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 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 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样式。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 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6.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 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7.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8.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1.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的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 光辉,引领人们向善、务实、求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阿长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 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 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同时,为契合新课标 当中提出的“情境化”、“学习任务群”等理念,所以本篇文章的教学,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 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欲扬先抑、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 性格中的纯真美。2.教学重点设置情境,勾画文中描写“阿长”及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概括典型事例,品析鲁 迅笔下内涵丰富的关键词句,认识阿长、了解阿长并能品析阿长的人物形象。3.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将写作时回忆和童年感受穿插的写作特点,体悟作者蕴含在文章中对阿长深沉的感情并将欲扬先抑、详略结合等写作方法运用于写作。【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了解了作者情况,生活背景,写作特色等。1.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能理清文章的行文特点。能通过讨论, 揣摩出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并理解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2.文中运用的欲扬先抑和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更好的体悟作者蕴含文中的深挚感情,在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教学目标】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文中出现的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掷 肚 脐 憎 恶 菩萨 土 匪 胸 脯 规 矩 辟 头 惊 骇 灸 疮 疤 哀 悼 淡 薄 掳 掠 惧 惮 惊 悚 霹 雳 粗 拙 搁 置 守 寡 竹 竿 诘 问 书 斋 渴 慕 震 悚 疏 懒 烦 琐 辫 子 ) 的 音 、 形 、 义 。2.设置情境,勾画文中描写“阿长”及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概括典型事例,品析 鲁迅笔下内涵丰富的关键词句,认识阿长、了解阿长并能品析阿长的人物形象,并了解欲扬先抑、详略结合等写作 方法。3.理解作者将写作时回忆和童年感受穿插的写作特点,体悟作者蕴含在文章中对阿长深沉的感情并将欲扬先抑、详略结合等写作方法运用于写作。【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任务单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 一 读文章,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2.二读文章,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制作“阿长”的资料卡片,说说阿长是一个怎 样的人。3. 三读文章,文章结尾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分析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二、学习活动【助读资料】(建议2分钟)※作者其人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 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关于阿长阿长,汉族人,186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大门,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是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2时的保姆。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就有提到。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 “庆太娘” 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 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 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活动一】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建议12分钟)默读方法指导:①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②眼到、心到(边读边思)、手到(边读边画重点词句)。