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课件(共30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课件(共30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轮复习
考点一 伟大的改革开放
考点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第三课脉络
第一目
改革开放的进程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第二目
改革开放的意义
第一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第二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变面貌
重要地位
辉煌成就
促进飞跃
开启
新阶段和深化阶段
决策
意义
历程
依据
标志
过程
实践主题
全部理论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四个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
取得辉煌的成就的
根本原因
所 以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知识1 伟大的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开端
开启
地位
内容
意义
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拓 展
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适应的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⑴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⑵改革的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8年
1992年
2013年
至今
(1)起步阶段1978-1992
(2)新阶段
1992-2012
(3)全面深化与纵深推进阶段
2013--至今
(1)第一阶段1978—1992:起步阶段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①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②城市:企业改革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关键
步伐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开放长江5城市,17内陆省会城市、沿边城市。

格局
形成
①经济
特区
②沿海港
口城市
④内地(沿江—内陆省会—沿边)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上海浦东)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2、改革开放的进程
全方位:我国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
多层次: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面、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开放沿海城市
(大连、青岛等)
设立南海市(经济特区)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拓展延伸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开放沿长江5个城市
开放内陆省会城市及延边城市
2、改革开放的进程
(市场经济体制方向)
1987年
1992年
2013年
至今
(1)起步阶段1987-1992
(2)新阶段
1992-2012
(3)全面深化与纵深推进阶段
2012--至今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
③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新部署
①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改革开放的进程
(市场经济体制方向)
1987年
1992年
2013年
至今
(1)起步阶段1987-1992
(2)新阶段
1992-2012
(3)全面深化与纵深推进阶段
2012--至今
对内
改革
对外
开放
①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②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③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P34
四个改变
三次飞跃
一个重要法宝
一个必由之路
两个关键一招
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p35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的意义(其他补充角度)
A、对我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对世界:①促进了的世界经济增长②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P35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基本制度。P32
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P35
4、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三、坚持改革开放的启示——怎么办P35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说改革开放永远不会完结。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从时间方面强调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从空间方面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
1.(2023·浙江·高考真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 )
A.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B.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C.经历了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推进过程 w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023·湖北卷·高考真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1997年中国(大陆)只有4家,2020年以133家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再创新高达到145家,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地位变化见证了中国发展奇迹。这表明改革开放( )
①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③极大改变了中国企业和中国的面貌
④是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c
3.(2022·辽宁·高考真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伟大奇迹,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表明( )
①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改革开放必须突破制度约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④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考点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必备知识精讲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主题: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 P36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 时间 代表人物 独创性贡献(主题) 作用
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科学发展观 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指导思想小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力量)领导全国人民(依靠力量)
1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唯一正确道路)
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基础 立足基本国情
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
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奋斗目标 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地位 ①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五个必由之路】----时政术语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4)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5)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五个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论断,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夺取伟大事业建设全面胜利的基本遵循,也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和必胜信心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
特点 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加)
内涵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
内涵 ①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③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其他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作用 ①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拓展延伸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P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但不能说中华文化具有优越性,文化是平等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
形成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和要求
(1)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要求: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经典试题
(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从这一历程来看( )
①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已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④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状态得到了根本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1.(2022·辽宁·高考真题)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与党的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孕育和传承的红色基因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书写了辉煌与荣光。上述成就的取得在于辽宁( )
①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进方向
③致力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人民具有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和忠诚担当的品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材料未涉及
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的进程(选择)、意义(选择+主观)
改革开放以来的4大理论成果(主题、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坚持4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本课应知应会知识
要求:理解、背诵并能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