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二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授课学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 讨论□ 习题□ 复习□ 其他□
教学目标 1. 运用示意图并结合所学,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综合思维)。 2.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判断气候类型,从多角度分析气候成因并解释区域地理现象(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在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的基础下,简单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培养学生地理绘图的基本技能(地理实践力)。 4. 运用示意图并结合真实情景,利用原理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协调的相关问题(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及气候成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以动物大迁徙为导入,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并引起学生兴趣,进行思考。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到了10月,他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 1.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 2.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新课讲授1:单一气压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先从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入手,结合之前所学大气环流内容,学生可以完成表格,并推导出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 利用同种分析模式,进一步探究单一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有利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利用示意图,图文结合,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教学效果更佳。
【教师活动】 利用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复习回顾对流层的对流运动并总结: 1.气流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气候湿润; 2.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不易形成降水,气候干燥。 【学生活动】 看图回顾复习,补充笔记。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思考探究: 1.在所有的气压带中,哪几个气压带控制下,气候是湿润的呢? 2.在所有的气压带中,哪几个气压带控制下,气候是干燥的呢?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1.低气压控制—气流上升—成云致雨; 2.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晴朗干燥。 强调判断干湿,看气流在运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请学生填写气压带与降水关系的表格。 气压带运动方向 (上升、下沉)性质降水量多少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压带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所讲,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 从上表中进一步推导出由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特点。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并完成笔记。 【教师活动】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点,深入探究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 1.哪些风带在气流运动的过程中变湿润? 2.哪些风带在气流运动的过程中变干燥? 【学生活动】 同桌讨论,思考探究。 【教师活动】 总结归纳风带属性与来源地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海陆位置和纬度分布,强调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信风、极地东风: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由陆地吹向海洋→干燥; 2.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由海洋吹向陆地→湿润。 【学生活动】 思考探究,笔记整理。
归纳总结: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总结各个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水热特征,图文结合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教师活动】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总结归纳气压带和风带的水热特征,介绍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学生活动】 总结归纳,笔记整理。
案例探究1: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以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热带雨林为例,根据气候分布图与伊基托斯的气温降水图,学生可从图中得到信息,完成表格,进行归纳。 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各司其职,踊跃发言,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活动】 1.以赤道地区为例,讲解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为热带雨林气候。 2.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与伊基托斯的气温降水图。 请学生完成表格。 分布成因特征
【学生活动】 根据所给气候分布图与气温降水图,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 请学生展示表格答案。引导介绍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植被特点: 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土壤为砖红壤,风化壳很厚。 引导说明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小组讨论: 从地理位置、地形等的角度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的原因。 教师观察各小组的讨论,并提出建议。讨论完成后,请一小组发言。 【学生活动】 前后四人为一组,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组长发言。
案例探究2: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以盛行西风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根据气候分布图与伦敦的气温降水图,学生可从图中得到信息,完成表格,进行归纳。 同桌间进行讨论,学生可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分析问题的思路,两人间进行互补。
【教师活动】 1.以大陆西海岸为例,讲解温带海洋性气候。 纬度40°-60°的大陆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形成终年湿润的气候特点。 2.展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图与伦敦的气温降水图。 请学生完成表格。 分布成因特征
【学生活动】 根据所给气候分布图与气温降水图,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 请学生展示表格答案,并带领学生了解此气候下的植被特点: 温带落叶阔叶林,有明显的季相更替。 引导说明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教师活动】 以同桌为单位,分析如下问题: 西欧成为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最广的原因。 教师观察各小组的讨论,并提出建议。讨论完成后,请一小组发言。 【学生活动】 同桌为一组,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一人发言。
案例探究3(补充介绍):信风带与热带沙漠气候 以副热带高气压带或盛行西风控制下形成的热带沙漠气候为例,根据气候分布图与开罗的气温降水图,学生可从图中得到信息,完成表格,进行归纳。
【教师活动】 介绍热带沙漠气候,在纬度20°-30°的大陆内部、西岸,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气候特点。强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都呈现干热的水热特征,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进一步加剧气候的干燥炎热,进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学生活动】 笔记整理,归纳总结。
归纳小结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上述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特点,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可整理思路,跟上教师的节奏,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活动】 根据上述所填写的表格,教师进行归纳: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新课讲授2: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回归导入问题,学生可在该环节获得更多的资料。教师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学生在之前所学的基础上,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学习到热带草原气候的知识。
【教师活动】 1.回归导入问题: 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他们又要回迁? 2.教师给出更多资料信息: 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变化,草原上植被存在枯荣的季节性变化,5月中下旬,为当地的干旱季节,植被枯萎;而10月份为降水较多的湿润季节,植被茂密,导致大量食草性动物为寻求充足食物而发生季节性迁徙。 3.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 ①当大量食草动物离开塞伦盖蒂大草原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判断此地受何控制 ②推测塞伦盖蒂草原的气候成因,完成表格。 分布成因特征
【学生活动】 根据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 请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并完善学生的分析结论。
案例探究1:地中海气候 以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地中海气候为例,根据气候分布图与罗马的气温降水图,学生可从图中得到信息,完成表格,进行归纳。
【教师活动】 1.以大陆西岸为例,讲解地中海气候。 纬度30°-40°的大陆西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2.展示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图与罗马的气温降水图。 请学生填写表格。 分布成因特征
【教师活动】 请学生展示表格答案,并带领学生了解此气候下的植被特点: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 引导说明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归纳小结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上述为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特点,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可与单一控制下的气候进行结合与对比,整理思路。
根据上述所填写的表格,教师进行归纳: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归纳拓展: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根据课堂所学,学生已经认知到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因此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归纳总结,得到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图,有利于记忆与应用。
【教师活动】 1.教师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请学生认真读图。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完成下图的填写。 【学生活动】 仔细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跟随教师思路完成填写。
特殊案例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热带雨林气候 特殊案例分析,充分调动相关知识点,及时检验课堂所学,并可从真实案例分析,引导至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学习,课堂内容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逻辑链。
【教师活动】 教师在全球气候分布图中指出马达加斯加岛特殊的热带雨林雨,引导学生思考: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为什么会是热带雨林气候? 鼓励学生在图上画图分析。 【学生活动】 读图分析,画图思考,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回答,并说明马达加斯加岛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强调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受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归纳总结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给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由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形成分析思路。
【教师活动】 教师给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请学生思考各因素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同桌间进行讨论。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所给影响因素,进行思考,同桌间相互讨论。
新课讲授3:气候与自然景观 通过四幅自然景观图的展示,使学生从感官上感知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景观的不同,达到感性认知与课堂知识的结合。
【教师活动】 1.教师讲解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影响原理: 水热条件组合不同—气候类型不同—自然景观不同 2.教师展示四幅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任选一副自然景观图,小组讨论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产生结论。 【学生活动】 各小组任选一幅自然景观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 请四个小组进行发言,教师补充完善。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逻辑完整,知识框架清晰,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