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结构 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2 原子结构 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化学观念: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2.科学思维: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
1.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2.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我们知道原子弹威力强大,所以它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探究点一 原子的构成——讲授法
提出问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可以将原子再分吗?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构成:
原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讲授法
提出问题 核外电子绕核不停地做高速运动,电子是按什么轨迹排布运动的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所占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2)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数)个电子,即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②作为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洁、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3)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②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氢原子为1),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
③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
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本堂课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从而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 讲得太多,学生的探究活动偏少。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也没能彻底地放手给学生去解决第2课时 离子的形成 相对原子质量
1.化学观念: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转变为离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及其应用。
2.科学思维:通过分子、原子、离子的学习,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知道可以用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的符号,能直观建立符号和微观世界的联系。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初步树立“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教学重点:离子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由上节知识点,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某些金属与非金属原子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这些原子得失电子后会变成什么微粒呢?
探究点一 离子——讲授法
提出问题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稳定结构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形成:原子不显电性,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从而带上电荷,原子便转变成离子。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1)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原子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如Xn+(阳离子符号)或Xn-(阴离子符号),当n=1时,n不写,如H+、OH-等。
(2)离子符号的意义(以“2Mg2+”为例):
4.离子的分类:
知识拓展 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如氧原子表示为O 如钠离子表示为Na+ 如氧离子表示为O2-
联系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讨论法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2课时 离子的形成 相对原子质量
一、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阳离子、阴离子。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4.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二、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成功之处 本堂课借助直观的挂图和模型,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本节课知识抽象,部分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学起来枯燥无味,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需教师不断反思并探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