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及其变化。2.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深入感悟母爱与作者复杂的情感。3.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风格,提升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手写书信的能力,使其能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独特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体会作者情感变化。(2)品味细节,感受母爱的深沉与无私。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学会感恩母亲,珍惜亲情。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世界上有一种爱,它无处不在,让你肆意索取,让你坦然接受; 世界上有一个人,她默默无闻,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你,而不求任何回报。这种爱是什么爱 这 个人是谁呢 明确:这种爱叫母爱,这个人叫母亲。2.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来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 复杂的情感。(二)字词积累1. 教师展示生字词:瘫痪(tān huàn)、暴怒(bào nù)、沉 寂(chén jì)、捶打(chuí dǎ)、 憔悴(qiáo cuì)、央 求(yāng qiú)、絮叨(xù dāo)、诀别(jué bié)、淡 雅(dàn yǎ)、高 洁 (gāo jié)、烂 漫 (làn màn)、喜出望外 (xǐchū wàng wài)、翻来覆去 (fān lái fù qù)。2. 教师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 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理解 明确:“喜出望外”“翻来覆去”等词语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憔悴”“絮叨”等词语的意思比较难理解。3. 教师讲解:“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絮叨”形容说话啰嗦。(三)作者简介1. 教师介绍: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 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 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2. 教师提问:史铁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明确:史铁生的作品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往往蕴含着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四)背景链接1. 教师讲述:史铁生二十一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的母亲在精心 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 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2. 教师提问:从这段背景介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能感受到史铁生母亲的伟大和无私,以及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五)整体感知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讲述了母亲为了让“我”散心,想带“我”去 北海看菊花,“我”因双腿瘫痪不愿去,后来想去了,母亲却已离世,最后妹妹推“我”去 看了北海的菊花的故事。2. 教师引导: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母亲忍受着“我”双腿瘫痪后的暴躁脾气,默默地照顾“我”。 第二部分(第3、4、5、6段):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我”答应了,但母亲却 突然离世。第三部分(第7段):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领悟到了母亲的话的含义。(六)朗读课文,把握情感1. 教师指导: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并用一条曲线标出文章的情感起伏 与节奏变化。明确:整体基调深沉、忧伤,叙述的语气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第1段 情感暴怒,第2段愧疚、遗憾、悔恨,第3段略轻松,第7段积极。2. 教师提问: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与状态,并总结朗读方法。明确:第1段中“我”双腿瘫痪后,心情暴怒无常,朗读时要读出“我”的激动和愤怒。 朗读方法是注意重音和语气的变化,如“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暴 怒无常”要重读,突出“我”的情绪。3. 教师引导: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其他段落,明 确全文感情的变化。明确: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体会“我”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暴怒、抗拒,到后来的接 受、悔恨,再到最后的积极面对。第 二课时(一)品读细节,感受母爱1. 教师提问: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孩子的人, 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 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如“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 感”;母亲是个坚强勇敢的人,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 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 · · · ·,”;母亲是个无私奉献的人,如“母亲喜欢花,可 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2. 教师引导:“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两个不同段落,这两个不同段落 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出现“好好儿活”是在母亲劝慰“我”时,母亲希望“我”能勇敢地面对 生活的挫折,坚强地活下去,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期望;第二次出现“好好儿 活”是在母亲离世后,“我”明白了母亲的话的含义,决心好好生活,这体现了“我”对 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悟。3.教师提问: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明确:感受到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启发我们要珍惜生命,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困难。(二)品味词语,理解标题1. 教师提问: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明确: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 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 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秋天”蕴含着“生命”的意味。2. 教师引导: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又是秋天,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女儿也懂了。大家回顾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 话。明确:“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要相互照顾,好好儿活,活出自 己的精彩。”(三)拓展思考,感悟生命1.教师提问:拓展阅读。阅读下面选段,自由谈谈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 的。明确:史铁生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后,逐渐理解了“好好儿活”的含义。他认识到生命的可 贵,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 对母亲的怀念。2. 教师引导:联系生活。“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会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联系 实际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 明确:今天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努力学习和工作,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 要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四)写作手法分析1. 教师提问: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的形象和她对“我” 的爱。同时,文章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北海的菊花象征着母亲的期望,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美丽。2. 教师引导:作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 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通过“悄悄”“偷偷”等词语,细腻地表现了母 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文叙述了“我”双腿瘫痪后,母亲默默承受并耐心安抚“我”的故事,表现了母亲深沉无私的爱以及“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同时,文章也让我 们明白了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2.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如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学会了珍惜生命、明白了要勇敢面 对困难等。(六)作业布置1. 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