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件(共28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件(共28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1956年底
1978
本课主线:社会主义与中国:救国→立国
(社会主义革命)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12十八大
2017十九大
进入新时代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五四运动)
明确考点考向
课标要求 近年考情 考向预测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本课高考单独考查较少,但可能结合必修三第一课考查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等。 1.2024安徽卷、湖南卷、浙江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023浙江卷考查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探索。 2.2022年辽宁高考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进行时期
1956
1949
1919
1840
第一目
悲怆的历程——近
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目
胜利的征程——新
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目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社会变革
第二目
在艰辛探索中
前进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复兴之路上的尝试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救亡图存必须另辟新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新中国诞生
彻底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引下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确立
在毛泽东思想和党
的八大正确指引下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并取得辉煌成就
近代中国
基本国情
主要矛盾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历史任务
(政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经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决定
决定
救亡图存的探索:农民、地主、资产阶级
结果:未能改变国家的社会性质和人民命运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帝国主义
不允许走
封建势力
严重阻碍
民族资产阶级
不能承担
决定
【考点精讲】
核心考点一 全面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思想准备
开端
领导力量
革命道路
四个阶段
三大法宝
革命性质
革命特点
胜利标志
理论成果
①领导阶级新: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②革命前途新: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革命范畴新:它不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地位、特点、意义)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阶段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个基本武器)党的建设。(一个英勇战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从革命性质上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思想(七大)(第一次结合))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注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来说属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革命的任务是推翻这两个主要敌人。因此,这个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知识拓展】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与辛亥革命区分)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必修三)
开端——五四运动(1919年)
1.特点:
2.意义: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
(1)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娄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书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结束过去)
(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成就未来)
(3)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改变世界)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必修三表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理论结晶——毛泽东思想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
①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飞跃(P29);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飞跃(P38);
③习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P56、P62)。
2、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两次结合:
第一次结合(1919-1945):在革命斗争中,找到了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井冈山经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课本P25)。
第二次结合(1945-1976):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找到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课本P29)。
拓展提升
注意: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能认为是一个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是在党的七大(1945)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
【归纳提升】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
(1)主心骨:中国共产党
(2)思想武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
(3)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4)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5)人民支持:赢得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6)精神动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革命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
民主革命(1840-1949)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1949
新中国成立
1840
1919
五四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9年
1956年
改造时期
1953--1956
经济恢复期
1950-1952
过渡时期
总路线
和总任务
(怎样改造)
时间段
注:“一化”主要强调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 则是变革生产关系,
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它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
核心考点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为什么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①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革命阶段上)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制度上)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上),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政治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面貌上)
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探索方法
中共八大★ 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重要贡献 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时期(1956年---1979年)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决定
服务
时 间 主 要 矛 盾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过渡时期 (1949--1956)
党的八大 (1956--1976)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2017--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知识拓展: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评价★ 一个飞跃
一个理论
一个肯定
一个结论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1949-1978)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拓展延伸
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中国结束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实现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伟大飞跃,根本上改变社会发展方向
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伟大飞跃
近代以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
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常见误区
1.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3.鸦片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先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再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5.新中国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8.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解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9.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10.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
1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彻底性。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13.社会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解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和革命不彻底性。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解析:毛泽东思想。
知识·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基本国情: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探索过程→历史结论: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949-1956)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956-1978)
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历史必然性
中共八大:最重要贡献、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曲折
正确评价
思想准备: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
开端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主心骨)
革命道路、革命征程、三大法宝、革命性质、革命特点
中国革命两步骤: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标志:三大改造胜利
意义
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
一个理论:毛泽东思想
一个肯定: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2024·湖南·高考真题)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失去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前夜,开国元勋们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诞生( )
①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②表明中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③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历史歌开了新的一页”,从国际意义上看,这说明新中国约诞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①正确。③:从国内意义上看,这说明新中国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正确。②: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②不符合题意。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B
高考真题
2、(2024·安徽·高考真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A.开创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B.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C.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
【解析】A: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A不选。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B不选。C: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C不选。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D正确。故本题选D。
D
3、(2024·浙江·高考真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豪迈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这里,“我们的工作”指的是( )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根本变革生产关系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D.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解析】A:毛泽东豪迈地宣告:“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工作”指的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当家作主,A符合题意。B:根本变革生产关系,是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不符合题意。C:党的八大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不符合题意。D: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们的工作”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D排除。故本题选A。
A
D
4、(2023·浙江·高考真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排除。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②排除。③④: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也说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C
5、(2023·北京·高考真题)红色文化主题游——“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示意图重走“进京赶考之路”,是追忆也是洗礼,其意义在于( )
①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开启
②感悟共产党人“赶考”的清醒与坚定
③了解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变
④不忘初心,汲取前行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①不符合题意。②④:重走“进京赶考之路”,重温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感悟共产党人“赶考“的清醒与坚定,有利于不忘初心,汲取前行力量,②④符合题意。③:“进京赶考之路”中,生产关系没有根本性改变,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B
6、(2022·辽宁·高考真题)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与党的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孕育和传承的红色基因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书写了辉煌与荣光。上述成就的取得在于辽宁( )
①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进方向
③致力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人民具有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和忠诚担当的品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辽宁与党的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书写辉煌,体现出辽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符合题意。②:1982年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干中强调的时间阶段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刚成立后等,这并未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排除。③: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材料强调的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力量。该选项不是设问原因,③排除。④:红色基因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书写辉煌与荣光,强调革命的胜利、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和忠诚担当的品质,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