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到第3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到第3章)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到第3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九上·东阳月考)关于能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挂在墙上的弹弓具有弹性势能 B.声音也具有能量
C.正在行驶的火车具有动能 D.太阳的光具有光能
2.(2023九上·东阳月考)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3.(2023九上·东阳月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用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可直接产生氧气,其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2023九上·东阳月考)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保持不同的酸碱性,根据下表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  )
体液 尿液 胃液 血液
pH 4.7-8.4 0.9-1.5 7.35-7.45
A.人体的尿液一定星酸性
B.人体的血液一定呈碱性
C.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pH试纸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5.(2023九上·东阳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锌粒放入试管
B.配制氯化钠溶液
C.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
D.二氧化碳验满
6.(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科为确定铝(Pd)、铜(Cu)、铂(Pt)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了如图实验,发现铂的表面没有现象,铜的表面有固体覆盖,根据实验现象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Pd>Cu>Pt B.Pd>Pt>Cu C.Cu>Pd>Pt D.Pt>Pd>Cu
7.(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是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示意图。该过程中,滚摆处于甲、乙位置时(  )
A.重力势能不同,动能相同 B.重力势能不同,动能不同
C.重力势能相同,动能相同 D.重力势能相同,动能不同
8.(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是四冲程汽油机工作示意图。其中使汽车获得动力的冲程是(  )
A. B. C. D.
9.(2023九上·东阳月考)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是铁元素的价类图,图中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a→f B.b→c C.d→c D.e→a
10.(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表示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产生氪核和钡核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的是核聚变
B.该反应不会产生放射性物质
C.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
D.不能用该反应获得能量的方式来发电
11.(2023九上·东阳月考)下列关于“热与能”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吸热过程中,其温度一定升高
B.在搓手取暖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水常被用作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D.铁块在煅烧过程中,其内能从零开始增加
12.(2023九上·东阳月考)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
B.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C.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
13.(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是教室壁挂式实物展台示意图,为展示台,为连杆拉柱展示台,为展示物。以下是展示台承载展示物时杠杆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2023九上·东阳月考)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性质。
实验Ⅰ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铝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实验Ⅱ向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出现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溶液颜色不变 B.实验Ⅰ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
C.实验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Ⅰ中沉淀为CuO
15.(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右端滑到左端的过程中,、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线是电阻的关系图象
B.电源电压为14V
C.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30Ω
D.消耗的最大功率是16.2W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6.(2023九上·东阳月考)五一期间“淄博烧烤”火出天际,一时间淄博就变成了全国人尽皆知的撸串佳地。将食物架在点燃的木炭上方,通过   的方式使食物内能增加而被烤熟,烤肉架不断将   (填“热量”或“温度”)给食物。
17.(2023九上·东阳月考)某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如图甲所示。
(1)按照如图乙的物质分类方法,该泡腾片属于   。
(2)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其原因是: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18.(2023九上·东阳月考)室外的铁制栏杆在多雨季节易生锈,小科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3天后,发现只有装置C中的铁丝生锈了。
(1)装置A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2)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说明与   接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19.(2023九上·东阳月考)用力把门推开,弹性绳会被拉长,如图所示,门处于静止状态。
(1)门推开时,弹性绳具有   能。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   (填“”“”或“”)
20.(2023九上·东阳月考)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金属锆具有抗腐蚀性强、熔点高、硬度大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原子能等领域。
(1)金属锆熔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2023九上·东阳月考)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200N的物体,已知拉力为80N,不计绳重和摩擦,物体和绳子自由端的运动情况如图乙所示,反映绳子自由端运动的图线是   (填“A”或“B”),动滑轮重为   N。
22.(2023九上·东阳月考)重为0.03牛的乒乓球,从1米高的A点自由下落,第一次落地弹起至0.6米的最高点B(如图甲),将乒乓球置于装有适量水的杯子中,一起从1米高处自由下落,杯子落地后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远大于1米(如图乙)。
(1)图甲中的乒乓球从A点下落到弹起至B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减少   焦。
(2)图乙中的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远大于1米,是由于乒乓球弹起瞬间机械能增大,此时对乒乓球做功的物体是   。
23.(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科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X是氯化钠,酸→X的化学方程式   ,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4.(2023九上·东阳月考)盛夏,室外温度达36℃,小金将客厅空调的设定温度设置为28℃,发现空调正常工作时的工作周期:工作10min后会停止工作,5min后再重新工作……周而复始。从该空调铭牌上获悉,空调的制冷额定功率为2000W。
(1)空调正常工作时,一个工作周期内消耗的电能为   J。
(2)为了节能减排,小金家换上了隔热保温性能更好的门窗。在工作电压、室外温度、空调的设定温度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空调新的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时间会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min。
25.(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科同学在科学实验课上,往加有镁条的试管中依次加入稀盐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如图甲所示,并记录实验现象。根据甲、乙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二中再加入稀硫酸后,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是因为   。
(2)步骤三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综合甲、乙过程分析,步骤一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26、27题各6分,28、29、30题各8分,共36分)
26.(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博想探究液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取一根光滑的塑料管,固定高度和倾斜角度,塑料管末端装有一定质量的水,用密封挡板封住端口。实验过程中,松开密封挡板,让水沿着管道下滑,刚好冲击水车,带动水车转动(如图甲)。
(1)实验过程中,通过   反映流水所具有的动能大小。
(2)小博同学选取横截面积较大的塑料管(如图乙),保证倾斜角度相同,水位高度相同,松开密封挡板,观察现象。小博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3)分析与讨论: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次小博把乙中密封挡板全部松开,第二次密封挡板往上移动松开一半,水全部流出并落在水车上。请分析,水车两次获得的总动能是否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
27.(2023九上·东阳月考)兴趣小组同学做如图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试管变热,那么,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科猜想:Na2CO3和盐酸反应放热。
小金认为小科猜想有不足之处,为此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①取0.5gNa2CO3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10mL水(20℃),搅拌,测量温度t1;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测量温度t2;
③加入10mL20%的盐酸(t0),搅拌,测量温度t3。
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
t1 t2 t3
23.3℃ 20.0℃ 23.7℃
(1)小金认为小科猜想的不足之处是   。
(2)步骤③中盐酸的温度t0为   ℃。
(3)通过步骤②和③得到的结论是:Na2CO3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老师指出小金的设计仍存在不足,并补充做实验:向盛有10mL水(20℃)自的烧杯中加入10mL与上述实验一样的盐酸,搅拌,测量温度为22.2℃,此实验的目的是   。
28.(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金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
(1)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1N,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杠杆水平位置平衡;若斜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金又制作了一个密度均匀的圆盘(相当于杠杆),圆盘可以绕着圆心O转动(转轴阻力忽略不计),圆盘上CH所在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相等,他先在圆盘C点挂上4个钩码(如图乙),再用一个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在M点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后,圆盘   (填“能”或“不能”)在图示位置静止。
(3)为了探究“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否一定影响杠杆的平衡”,小金在圆盘的C点挂上4个钩码(如图乙),又在G点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后发现圆盘在图示位置平衡。为了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他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   、   两个点又进行了两次实验,发现圆盘仍在图示位置平衡,即可得到结论。
29.(2023九上·东阳月考)为了探究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的关系,小敏用如图所示电路进行研究(光敏电阻和灯L放置在暗盒内,外界光照无法进入)。已知灯L的额定电压为2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是保护电阻。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和,移动滑片调节灯L两端电压,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下表。
试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表V示数/伏 0.5 1.0 1.5 2.0 2.5
电流表示数/安 0.08 0.12 0.16 0.20 0.24
电流表示数/安 0.04 0.10 0.14 0.16 0.18
(1)闭合前,应先将滑片移至最   (填“左”或“右”)端。
(2)该实验通过观察来体现灯泡L的亮度变化。
(3)实验中灯L的额定功率为   瓦。
(4)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0.(2023九上·东阳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现象,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又做了如图所示两组实验。
(1)【实验一】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小组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此实验是想从   (填“反应物的消失”或“生成物的产生”)角度证明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   ,得到了小组其他同学的认同。
(2)【实验二】实验装置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水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温馨提示】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①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实验从生成物的产生角度证明了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31题7分,32-35每小题8分,共39分)
31.(2023九上·东阳月考)赛龙舟自古以来在我国广为流传,现已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如图是运动员在室内进行划奖训练的两个场景,图甲是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绳子系在“船浆”的端,运动员坐在位置上用力将“船奖”从位置“1”划到位置“2”,重物的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若重物的质量为20千克,“划奖”一次拉过绳子的距离为60厘米。(船奖重、绳重与摩擦均不计)
(1)该装置中两个滑轮的作用是   。
(2)“划浆”一次,人至少做功   焦。
(3)图乙是某种耐力练习示意图,保持“船奖”与绳子垂直并静止。若为60厘米,为40厘米,当一只手握在端,另一只手握在点并施加垂直“船浆”的力,求此时力的大小。
32.(2023九上·东阳月考)金属与酸反应会放出热量。为深入研究金属和酸反应的特点,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烧瓶中加入0.48克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塞紧瓶塞,利用传感器记录160秒内瓶内气压变化。用等质量的铁和锌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相关曲线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能支持锌比铁活动性强的证据是   。
(2)实验中,若0.48克镁完全反应,至少需要稀盐酸多少克?
