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大田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大田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大田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
1.(2023七上·期中)走进中学的你,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面对新的环境,下列想法不正确的是(  )
A.我要尽快适应老师和同学
B.我要主动伸出友谊的“橄榄枝”,结识新同学
C.我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D.都是陌生的人,我只和认识的同学一起学习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认识自我
【解析】【分析】面对中学新的环境,我要尽快适应老师和同学,要主动伸出友谊的“橄榄枝”,结识新同学,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故ABC说法正确。
新的环境,要多交朋友,不能只和认识的同学一起学习,故D说法错误。
此题为逆向选择题,符合题意的为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中学时代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2.(2023七上·期中)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一句格言:“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句格言启迪我们(  )
A.要根据自身的独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B.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C.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梦想的过程
D.社会越发展,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选择的难度就越大
【答案】B
【知识点】正确认识自我
【解析】【分析】“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启示我们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故B正确。
格言没有强调要根据自身的独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梦想的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越发展,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选择的难度就越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少年有梦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3.(2023七上·期中)我县多所学校办起了“校园农场”,孩子们在“农场”里给果蔬浇水、松土……乐此不疲。这种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做法(  )
①拓展学习范围
②增加生活体验
③浪费学习时间
④提升劳动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生命的独特性
【解析】【分析】我县多所学校办起了“校园农场”,孩子们在“农场”里给果蔬浇水、松土……乐此不疲。这种做法拓展学习范围,增加生活体验,提升劳动能力,故①②④正确。
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并没有浪费学习时间,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体味学习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习是多方面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4.(2023七上·期中)小芳在学校月总结中写道:“通过小组其他同学对我的点评,我才知道自己有如下优点:性格开朗,喜欢帮助同学,比前月发言更积极,学习进步大等。但我与小葵相比,还存在学习不踏实、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缺点。今后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小芳认识自己的方法是(  )
①他人评价
②比较评价
③心理测量与评价
④自我评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正确认识自我
【解析】【分析】“通过小组其他同学对我的点评,我才知道自己有如下优点”属于他人评价,“但我与小葵相比,还存在学习不踏实、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缺点”属于比较评价,“今后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属于自我评价,故①②④正确。
小芳的总结没有涉及心理测量与评价,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认识自己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5.(2023七上·期中)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在陆地兔子驮着乌龟跑;到了河里,乌龟驮着兔子游,结果实现了双赢。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启示我们(  )
A.主动改正缺点,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B.善于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取得成功
C.善于接纳、欣赏自己就能取得成功
D.善于扬长避短能帮助我们取得成功
【答案】D
【知识点】正确认识自我
【解析】【分析】在陆地兔子驮着乌龟跑;到了河里,乌龟驮着兔子游,结果实现了双赢。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扬长避短能帮助我们取得成功,故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扬长避短,没有强调主动改正缺点,也没有强调激发自己的潜能,故AB不符合题意;
“善于接纳、欣赏自己就能取得成功”说法太绝对,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做更好的自己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6.(2023七上·期中)网络交往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网友在网上可能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他或许出于真心,也可能故意伪装以骗取我们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  )
①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
②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
③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④不要对网友说任何实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网络交往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网友在网上可能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他或许出于真心,也可能故意伪装以骗取我们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故①②③正确。
要提高防范意识,而非不要对网友说任何实话,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网上交友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对于交友而言,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
7.(2023七上·期中)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师生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成长。以下属于良好师生状态的有(  )
①彼此尊重
②相互关心
③携手共进
④不分彼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良好师生状态要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故①②③正确。
师生间要彼此尊重,而非不分彼此,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亦师亦友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这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8.(2023七上·期中)尊重老师,表现在与老师交往的言谈举止之中。下列做法能够体现这种品质的是(  )
①小夏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②下课铃一响,老师还没宣布下课,大威就开始收拾书包
③课间小敏与老师探讨解题方法后,对老师表示感谢
④放学路上,看到语文老师,小军对同学们喊了一声老师的绰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小夏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聆听老师讲解,课间小敏与老师探讨解题方法后,对老师表示感谢,都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故①③正确。
下课铃一响,老师还没宣布下课,大威就开始收拾书包,是不尊重老师的体现,故②不符合题意;
放学路上,看到语文老师,小军对同学们喊了一声老师的绰号,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说明小军需要提升个人素质,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尊重老师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和劳动成果等。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我们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