活动策略: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班级交流1.默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生字词并及时查阅工具书,完成下面的题目。要求:①独立思考,完成填空;②组内交流,全班订正;③齐读字词。 字音:掷 zhì 肚脐qí 憎恶zēngwù 菩萨pú 土匪fěi 胸脯 pú 规矩 ju 辟头 pī惊骇hài 灸疮疤 jiǔ 哀悼dào 淡薄bó 掳掠lǔlüe 惧惮dàn 惊悚sǒng 霹 雳pīlì 粗拙zhuō字形:搁 守寡 竹 竿 诘 问 书 斋 渴慕 震悚 疏懒 烦琐 辫子□除以上字词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字词或句子 【活动二】初识“阿长”(建议10分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制作“阿长”的资料卡片。保姆阿长简历 姓名: 性别: 年龄: 特征: 家庭情况:浏览方法指导:①勾画描写画面的句子;②筛选关键词句信息。3活动策略:1.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制作“阿长”的资料卡片。说说课文围绕阿长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并分析阿 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①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②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③声音洪亮,语句通顺。 2.组内交流。要求:四人小组,其中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专注地倾听并进行补充和评价。 3.主持人选派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评价。【活动三】情感初探圈点评注喜欢的词句并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回忆儿时保姆阿长时,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建议17分钟) 朗读方法指导:①正确(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读不漏读);②流畅(语调正确,语气连贯,读准重音);③传神(能运用语音、表情和动作,读出春的特点以及揣摩到的情感。)活动策略:1.小组自由选择相关语句或者语段,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方法,有感情合作朗读。 2.主持人选派小组进行创读、演读比赛,其他组进行评价。三、课堂练习(建议5分钟) 1.根据拼音写汉字。憎 恶 ( ) 规 矩 ( ) 辟 ( ) 头 惊 骇 ( ) 灸 ( ) 疮 疤 淡 薄 ( ) 掳 ( )掠 惧 惮 ( ) 惊 悚 ( ) 渴 慕 ( ) 疏 懒 ( ) 霹 雳 ( ) 震 悚 ( ) 粗拙( )2. 思考: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感受和疑问:活动完成情况自评: 1.表 现 积 极 , 完 成 目 标 ( ) 2 . 表现积极,基本完成目标()3 . 表现 一 般,不能完成目标()4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构建动场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意思是:人没有瑕疵是不可以和 他交往的,因为他没有真气。而保姆阿长大概就是那个让鲁迅先生“又爱又恨、至真至诚”之人。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生字词顺利闯关,制作了“阿长”的资料卡片,也搜集了关于《山海经》的 资料,那我们一同走近最真实最贴近生活的阿长。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识阿长保姆阿长简历 姓名:阿长/长妈妈(什么姑娘、阿妈)【于是他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性别:女 年龄:不详 特征:外部特征是黄胖而矮、说话“切切察察”、灸疮疤、蓝布衫等 家庭情况: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大约是青年守寡的遗孀。在“姓名”一栏,学生会先筛选出“阿长、长妈妈、”四种称呼,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和判断:“什么姑 娘”不是名字,“阿妈”会产生歧义,学生最终确定阿长或者长妈妈。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阅读课 文第2段可知,与朝夕相处的鲁迅忘记了她的名字,周围的人懒得记她的名字就用之前女工的名字“阿长”称呼她。 因此,“阿长”或者“长妈妈”也不是她的真名。从“于是”和“也就”两个词语可以看出,她对别人的错误称呼 没有反对,而是默认。周围的人忽视她,她自己也安于这种被忽视的状态。阿长的性别不需要讨论。在文中没有体 现有关阿长的年龄的信息,因此只能写成“不详”。分析了“姓名”“性别”“年龄”三处内容之后,学生了解了阿 长卑微的身份:她是一个只知性别、不知姓名和年龄的被别人忽视的下层劳动妇女。阿长的外部特征是黄胖而矮、 说话“切切察察”、灸疮疤、蓝布衫等,这些特征虽散落在整篇文章中,但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筛选出来。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阿长”是我的保姆,不知道姓什么,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名字的来历很随意。社会地位卑 微,是一个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不被重视的劳动妇女。【设计意图】:人物资料卡的设计直接指向阿长的大致形象与外在特征,可避免学生凭空想象,让他们始终处 在一个与文本沟通的情境中洞悉当时她的身份与地位。同时,该情境任务又指向筛选信息能力的培养,如写明 性别和年龄指向筛选单一信息的能力,写明姓名和特征指向筛选多条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鲜明,适合不同阅 读能力水平的学生。【活动二】七嘴八舌评阿长51892年,鲁迅先生的四弟周椿寿出生,周作人评其“生而灵警,见生人不啼”,一家人喜悦非常的同时想 为幼子找个好保姆,但对是否继续雇用已聘用多年的阿长当保姆拿不定主意。