(3)解释镁与稀盐酸反应,0~80秒瓶内气压发生如图乙变化的原因:   。
33.(2023九上·东阳月考)图甲是一款电热服,衣服里嵌有电热纤维。图乙是其简化的工作电路,、为电热纤维,阻值为5欧;利用配套的锂电池供电,输出电压为5伏;可在低温、中温、高温三挡间切换,高温挡功率为15瓦。
(1)电热服是利用电流的   效应工作的;
(2)电热纤维应具有能导电、抗氧化、耐腐蚀、轻便柔软等性质,下列材料最适合做电热纤维的是____(填字母)。
A.石墨纤维
B.棉纤维
C.细铁丝
A石墨纤维B.棉纤维C.细铁丝
(3)求电热服在高温挡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以及的阻值(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34.(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明在厨房里找到一包食用纯碱,包装袋上写有: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质量分数>98%),杂质为氯化钠。小明用多种方法进行“食用纯碱中Na2CO3含量测定”的实验。
(1)方法一:将一定质量的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再计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了准确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应在____开始用量筒收集气体。
A.实验开始时 B.有连续气泡产生时
C.先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熄灭后 D.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变浑浊后
(2)方法二:将21.5克该纯碱样品放入烧杯,加水完全溶解,将其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逐渐往杯中滴加稀盐酸,电子秤的示数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通过计算说明,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袋信息相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②有同学认为小明测定的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请分析造成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5.(2023九上·东阳月考)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种类、溶质的质量分数、电极间的距离、电极与溶液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该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验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取现有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克,再加一定量的水混合均匀。
(2)用笔画线将图中电路连接完整。
(3)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请将实验的其他步骤补充完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根据对能量形式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A.挂在墙上的弹弓,没有发生弹性形变,不具有弹性势能,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能够将玻璃震碎,因此具有能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正在行驶的火车,由于运动具有动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太阳的光具有光能,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CD: 受热易分解 , 水溶液呈碱性 , 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这三种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故都属于化学变化。
B.在溶解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
【解答】 根据模型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分子分成氧原子和碳原子,氧原子再结合成氧分子,因此二氧化碳经过反应产生了氧气和碳,特征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 AB.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C.根据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判断;
D.根据pH试纸的作用判断。
【解答】 A.尿液的pH值是4.7~8.4,则成碱性,故A错误;
B.人体体液的pH值范围:血液7.35-7.45,呈碱性,故B正确;
C.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胃液显酸性,所以,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C错误;
D.pH试纸可粗略测得以上体液的pH值,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 A.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应把固体放在管口慢慢竖起滑下,故A错误;
B.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故B错误;
C.液体药品在试管中加热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内液体量太多,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的验满注意事项是燃着木条伸到瓶口,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铂的表面没有现象,铜的表面有固体覆盖,说明铂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弱,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强,即Cu>Pd>Pt。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结合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分析判断。
【解答】甲和乙的高度相同,且滚摆的质量相同,那么二者的重力势能相等,故A、B错误;
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摩擦和阻力的存在,会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且运动时间越长,机械能损失越多,那么甲的机械能大于乙的机械能。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甲的动能大于乙的动能,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8.【答案】A
【知识点】热机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 判断冲程名称可用口诀:“先看气门开关情,再看活塞上下行;开下吸气开上排,关上压缩关下功;”进行分析;其中在做功冲程中,是内燃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提供动力。
【解答】 A.两气门都关闭,活塞下行,汽缸容积变大,是做功冲程,故A符合题意;
B.两气门都关闭,活塞上行,汽缸容积变小,是压缩冲程,故B不符合题意;
C.排气门开启,气体流出汽缸,是排气冲程,故C不符合题意;
D.进气门开启,气体流入汽缸,是吸气冲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B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a属于单质,则a为铁,b属于氧化物,且b中铁元素显+3价,则b为氧化铁,c属于碱,且铁元素显+3价,则c为氢氧化铁,d属于盐,且铁元素显+3价,则d为铁盐,e属于氧化物,且铁元素显+2价,则e属于氧化亚铁,据此分析。
【解答】 A.铁能与酸反应生成亚铁盐,如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氧化铁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铁,故错误符合题意;
C.可溶性的铁盐与碱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铁,如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氧化铁与一氧化碳高温下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和铁,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核电站及其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ABC.根据对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知识分析;
D.根据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判断。
【解答】 A.根据图片可知,重核经过中子撞击后分裂成轻核,因此该模型表示的是核裂变,故A错误;
B.过程中产生的氪原子具有放射性,故B错误;
C.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故C正确;
D.可以通过核裂变来发电,例如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发电,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解析】【分析】A、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不一定是由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引起的;B、做功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搓手取暖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C、水的比热容大,这是其常被用做冷却剂的原因;D、根据内能的定义分析。
【解答】A、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人在搓手取暖的过程中,通过做功使人手内能增加,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
C、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改变相同的温度时,能够有收更多的热量,故C正确;
D、铁块煅烧前,仍然具有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C.根据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进行分析;
D.根据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实现了固液分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图可知,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答案】A
【知识点】杠杆及其五要素
【解析】【分析】 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固定点为支点,根据动力、阻力的方向分析。
【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该装置为一个杠杆,MN能绕N点点转动,所以N点为支点O;展示物对MN的压力为阻力F2,方向向下;PQ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F1,方向沿QP斜向上,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两者发生了置换反应;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两者发生了置换反应,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实验Ⅰ中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A错误;
B.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故B正确;
C.实验Ⅱ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实验Ⅱ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实验Ⅱ中沉淀为氢氧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R1两端的电压,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A.根据电压变化的范围进行判断,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会等于零;
C.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阻R1的功率最小,根据图象读出电路中的最小电流和两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1的阻值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BD.根据乙图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和R1两端的最大电压,根据P=UI求出R1消耗的最大功率。
【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R1两端的电压,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A.当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路中的电流最大,R1两端的电压最大,R2两端的电压为0,
由图象可知,A为滑动变阻器R2的I-U关系图象,B为电阻R1的I-U关系图象,故A错误;
B.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
由U-I图象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0.2A,R1两端的电压U1=4V,R2两端的电压U2=14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电源电压:U=U1+U2=14V+4V=18V,故B错误;
