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件(共33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件(共33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专题二十五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
有益成果

高考考情分析

基础知识复习

重点难点复习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目录
GENERAL TEACHING

典型例题复习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明确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要求; 学会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本课内容高考都会涉及,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涵盖的知识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交流与交融、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 备考要关注时政热点中涉及到的文化方面,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的典例,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一些实例等等,紧密联系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运用。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体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
表征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共性 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个性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态度 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三: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1)重要性: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①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③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2)要求: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四: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③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④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世界文化的内容: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和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和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代希腊人民的哲学和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五: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
③我们要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
④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六: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1)原因
①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
②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2)要求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1.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项目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内涵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地位 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表现方式,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意义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措施 保留民族节日特色,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2.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项目 世界性 民族性
表现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辩证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
错误倾向 ①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
3.把握文化交流、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的交流、交融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这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推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③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④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
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⑤进行文化交融,有利于丰富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2)如何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③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交流活动,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⑤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在文化交流中的强大功能。
⑥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4.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2)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4)我们要批判地接受本民族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文化,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文化,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文化。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应当坚持“洋为中用”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6)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热点议题: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
情境 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
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现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发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从城市到乡村,亚洲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世俗礼仪、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的艺术瑰宝,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制度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文明选择。
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四点主张。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中国愿同各国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为促进亚洲经济发展、增进亚洲人民友谊贡献更大力量。
分议题1 分析亚洲各国加强文化交流的原因
分议题2你认为应当如何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交融
分议题3 请你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写一篇倡导文化交流的倡议书,200字左右。
【备考重器】评析类主观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评析类主观题,一般是以现实热点问题为材料创设情境,结合材料提出观点,让学生对试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分析,这类试题能够比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解题方法
评析类主观题一般有两种形式。
①结合材料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者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评析。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说明观点正确之处、合理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要那样做;第二步,说明观点错误之处、不足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错误,或还要怎么做;第三,总结概括,从整体、全局高度对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怎样做,或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②1)题型特点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同还是反对:并说明赞同或反对的理由;或结合材料提出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表态,赞同哪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第一步,表态,指出对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或赞同试题中两个观点中的哪一个观点。第二步,说明理由,这是回答这一类试题的关键。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对题中观点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对题中的两个观点,既可以赞同这一个观点,也可以赞同那一个观点,但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一定要能说明观点,这是能否得分的关键;第二,理由、论据要充分、要全面,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在试题限定的知识范围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答案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导人民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中国人有传统家国意识、促使着人们在防控疫情中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坚持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同仇敌忾,以坚强的意志战胜疫情。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继承和发展的根本,在抗击疫情中从中国古代中医药中没取营养,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指导和引领着中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心战胜疫情。
分议题2答案
从人生价值的角度、人民的角度、个人成长的角度分析。语言铿有力,富有感染力。语言表述准确,无表达失误。字
数符合要求。






1.(2024·北京·高考真题)文化遗产合作是中法两国文化关系中颇具活力的亮点。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签署协议书,双方联合开展秦始皇帝陵火烧木材和巴黎圣母院火烧木材遗迹保护修复以及价值认知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双方签署的协议书具有国际法效力
②木质遗存保护这一共性问题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③共同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④中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两国文明伙伴关系的生动写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2.(2024·安徽·高考真题)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
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3.(2024·山东·高考真题)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4.(2023·天津·高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A.举办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展,带领观众沉浸《梵高的世界》
B.外国游客春节期间在天津逛庙会品美食,体验中国民俗文化
C.中国诗词大会上“苏东坡数字人”吟诵“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D.古有“雁塔题名”展示书法和荣誉,今有“到此一游”景区胡乱涂鸦
C
5.(2023·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