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教学步骤:一、解题:“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君”是对别人的尊称。二、梳理行文思路:1、请学生谈自己怎么写纪念类的文章;2、明确指出本文的行文思路:紧扣“纪念”,展开全文。第一部分:我要纪念 (第1、2节)第二部分:怎么纪念(第3、4、5节)第三部分:为什么纪念(第6、7节)(1)请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 “我”想纪念,“我”要纪念刘和珍的三句话。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请学生指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怎么纪念刘和珍的。明确: ①回忆音容笑貌,追溯交往过程 ②记述刘和珍的遇难经过 (老师点拨:这个遇难的场景实际上用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驳斥走狗文人的流言)(3)请学生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说出作者为什么纪念刘和珍。明确: ①总结请愿教训②评述烈士死难的意义三、梳理情感线索:点明:作者的行文思路也正是作者的情感脉络。悲痛 → 愤怒 →理性思考 (感性 → 理性)四、朗读文句:1、请学生在第1-5节中找出表现作者悲痛、愤怒的语句;2、请学生朗读其中的一段话,教师点拨朗读时所带的情感和情绪;3、教师范读。五、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研读第6、7节,学生分组讨论: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明确:(1)使用了比喻,“大量的木材”喻指人类做出巨大的牺牲,付出巨大的代价;“一小块煤”比喻社会前进的一小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阐明人类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让社会前进一小步。(2)指出徒手请愿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做的是无谓的牺牲,因此,总结教训要改进斗争方式。教师点拨:抓修辞,转折连词。2、“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如何理解 明确:高度评价了她们临危不惧、相互救助的品质和从容勇毅的精神,肯定了烈士死难对将来的意义。教师点拨:抓修饰限定成分。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怎么理解?明确:(1)一般的民众,会从她们临危不惧、从容勇毅的精神中,看到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2)真正的革命者,将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行。教师点拨:抓叙述主体、标点、虚词。六、总结全文主旨:本文通过揭露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深切地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表达作者的悲痛之情和深深敬意。颂扬她们从容勇毅的精神,唤醒民众,激励后来者奋然前行,并劝告人们要改进斗争方式。七、总结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革命性:鲁迅先生是为指引革命青年而纪念,为唤醒麻木民众而纪念,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纪念。归根结底是为社会而纪念,为将来而纪念。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八、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本课的内容,补写出下联。上联:刘和珍欣然请愿喋血府门前下联:示例:周树人理性纪念指路乱世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