C.定值电阻R1的阻值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故C错误;
D.由乙图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9A,R1两端的电压最大值为U大=18V,则消耗的最大功率P大=U大I大=18V×0.9A=16.2W,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热传递;热量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
【解答】 将食物架在点燃的木炭上方,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食物内能增加而被烤熟;烤肉架不断将热量传给食物。
17.【答案】(1)混合物
(2)CO2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碳酸氢钠和酸反应生成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泡腾片由维生素、碳酸氢钠、柠檬酸等组成,为混合物;
(2)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
18.【答案】(1)吸收水
(2)氧气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 (1)根据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装置A中生石灰的作用是吸收装置中的水蒸气。
(2)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B中铁丝只能与水接触,C中铁丝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一段时间后,C中铁丝生锈,B中铁丝没有生锈,根据B、C装置中的对比实验现象,能说明与氧气接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
19.【答案】(1)弹性势
(2)<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 (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
【解答】 (1) 门推开时, 弹性绳会被拉长,具有弹性势能;
(2)弹性绳会被拉长,具有弹力,力在弹性绳所在直线上斜向下;从O点到F2的作用线的距离是阻力臂,根据上图知,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此时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动力小于阻力,即F1<F2。
20.【答案】(1)物理
(2)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2)根据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ZrCl4)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进行分析。
【解答】 (1)金属锆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ZrCl4)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和氯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21.【答案】A;40
【知识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 (1)由图甲可知,n=3,则拉力端移动距离s=3h,据此确定图乙中绳子自由端运动的s-t图像是A还是B;
(2)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nF=(G+G动),据此求动滑轮重力。
【解答】 (1)由图甲可知,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3,则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3h,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与物体提升速度的3倍,因此图乙中倾斜直线A是绳子自由端运动的s-t图像,而下面的倾斜直线B是物体运动的s-t图像;
(2)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动滑轮重力:G动=3F-G=3×80N-200N=40N。
22.【答案】(1)0.012
(2)水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先求出减少的高度,再利用W=GΔh计算出减少的机械能;
(2)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分析做功的力。
【解答】 (1)由题意知,乒乓球从A点下落到弹起至B点的过程中,
减少的高度为:Δh=1m-0.6m=0.4m,
则减少的机械能为:W=GΔh=0.03N×0.4m=0.012J;
(2)水和杯子一起向下运动,落地瞬间杯子由于受到阻力停止运动,水由于惯性要继续运动,所以水对杯底要产生一个压力,因为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所么用杯底对水一个反作用力,小球在水的作用力的方向生移动距离,所以水对乒乓球做了功。
23.【答案】NaOH
(1)HCl+NaOH=NaCl+H2O;NaOH
(2)ABC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X是氯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来分析;
(2)根据X是水,结合酸碱盐等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解答】 (1)若X是氯化钠,酸→X的反应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图中的碱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2)若X是水,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属于置换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所以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ABCD。
24.【答案】(1)1.2×106
(2)小于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已知制冷额定功率和一个工作周期的工作时间,根据W=Pt得出空调正常工作时,一个工作周期内消耗的电能;
(2)为了节能减排,换上了隔热保温性能更好的门窗,则在工作电压、室外温度、空调的设定温度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保温效果更好,所需消耗的电能会更少,由可知,在制冷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所需的工作时间更少。
【解答】 (1)空调正常工作时,一个工作周期内消耗的电能:W=Pt=2000W×10×60s=1.2×106J;
(2)为了节能减排,小宁家换上了隔热保温性能更好的门窗,在工作电压、室外温度、空调的设定温度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保温效果更好,则空调新的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时间会小于10min。
25.【答案】(1)镁已经完全反应
(2)MgCl2、HCl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可能有剩余;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反应完,若没有盐酸,接着会发生氯化镁和氢氧化钡的反应,会接着生成沉淀;由图像可知,此过程中没有沉淀生成,说明BC段发生的是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反应完,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至完全反应沉淀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
【解答】 (1)步骤二中再加入稀硫酸后,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是因为镁已经完全反应;
(2)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可能有剩余;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反应完,若没有盐酸,接着会发生氯化镁和氢氧化钡的反应,会接着生成沉淀;由图像可知,此过程中没有沉淀生成,说明BC段发生的是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反应完,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至完全反应沉淀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步骤一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镁、氯化氢。
26.【答案】(1)水车转动的圈数
(2)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相同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1)结合实验目的,根据实验操作,水的动能越大,水车转动的速度越快,根据转换法分析回答;
(2)由已知条件可知,水落下时的速度相同,根据m=ρV可知图乙中水的质量较大,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回答;
(3)根据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分析两次实验水的重力势能大小关系,转化成水车的动能也相同。
【解答】 (1)本实验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过程中,松开密封挡板,让水沿着管道下滑,刚好冲击水车,带动水车转动,水的动能越大,水车转动的圈数越多,根据转换法,实验过程中,通过水车转动的圈数反映流水所具有的动能大小。
(2)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小博同学选取横截面积较大的塑料管(如图乙所示),保证倾斜角度相同,水位高度相同,则水落下时的速度相同,而图乙中水的体积较大,根据m=ρV,图乙中水的质量较大,松开密封挡板,观察现象,故小博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转化成水车的动能相同。因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和高度相同,水的重力势能相同;第一次小博把乙中密封挡板全部松开,第二次密封挡板往上移动松开一半,水的流速不同,但水全部流出并落在水车上,转化成水车的动能也相同。
27.【答案】(1)小科同学使用固体进行实验,未考虑固体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20
(3)探究盐酸稀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 (1)根据固体溶解后,如果温度升高,则溶解放热;如果温度降低,则溶解吸热进行分析;
(2)根据加入的水的温度是20℃,需要控制无关变量进行分析;
(3)根据探究盐酸稀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 (1)固体溶解后,如果温度升高,则溶解放热;如果温度降低,则溶解吸热甲同学猜想的不足之处是:甲同学使用的是固体进行实验,未考虑固体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加入的水的温度是20℃,需要控制无关变量,所以步骤③中盐酸的温度t0为20℃;
(3)向盛有10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mL密度约为1.1g/mL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为22.2℃。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盐酸稀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8.【答案】(1)变大
(2)不能
(3)D;N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 (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解答;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左边力与力臂的乘积是否等于右边力与力臂的乘积,据此判断圆盘能否静止;
(3)由题意知,左边力与力臂保持不变,右边力也保持不变,要使圆盘仍然平衡,则右边的力臂也必须保持不变,从而找到另外挂钩码的点。
【解答】 (1)若每个小格长L,在A点挂2个相同的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拉力的力臂减小,再次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2)设圆盘上CH所在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为a,阻力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为:4×0.5N×3a=6aN;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F动×0=0;
由于F1L1≠F2L2,所以圆盘不能在图示位置静止;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
右边力臂保持不变,即他可以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D、N两个点又进行实验。
29.【答案】(1)左
(2)电流表A2示数变化
(3)0.4
(4)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有关,灯泡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闭合开关前,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2)如图所示,光敏电阻和灯L放置在暗盒内,光敏电阻与R2串联接在上方电路图中,当光敏电阻R阻值减小时,上方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A2示数变大,R光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可判断出小灯泡的亮度在变亮,运用了转换法;
(3)根据表格数据,利用P=UI可求灯L的额定功率;
