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中国的能源安全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中国的能源安全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中国的能源安全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 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通过图文资料,描述我国石油开发利用的三个阶段,能运用供需平衡原理分析各阶段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2. 通过图文资料,理解我国煤炭资源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说出煤炭资源存在的运输安全风险和给环境带来的具体危害。 3. 通过图文资料,归纳未来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分析石油供需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2. 分析煤炭资源存在的运输安全风险和给环境带来的具体危害。
教学难点: 1. 能运用图文资料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首先展示教材上气包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到车顶上鼓鼓的大气包。并并告知学生气包里装的是作为燃料的煤气。让学生和已有的认知汽车以汽油为能源产生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汽车为什么要烧煤气呢?大气包与我国的能源安全有何关系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 环节二:知识铺垫:能源的概念、分类和能源安全 1、能源的概念 【教师活动】由导入环节,引出能源的概念,能源资源是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和物质运动。 2、能源的分类 【教师活动】列举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类型,并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上述能源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对照自己在学习任务单上课前学习任务中的分类结果,进行检查、更正。 【设计意图】能源的分类依据很多。鉴于教材上提到了化石能源,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生产消费带来环境问题,因此本节课主要从能源性质,是否为化石,是否清洁,这三方面来划分。 3、能源安全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能源的种类众多,那现代工业社会所需的绝大部分能量又是由哪些能源提供的呢? 学生预习教材后可知:是由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提供的。再按刚才的分类来看这三种主要能源,按性质来看,他们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可开采年限有限。并且煤炭和石油也属于非清洁能源,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从而引出这些化石能源的利用潜藏着能源安全威胁。再顺势提出何为能源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需要运用第1节资源供需关系与资源安全的概念,由于第1节为已学内容,故这里不再展开,直接引出当能源供给量小于需求量而造成的能源短缺超过某个限度,就会发生能源安全问题。 环节三: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1、供应短缺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通过视频了解20世纪上半叶我国石油供需情况。并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和刚才的视频思考:当时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原因。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完成学习任务单上任务一:思考20世纪上半叶,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原因。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们没有经历过石油资源短缺的年代,也不能切身体会石油短缺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故通过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当时的现象,感受石油生产供应不足所造成的供不应求的情形。同时视频中介绍了当时新中国实际石油年产量很低,新发现的油田储油量也很少。材料介绍了“海相生油理论”和“中国贫油论”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材料和视频得出:因为当时理论认识不足,在“海相生油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被认为是“贫油国”,而且我国实际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量也极低。 【教师总结】从供需关系来看,石油供给小于需求,威胁了我国的石油安全。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石油资源储量和产量不足主导的供应短缺阶段。 2、自给自足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教师活动】介绍我国地质学家突破传统理论束缚,1959年国庆前夕,我国终于在松辽盆地发现了第一个特大油田,大庆油田。继大庆油田之后,我国又相继发现了多个储量在亿吨以上的大油田,彻底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并给学生强调和之前的阶段相比,这是由于勘探和开发能力提高,增加了石油供给量,使得供给大于需求,从而保障了我国的石油安全。 3、进口依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教师活动】追问,随着大型油田的陆续开采,我国石油产量是否不断提高呢?出示我国石油产量统计图,得出近年来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并非持续增加。并通过中国地质勘探投入和石油探明储量变化统计图可以得出原因:我国地质勘探的投入尚不能满足需要,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有限,加之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战略储量减少,稳产难度加大。接着追问:这个时期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如何?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上任务二:读图,描述图示时期我国石油消费量和自给率的变化。学生可以得出我国石油消费量消费量由1亿多吨增加到5亿多吨,增加了4倍多。而我们的生产量只稳定在2亿吨左右。石油自给率持续降低,1993年自给率降到100%以下,这意味着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教师总结】虽然这个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的供应短缺阶段石油都是供不应求,但这主要是消费主导的石油进口依赖。 【教师活动】提问我国主要从哪些国家和地区进口石油?展示全球石油分布图,了解我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运输方式以海运为主。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上任务三: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画出从中东地区到我国你认为合适的石油海运进口路线。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海上石油运输路线与重要通道图,强调马六甲海峡对于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性,得出我国的石油安全非常依赖安全的长途运输。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上任务四:阅读世界三次石油危机的材料,据此分析过度依赖国际进口还可能对我国石油安全产生哪些影响?得出我国石油过度依赖国际进口也会衍生出经济安全和国际市场安全等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石油进口依赖阶段,这种石油供不应求的情形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这部分作为重点知识,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通过图表解读,让学生判断出我国的石油生产和消费现状,得出我国目前处于进口依赖阶段,对外依存度高达70%。让学生画出石油海运进口路线,可以调动学生区域地理的知识,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考虑到石油安全衍生出的经济安全和国际市场安全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不太好理解,故给出世界三次石油危机的材料,通过石油危机原因、表现和影响,认识衍生的这些安全问题。 环节四: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承转】我们了解到我国石油严重依赖进口,那我国的能源缺口是否很大呢?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化图,得出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的特点,但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给率可以达到这么高呢?要解决这个疑问,顺势出示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得出原来我国的能源自给率之所以能达到80%,与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关系。 【设计意图】此处将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中国能源供需特点”教材放在了最前面,本节课放在此处,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衔接比较自然。 环节五: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教师活动】了解到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接着给出数据介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较高。从数量上看,煤炭足以满足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那是否就不会对能源安全产生威胁了呢?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上任务五:思考:煤炭开发利用会衍生出哪些相关的能源安全风险。学生通过材料四至材料六,可以得出:虽然在数量上我国煤炭足够丰富,但供需空间的明显错位会衍生出运输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煤炭的供给。另外,煤炭生产和消费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这也会限制煤炭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煤炭的供需关系失衡,也会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 环节六: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措施 【承转】前面我们主要了解了石油和煤炭供需的安全风险及其衍生的各种安全风险,那我们应该如何降低风险,来保障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4-35页,根据教材上我国未来能源的消费特点,整理出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措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开源、节流、储存三个角度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离不开能源事业的支撑。今天的中国,从大西北一望无际的光伏电板,到大草原矗chu立的“大风车”,再到来往穿梭的新能源汽车……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呈现出蓬勃生机,能源领域的创新方兴未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可以从节约能源做起,和家人一起践行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方式,在学校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本领,将来为祖国的能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这部分要明确我国未来能源利用向低碳、清洁、高效方向转型,在这种趋势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践行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方式,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