9.(2023七上·期中)关于回家的心情是怎样的,漫画中的人物的回答是“回家真好!”。你认为“回家真好”的理由是(  )
①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②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③家里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
④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珍爱和尊重生命;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漫画中的人物的回答是“回家真好!”,是因为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故①③④正确。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不是“回家真好”的原因,故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生命的居所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10.(2023七上·期中)临海市孝老爱亲模范的评选标准是: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家庭关系和谐。下列说法有助于建立和谐家庭的是(  )
①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②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的结构变化
③面对父母教育言听计从,缺少主见
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家庭负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的结构变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家庭负责任,有助于构建和谐家庭,故①②④正确。
面对父母教育,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言听计从,缺少主见 ,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建立和谐家庭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创建。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共同协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建设和谐家庭作贡献。
11.(2023七上·期中)假如你参与拍摄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半坡原始居民的饮食时,他们的餐桌上可能出现的食物有(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B.主食是米饭,副食有鱼和蔬菜
C.主食是麦,副食有肉和蔬菜
D.主食是玉米,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答案】A
【知识点】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和蔬菜,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2.(2023七上·期中)每年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祭拜黄帝和炎帝,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这是因为他们(  )
A.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 B.创立了禅让制
C.治理了水患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黄帝和炎帝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祭拜黄帝和炎帝,表达对黄帝和炎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黄帝和炎帝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D项正确;
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与黄帝无关,排除A项;
创立了禅让制与黄帝无关,排除B项;
治理了水患与黄帝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帝和炎帝,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3.(2023七上·期中)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西周 B.商朝 C.夏朝 D.东周
【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①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并结合所学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历史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14.(2023七上·期中)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
夏朝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
西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
春秋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难度偏低。
15.(2023七上·期中)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朝廷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文景之治”。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D.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的关系
【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清明政治,西汉武帝生活于汉文帝和汉景帝之后。因此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无关。D项正确;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知识点。识记文景之治的内容。
16.(2023七上·期中)仔细观察《某朝代疆域图》,右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  )
A.秦朝 东南 B.西汉 新疆 C.唐朝 东北 D.元朝 西藏
【答案】B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2023七上·期中)“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交融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体现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只要稍加分析题目中引号里面的文字,正确答案就显而易见。
18.(2023七上·期中)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其中蔡伦被排在首位。这其中主要原因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蔡伦品质高尚
C.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D.蔡伦编著了《齐民要术》
【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C项正确;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蔡伦品质高尚,排除B项;
贾思勰编著了《齐民要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纸的发明和改进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2023七上·期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此诗最能说明(  )
A.南朝的寺庙最多 B.南朝的雨水最大
C.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D.南朝的寺庙都浸泡在烟雨中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知,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史实。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南朝的寺庙最多,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南朝的雨水最大,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南朝的寺庙都浸泡在烟雨中,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灵活掌握汉朝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20.(2023七上·期中)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李冰——都江堰
C.司马迁——《史记》 D.华佗——《黄帝内经》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大约完成于西汉,其成书过程也是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已经对医学有了各自的思考与总结,当时出现了一部对先秦时期医疗经验的理论性总结之作,名曰《黄帝内经》。华佗生活在东汉时期,与《黄帝内经》无关,D项正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李冰——都江堰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司马迁——《史记》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21.(2023七上·期中)某校七年级(1)班组织了以“学会学习,学习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困惑,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忙解决。
(1)谈谈学习对我们个人成长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请你列举两例。
(3)在学习中我们怎样学会学习,使学习更高效?
