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名称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根据《课程标准》中“我们的家园”主题编写的,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认识祖国壮丽山河,了解灿烂辉煌的个民族文化,从而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包含了大量地理知识,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地理知识要为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服务,突出德育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各种图表,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我国国土的辽阔,引发对国土幅员辽阔的自豪感,同时拓展“界碑”和边防战士的等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事物与现象,发现地区的差异性。 《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目标是通过了解民族与民族关系,民族共同交融发展的足迹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和归属感,作为五年级学生,具备了自我搜集整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身边民族现状的课前调查,结合各种图表感知民族的分布特点,同时,以四人小组探究的方式,学习资料包的内容,分享交流收获,以故事作为学生情感激发的媒介,感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从而激发民族的情感,学会相互尊重。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用多种方式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和地形的多样,认识祖国的壮丽山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本课的重点) 2.感受祖国的美丽,产生民族自豪感,理解自然环境差异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感受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本课的难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本单元由《我们神圣的国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组成,内容上从祖国大好河山延伸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前一课内容包括了“辽阔的国土”“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三个话题,从知道我国幅员辽阔,懂得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明确台湾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感受山河之美,再到认识祖国区域特征,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三个话题分别为一个课时。《中国民族一家亲》包括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三个板块,总体思路为:了解民族构成及分布特点——理解民族关系——正确维护民族关系。第二个板块和第三个板块分别从认知和行动两个层面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所以我将前两个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三个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中华民族一家亲1.教学内容分析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这一课是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的基础上,从祖国大好河山延伸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我们的国家”这一主题第2条“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编写的,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三个板块,总体思路为:了解民族构成及分布特点——理解民族关系——正确维护民族关系。第一板块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明确民族关系,二三板块分别从认知和行动两个层面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和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的意义,进一步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收集、理解资料的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他们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3.目标确定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并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2.通过宪法及生活实例的学习,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讲好民族故事,从而感受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平等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激发学生的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课前谈话 出示身份证,指向“民族”一栏 师: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吗? 师:关于民族,你知道些什么? 师小结:怪不得歌词里唱“56个星座,56支花”,原来就是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呢!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自己的民族归属。 学生聊已有的民族知识。环节一:一、课前调查,认识少数民族教师活动 1.师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贴课题)课前请同学们去调查了自己学校或者社区里的少数民族人员的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自己的调查结果。 2.出示全国的少数民族结构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相比较汉族的人口,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课前调查的结果 预设:少数民族人数很少。 生交流发现 预设:相比人口众多的汉族,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结果,了解学校或社区少数民族人员的情况,继而出示全国民族结构图,从而直观认识“少数民族”以及人数少的特点。此环节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与直观的数据图表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及人口特点,直观形象,多维感知。 环节二:板块二:同桌互学,发现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教师活动 活动一 看一看,发现少数民族“大散居”的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新华字典》的附页《我国少数民族简表》 师:看看我们手中的新华字典附页中有一张关于少数民族的简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哪些地方? 出示《少数民族分布图》 师:我们来看看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民族居住地,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从《我国少数民族简表》和《少数民族分布图》的观察中,我们都发现了,少数民族居住在祖国的角角落落,分布很广,具有大散居的特点。 活动二 圈一圈,发现少数民族“小聚居”的特点 出示《少数民族分布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你能在《少数民族分布图》中圈画出他们吗?看看这些地方的人口分布,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是啊,这些地方都是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也就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另一个特点:小聚居) 出示宪法30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 师: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国家尊重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来保障他们的生活。 出示景宁畲族自治县 师:在我们浙江也有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那里居住着我们畲族的人民。 活动三 数一数,发现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特点 1.出示《我国少数民族简表》, 师:再次观察字典《我国少数民族简表》,你发现简表中哪些地区少数民族居住频率最高,数一数分别出现了几次? 师引导并出示云南的少数民族分布图 师小结:像云南这样,多个少数民族一起居住在一个地区的,被称作“小聚居”,这也是他们居住的一个特点。 2.师出示书p55的少数民族分布变化图表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居住的情况也在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书本55页上有这样一张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化的图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是啊!现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交错着居住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各民族人口汇聚在一起,相互融合,成为了一个大家庭。