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台阶》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小说,作者李森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 位父亲为了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辛勤劳作的一生。小说以台阶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 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父亲造台阶过程的描写,反映了 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对农村发展 的关注。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把握小说的三要 素。但是,他们对于小说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此外, 学生对于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文本细读和背景介绍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 解小说的主题。三、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运用:通过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父亲的形象和台阶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 维能力。3.审美鉴赏:感受小说中蕴含的情感,体会父亲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4.文化传承:了解农村的发展变迁,感受农民的艰辛和坚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理解父亲的人物形象。(2)品味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3)理解台阶的含义,感受父亲对台阶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2)分析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思考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五、教学方法1.诵读品味法: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小说中的语言,感受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六、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资料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预习任务: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相关信息。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歌曲MV, 营造情感氛围。(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心目中,父亲是怎样的形象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父亲的小说《台阶》,看看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 个人。2.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李森祥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2)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 3.背景介绍(1)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现状。(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标画表现故事情节进展的词句。(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3)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明确小说分为四层:父亲想造更高的新台阶;父 亲为造新台阶做准备;建造新台阶;台阶造好后。5.文本细读(1)分析父亲想造台阶的原因。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父亲觉得台阶低的语句,如“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家乡地 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等。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如三级台阶、青石板的粗糙、父亲洗脚等,分析这些细节体现出父 亲地位低的原因。(2)对比低台阶和高台阶上父亲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分别找出低台阶上和高台阶上父亲的形体外貌、磕烟灰的动作、坐在台阶上的感觉 等方面的描写。分析这些描写所体现出的父亲的变化,如身体的衰老、心态的改变等。(3)探讨新台阶建成后父亲的感受。找出文中描写新台阶建成后父亲表现的细节,如“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着他,就尽 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不习惯被别人关注着。父亲只 是尴尬地笑”等。分析父亲不习惯的原因,理解“驼惯了”的含义,体会父亲内心的复杂情感。(4)赏析重点段落。品读第29段,理解“若有所失”的含义,思考父亲造好了台阶后失去了什么,如劳作的乐 趣、奋斗的目标、身强力壮的年华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亲的失落感产生的原因,如台阶建成后并未得到想要的尊重与地位、 与过去的生活方式疏远、辛苦劳碌后闲下来的不知所措等。6.主题探究(1)引导学生用“台阶是父亲的 ”和“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 ”的句式来 概括台阶与父亲的关系。学生可能会回答:台阶是父亲的理想、自尊、心灵沉重负担、催老剂等;为了台阶,父亲 付出了金钱、劳动、时间、期待等。(2)深入探讨台阶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九级台阶”对于父亲的意义,它是父亲人生的杰作,是对父亲半生辛苦的肯 定和奖励,也是父亲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朗读文末部分,思考“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的含义,体会其中渗透的情感,如对父 亲身体衰老的感慨、对父亲实现理想后的茫然和无助的同情、对父亲优秀品质的敬仰和赞叹、 对父亲一生辛苦的感恩等。7.形象分析(1)总结父亲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对父亲的描写,概括父亲的形象,如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老实厚道、 低眉顺眼、含辛茹苦、俭朴谦卑、沉默寡言、不怕千辛万苦、在坚韧不拔的奋斗中老去等。(2)探讨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形象代表了什么,如觉醒的农民、中华民族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草根阶层等。 8.情感体悟(1)分析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小说中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如敬仰和赞叹、同情、对改变农村面貌的希望 等。(2)小组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展示材料一和材料二,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否仅仅是写自己的父亲。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父亲代表了广大农民,是天下所有父亲的缩影,作者借助台阶呼唤希 望农民能够走向富裕、自尊和新的生活。9.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小说的情节、父亲的形象、台阶的含义等。(2)强调父亲的优秀品质和小说的主题,鼓励学生学习父亲的精神,关注农村发展。 10.作业布置(1)任选角度,赏析诗歌《父亲》,200字以上。(2)阅读李森祥的其他作品,如《小学老师》《塌鼻大娘》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八、板书设计台阶李森祥台阶低:地位低造台阶:理想、自尊、付出 台阶高:失落、衰老父亲形象: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谦卑 主题:对父亲的赞美、对农村的关注九、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 点和感受。2.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背景和内容。3.对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深层含义,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 力。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十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小说的内容和主 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父亲的形象和台阶的含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关注还不够,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在 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需要更加合理,确保各项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