那你会给周家一家怎样的建议呢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要求:学生按照同意、不同意分为两大阵营展开辩论,阵营内分组分别标画并概括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同时根据事件中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在课文空白处做好批注,阐述自己的理由并完成辩论提纲。先让学生各自独 立完成理由的说明,然后按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理由 观点长妈妈“事迹” 长妈妈特点 小鲁迅情感态度【预设】理由 观点长妈妈的“事迹” 长妈妈的特点 小鲁迅的态度 不同意1.常喜欢切切察察(3) 多嘴饶舌 实在不大佩服(3)2.限制我的行动(3) 多管闲事 实在不大佩服(3)3.睡觉时摆“大”字(3-5) 睡相粗鲁 无法可想(5)4.懂得许多规矩和礼节(6-12) 福橘、新年 矩繁琐 不耐烦(6)5.讲长毛故事(13-17) 愚昧庸俗 空前的敬意(13)6.谋害隐鼠(18) 残忍欺骗 敬意完全消失(18)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品析精妙词句,并加以朗读指导。预设: 【反方】不建议让阿长当保姆的学生:1.演读本部分,模仿阿长神神秘秘的神态,体会鲁迅先生精妙的用词和刻画:“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两笔描摹,“低 声絮说”、“上下摇动”等传神的动作描写,就抓住了阿长的神韵,让一个爱嚼舌根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2.文中两次提到阿长占床,引导学生齐读,教师相机追问:作者写了阿长两次在床上摆“大”字,“在床中间 摆成一个‘大’字”和“满床摆着一个‘大’字”,经母亲提醒后由“床中间”到“满床”这一细节刻画,以及一6条胳膊“搁”在我颈子上等动词的运用,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到幼时的鲁迅对阿长的厌恶。 【正方】建议阿长当保姆的学生:则会进行一一反驳。阿长谋死隐鼠不是有意而为,而是被隐鼠骇到,下意识而为,情有可原;鲁迅认为家里出 现的风波与阿长说话“切切察察”有关,这只是他的疑心,并不能证明确与阿长有关;虽然阿长占床的行为粗俗, 但这是她大大咧咧、率真性格的体现;阿长除夕时强烈要求鲁迅说吉利话,吃福橘,目的是为了让鲁迅一年的生活 顺顺溜溜,这说明她很善良;至于那些烦琐的道理,甚至她所讲的长毛的故事,无不体现了她愚昧背后的“单纯”……还会预设到更多的同学会聚焦文章的19-26段阿长给鲁迅买来了《山海经》的部分,此处教师追问,正反方在 文中找到的理由哪一方更为充分着墨更多呢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在详略安排上的妙处,体现了阿长对鲁迅最真挚单 纯的爱。理由 观点长妈妈的“事迹” 长妈妈的特点 小鲁迅的态度 不同意1.常喜欢切切察察(3) 略 多嘴饶舌 实在不大佩服(3)2.限制我的行动(3) 略 多管闲事 实在不大佩服(3)睡相粗鲁 无法可想(5)3.睡觉时摆“大”字(3-5) 详4.懂得许多规矩和礼节(6-12) 详 规矩繁琐 不耐烦(6)5.讲长毛故事(13-17) 详 愚昧庸俗 空前的敬意(13)6.谋害隐鼠(18) 略 残忍欺骗 敬意完全消失(18)7.为我买《山海经》(19-26) 详 淳朴善良 新的敬意(19) 同意【设计意图】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提纲可知,本环节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个有血有肉、丰满多面的阿长, 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在选取详略得当的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而通过提纲可知,小鲁迅对阿长的态度 是正方双方判断阿长是否适合当保姆的重要依据,那是什么让小鲁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呢 让我们还原场景,一探 究竟。【活动三】还原场景,随书识人快速浏览课文19—29段,标画出描写“小鲁迅”和阿长买来山海经时的语言、神态描写,小组内选择两位代 表进行演读,演读中融入对阿长购书之难的想象,还原当时场景。教师给予朗读的指导,例如: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声音是高亢的,感情是浓烈的,真个是快人快语!哦,你读出了阿长的迫不及待;你呢 你读出了阿长的兴奋 与激动;你还读出了阿长对我的仁爱与关心。那我如果将这句话做一下改动,大家看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改句:我给你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语气不够高亢,感情不够浓烈)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虽不懂虽困难重重但依然买来了)引导学生体会留白之7笔,发挥想象阿长购书之难(不识字、不确定书名、不富裕、没时间)结合“小鲁迅”的神态表演,引导学生能够抓住震悚、霹雳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阿长买《山海经》会 造成作者这样的情绪波动,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屏显呈现资料《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选段,小组讨论后谈谈想法)此处教师进行追问:通过提纲可知,小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变化是正反双方判断阿长是否适合当保姆的重 要依据,那中年的鲁迅对为自己买来山海经的阿长会抱有什么态度呢 1929年他的儿子海婴出生,如果他需要为自己的儿子海婴找寻一个保姆,他还会接受阿长吗 作者在46岁时,在阿长已经去世三十年之后,写下本文由衷地为阿长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愧疾,也有更多的同情、美好的祝愿资料连接:鲁迅儿时能读的书 选段一: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 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 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 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选自《二十四孝图》选段二: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 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 “生于太荒”呵! ……--选自《五猖会》选段三:《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 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 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 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 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8明确:鲁迅儿时能读的都是些文字艰涩难懂,具有封建教化意义的书籍,这类书籍不符合孩童天性。