(4)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也在增大,由电功率P=UI可知灯泡的实际功率增大,电流表A2的示数不断增大,说明光敏电阻R的阻值不断减小,由于R光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可知灯泡的亮度在逐渐变亮,可得出结论。
【解答】 (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滑片与滑动变阻器下接线柱最远,应先将滑片移至最左端;
(2)如图所示,光敏电阻和灯L放置在暗盒内,光敏电阻与R2串联接在上方电路图中,当光敏电阻R阻值减小时,上方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A2示数变大,R光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可判断出小灯泡的亮度在变亮,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电流表A2示数变化来体现灯泡的亮度变化的;
(3)已知灯L的额定电压为2V,由表格数据可知对应的电流表A1示数为I=0.20A,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额=UI=2V×0.20A=0.4W;
(4)由图可知,在下方电路图中,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电流表A1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在上方电路图中电流表A2测量通过光敏电阻R的电流,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也在增大,由电功率P=UI可知灯泡的实际功率增大,电流表A2的示数不断增大,说明光敏电阻R的阻值不断减小,由于R光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可知灯泡的亮度在逐渐变亮,可得出结论: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有关,灯泡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30.【答案】(1)反应物的消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会出现相似的实验现象
(2)产生白色沉淀,气球胀大;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都发生反应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又与盐酸反应分析。
【解答】 (1)软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减少压强减小,从反应物消失角度证明反应发生,但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产生这样的现象,故答案为:反应物消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产生上述现象;
(2)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空气进入气球,气球变大,由溶解性表可知,Na2CO3在乙醇中微溶,因此生成白色沉淀;
②稀盐酸注入三颈烧瓶内,三颈烧瓶中产生气泡,气球变瘪,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1.【答案】(1)改变力的方向
(2)120
(3)解:FA=G=mg=20kg×10N/kg=200N
FA×OA=F×OB.
200N×60cm=F×40cm
F=300N,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 (1)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根据G=mg求出重物的重力,利用W=Gh求出“划桨”一次,人做的功;
(3)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求出力F的大小。
【解答】 (1)该装置中两个滑轮是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重物的质量为20kg。重物的重力为:G=mg=20kg×10N/kg=200N;
“划桨”一次拉过绳子的距离为60cm,则“划桨”一次人克服重力做的功为:
W=Gh=200N×0.6m=120J;
(3)若OA为60厘米,OB为40厘米,当一只手握在O端,另一只手握在B点并施加垂直“船桨”的力F,此时O为支点,OA为阻力臂,OB为动力臂,作用在A点的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即FA=G=200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FA×OA=F×OB,
即200N×60cm=F×(60cm-20cm),
解得:F=300N。
32.【答案】(1)40~160秒的任意时间点,锌与稀盐酸反应瓶内气压都大于铁与稀盐酸反应瓶内气压
(2)解:)设需要稀盐酸的质量为x
Mg+2HCl=MgCl +H2↑
24 73
0.48g
(3)由于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同时放热,0~40秒时装置中气压不断增加,40秒时反应停止,瓶中热量不断散失,温度降至室温,瓶内气压逐渐减小,但仍高于初始气压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160秒内,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瓶内气压都大于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瓶内气压来分析;
(2)根据镁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3)根据0-40秒内,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装置内压强迅速增大,40秒时镁恰好完全反应,装置内的气压不再增大,40秒后,随着瓶中热量不断散失,温度回落至室温,瓶内气压逐渐减小,但仍高于初始气压来分析。
【解答】(1)图乙中,能支持锌比铁活动性强的证据是:40~160秒的任意时间点,锌与稀盐酸反应瓶内气压都大于铁与稀盐酸反应瓶内气压。
33.【答案】(1)热
(2)A
(3)解:通过R1的电流为:;
根据P=UI,此时干路中的电流为:;
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得到:I2=I1=3A-1A = 2A
所以。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中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2)石墨纤维是制作电热纤维的最合适材料。
(3)首先根据计算通过R1的电流,再根据 计算干路电流,接下来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I2=I-I1 计算通过R2的电流,最后根据 计算R2的阻值。
【解答】(1)电热服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2) 棉纤维是绝缘体,细铁丝抗氧化、耐腐蚀性能差,容易折断,石墨纤维是制作电热纤维的理想材料,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4.【答案】(1)A
(2)解:①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120g-311.2g=8.8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8.8g
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袋信息相符。
②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会将一部分水蒸气带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方法一:根据排出的气体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方法二:①根据乙图可知,在加入100g稀盐酸之前,由于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所以电子秤的示数增大的速度较慢;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从100g~120g时,电子秤的示数增大速度变快,说明其中的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示数的增大量等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那么当加入80g稀盐酸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质量分数;
②根据在反应过程中,不但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其中的水蒸气和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都使反应前后示数变化量增大,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大进行分析。
【解答】(1) 方法一:为了准确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应在实验开始时,开始用量筒收集气体,故选A。
35.【答案】(1)100
(2)
(3)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边,把一定体积5%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插入电极;
③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合适的位置,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②断开开关,取相同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相同的烧杯,不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插入清洗擦干后的电极,闭合开关,读出此时的电流表示数;
⑤多次重复实验,比较每两次电流表的读数大小,得出结论。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 (1)根据溶质的质量不变分析回答;
(2)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
(3)探究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只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根据电流表的示数大小确定导电能力强弱,即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
【解答】 (1)根据溶质的质量不变可知,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需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2)电流表应与电源串联在电路中,如下图所示:
1 / 1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到第3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九上·东阳月考)关于能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挂在墙上的弹弓具有弹性势能 B.声音也具有能量
C.正在行驶的火车具有动能 D.太阳的光具有光能
【答案】A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根据对能量形式的认识和理解判断。
【解答】A.挂在墙上的弹弓,没有发生弹性形变,不具有弹性势能,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能够将玻璃震碎,因此具有能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正在行驶的火车,由于运动具有动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太阳的光具有光能,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2.(2023九上·东阳月考)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ACD: 受热易分解 , 水溶液呈碱性 , 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这三种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故都属于化学变化。
B.在溶解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B
3.(2023九上·东阳月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用高能真空紫外线照射二氧化碳可直接产生氧气,其化学反应模型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
【解答】 根据模型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分子分成氧原子和碳原子,氧原子再结合成氧分子,因此二氧化碳经过反应产生了氧气和碳,特征是“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故选C。
4.(2023九上·东阳月考)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保持不同的酸碱性,根据下表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  )
体液 尿液 胃液 血液
pH 4.7-8.4 0.9-1.5 7.35-7.45
A.人体的尿液一定星酸性
B.人体的血液一定呈碱性
C.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pH试纸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 AB.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C.根据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判断;
D.根据pH试纸的作用判断。
【解答】 A.尿液的pH值是4.7~8.4,则成碱性,故A错误;
B.人体体液的pH值范围:血液7.35-7.45,呈碱性,故B正确;
C.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胃液显酸性,所以,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C错误;
D.pH试纸可粗略测得以上体液的pH值,故D错误。
故选B。
5.(2023九上·东阳月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锌粒放入试管
B.配制氯化钠溶液
C.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