板贴:相互融合学生活动 学生看《新华字典》的附页 交流观察发现 预设: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很多,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方。 生交流发现 预设:和《新华字典》的附页里呈现的一样,少数民族分布在我国的东南西北都有。 学生圈画《少数民族分布图》中的5个自治区。 学生谈发现 预设:这些自治区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 学生阅读宪法条文 学生观察字典,找到少数民族居住地出现频率高的地区,数一数 学生交流 预设:云南,广西…… 学生交流发现 预设: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入各省级行政区与汉族人民一起居住的越来越多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看一看、圈一圈、数一数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新华字典》作为学习工具来发现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同时,充分发挥地图、图表等材料在小学中高段《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题材教学中的直观效应,从而认识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分布特点,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环节三:小组探究,感受民族团结共同发展教师活动 1.谈话找一找,感知生活中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足迹 师指《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图》 师:少数民族人口频繁流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师:你买过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的食品或者物品吗? 播放视频(我们身边的各种少数民族物件)。 师:其实不仅是食品,工艺品等少数民族的物件在我们的身边已经很常见了。 师小结:看来我们身边,少数民族产品真不少,渐渐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 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师:其实,不仅在食品,工艺品等方面,少数民族和我们汉族人民在其他地方也存在团结融合,让我们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出示合作任务:四人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包,结合资料小组讨论:各民族的团结共同发展还体现在哪里? 师引导: 茶马古道 师引导提问:资料中反映文化交融的事例是什么? 师:除了凤尾竹,还有很多民族的文化彼此相融,我们来做个真假大考验,看看你了解多少?(出示判断真假的游戏) 师小结(播放课件):在长期实践和不断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共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彝海结盟 师补充故事后续 师:这面红旗背后,你看到的是什么? 师小结:是彝族人民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正是这份爱国之心,在中国抗战的漫漫长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中国的成立中有少数民族人民的巨大贡献。 西部大开发 师追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民族团结大融合? 出示西部大开发的城市 生交流师小结:西部大开发的绝大部分城市中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我们东部地区的人民一直在努力,这一个个的数据中,便是是汉族人民心系少数民族,共荣发展的足迹。 守边英雄 师:拉齐尼一家在天气恶劣的雪山边巡边,一巡就是70多年,这是新疆人民用朴实的行动在保家卫国,拉齐尼牺牲了,但是,他的儿子采访时这样说道——(播放视频) 师:听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师小结: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发现从古至今,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就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活动 生交流回答 预设:人口频繁流动带来了物资的交流,生活方便,物产多样 生交流身边的少数民族物品。 四人小组阅读资源包,交流学习发现及感受。 学生派代表上台交流哪里感受到了民族间的融合?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生交流茶马古道中,反应文化交融的事例 预设:傣族的凤尾竹传到了藏族。 生个别指名参与判断真假的游戏。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生读《彝族人民保护红旗的故事》谈感受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生看西部大开发城市地图,交流西部大开发的城市哪些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预设:内蒙古,西藏,新疆等等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生看视频谈感受 预设:新疆人民非常爱国,他们为国家的边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情感目标的难点,我想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手段来实现。首先从故事资源的选择上,这四个故事从古代到抗战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贯穿历史长河的不同节点及典型事例,有代表性。其次,提供丰富的图、文、视频等故事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与冲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更具感受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利用故事重点之处以点带面,亮点之处深度敲击,感人之处画龙点睛,反转之处拓展延伸,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难点。环节四:四、走进宪法,感受民族平等和谐教师活动 出示习近平的金句 师:少数民族人民和我们一起走来,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出示宪法第四条 师:少数民族虽然人少,但是他们和汉族人民都一样,所以宪法这样规定。 出示人民代表大会的照片(师:这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现场,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注重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 学生活动 学生读习近平主席的金句。 学生读宪法第四条。 学生观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照片谈发现 预设: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代表。设计意图:法律条文的出示,加强了学生法治意识的渗透,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民族平等的保障。同时用习近平的金句和全国人大的构成情况,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民族平等的社会现状。环节五: 五、小结升华,课外拓展教师活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发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相互融合,共荣发展,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围绕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下课我们可以继续搜集资料,探究发现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贡献的案例,可以把资料整理后做成手抄报,张贴在学校里,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中华民族一家亲。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面对不同民族的人民,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学会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学生活动 学生课后搜集资料,探究发现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贡献的案例,可以把资料整理后做成手抄报,张贴在学校里,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中华民族一家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的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民族融合的故事,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延伸,也是互相交流,增进民族关系认识的一个手段,为下节课做好准备。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后学生搜集资料,继续探究发现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贡献的案例,可以把资料整理后做成手抄报,张贴在学校里,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中华民族一家亲。 此作业一般建议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互帮互助的友好情谊,感受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同时,手抄报的展示也是对民族和谐关系的一种宣传。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时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内容提供的是电子学习资源包,包括了文字,图片,视频,有条件的可以用学习平板开展四人小组的活动。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10.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