《山海经》 生动有趣,富有想象,符合孩童天性。所以鲁迅对《山海经》十分“渴慕”。资料连接:成人们对童年鲁迅读书的态度 选段— :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掌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 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 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而且要背出来。 --选自《五猖会》 选段二: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 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段三: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 答我。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明确:父亲、寿镜吾老先生只会让我读封建教育要求的书籍,至于读此之外的书,或许不在允许的范围内。至 于远房叔祖,他虽然爱自然,亲近孩童,小鲁迅或许能从他那里得到这本“念念不忘”的书,但远房叔祖是很“疏 懒”的,从他那里得到《山海经》看来也是不可能的。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震悚起来了,为什么阿长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保姆。 对“我”来说,《山海经》就不止是一本书,而是另一个世界,另外一种生活,是他的自我生俞渴望突破《味书屋 的教育的策缚,寻找一个新的天地的希望所在。问题是,有谁会关心‘我’内心真正的渴求,有谁能满足9‘我’生命成长的需要欲求 ——‘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在这样的绝望中,阿长挺身而出了!”一 个没有文化 的,长相矮胖,举止粗俗的女人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篇散文中,鲁迅没有美化阿长,而是将她如实的呈现在我们 面前。但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对“我”毫无保留地爱着,朴实地爱着,彻底地爱着。所以成年后的作者更多的是 怀着感激、怀念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章。男女生分角色朗读22——27段,再次体会阿长的淳朴善良与仁厚慈爱。她也永远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保姆。 齐读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理由 观点长妈妈的“事迹” 长妈妈的特点 小鲁迅的态度 不同意1.常喜欢切切察察(3) 略 多嘴饶舌 实在不大佩服(3)2.限制我的行动(3) 略 多管闲事 实在不大佩服(3)详 睡相粗鲁 无法可想(5)3.睡觉时摆“大”字(3-5)不耐烦(6)4.懂得许多规矩和礼节(6-12) 详 规矩繁琐5.讲长毛故事(13-17) 详 愚味庸俗 空前的敬意(13)6.谋害隐鼠(18) 各 残忍欺骗 敬意完全消失(18)7.为我买《山海经》(19-26) 详 淳朴善良 新的敬意(19) 同意或年:感激、怀不念。愧皮教师总结:结合辩论提纲中的情感态度变化和上文的分析,这种想要表达感激、怀念、愧疚情感前,先写一段 厌恶、不理解情绪的手法叫先抑后扬。也就完成了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现出阿长的性格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 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阿长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闪光。【设计意图】本活动最大程度的把空间交给学生,为了达成了教学目标2,即通过创设情境及任务群、概括典型事 例,品析鲁迅笔下内涵丰富的关键词句,认识阿长、了解阿长并能品析阿长的人物形象,体悟作者蕴含在文章中对 阿长深沉的感情,并了解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三、当堂检测1.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 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审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2.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1) 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 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 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10给你买来了!”( )3.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 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请你根据已 给出的文章标题,仿照示例,写一句话。示例:一座荒园,尽显童真与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 。