【答案】(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2)例如:我可能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有时,我会很困惑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我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不知怎么办;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记忆英语单词;我对记课堂笔记很困惑,不记不行,记了又会影响听课等。
(3)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②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知识点】生命的独特性;竞争与合作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谈谈学习对我们个人成长具有什么重要意义。此题为意义类问题,围绕同学们的观点,联系教材知识,说明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2)此题为开放型问题,要求列举两例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联系实际,可说明我可能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有时,我会很困惑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我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不知怎么办;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记忆英语单词;我对记课堂笔记很困惑,不记不行,记了又会影响听课等,言之成理即可。
(3)此题要求说明在学习中我们怎样学会学习,使学习更高效。联系教材中学会学习的知识,说明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习的重要性、学会学习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联系学习的重要性说明。(2)言之成理即可。(3)联系学会学习的知识说明。
22.(2023七上·期中)材料一: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总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结交了朋友,产生了友谊,生活就会变的充满活力。 友谊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就像一种你无法说出,又可以感到快乐无比的东西。
材料二: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明拿小红个子矮开玩笑,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小红很伤心。但小红没有当面指责小明,而是用写信的方式告诉小明自己的感受,在信的末尾,小红还表示自己会忘记不开心的事,希望今后两人仍然是好朋友。小明见信后,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向小红道歉,两人和好如初。
(1)联系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要结交朋友?
(2)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友谊?
(3)根据材料二,为了呵护友谊,我们该怎样做?
【答案】(1)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会受朋友的影响;朋友见证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朋友会丰富 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2)①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②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③需要友好的态度,面带微笑拉近距离;④要尊重对方,记住对方的名字;⑤要真诚夸赞对方的优点;⑥寻找共同之处;⑦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等
(3)①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②呵护友谊,需要尊重对方;③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④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联系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要结交朋友。此题为原因类问题,围绕“当结交了朋友,产生了友谊,生活就会变的充满活力”“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就像一种你无法说出,又可以感到快乐无比的东西”等信息,联系友谊的重要性,说明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会受朋友的影响;朋友见证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朋友会丰富 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等。
(2)此题要求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友谊。概括材料内容,围绕“但小红没有当面指责小明,而是用写信的方式告诉小明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向小红道歉,两人和好如初”等信息,说明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需要持续的行动,需要友好的态度,面带微笑拉近距离,要尊重对方,真诚夸赞对方的优点,寻找共同之处,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等。
(3)此题要求根据材料二,说明为了呵护友谊,我们该怎样做。此题为措施类问题,概括材料二,说明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需要尊重对方,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等。
【点评】此题考查友谊的重要性、呵护友谊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联系友谊的重要性,结合材料信息说明即可。(2)此题指向明确,围绕材料内容,联系建立友谊的要求说明即可。(3)联系教材知识,从呵护友谊的角度说明,要熟记教材知识。
23.(2023七上·期中)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七年级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孝文化”探究活动:
材料一:同学们收集到《钱氏家训》中的部分家规:“内外六闾(指庭院)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材料二:热播电视剧《小别离》围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等话题,展现了一首青春期交响曲。主人翁朵朵进入初三后无法适应父母的高压学习计划,成绩忽上忽下,写小说、排音乐剧的爱好也遭到望女成凤的父母阻挠。
(1)分析《钱氏家训》,找出哪一做法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结合对“孝文化”的理解,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朵朵和父母之间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化解这个问题?
【答案】(1)保持整洁、孝亲敬长、和睦相处、勤于学习;原因: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2)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措施:①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②掌握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③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④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分析《钱氏家训》,找出哪一做法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并结合对“孝文化”的理解,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第一小问,围绕“内外六闾(指庭院)整洁”“父母伯叔孝敬欢愉”“诗书须读”等信息,说明应继承保持整洁、孝亲敬长、和睦相处、勤于学习等。第二小问为原因类问题,把握家庭的相关知识,说明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2)此题要求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朵朵和父母之间出现的问题,并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化解这个问题。围绕“主人翁朵朵进入初三后无法适应父母的高压学习计划,成绩忽上忽下,写小说、排音乐剧的爱好也遭到望女成凤的父母阻挠”等,说明朵朵和父母之间出现了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联系教材知识,说明要解决和化解亲子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要掌握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等。
【点评】此题考查传统美德、和谐家庭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围绕材料内容分析,联系传统美德的知识说明。(2)联系构建和谐家庭的知识,概括材料内容说明即可。
