
教科书 书 名: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运用澜湄合作等图文资料,说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2.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展有限的原因。 3. 结合实例,说明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态度与行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表现。 教学难点: 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进展有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投影“我国西南和中南半岛”的区域图 (师)请大家看这张图,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的区域图。这是发源于我国,流经中南半岛的国际性河流——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人口稠密,种植水稻是当地主要的农业活动。由于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该流域常常出现旱涝灾害。 (生探究问题):1.分析湄公河流域在2016年初出现旱灾的主要自然原因。 投影“湄公河三角洲干裂的田地”的景观图 (师)2015年底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降水比常年减少;在2016年初,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遭受百年来最严重的旱灾:田地干裂,农作物缺水,干涸的三角洲比往常提早2个月出现海水入侵现象,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生探究问题):2.简述2016年初湄公河三角洲旱灾产生的危害表现。 投影“我国澜沧江上的景洪水库”的景观图 (师)应越南的请求,我国于2016年3月15日至4月10日从位于澜沧江的景洪水库向下游实施应急补水,帮助越南及湄公河流域其他国家缓解了旱情。该事件之所以能够迅速达成,是因为早在2015年中国和中南半岛五国就已正式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简称“澜湄合作”。投影图片“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官方标志。 投影“澜湄合作的新闻”的图片 (师)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区域的合作,老师在澜湄合作官网上搜集了许多有关资源和环境的新闻,现选取了其中的一篇新闻。请同学们阅读新闻材料,探究三个问题:1.合作的主体国;2.合作解决的问题;3.合作的方式。 (生活动)阅读新闻,完成探究问题。 (师)阅读完新闻,我们一起来分析新闻——“2021年水资源领域“澜湄周”活动在云南成功举办”。 合作主体国有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这是所有澜湄国家都参与的多边合作。 进一步探究材料,得到:在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动物救助站、移民村、旱情这些方面深入交流,主要解决的是水资源领域的能源、生态、灾害等多方面问题。 合作的方式有交流座谈、达成多边协议、 项目建设、 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 通过这则新闻,我们能看到,当今世界的两国或多国,针对资源、环境问题,常常会展开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师总结)澜沧江-湄公河这类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澜湄合作的案例,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的区域合作,解决着跨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有很多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需要全球共同行动来解决。由此可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师)国际合作可以如何实施呢? 投影“资源、环境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途径”的图片 (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签署公约及履约、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资金援助、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比如中国承建老挝的风电项目,在两国达成双边合作协议后,我国给予老挝项目建设,技术援助,肯定也有双方的人员交流。 在国际合作中,由于不同国家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责任不同,能力有差异。 因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需要本着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原则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这是国际合作遵循的原则。正如在澜湄合作中,我国作为世界大国,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投影“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要素”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图片 (师)当前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具有以下的特点—— 涵盖面广:资源和环境问题上至大气层,下至地球表面的水、生物、地形地貌,存在于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中; 意愿高:参与的国家多、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影响面宽、活动频繁: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联合国大会和各种国际会议的经常性议题。比如全球普遍关注的大气环境问题,就有着较多的国际合作会议,以及达成的诸多协议。 投影“有关大气问题国际合作举例”的表格 (师)我们来看这张表格,第一行的“平流层臭氧空洞”的问题,达成了《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协议,由于国际社会的关注度高、问题的复杂度低、解决问题的成本低,收益超过其成本等原因,合作进展良好,推进顺利。像“空气污染和空气质量”的问题,也有一定进展。可是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合作进展有限。 其中的《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而在2017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这一举动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球占比达15%以上。因此,美国理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上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生探究问题):3.分析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国际合作进展有限的原因。 (师)美国有着它的立场,别国有着各自的观点,现在进入小组活动环节,让我们一起来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要求如下: 1、谈判主题:①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的目标是什么,即应将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多少摄氏度以内? ②在确定全球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后,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在其中承担什么责任? 2、谈判要求:结合书本图4.15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各方立场,或自查材料,明确各方核心诉求和利益底线。 (生)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不同国家的角色,阐述各方立场。 投影“世界地理政区”的区域图 (生发言)分别代表冰岛和赞比亚。 (师)我们看到在谈判中,有的国家在积极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有的国家即将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灭顶之灾,需要国际的援助。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有着高度依赖煤炭的现状,从2013年开始,我国便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1/4,是美国的两倍还多。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的表现一直是积极。 投影“中国减碳目标”和“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对比”图片 (师)为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习总书记宣布我国的减排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么大的体量、这么多的降幅,我国实现的目标时间更紧、任务异常艰巨。从顶层设计,到之后我国出台了落实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在能源、产业、环保等方方面面进行技术创新,做出了披荆斩棘般的努力。 到2023年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见证我国的绿色发展。 播放“网易视频:中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视频 (生探究问题):4.对比某些国家不积极合作和中国的积极合作的表现。 (师总结)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行动和成果。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比如:拓展与国际组织合作,加强与发达国家务实合作,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取得进展。 在资源、环境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向持积极态度,已经从一个学习者、参与者、受益者的角色,逐步变成积极的分享者、推动者、贡献者。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句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话,指引当地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生态互融共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联合国环境署2016年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充分认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和成果。 报告中提到:中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实践者,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大胆实践和尝试,不仅有利于解决自身资源环境问题,更有利于推动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为推动全球治理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的呼声、方案和行动告诉全球: 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治理,生态危机的解决,必须且只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组织载体来解决。只有世界各国都积极变革、走向绿色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生探究问题):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源和环境领域国际合作有较多重要治国理政的做法,请举例说明。 (师)本课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