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40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40张PPT)-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专题二十四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考考情分析

基础知识复习

重点难点复习

基本方法与技能复习
目录

典型例题复习






考情分析 考向预测
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地位;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本课内容高考都会涉及,客观题主要考查的知识有:文化的内涵、功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主观题一般会考查本课知识的综合运用。 备考要结合时政热点,如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中医药文化在抗击疫情中彰显的当代价值, 再如,关注党的二十大中提到的精神,分析新时期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等等。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3)文化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人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2)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文明 文化
内涵 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现象
性质 文明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分
作用 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先进的文化具有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具有阻碍作用
二者关系 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3)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文化载体 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载体功能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表现形式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的功能
文化功能 引领风尚 文化引领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教育人民 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 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民族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
创造主体 中华民族
形成过程 内部因素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外部因素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创造主体 中华民族
形成过程 内部因素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外部因素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侧重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着重从纵向的时间跨度上强调其连续性 侧重内容丰富,广博高深,着重从横向的空间广度上强调其延展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原因 态度
传统产生于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经济、政治的反映,受到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存在陈旧的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实践的变革,要求传统文化要与之适应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给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适应
总体要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角度 价值作用 具体内容
社会 精神纽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民族团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主要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国际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个人 文化需求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全面发展 提升个人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明确转化依据 要以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为依据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社会实践的变化,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
(2)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不同时代经济、政治的发展与差异,决定了文化必须与之相适应
明确转化内容 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明确其精华与糟粕,对具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即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变革
明确转化 要求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要求给传统文化内涵注入时代元素,反映时代需求。同时呈现形式要凸显时代特色,符合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明确转化目的 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发展的依据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发展的要求 立足时代实践,融入时代元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促进文化创新
发展的目的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六: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
是什么 核心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内涵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表现 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梦想精神、团结精神
为什么 精神动力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火炬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怎么做 继承 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发展 立足时代实践,促进民族精神的创新,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给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时代元素
新时代的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优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全面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文化的性质及影响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文化可能超前于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错误的。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 侧重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轨迹上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侧重于从内涵上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深刻厚重,具有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项目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内涵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侧重点 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 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壁、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完美结合、融入、包容等
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3.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原因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③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因此,传统文化不是我们今天拿过来就能够直接运用的文化
态度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要求 ①辨别: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扬弃: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5)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备考重器】 依据类主观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
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
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2)解题方法此类题型分两种情况解答:
①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比如“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等。
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文化创新分解为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两个)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方面。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比如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吸收外来文化:则涉及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十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十意义”的模式作答。
②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第一步“定”,即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及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从课本中抽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第三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理论(观点)十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十意义”的模式作答。此类题型的主要失分点是理论和材料做法不对应,或没有进一步点明这样做(素能提升的意义。






1.(2023·全国·高考真题)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2.(2024·北京·高考真题)将青山唤作“翠微”,“十里楼台倚翠微”;将信使唤作“鸿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将日月星辰唤作“曜灵”“望舒”“白榆”……天地万物,草木摇落,飞禽走兽,稚子鱼虫,多有其雅称,富有诗意。这说明( )
A.人们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语言文字塑造的
B.雅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个体意识
C.事物的美感来自于自然界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雅称呈现了意境之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D
3.(2023·全国·高考真题)“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
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
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4.(2024·湖南·高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
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5.(2024·安徽·高考真题)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