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12 盘古开天地 统编版 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认识“劈、浊”等生字,会写“睁、斧”等字,以及“黑乎乎、照耀”等词语。 2.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的一二自然段,通过想象画面,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 重难点 1.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并书写生字词。 2.边读边想象,感受课文故事的神奇。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力仍需进一步培养。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同时加强其字词基础。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世界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宇宙混沌一片,黑暗无边。但就在这混沌之中,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用他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创造了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你们想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盘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盘古开天地》的神奇世界,去感受盘古那惊天动地的壮举吧!2.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兴趣。3.资料链接。中国神话故事: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的解释。由于这个时期人们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因此神话故事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神话故事中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和奇异的色彩。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展现了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听范读,圈出生字,听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纠正发音。劈开 缓缓 浑浊 一丈 隆隆 四肢 躯干 血液4.课件展示新词,自由读、指名读,教师正音。睁眼 斧头 黑暗 缓缓上升 下降 隆隆 照耀四肢 血液 茂盛 滋润 黑乎乎 奔流不息 精疲力竭5.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领读,教师正音。睁 斧 暗 劈 缓 浊 踏 丈 撑竭 累 隆 耀 肢 液 茂 滋6.学生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7.指名读生字词语。8.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字形结构和笔画的要点,如左右占位、横折弯钩的舒展等。斧 “父”下部的撇、捺分别向左右伸展;“斤”对正上部。劈 “辟”紧凑,“刀”略扁。缓 右部首撇短,下部撇、捺舒展。踏 左窄右宽。足字旁末笔是提。丈 横向右上倾斜,撇、捺舒展。竭 “立”底横变提,右边上小下大。累 “田”宜扁,两个撇折角度一致。隆 左窄右宽。右部不要少写中间一横。耀 “光”末笔 变 竖提;“习”横折无钩。茂 上窄下宽。“戊”斜钩伸展。滋 右部结构紧凑,两个“幺”并列整齐。9.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姿势和笔顺。学习任务三:结合插图,梳理内容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轻声读课文,找出与插图对应的段落。2.第一幅图:混沌沉睡(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劈开天地(第二自然段)第三幅图:顶天立地(第三、四自然段)第四幅图:化身万物(第五、六自然段)3.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第一部分(1):介绍了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点明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第二部分(2-4):描写了盘古睡醒后开天辟地和天地分开后顶天立地的过程,体现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和魄力。第三部分(5-6):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变成了世界万物,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世界。学习任务四:精读品味,感受神奇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混沌”说明了宇宙世界还未形成,处在模糊一团的景象之中。②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将混沌的宇宙比作大鸡蛋,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③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盘古睡觉的时间很长,体现了神话故事的特点——神奇。2.学习第二自然段。①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天地从混沌到分开的动态过程,并试着找出文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反义词:轻——重 清——浊 上升——下降近义词:缓缓——慢慢②三组反义词的对比,说明天地的区别是巨大的;由一组近义词又可以看出天和地的变化都是缓慢的,说明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很不容易。3.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盘古开天地》的神奇世界,认识了生字词,梳理了故事内容,更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了盘古开天地的壮举。盘古用他的智慧和力量,为我们创造了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这个神奇的故事,去感受盘古更多的神奇与伟大。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对神话故事的热爱和好奇心,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