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资源简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建立正确的物理量概念,理解测量的重要性。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探究过程,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认识到测量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前解析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测量,也是学习其他物理知识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和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准确的测量方法和单位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3.了解测量误差,学会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长度和时间单位的换算。
2.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五、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刻度尺、停表等测量工具。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的单位,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5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需要测量长度的场景,如建筑施工、服装设计、体育比赛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场景中,为什么都需要测量长度呢?测量长度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首先我们来认识长度的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长度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
1.认识长度的单位。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一米(m),以及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讲解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1mm=1000μm,1μm=1000nm。
2.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师拿出刻度尺,向学生介绍刻度尺的结构,包括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等。
讲解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讲解长度单位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实践操作(10分钟)
1.学生分组,使用刻度尺测量课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
2.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错误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刻度尺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还学会了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进行练习,熟练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
2.布置作业:测量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单位:米(m)
2.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选、放、看、读、记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视频导入和实际操作,学生对长度测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时,部分学生对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的单位,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
2.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3.了解测量误差,学会减小误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测量,谁能说一说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什么?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时间的测量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20分钟)
1.认识时间的单位。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秒(s),以及常用的时间单位小时(h)、分钟(min)。
讲解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h=60min, 1m∈60s。
2.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师拿出停表,向学生介绍停表的结构,包括表盘、指针、按钮等。
讲解使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启动:按下启动按钮,停表开始计时。
停止:再次按下启动按钮,停表停止计时。
读数:读取停表上的时间,小表盘表示分钟,大表盘表示秒。
3.了解测量误差。
教师讲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
分析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准确、测量方法不正确、测量者的主观因素等。
介绍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讲解时间单位和停表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误差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的方法和减小误差的技巧。
三、实践操作(10分钟)
1.学生分组,使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停表。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停表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学会了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还了解了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正确进行测量,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2.布置作业:测量自己做一次课间操所用的时间。
板书设计:
时间的测量
一、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单位:秒(s)
2.常用单位:h、min
二、停表的使用方法
启动、停止、读数
三、测量误差
概念、原因、减小方法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复习导入和实际操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时间测量的方法和减小误差的技巧。但在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时,部分学生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同时,在讲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原因时,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