24.(2023七上·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牧野之战结束后,周武王登上一座山峰,鸟瞰天下山川形势,面对苍天,喟然长叹:“唉,殷纣不善承天意,失去天命,我一刻也不能忘记这可怕的事情!”在返回镐京的途中,周武王一路忧心忡忡,从此夜不能寐。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1)材料一中“夜不能寐”的周武王后来采取了何种制度来加强国家的统治?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图一中的工具在什么时期出现使用?图二与图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3)图一与图二、图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1)实行了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2)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写战国时期不给分);周王室地位下降,大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争夺霸主地位,社会动荡。
(3)社会生产力发展是诸侯争霸、社会大动荡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制度:据材料一“……在返回镐京的途中,周武王一路忧心忡忡,从此夜不能寐”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灭商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使西周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
(2)时期:据材料二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工具是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现状:据材料二图二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形势,体现了周王室的强大,分封天下,巩固统治,但图三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反映了周王地位下降,大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争夺霸主地位,社会动荡。
(3)根据所学可知,图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与推广,说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图二图三反映了王室衰落,诸侯强大,纷争动荡,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诸侯争霸、社会大动荡的根本原因。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25.(2023七上·期中)“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发展需要思想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思想创新】材料二: 图一、图二选自《漫画中国通史故事》,图中人物正在为治国理政展开辩论。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主要措施。并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将下表填写完整。并为这组漫画取一个恰当的标题。
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实施仁政治理天下 儒家 ①
采用法术治理天下 ② 韩非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③ 庄子
【答案】(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①孟子;②法家学派;③道家学派。百家争鸣
【知识点】百家争鸣;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材料一“倾邻国而雄诸侯”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作用。意思是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主要说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提出实施仁政,治理天下,所以①是儒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所以②是韩非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所以③是道家。依据材料一,这组漫画标题可以为:百家争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汉武帝大一统的思想措施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6.(2023七上·期中)所谓高处不胜寒,帝王也有帝王的困惑与苦衷,某班同学编写了一部关于“秦皇汉武”跨时空对话的穿越剧,聊聊往事,吐吐心声。
(1)【第一幕 问策】汉武帝:始皇,请看看《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啊!
秦始皇:武帝,看来你遇到了封国问题,这可不利于你对地方的管理啊!我曾开创____(制度名称),能够很好地控制地方。若解此难题,主父偃之策____,可以一试。
请将上述对话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种政策有何共同作用?
(2)【第二幕 共识】
秦始皇:建立和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建国之初,就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你看我这钱币图,我就被这小小钱币困扰很久,后来,我下令铸造半两钱,统一使用,效果不错。
汉武帝:始皇英明。我也曾效仿您,统一钱币,效果也很好。
汉武帝效仿秦始皇统一货币,其铸币名称是什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说统一货币“效果不错”呢?
(3)【第三幕 分歧】
汉武帝:始皇,你我相谈甚欢。近日,我得一贤臣,采纳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秦始皇:这怎么可以!那些儒生甚为讨厌,我不同意你的做法。
汉武帝提到的“贤臣”指的是谁?秦始皇对“儒生”采取了什么措施?
(4)【第四幕 评说】根据他们的对话内容,用一句话评价你眼中的“秦皇汉武”
【答案】(1)郡县制;推恩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五铢钱。随着“钱币的统一”,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统治得到了巩固,有利于国家统一。
(3)董仲舒。焚书坑儒。
(4)他们的功绩大于过错,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等言之有理就行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秦朝时期,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汉武帝在政治上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让地方诸侯国不断分封,越封越小,甚至找借口,凭借强大的中央实力,直接削去许多的诸侯国,这样就彻底解决了至汉初以来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2)汉武帝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随着“钱币的统一”,秦汉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统治得到了巩固,利于国家统一。所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说统一货币“效果不错”。
(3)汉武帝提出的“贤臣”指的是董仲舒;面对诸之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历史上叫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本题言之有理即可。赞成秦始皇的措施,面对儒生以古讽今,非议朝政,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赞成汉武帝的做法,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以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与巩固。
(5)本题属于自主发挥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话剧题目可以为:帝王之谈、跨时空的会谈等,言之有理即可。我眼中的“秦皇汉武”,可以从功绩、不足等角度出发,言之有理即可。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经济上:秦统一后,规定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文化方面:把“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军事上: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深远。因为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故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作大一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 / 1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大田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检测试卷
1.(2023七上·期中)走进中学的你,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面对新的环境,下列想法不正确的是(  )
A.我要尽快适应老师和同学
B.我要主动伸出友谊的“橄榄枝”,结识新同学