D.二氧化碳验满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 A.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应把固体放在管口慢慢竖起滑下,故A错误;
B.量筒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故B错误;
C.液体药品在试管中加热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内液体量太多,故C错误;
D.二氧化碳的验满注意事项是燃着木条伸到瓶口,故D正确。
故选D。
6.(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科为确定铝(Pd)、铜(Cu)、铂(Pt)三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了如图实验,发现铂的表面没有现象,铜的表面有固体覆盖,根据实验现象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Pd>Cu>Pt B.Pd>Pt>Cu C.Cu>Pd>Pt D.Pt>Pd>Cu
【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铂的表面没有现象,铜的表面有固体覆盖,说明铂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弱,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钯强,即Cu>Pd>Pt。
故选C。
7.(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是滚摆完成一次下降和上升的示意图。该过程中,滚摆处于甲、乙位置时(  )
A.重力势能不同,动能相同 B.重力势能不同,动能不同
C.重力势能相同,动能相同 D.重力势能相同,动能不同
【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结合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分析判断。
【解答】甲和乙的高度相同,且滚摆的质量相同,那么二者的重力势能相等,故A、B错误;
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摩擦和阻力的存在,会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且运动时间越长,机械能损失越多,那么甲的机械能大于乙的机械能。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甲的动能大于乙的动能,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8.(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是四冲程汽油机工作示意图。其中使汽车获得动力的冲程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热机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 判断冲程名称可用口诀:“先看气门开关情,再看活塞上下行;开下吸气开上排,关上压缩关下功;”进行分析;其中在做功冲程中,是内燃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提供动力。
【解答】 A.两气门都关闭,活塞下行,汽缸容积变大,是做功冲程,故A符合题意;
B.两气门都关闭,活塞上行,汽缸容积变小,是压缩冲程,故B不符合题意;
C.排气门开启,气体流出汽缸,是排气冲程,故C不符合题意;
D.进气门开启,气体流入汽缸,是吸气冲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2023九上·东阳月考)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如图是铁元素的价类图,图中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a→f B.b→c C.d→c D.e→a
【答案】B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a属于单质,则a为铁,b属于氧化物,且b中铁元素显+3价,则b为氧化铁,c属于碱,且铁元素显+3价,则c为氢氧化铁,d属于盐,且铁元素显+3价,则d为铁盐,e属于氧化物,且铁元素显+2价,则e属于氧化亚铁,据此分析。
【解答】 A.铁能与酸反应生成亚铁盐,如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氧化铁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铁,故错误符合题意;
C.可溶性的铁盐与碱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铁,如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氧化铁与一氧化碳高温下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和铁,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0.(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表示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产生氪核和钡核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的是核聚变
B.该反应不会产生放射性物质
C.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
D.不能用该反应获得能量的方式来发电
【答案】C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核电站及其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ABC.根据对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知识分析;
D.根据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判断。
【解答】 A.根据图片可知,重核经过中子撞击后分裂成轻核,因此该模型表示的是核裂变,故A错误;
B.过程中产生的氪原子具有放射性,故B错误;
C.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故C正确;
D.可以通过核裂变来发电,例如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发电,故D错误。
故选C。
11.(2023九上·东阳月考)下列关于“热与能”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吸热过程中,其温度一定升高
B.在搓手取暖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水常被用作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D.铁块在煅烧过程中,其内能从零开始增加
【答案】C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解析】【分析】A、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的内能增大,不一定是由物体吸热或温度升高引起的;B、做功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搓手取暖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C、水的比热容大,这是其常被用做冷却剂的原因;D、根据内能的定义分析。
【解答】A、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人在搓手取暖的过程中,通过做功使人手内能增加,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B错误;
C、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改变相同的温度时,能够有收更多的热量,故C正确;
D、铁块煅烧前,仍然具有内能,故D错误。
故选C
12.(2023九上·东阳月考)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
B.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C.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C.根据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进行分析;
D.根据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解答】 A.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可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过滤,实现了固液分离,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图可知,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高温反应炉中的物质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是教室壁挂式实物展台示意图,为展示台,为连杆拉柱展示台,为展示物。以下是展示台承载展示物时杠杆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杠杆及其五要素
【解析】【分析】 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固定点为支点,根据动力、阻力的方向分析。
【解答】 根据题意可知,该装置为一个杠杆,MN能绕N点点转动,所以N点为支点O;展示物对MN的压力为阻力F2,方向向下;PQ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F1,方向沿QP斜向上,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2023九上·东阳月考)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性质。
实验Ⅰ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铝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实验Ⅱ向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出现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溶液颜色不变 B.实验Ⅰ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
C.实验Ⅰ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Ⅰ中沉淀为CuO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两者发生了置换反应;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两者发生了置换反应,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实验Ⅰ中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A错误;
B.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故B正确;
C.实验Ⅱ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错误;
D.实验Ⅱ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实验Ⅱ中沉淀为氢氧化铜,故D错误。
故选B。
15.(2023九上·东阳月考)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右端滑到左端的过程中,、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线是电阻的关系图象
B.电源电压为14V
C.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30Ω
D.消耗的最大功率是16.2W
【答案】D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R1两端的电压,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A.根据电压变化的范围进行判断,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会等于零;
C.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阻R1的功率最小,根据图象读出电路中的最小电流和两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1的阻值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BD.根据乙图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和R1两端的最大电压,根据P=UI求出R1消耗的最大功率。
【解答】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R1两端的电压,V2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A.当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路中的电流最大,R1两端的电压最大,R2两端的电压为0,
由图象可知,A为滑动变阻器R2的I-U关系图象,B为电阻R1的I-U关系图象,故A错误;
B.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
由U-I图象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0.2A,R1两端的电压U1=4V,R2两端的电压U2=14V,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电源电压:U=U1+U2=14V+4V=18V,故B错误;
C.定值电阻R1的阻值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故C错误;
D.由乙图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9A,R1两端的电压最大值为U大=18V,则消耗的最大功率P大=U大I大=18V×0.9A=16.2W,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6.(2023九上·东阳月考)五一期间“淄博烧烤”火出天际,一时间淄博就变成了全国人尽皆知的撸串佳地。将食物架在点燃的木炭上方,通过   的方式使食物内能增加而被烤熟,烤肉架不断将   (填“热量”或“温度”)给食物。
【答案】热传递;热量
