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实录
一、
导语
唐代文苑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无疑是诗歌,可与诗歌并举、在文坛大放异彩的,是被鲁迅称为“成就乃特异”的传奇小说,所谓“传奇”,即“传”写“奇”事。《种树郭橐驼传》就是这样一篇人物形象鲜明、叙述语言通俗而且兼具史传、寓言、政论特点的特殊传奇文。
二、
文本研读
活动一:探究文题,初识人物
师:橐驼,也就是“骆驼”,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这个名字呢,可不可以取个好听的名字?
生:“不知始何名”,没人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又因为他患病,脊背高高突起,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驼”。“橐驼”这个名字更符合人物的特点。
生:郭橐驼原本可能和很多人一样是有名字的,但谁又会在意他叫什么呢?作者只是借乡人之口给他一个“橐驼”的绰号,突出他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师:那柳宗元为什么要把他写成一个驼子,而不是一个瘸子或者一个正常人呢?
生:驼背是劳动者的近亲,郭橐驼就是一个劳动者呀。作者是为了突出他劳动者的形象。
师:是的,“压弯了背”“累弯了腰”这样的话大家一定听说过。劳累能让人脊背变弯,柳宗元匠心独运,只是让他的传主弯腰走过,就给我们留下一个辛苦劳作的小人物的剪影。
师:同学们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读到过这样只有绰号的小人物吗?
生: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孔乙己……
生:庖丁、泥人张……
生:七斤、黑妞、白妞……
师:如果按照人物身份,要你把这些小人物分分类,你会怎么分呢?
生:阿Q、孔乙己、七斤可以划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被当时社会忽视和排挤的底层人,为人所蔑视,卑微到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个代号。
生:庖丁、郭橐驼、泥人张可以划为一类,他们虽然也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他们技艺高超,高超到让大家都忽略了他们的本名。
师:是的,只有一个字母做名字的阿Q,被人从描红纸里提取的“上大人孔乙己”,擅长烹饪的庖丁,外形丑陋却技艺高超的郭橐驼……这些看似很随意的人物名字,当我们认真解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就会发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仅具有称名的功能,还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功能。
活动二:研读文本,得“养树”之道
师:郭橐驼种树的技能到底有多高?作者是如何描写其种树的?
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远近闻名。
生:“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生命力强,枝繁叶茂。
生:“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其他人学不会,超过其他人太多。
师:柳宗元笔力不凡,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开篇三言两语,就把郭橐驼的种树技能展现出来。同学们概括得也很好。
师: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疑问,什么样的技能,竟然让人学不会?种树这种本领真的是做工精细,程序复杂,或者是有什么偏方吗?
生:郭橐驼种树很简单,也算不上独门技能吧,文章上只是说“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也就是让根能尽量舒展,让土能覆盖平整,如果要移植,根部的土一定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土覆盖得要紧实,这都是平常的方法啊。
生:这的确是平常的方法,但是,文章为什么说“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呢?
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是郭橐驼种树之道。我认为,技能人人可学,甚至可以精益求精,但是,“道”并非人人掌握。
师:很好,这也就是郭橐驼能“传”的道理吧。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写于贞元年间他在长安出入朝政之时,年轻气盛的他仅仅是为了这个外形丑陋技艺高明的小人物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生:“传其事以为官戒”,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师:“其事”指代什么?
生:“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生:所以本文写作目的是,我为得到“养人术”这件事作传,并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师:由“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可见《种树郭橐驼》并非单纯的人物传记,“养树”是引发议论的媒介,“养民”才是本文的主旨。那么,“养树”和“养民”有着怎样的相似点呢?
活动三:任务导学,由“养”树到“养”人
(学生围绕任务单分组讨论明确)
小组任务单
郭橐驼种树之道
他植者种树之道
长人者养人之道
方法
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好烦其令,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若甚怜焉
结果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故病且怠
小组展示:
生:在方法上,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顺木之天”,就是遵循树木的天性。相机而动,而其他植者不顾树的生长习性,急于求成。两种不同的种树方法形成对比,从而阐明要“顺天”而不能“违天”。“顺天”才能“致性”,“违天”必然“害性”。
生:他植者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因此必然招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生:作者以种树类比治民,要为官者“顺民之天,以致民性”。
师:那么,丰乐乡的长人者是如何养民的?
生:他们“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师:“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如果你是百姓,听了这样的命令,有什么感受?
生:慌乱。
师:哪些词体现了慌乱?
生:我觉得是三个“尔”,把促、勖、督都指向了“我”,感觉百姓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师:“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如果你是百姓,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出这段话呢?
生:疲惫。
师:为什么疲惫?
生:要煮茧抽丝,要织布,要养育孩子,要喂养家禽牲畜,要听鼓梆去集中。
师:这里的五个“而”是什么用法?
生:表承接。
师:作者在这里用了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政乱令繁、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长人者”好令其烦,思虑过多,干预过多,结果事与愿违。
为官之道与种树之理相同,作者以种树类比治民,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顺民之天,以致民性”,用“其莳也若子”类比要爱护老百姓,用“其置若弃”类比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用使“木之性日以离”类比人民“病且怠”。这样,层层类比,环环相扣,使人深刻理解全文的寓意。文中明写如何种树,实际议论如何“养民”。这样,把种树的道理说透了,也就把“养民”治国的道理说清楚了。文章通过对比和类比把抽象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把枯燥的说理变得故事化。
三、
迁移拓展
PPT:本文写于永贞革新前夕,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柳宗元在长安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观百姓疾苦,特为良吏作此官箴。
师:可以说,养民是柳宗元兼济天下思想的行为体现,如果你是“长人者”,你会如何养民呢?请写一段养民之论。
学生小练笔展示:
养民者,本其固有之性,顺其自然之天。涵养之,驯育之,因势利导,行所无事,而民生自遂,此所谓善养民者也。不然,则或轻或重,恒失其中,爱之过殷,督之过勤,不能益民,反以扰民,甚非养民之善术也。
师:正所谓“皇天难断屋瓦漏,草野才明政得失”。通过小练笔,我们可以发现:一是无论种树或养民,都要“顺天致性”,为所当为而不妄为;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