C.我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D.都是陌生的人,我只和认识的同学一起学习
2.(2023七上·期中)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墙上有一句格言:“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句格言启迪我们(  )
A.要根据自身的独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B.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C.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梦想的过程
D.社会越发展,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选择的难度就越大
3.(2023七上·期中)我县多所学校办起了“校园农场”,孩子们在“农场”里给果蔬浇水、松土……乐此不疲。这种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的做法(  )
①拓展学习范围
②增加生活体验
③浪费学习时间
④提升劳动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七上·期中)小芳在学校月总结中写道:“通过小组其他同学对我的点评,我才知道自己有如下优点:性格开朗,喜欢帮助同学,比前月发言更积极,学习进步大等。但我与小葵相比,还存在学习不踏实、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缺点。今后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小芳认识自己的方法是(  )
①他人评价
②比较评价
③心理测量与评价
④自我评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23七上·期中)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在陆地兔子驮着乌龟跑;到了河里,乌龟驮着兔子游,结果实现了双赢。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启示我们(  )
A.主动改正缺点,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B.善于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取得成功
C.善于接纳、欣赏自己就能取得成功
D.善于扬长避短能帮助我们取得成功
6.(2023七上·期中)网络交往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网友在网上可能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他或许出于真心,也可能故意伪装以骗取我们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  )
①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
②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
③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④不要对网友说任何实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23七上·期中)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师生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成长。以下属于良好师生状态的有(  )
①彼此尊重
②相互关心
③携手共进
④不分彼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3七上·期中)尊重老师,表现在与老师交往的言谈举止之中。下列做法能够体现这种品质的是(  )
①小夏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聆听老师讲解
②下课铃一响,老师还没宣布下课,大威就开始收拾书包
③课间小敏与老师探讨解题方法后,对老师表示感谢
④放学路上,看到语文老师,小军对同学们喊了一声老师的绰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2023七上·期中)关于回家的心情是怎样的,漫画中的人物的回答是“回家真好!”。你认为“回家真好”的理由是(  )
①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②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③家里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
④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3七上·期中)临海市孝老爱亲模范的评选标准是: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夫妻和睦,家庭关系和谐。下列说法有助于建立和谐家庭的是(  )
①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
②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的结构变化
③面对父母教育言听计从,缺少主见
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家庭负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3七上·期中)假如你参与拍摄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半坡原始居民的饮食时,他们的餐桌上可能出现的食物有(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B.主食是米饭,副食有鱼和蔬菜
C.主食是麦,副食有肉和蔬菜
D.主食是玉米,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12.(2023七上·期中)每年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祭拜黄帝和炎帝,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这是因为他们(  )
A.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 B.创立了禅让制
C.治理了水患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13.(2023七上·期中)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西周 B.商朝 C.夏朝 D.东周
14.(2023七上·期中)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5.(2023七上·期中)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朝廷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文景之治”。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D.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的关系
16.(2023七上·期中)仔细观察《某朝代疆域图》,右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  )
A.秦朝 东南 B.西汉 新疆 C.唐朝 东北 D.元朝 西藏
17.(2023七上·期中)“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交融
18.(2023七上·期中)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其中蔡伦被排在首位。这其中主要原因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蔡伦品质高尚
C.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D.蔡伦编著了《齐民要术》
19.(2023七上·期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此诗最能说明(  )
A.南朝的寺庙最多 B.南朝的雨水最大
C.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D.南朝的寺庙都浸泡在烟雨中
20.(2023七上·期中)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李冰——都江堰
C.司马迁——《史记》 D.华佗——《黄帝内经》
21.(2023七上·期中)某校七年级(1)班组织了以“学会学习,学习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困惑,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忙解决。
(1)谈谈学习对我们个人成长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请你列举两例。
(3)在学习中我们怎样学会学习,使学习更高效?
22.(2023七上·期中)材料一: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总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结交了朋友,产生了友谊,生活就会变的充满活力。 友谊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就像一种你无法说出,又可以感到快乐无比的东西。
材料二: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明拿小红个子矮开玩笑,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小红很伤心。但小红没有当面指责小明,而是用写信的方式告诉小明自己的感受,在信的末尾,小红还表示自己会忘记不开心的事,希望今后两人仍然是好朋友。小明见信后,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向小红道歉,两人和好如初。
(1)联系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要结交朋友?