【知识点】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
【解答】 将食物架在点燃的木炭上方,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食物内能增加而被烤熟;烤肉架不断将热量传给食物。
17.(2023九上·东阳月考)某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如图甲所示。
(1)按照如图乙的物质分类方法,该泡腾片属于   。
(2)该泡腾片放入水中,会立刻产生大量的气泡,其原因是: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气体。
【答案】(1)混合物
(2)CO2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碳酸氢钠和酸反应生成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泡腾片由维生素、碳酸氢钠、柠檬酸等组成,为混合物;
(2)柠檬酸是一种酸,它和碳酸氢钠在水中会发生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
18.(2023九上·东阳月考)室外的铁制栏杆在多雨季节易生锈,小科对铁生锈的条件进行了探索,实验装置如图所示。3天后,发现只有装置C中的铁丝生锈了。
(1)装置A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2)装置B、C中的实验现象说明与   接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答案】(1)吸收水
(2)氧气
【知识点】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解析】【分析】 (1)根据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装置A中生石灰的作用是吸收装置中的水蒸气。
(2)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B中铁丝只能与水接触,C中铁丝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一段时间后,C中铁丝生锈,B中铁丝没有生锈,根据B、C装置中的对比实验现象,能说明与氧气接触是铁生锈的条件之一 。
19.(2023九上·东阳月考)用力把门推开,弹性绳会被拉长,如图所示,门处于静止状态。
(1)门推开时,弹性绳具有   能。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   (填“”“”或“”)
【答案】(1)弹性势
(2)<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 (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
【解答】 (1) 门推开时, 弹性绳会被拉长,具有弹性势能;
(2)弹性绳会被拉长,具有弹力,力在弹性绳所在直线上斜向下;从O点到F2的作用线的距离是阻力臂,根据上图知,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此时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动力小于阻力,即F1<F2。
20.(2023九上·东阳月考)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金属锆具有抗腐蚀性强、熔点高、硬度大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原子能等领域。
(1)金属锆熔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物理
(2)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2)根据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ZrCl4)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进行分析。
【解答】 (1)金属锆熔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在850℃条件下,镁(Mg)与四氯化锆(ZrCl4)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和氯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21.(2023九上·东阳月考)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200N的物体,已知拉力为80N,不计绳重和摩擦,物体和绳子自由端的运动情况如图乙所示,反映绳子自由端运动的图线是   (填“A”或“B”),动滑轮重为   N。
【答案】A;40
【知识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解析】【分析】 (1)由图甲可知,n=3,则拉力端移动距离s=3h,据此确定图乙中绳子自由端运动的s-t图像是A还是B;
(2)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nF=(G+G动),据此求动滑轮重力。
【解答】 (1)由图甲可知,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n=3,则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3h,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与物体提升速度的3倍,因此图乙中倾斜直线A是绳子自由端运动的s-t图像,而下面的倾斜直线B是物体运动的s-t图像;
(2)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动滑轮重力:G动=3F-G=3×80N-200N=40N。
22.(2023九上·东阳月考)重为0.03牛的乒乓球,从1米高的A点自由下落,第一次落地弹起至0.6米的最高点B(如图甲),将乒乓球置于装有适量水的杯子中,一起从1米高处自由下落,杯子落地后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远大于1米(如图乙)。
(1)图甲中的乒乓球从A点下落到弹起至B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减少   焦。
(2)图乙中的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远大于1米,是由于乒乓球弹起瞬间机械能增大,此时对乒乓球做功的物体是   。
【答案】(1)0.012
(2)水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先求出减少的高度,再利用W=GΔh计算出减少的机械能;
(2)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进行分析做功的力。
【解答】 (1)由题意知,乒乓球从A点下落到弹起至B点的过程中,
减少的高度为:Δh=1m-0.6m=0.4m,
则减少的机械能为:W=GΔh=0.03N×0.4m=0.012J;
(2)水和杯子一起向下运动,落地瞬间杯子由于受到阻力停止运动,水由于惯性要继续运动,所以水对杯底要产生一个压力,因为物体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所么用杯底对水一个反作用力,小球在水的作用力的方向生移动距离,所以水对乒乓球做了功。
23.(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科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后,梳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与X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X是氯化钠,酸→X的化学方程式   ,图中碱的化学式为:   。
(2)若X是水,则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NaOH
(1)HCl+NaOH=NaCl+H2O;NaOH
(2)ABC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X是氯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来分析;
(2)根据X是水,结合酸碱盐等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解答】 (1)若X是氯化钠,酸→X的反应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图中的碱是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
(2)若X是水,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属于置换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所以能实现图中物质转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有:ABCD。
24.(2023九上·东阳月考)盛夏,室外温度达36℃,小金将客厅空调的设定温度设置为28℃,发现空调正常工作时的工作周期:工作10min后会停止工作,5min后再重新工作……周而复始。从该空调铭牌上获悉,空调的制冷额定功率为2000W。
(1)空调正常工作时,一个工作周期内消耗的电能为   J。
(2)为了节能减排,小金家换上了隔热保温性能更好的门窗。在工作电压、室外温度、空调的设定温度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空调新的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时间会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min。
【答案】(1)1.2×106
(2)小于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已知制冷额定功率和一个工作周期的工作时间,根据W=Pt得出空调正常工作时,一个工作周期内消耗的电能;
(2)为了节能减排,换上了隔热保温性能更好的门窗,则在工作电压、室外温度、空调的设定温度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保温效果更好,所需消耗的电能会更少,由可知,在制冷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所需的工作时间更少。
【解答】 (1)空调正常工作时,一个工作周期内消耗的电能:W=Pt=2000W×10×60s=1.2×106J;
(2)为了节能减排,小宁家换上了隔热保温性能更好的门窗,在工作电压、室外温度、空调的设定温度等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保温效果更好,则空调新的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时间会小于10min。
25.(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科同学在科学实验课上,往加有镁条的试管中依次加入稀盐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如图甲所示,并记录实验现象。根据甲、乙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二中再加入稀硫酸后,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是因为   。
(2)步骤三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且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综合甲、乙过程分析,步骤一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答案】(1)镁已经完全反应
(2)MgCl2、HCl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可能有剩余;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反应完,若没有盐酸,接着会发生氯化镁和氢氧化钡的反应,会接着生成沉淀;由图像可知,此过程中没有沉淀生成,说明BC段发生的是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反应完,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至完全反应沉淀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
【解答】 (1)步骤二中再加入稀硫酸后,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是因为镁已经完全反应;
(2)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盐酸可能有剩余;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反应完,若没有盐酸,接着会发生氯化镁和氢氧化钡的反应,会接着生成沉淀;由图像可知,此过程中没有沉淀生成,说明BC段发生的是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反应完,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至完全反应沉淀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步骤一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镁、氯化氢。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26、27题各6分,28、29、30题各8分,共36分)
26.(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博想探究液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取一根光滑的塑料管,固定高度和倾斜角度,塑料管末端装有一定质量的水,用密封挡板封住端口。实验过程中,松开密封挡板,让水沿着管道下滑,刚好冲击水车,带动水车转动(如图甲)。
(1)实验过程中,通过   反映流水所具有的动能大小。
(2)小博同学选取横截面积较大的塑料管(如图乙),保证倾斜角度相同,水位高度相同,松开密封挡板,观察现象。小博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3)分析与讨论: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次小博把乙中密封挡板全部松开,第二次密封挡板往上移动松开一半,水全部流出并落在水车上。请分析,水车两次获得的总动能是否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1)水车转动的圈数
(2)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相同
【知识点】动能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 (1)结合实验目的,根据实验操作,水的动能越大,水车转动的速度越快,根据转换法分析回答;
