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元素 2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3 元素 2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1.化学观念:知道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了解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科学思维:能基于真实情境,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视角分析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简单问题,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了解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认识和创造物质的重要意义。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
1.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常见的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2.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意义。
一位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一脸茫然——因为他一个字也不认识。同样我们走进外国的实验室,也难以认识试剂瓶标签上的文字。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就出现了“元素符号”。
探究点一 元素符号——讨论法
提出问题 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又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表示方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
2.元素符号的含义:(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3)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
探究点二 元素周期表——讲授法
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
(1)在元素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区分。
(2)横行(周期):每一横行代表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3)纵行(族):共有18个纵行,每1个纵行叫作一个族,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
(4)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单元格信息:
第2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符号
1.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巧学妙记】“一大二小”)
2.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元素符号前面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二、元素周期表简介
1.结构:共有7个横行(7个周期),18个纵列(16个族)。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本堂课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和生活实例做成课件,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不足之处 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部记住第1课时 元素
1.化学观念: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知道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2.科学思维:了解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视角。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发展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
2.教学难点: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是指什么?老人和小孩通常都需要补钙,这里的“钙”是指什么?
探究点一 元素——讲授法
提出问题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
(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H3,H2与He质子数相同,却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l-(离子)都属于氯元素。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
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
(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
(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探究点二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讲授法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今天又学习了元素,它们与物质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归纳总结 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元素 原子
区别 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宏观概念 ③只能组成物质,不能构成物质 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微观概念 ③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相互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抽象元素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加强教材的前后联系及与生活的联系,设置较多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比较高
不足之处 由于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储备,学生对于元素的概念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