(2)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友谊?
(3)根据材料二,为了呵护友谊,我们该怎样做?
23.(2023七上·期中)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七年级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孝文化”探究活动:
材料一:同学们收集到《钱氏家训》中的部分家规:“内外六闾(指庭院)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材料二:热播电视剧《小别离》围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等话题,展现了一首青春期交响曲。主人翁朵朵进入初三后无法适应父母的高压学习计划,成绩忽上忽下,写小说、排音乐剧的爱好也遭到望女成凤的父母阻挠。
(1)分析《钱氏家训》,找出哪一做法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结合对“孝文化”的理解,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朵朵和父母之间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化解这个问题?
24.(2023七上·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牧野之战结束后,周武王登上一座山峰,鸟瞰天下山川形势,面对苍天,喟然长叹:“唉,殷纣不善承天意,失去天命,我一刻也不能忘记这可怕的事情!”在返回镐京的途中,周武王一路忧心忡忡,从此夜不能寐。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1)材料一中“夜不能寐”的周武王后来采取了何种制度来加强国家的统治?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图一中的工具在什么时期出现使用?图二与图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3)图一与图二、图三之间有什么联系?
25.(2023七上·期中)“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发展需要思想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思想创新】材料二: 图一、图二选自《漫画中国通史故事》,图中人物正在为治国理政展开辩论。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主要措施。并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将下表填写完整。并为这组漫画取一个恰当的标题。
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实施仁政治理天下 儒家 ①
采用法术治理天下 ② 韩非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③ 庄子
26.(2023七上·期中)所谓高处不胜寒,帝王也有帝王的困惑与苦衷,某班同学编写了一部关于“秦皇汉武”跨时空对话的穿越剧,聊聊往事,吐吐心声。
(1)【第一幕 问策】汉武帝:始皇,请看看《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啊!
秦始皇:武帝,看来你遇到了封国问题,这可不利于你对地方的管理啊!我曾开创____(制度名称),能够很好地控制地方。若解此难题,主父偃之策____,可以一试。
请将上述对话补充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两种政策有何共同作用?
(2)【第二幕 共识】
秦始皇:建立和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建国之初,就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你看我这钱币图,我就被这小小钱币困扰很久,后来,我下令铸造半两钱,统一使用,效果不错。
汉武帝:始皇英明。我也曾效仿您,统一钱币,效果也很好。
汉武帝效仿秦始皇统一货币,其铸币名称是什么?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说统一货币“效果不错”呢?
(3)【第三幕 分歧】
汉武帝:始皇,你我相谈甚欢。近日,我得一贤臣,采纳了他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秦始皇:这怎么可以!那些儒生甚为讨厌,我不同意你的做法。
汉武帝提到的“贤臣”指的是谁?秦始皇对“儒生”采取了什么措施?
(4)【第四幕 评说】根据他们的对话内容,用一句话评价你眼中的“秦皇汉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正确认识自我
【解析】【分析】面对中学新的环境,我要尽快适应老师和同学,要主动伸出友谊的“橄榄枝”,结识新同学,要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故ABC说法正确。
新的环境,要多交朋友,不能只和认识的同学一起学习,故D说法错误。
此题为逆向选择题,符合题意的为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中学时代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2.【答案】B
【知识点】正确认识自我
【解析】【分析】“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启示我们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在于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的桥梁,故B正确。
格言没有强调要根据自身的独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梦想的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越发展,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选择的难度就越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少年有梦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3.【答案】B
【知识点】生命的独特性
【解析】【分析】我县多所学校办起了“校园农场”,孩子们在“农场”里给果蔬浇水、松土……乐此不疲。这种做法拓展学习范围,增加生活体验,提升劳动能力,故①②④正确。
这种做法,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并没有浪费学习时间,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体味学习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习是多方面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4.【答案】C
【知识点】正确认识自我
【解析】【分析】“通过小组其他同学对我的点评,我才知道自己有如下优点”属于他人评价,“但我与小葵相比,还存在学习不踏实、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的缺点”属于比较评价,“今后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属于自我评价,故①②④正确。
小芳的总结没有涉及心理测量与评价,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认识自己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帮助我们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5.【答案】D
【知识点】正确认识自我
【解析】【分析】在陆地兔子驮着乌龟跑;到了河里,乌龟驮着兔子游,结果实现了双赢。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扬长避短能帮助我们取得成功,故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扬长避短,没有强调主动改正缺点,也没有强调激发自己的潜能,故AB不符合题意;
“善于接纳、欣赏自己就能取得成功”说法太绝对,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做更好的自己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6.【答案】A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网络交往对象看不见,摸不着。网友在网上可能表现得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他或许出于真心,也可能故意伪装以骗取我们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故①②③正确。
要提高防范意识,而非不要对网友说任何实话,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网上交友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对于交友而言,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
7.【答案】A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良好师生状态要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故①②③正确。
师生间要彼此尊重,而非不分彼此,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亦师亦友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这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8.【答案】A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小夏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聆听老师讲解,课间小敏与老师探讨解题方法后,对老师表示感谢,都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故①③正确。
下课铃一响,老师还没宣布下课,大威就开始收拾书包,是不尊重老师的体现,故②不符合题意;
放学路上,看到语文老师,小军对同学们喊了一声老师的绰号,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说明小军需要提升个人素质,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尊重老师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和劳动成果等。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我们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