(《阿长与<山海经>》)四、布置作业A层:写作《定格在记忆中的身影》选取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的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手法,不少于600字,力争 写出人物特点,饱含感情。B 层:写作《定格在记忆中的身影》选取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的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手法,不少于500字,力争 写出人物特点,饱含感情。第三课时一、构建动场上节课,我们走进“阿长”,走进“山海经”,初步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教师提示:这种想要表达 感激、怀念、愧疚情感前,先写一段“黑历史”的手法叫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目的是扬。抑,是压抑、按下;扬,是抬起、振发。抑下是为了扬得更高。先抑,可以从反面造成 一种反差高度,再扬起,文势昂扬而有波澜,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扬”更有说服力。开篇我们曾说“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疵”和“抑”乃至“审丑”已经成为文学创作中经 久不衰的话题。那欲扬先抑的“抑”只是一味的贬低与嘲讽吗 而扬又只是一味的夸赞吗 欲扬先抑的手法在 运用上有何锦囊妙计呢 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一】探本溯源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引发作者情感变化的事件,并着重标画出文中直接表达“我”对阿长“扬”和“抑”情感的词 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11“我”的状;夏天 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 “大”字□教师追问:“但到憎恶他的时候,例如知道谋死了我那隐鼠的时候”——为什么鲁迅要用到“憎恶、谋死” 这样的词 明确:锦囊一:在表达对事或物的情感态度上,既要抑扬有度,又要学会斟酌字句来传情达意,例如大词小用,夸张 手法。同时这里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空前的敬意”、“伟大的神力”的使用的妙处。例如: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结合文章内容看,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1: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 乎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预设2: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地《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 大的神力”虽带有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强烈、最真诚的赞美。有时夸张鲜活的用词,会让情感表达更为丰富生动有趣。口文中的阿长是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立体丰满的人物,教师呈现学生习作片段,为何有些同学已经使用了欲扬先 抑的手法,为何所刻画的人物却十分的单薄呢 (或者以伟大的神力导入,为何同样的词表达不同的情感呢 )锦囊二:在抑扬的使用上回忆性文体要考虑叙述的视角,写作时的回忆与儿时童年的回忆彼此交错转换,角度 更多元,感受更丰富。让学生理解文章并不是简单的情感“抑”和“扬”,还要从“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 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写作亦是如此,可以尝试多种叙述视角。3.【屏显】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儿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 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锦囊三:引导学生观察出示的段落的位置和布局,思考在衔接或引出抑和扬的部分要多使用过渡句段,使转换 更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不要生硬。【活动二】学以致用修改佳作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定格在记忆中的身影》。 要求:1.小组四人轮换阅读每人的文章,分别找出文章中“抑”和“扬”的相关段落; 2.结合评价量表,找出每篇文章的优缺点;123.组长负责统计,组内文章的优点及共同存在的问题,准备交流。评价量表:类型项目 优秀(10分) 良好(8分) 及格(6分) 不及格(<6分)内容 事例典型, 内容丰富, 抑扬有度, 详略得当 事例典型, 内容丰富, 有抑有扬, 详略得当 事例典型, 内容丰富, 有抑有扬, 有详有略 有事例,但是 没有运用“欲 扬先抑”的写 法1234全班共研,师生交流。明确升格的目标与方向。【活动三】精雕细镂通过全班交流与共研,明确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修改升格的方向,升格自己作文。【设计意图】重点突破目标3,理解作者将写作时回忆和童年感受穿插的写作特点,品析鲁迅笔下内涵丰富的关键 词句,体悟作者蕴含在文章中对阿长深沉的感情并将欲扬先抑、详略结合等写作方法运用于写作。三 、综合建模这是一个愚昧却又温暖的阿长,一个粗俗却又细心的阿长,一 个琐碎却率真的阿长,一个令我厌烦却也觉得可 爱的阿长,一个大大咧咧却朴素热情的阿长……岁月给予我们的,都在岁月里发酵酝酿,当我们端起回忆的酒杯时, 就像新我和旧我在对饮。阿长这样一个小人物,于别人很小,于我却很大——阿长,是鲁迅生命中的故人,非母似 母长妈妈!一篇《阿长与<山海经>》,不仅让我们更认识阿长,也学会了表达爱的写作手法之一——欲扬先抑。四 、布置作业:A层:升格《定格在记忆中的身影》,运用“欲扬先抑”,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B 层:升格《定格在记忆中的身影》,运用“欲扬先抑”,完成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板书设计】13阿长与山海14迷(扬)粗俗取怀不念子孙 同情略实慈 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