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1.化学观念: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以及生活经验总结,知道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区分。2.科学思维: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例,知道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其性质。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教材实验1-2中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同“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的化学学科物质观。1.教学重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2.教学难点: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的区别和联系;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探究点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法提出问题 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固有性质呢?讨论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相关问题,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纳总结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探究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①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为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氧气中: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 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课堂讨论 上述实验结论中哪些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归纳总结 ①中的气体无色、无味,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中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以及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都是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探究点二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讲授法提出问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呢?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区别:(1)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其中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描述的字眼上看,让人感觉到一种“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如:纸张燃烧(化学变化)、钢铁生锈(化学变化)、小麦被磨成面粉(物理变化),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是静态的。在描述时通常用到“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如:煤能燃烧(化学性质)、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化学性质)、玻璃易被打碎(物理性质),这些都是物质的性质。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探究点三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讨论法提出问题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归纳。归纳总结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成功之处 本堂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的认识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不足之处 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1.化学观念:知道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变化,知道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常见现象。2.科学思维:通过对教材实验1-1中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体会归纳整理的方法。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教材实验1-1、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等总结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4.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利用物质的变化等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生产生活、实验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化学变化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重要应用,感受大自然中化学变化的神奇之处。1.教学重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2.教学难点: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讲解】通过绪言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化学学科的神奇,同时我们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这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自然界的水也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农民伯伯手中的小麦可以在土地中生根发芽,获得新一轮的丰收,也可以变成我们餐桌上的各种美食。【讨论】说一说你身边的物质发生的变化。探究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法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 实验装置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 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 液态的水 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2)石蜡的熔化 固态的石蜡 石蜡逐渐熔化 液态的石蜡 无(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4)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颗粒状大理石等 大理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大理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课堂讨论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1)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2)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归纳总结项目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 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本质区别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有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不足之处 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docx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