9.【答案】C
【知识点】珍爱和尊重生命;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漫画中的人物的回答是“回家真好!”,是因为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里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故①③④正确。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不是“回家真好”的原因,故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生命的居所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10.【答案】B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的结构变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家庭负责任,有助于构建和谐家庭,故①②④正确。
面对父母教育,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言听计从,缺少主见 ,故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建立和谐家庭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创建。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共同协作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我们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为建设和谐家庭作贡献。
11.【答案】A
【知识点】运用地图图表描述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和蔬菜,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2.【答案】D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黄帝和炎帝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祭拜黄帝和炎帝,表达对黄帝和炎帝的景仰之情。后人尊敬黄帝和炎帝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D项正确;
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朝代与黄帝无关,排除A项;
创立了禅让制与黄帝无关,排除B项;
治理了水患与黄帝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帝和炎帝,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①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并结合所学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历史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夏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
夏朝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
西周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
春秋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难度偏低。
15.【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清明政治,西汉武帝生活于汉文帝和汉景帝之后。因此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无关。D项正确;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知识点。识记文景之治的内容。
16.【答案】B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体现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交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只要稍加分析题目中引号里面的文字,正确答案就显而易见。
18.【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C项正确;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蔡伦品质高尚,排除B项;
贾思勰编著了《齐民要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纸的发明和改进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知,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史实。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和扶植,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南朝的寺庙最多,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南朝的雨水最大,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南朝的寺庙都浸泡在烟雨中,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灵活掌握汉朝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20.【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大约完成于西汉,其成书过程也是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已经对医学有了各自的思考与总结,当时出现了一部对先秦时期医疗经验的理论性总结之作,名曰《黄帝内经》。华佗生活在东汉时期,与《黄帝内经》无关,D项正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李冰——都江堰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司马迁——《史记》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2)例如:我可能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有时,我会很困惑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我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不知怎么办;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记忆英语单词;我对记课堂笔记很困惑,不记不行,记了又会影响听课等。
(3)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②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知识点】生命的独特性;竞争与合作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谈谈学习对我们个人成长具有什么重要意义。此题为意义类问题,围绕同学们的观点,联系教材知识,说明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2)此题为开放型问题,要求列举两例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联系实际,可说明我可能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有时,我会很困惑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我在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又不知怎么办;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记忆英语单词;我对记课堂笔记很困惑,不记不行,记了又会影响听课等,言之成理即可。
(3)此题要求说明在学习中我们怎样学会学习,使学习更高效。联系教材中学会学习的知识,说明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习的重要性、学会学习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联系学习的重要性说明。(2)言之成理即可。(3)联系学会学习的知识说明。
22.【答案】(1)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会受朋友的影响;朋友见证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朋友会丰富 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2)①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②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③需要友好的态度,面带微笑拉近距离;④要尊重对方,记住对方的名字;⑤要真诚夸赞对方的优点;⑥寻找共同之处;⑦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等
(3)①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②呵护友谊,需要尊重对方;③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④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联系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要结交朋友。此题为原因类问题,围绕“当结交了朋友,产生了友谊,生活就会变的充满活力”“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它就像一种你无法说出,又可以感到快乐无比的东西”等信息,联系友谊的重要性,说明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会受朋友的影响;朋友见证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朋友会丰富 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等。