(2)由已知条件可知,水落下时的速度相同,根据m=ρV可知图乙中水的质量较大,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回答;
(3)根据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分析两次实验水的重力势能大小关系,转化成水车的动能也相同。
【解答】 (1)本实验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过程中,松开密封挡板,让水沿着管道下滑,刚好冲击水车,带动水车转动,水的动能越大,水车转动的圈数越多,根据转换法,实验过程中,通过水车转动的圈数反映流水所具有的动能大小。
(2)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小博同学选取横截面积较大的塑料管(如图乙所示),保证倾斜角度相同,水位高度相同,则水落下时的速度相同,而图乙中水的体积较大,根据m=ρV,图乙中水的质量较大,松开密封挡板,观察现象,故小博设计乙组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转化成水车的动能相同。因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质量和高度相同,水的重力势能相同;第一次小博把乙中密封挡板全部松开,第二次密封挡板往上移动松开一半,水的流速不同,但水全部流出并落在水车上,转化成水车的动能也相同。
27.(2023九上·东阳月考)兴趣小组同学做如图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试管变热,那么,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科猜想:Na2CO3和盐酸反应放热。
小金认为小科猜想有不足之处,为此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①取0.5gNa2CO3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10mL水(20℃),搅拌,测量温度t1;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测量温度t2;
③加入10mL20%的盐酸(t0),搅拌,测量温度t3。
多次实验后取平均值记录如下:
t1 t2 t3
23.3℃ 20.0℃ 23.7℃
(1)小金认为小科猜想的不足之处是   。
(2)步骤③中盐酸的温度t0为   ℃。
(3)通过步骤②和③得到的结论是:Na2CO3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老师指出小金的设计仍存在不足,并补充做实验:向盛有10mL水(20℃)自的烧杯中加入10mL与上述实验一样的盐酸,搅拌,测量温度为22.2℃,此实验的目的是   。
【答案】(1)小科同学使用固体进行实验,未考虑固体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20
(3)探究盐酸稀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 (1)根据固体溶解后,如果温度升高,则溶解放热;如果温度降低,则溶解吸热进行分析;
(2)根据加入的水的温度是20℃,需要控制无关变量进行分析;
(3)根据探究盐酸稀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
【解答】 (1)固体溶解后,如果温度升高,则溶解放热;如果温度降低,则溶解吸热甲同学猜想的不足之处是:甲同学使用的是固体进行实验,未考虑固体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加入的水的温度是20℃,需要控制无关变量,所以步骤③中盐酸的温度t0为20℃;
(3)向盛有10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mL密度约为1.1g/mL20%的盐酸(20℃),搅拌,测量温度为22.2℃。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盐酸稀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8.(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金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
(1)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1N,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杠杆水平位置平衡;若斜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金又制作了一个密度均匀的圆盘(相当于杠杆),圆盘可以绕着圆心O转动(转轴阻力忽略不计),圆盘上CH所在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相等,他先在圆盘C点挂上4个钩码(如图乙),再用一个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在M点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后,圆盘   (填“能”或“不能”)在图示位置静止。
(3)为了探究“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否一定影响杠杆的平衡”,小金在圆盘的C点挂上4个钩码(如图乙),又在G点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后发现圆盘在图示位置平衡。为了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他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   、   两个点又进行了两次实验,发现圆盘仍在图示位置平衡,即可得到结论。
【答案】(1)变大
(2)不能
(3)D;N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 (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解答;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左边力与力臂的乘积是否等于右边力与力臂的乘积,据此判断圆盘能否静止;
(3)由题意知,左边力与力臂保持不变,右边力也保持不变,要使圆盘仍然平衡,则右边的力臂也必须保持不变,从而找到另外挂钩码的点。
【解答】 (1)若每个小格长L,在A点挂2个相同的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拉力的力臂减小,再次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2)设圆盘上CH所在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为a,阻力力与阻力臂的乘积为:4×0.5N×3a=6aN;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F动×0=0;
由于F1L1≠F2L2,所以圆盘不能在图示位置静止;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
右边力臂保持不变,即他可以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D、N两个点又进行实验。
29.(2023九上·东阳月考)为了探究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的关系,小敏用如图所示电路进行研究(光敏电阻和灯L放置在暗盒内,外界光照无法进入)。已知灯L的额定电压为2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是保护电阻。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和,移动滑片调节灯L两端电压,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下表。
试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表V示数/伏 0.5 1.0 1.5 2.0 2.5
电流表示数/安 0.08 0.12 0.16 0.20 0.24
电流表示数/安 0.04 0.10 0.14 0.16 0.18
(1)闭合前,应先将滑片移至最   (填“左”或“右”)端。
(2)该实验通过观察来体现灯泡L的亮度变化。
(3)实验中灯L的额定功率为   瓦。
(4)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1)左
(2)电流表A2示数变化
(3)0.4
(4)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有关,灯泡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闭合开关前,应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2)如图所示,光敏电阻和灯L放置在暗盒内,光敏电阻与R2串联接在上方电路图中,当光敏电阻R阻值减小时,上方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A2示数变大,R光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可判断出小灯泡的亮度在变亮,运用了转换法;
(3)根据表格数据,利用P=UI可求灯L的额定功率;
(4)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也在增大,由电功率P=UI可知灯泡的实际功率增大,电流表A2的示数不断增大,说明光敏电阻R的阻值不断减小,由于R光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可知灯泡的亮度在逐渐变亮,可得出结论。
【解答】 (1)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滑片与滑动变阻器下接线柱最远,应先将滑片移至最左端;
(2)如图所示,光敏电阻和灯L放置在暗盒内,光敏电阻与R2串联接在上方电路图中,当光敏电阻R阻值减小时,上方电路总电阻变小,电源电压一定,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A2示数变大,R光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可判断出小灯泡的亮度在变亮,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电流表A2示数变化来体现灯泡的亮度变化的;
(3)已知灯L的额定电压为2V,由表格数据可知对应的电流表A1示数为I=0.20A,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额=UI=2V×0.20A=0.4W;
(4)由图可知,在下方电路图中,电压表测量小灯泡两端电压,电流表A1测量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在上方电路图中电流表A2测量通过光敏电阻R的电流,
由表格数据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也在增大,由电功率P=UI可知灯泡的实际功率增大,电流表A2的示数不断增大,说明光敏电阻R的阻值不断减小,由于R光敏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减小,可知灯泡的亮度在逐渐变亮,可得出结论: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有关,灯泡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30.(2023九上·东阳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现象,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又做了如图所示两组实验。
(1)【实验一】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小组同学认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此实验是想从   (填“反应物的消失”或“生成物的产生”)角度证明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   ,得到了小组其他同学的认同。
(2)【实验二】实验装置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
氢氧化钠 碳酸钠
水 极易溶 易溶
乙醇 易溶 微溶
【温馨提示】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①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实验从生成物的产生角度证明了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答案】(1)反应物的消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会出现相似的实验现象
(2)产生白色沉淀,气球胀大;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都发生反应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又与盐酸反应分析。
【解答】 (1)软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减少压强减小,从反应物消失角度证明反应发生,但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产生这样的现象,故答案为:反应物消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产生上述现象;
(2)①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三颈烧瓶内压强减小,空气进入气球,气球变大,由溶解性表可知,Na2CO3在乙醇中微溶,因此生成白色沉淀;
②稀盐酸注入三颈烧瓶内,三颈烧瓶中产生气泡,气球变瘪,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31题7分,32-35每小题8分,共39分)
31.(2023九上·东阳月考)赛龙舟自古以来在我国广为流传,现已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如图是运动员在室内进行划奖训练的两个场景,图甲是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绳子系在“船浆”的端,运动员坐在位置上用力将“船奖”从位置“1”划到位置“2”,重物的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若重物的质量为20千克,“划奖”一次拉过绳子的距离为60厘米。(船奖重、绳重与摩擦均不计)
(1)该装置中两个滑轮的作用是   。
(2)“划浆”一次,人至少做功   焦。
(3)图乙是某种耐力练习示意图,保持“船奖”与绳子垂直并静止。若为60厘米,为40厘米,当一只手握在端,另一只手握在点并施加垂直“船浆”的力,求此时力的大小。
【答案】(1)改变力的方向
(2)120
(3)解:FA=G=mg=20kg×10N/kg=200N
FA×OA=F×OB.