(2)此题要求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友谊。概括材料内容,围绕“但小红没有当面指责小明,而是用写信的方式告诉小明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向小红道歉,两人和好如初”等信息,说明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需要持续的行动,需要友好的态度,面带微笑拉近距离,要尊重对方,真诚夸赞对方的优点,寻找共同之处,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等。
(3)此题要求根据材料二,说明为了呵护友谊,我们该怎样做。此题为措施类问题,概括材料二,说明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需要尊重对方,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等。
【点评】此题考查友谊的重要性、呵护友谊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联系友谊的重要性,结合材料信息说明即可。(2)此题指向明确,围绕材料内容,联系建立友谊的要求说明即可。(3)联系教材知识,从呵护友谊的角度说明,要熟记教材知识。
23.【答案】(1)保持整洁、孝亲敬长、和睦相处、勤于学习;原因: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2)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措施:①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②掌握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③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④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知识点】理解与宽容;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分析《钱氏家训》,找出哪一做法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并结合对“孝文化”的理解,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第一小问,围绕“内外六闾(指庭院)整洁”“父母伯叔孝敬欢愉”“诗书须读”等信息,说明应继承保持整洁、孝亲敬长、和睦相处、勤于学习等。第二小问为原因类问题,把握家庭的相关知识,说明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2)此题要求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朵朵和父母之间出现的问题,并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化解这个问题。围绕“主人翁朵朵进入初三后无法适应父母的高压学习计划,成绩忽上忽下,写小说、排音乐剧的爱好也遭到望女成凤的父母阻挠”等,说明朵朵和父母之间出现了亲子冲突、亲子矛盾等。联系教材知识,说明要解决和化解亲子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要掌握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等。
【点评】此题考查传统美德、和谐家庭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围绕材料内容分析,联系传统美德的知识说明。(2)联系构建和谐家庭的知识,概括材料内容说明即可。
24.【答案】(1)实行了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2)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写战国时期不给分);周王室地位下降,大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争夺霸主地位,社会动荡。
(3)社会生产力发展是诸侯争霸、社会大动荡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制度:据材料一“……在返回镐京的途中,周武王一路忧心忡忡,从此夜不能寐”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灭商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使西周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
(2)时期:据材料二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工具是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现状:据材料二图二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形势,体现了周王室的强大,分封天下,巩固统治,但图三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反映了周王地位下降,大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争夺霸主地位,社会动荡。
(3)根据所学可知,图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与推广,说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图二图三反映了王室衰落,诸侯强大,纷争动荡,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诸侯争霸、社会大动荡的根本原因。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25.【答案】(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①孟子;②法家学派;③道家学派。百家争鸣
【知识点】百家争鸣;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材料一“倾邻国而雄诸侯”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作用。意思是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主要说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提出实施仁政,治理天下,所以①是儒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所以②是韩非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所以③是道家。依据材料一,这组漫画标题可以为:百家争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汉武帝大一统的思想措施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1)郡县制;推恩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五铢钱。随着“钱币的统一”,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统治得到了巩固,有利于国家统一。
(3)董仲舒。焚书坑儒。
(4)他们的功绩大于过错,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等言之有理就行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秦朝时期,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和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汉武帝在政治上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让地方诸侯国不断分封,越封越小,甚至找借口,凭借强大的中央实力,直接削去许多的诸侯国,这样就彻底解决了至汉初以来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2)汉武帝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随着“钱币的统一”,秦汉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发展,统治得到了巩固,利于国家统一。所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说统一货币“效果不错”。
(3)汉武帝提出的“贤臣”指的是董仲舒;面对诸之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学说。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历史上叫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本题言之有理即可。赞成秦始皇的措施,面对儒生以古讽今,非议朝政,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赞成汉武帝的做法,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以儒学为正统思想,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与巩固。
(5)本题属于自主发挥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话剧题目可以为:帝王之谈、跨时空的会谈等,言之有理即可。我眼中的“秦皇汉武”,可以从功绩、不足等角度出发,言之有理即可。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经济上:秦统一后,规定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文化方面:把“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军事上: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深远。因为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故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作大一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