200N×60cm=F×40cm
F=300N,
【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 (1)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根据G=mg求出重物的重力,利用W=Gh求出“划桨”一次,人做的功;
(3)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求出力F的大小。
【解答】 (1)该装置中两个滑轮是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重物的质量为20kg。重物的重力为:G=mg=20kg×10N/kg=200N;
“划桨”一次拉过绳子的距离为60cm,则“划桨”一次人克服重力做的功为:
W=Gh=200N×0.6m=120J;
(3)若OA为60厘米,OB为40厘米,当一只手握在O端,另一只手握在B点并施加垂直“船桨”的力F,此时O为支点,OA为阻力臂,OB为动力臂,作用在A点的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即FA=G=200N,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FA×OA=F×OB,
即200N×60cm=F×(60cm-20cm),
解得:F=300N。
32.(2023九上·东阳月考)金属与酸反应会放出热量。为深入研究金属和酸反应的特点,小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烧瓶中加入0.48克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塞紧瓶塞,利用传感器记录160秒内瓶内气压变化。用等质量的铁和锌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相关曲线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能支持锌比铁活动性强的证据是   。
(2)实验中,若0.48克镁完全反应,至少需要稀盐酸多少克?
(3)解释镁与稀盐酸反应,0~80秒瓶内气压发生如图乙变化的原因:   。
【答案】(1)40~160秒的任意时间点,锌与稀盐酸反应瓶内气压都大于铁与稀盐酸反应瓶内气压
(2)解:)设需要稀盐酸的质量为x
Mg+2HCl=MgCl +H2↑
24 73
0.48g
(3)由于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同时放热,0~40秒时装置中气压不断增加,40秒时反应停止,瓶中热量不断散失,温度降至室温,瓶内气压逐渐减小,但仍高于初始气压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根据160秒内,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瓶内气压都大于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瓶内气压来分析;
(2)根据镁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
(3)根据0-40秒内,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装置内压强迅速增大,40秒时镁恰好完全反应,装置内的气压不再增大,40秒后,随着瓶中热量不断散失,温度回落至室温,瓶内气压逐渐减小,但仍高于初始气压来分析。
【解答】(1)图乙中,能支持锌比铁活动性强的证据是:40~160秒的任意时间点,锌与稀盐酸反应瓶内气压都大于铁与稀盐酸反应瓶内气压。
33.(2023九上·东阳月考)图甲是一款电热服,衣服里嵌有电热纤维。图乙是其简化的工作电路,、为电热纤维,阻值为5欧;利用配套的锂电池供电,输出电压为5伏;可在低温、中温、高温三挡间切换,高温挡功率为15瓦。
(1)电热服是利用电流的   效应工作的;
(2)电热纤维应具有能导电、抗氧化、耐腐蚀、轻便柔软等性质,下列材料最适合做电热纤维的是____(填字母)。
A.石墨纤维
B.棉纤维
C.细铁丝
A石墨纤维B.棉纤维C.细铁丝
(3)求电热服在高温挡工作时通过的电流以及的阻值(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答案】(1)热
(2)A
(3)解:通过R1的电流为:;
根据P=UI,此时干路中的电流为:;
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得到:I2=I1=3A-1A = 2A
所以。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中会产生热量,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2)石墨纤维是制作电热纤维的最合适材料。
(3)首先根据计算通过R1的电流,再根据 计算干路电流,接下来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I2=I-I1 计算通过R2的电流,最后根据 计算R2的阻值。
【解答】(1)电热服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的;
(2) 棉纤维是绝缘体,细铁丝抗氧化、耐腐蚀性能差,容易折断,石墨纤维是制作电热纤维的理想材料,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4.(2023九上·东阳月考)小明在厨房里找到一包食用纯碱,包装袋上写有: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质量分数>98%),杂质为氯化钠。小明用多种方法进行“食用纯碱中Na2CO3含量测定”的实验。
(1)方法一:将一定质量的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再计算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了准确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应在____开始用量筒收集气体。
A.实验开始时 B.有连续气泡产生时
C.先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熄灭后 D.先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变浑浊后
(2)方法二:将21.5克该纯碱样品放入烧杯,加水完全溶解,将其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逐渐往杯中滴加稀盐酸,电子秤的示数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通过计算说明,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袋信息相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②有同学认为小明测定的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请分析造成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A
(2)解:①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120g-311.2g=8.8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8.8g
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袋信息相符。
②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会将一部分水蒸气带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 (1)方法一:根据排出的气体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方法二:①根据乙图可知,在加入100g稀盐酸之前,由于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所以电子秤的示数增大的速度较慢;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从100g~120g时,电子秤的示数增大速度变快,说明其中的碳酸钠已经完全反应,示数的增大量等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那么当加入80g稀盐酸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质量分数;
②根据在反应过程中,不但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其中的水蒸气和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都使反应前后示数变化量增大,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偏大进行分析。
【解答】(1) 方法一:为了准确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应在实验开始时,开始用量筒收集气体,故选A。
35.(2023九上·东阳月考)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质的种类、溶质的质量分数、电极间的距离、电极与溶液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该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5%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验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取现有10%的氢氧化钠溶液   克,再加一定量的水混合均匀。
(2)用笔画线将图中电路连接完整。
(3)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请将实验的其他步骤补充完整。
【答案】(1)100
(2)
(3)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边,把一定体积5%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插入电极;
③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合适的位置,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②断开开关,取相同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相同的烧杯,不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插入清洗擦干后的电极,闭合开关,读出此时的电流表示数;
⑤多次重复实验,比较每两次电流表的读数大小,得出结论。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 (1)根据溶质的质量不变分析回答;
(2)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
(3)探究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它条件相同,只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根据电流表的示数大小确定导电能力强弱,即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步骤。
【解答】 (1)根据溶质的质量不变可知,配制5%的氢氧化钠溶液200克,需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2)电流表应与电源串联在电路中,如下图所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