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立意:本课时为《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第二课时,本节课在教材中处于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的开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历程,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两个方面,说明1927-1937年间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趋势。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双方的走向与发展。第一子目与后两个子目是并列关系,第二三子目讲述中共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形势下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3.内容整合考虑。第一子目内容为国民党的探索,整合为国家统一之路,专制独裁之路、聚敛财富之路,这条道路违背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必然为人民所抛弃。第二子目内容为共产党的探索之路,整合为走苏俄的路、走自己的路、走独立自主的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这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从而增强对党的认同,提升道路自信。4.重点: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理解。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长征等基本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基础较好。通过近半个学期的高中学习,对历史事物的分析概括、理解阐释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仍存在时空错位、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对革命实践与革命理论的关系认识不足,对历史脉络的分析梳理不系统,无法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不能深入认识这条道路对中国革命的意义。课本图片有《南昌起义》油画、八七会议旧址、《井冈山会师》油画、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土地分配证、遵义会议旧址、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等可参看使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二、课时目标学什么 如何学 何以学会 学科素养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通过阅读教材和图片 构建时间轴,梳理并合理解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概况。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展示图片、地图 构建时间轴,梳理并解说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跨学科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从政治的角度认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怎样从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指导革命;通过历史与地理的角度解析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和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文字材料 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和影响,感悟红军不畏困难、不怕牺牲、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新时代青年必须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家国情怀三、评价目标1.学生通过历史资料解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统治特色,评价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 通过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构建重大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3.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内容及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解释历史的能力。4.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评价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四、学与教设计课堂前奏曲:《辉煌的中国共产党》,烘托气氛。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回望历史,党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和建设之路、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的呢?导入新课:展示视频《档案》师:本课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生: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未完成。师:展示图片《向左走,向右走》师:中国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中国人民选择国民党的路还是选择共产党的路才能救中国呢?【设计意图】通过歌曲、视频、图片等不同类型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明确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和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背景,培育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时间轴【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学生整理认识国民党的政治经济状况与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初步把握重大历史事件,认识历史阶段特征。一、国民党的探索【环节1】国家统一之路师:国民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与此同时,还有以汪精卫为主席的武汉国民政府和张作霖统治下的北京政府,观察下列图片,说明国民党如何完成国家统一的。1927年宁汉合流1928年二次北伐 1928年东北易帜生: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与国民政府合并,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这充分说明二次北伐的目的已经不是反帝反封建,挽救民族危亡,而是争夺地盘和统治权力的争斗。张作霖战事不利,退回东北,日本见张作霖不能满足他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将他炸死。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师:结合图片和所学分析国民政府为什么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生:①各地还存在实力派军阀;②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及中华苏维埃政权;③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师:国民政府基本完成统一之后,如何进行国家建设的呢?【环节2】政治建设:生:根据时间提示,填写国民党政治建设的过程。1924 1927 1928 1948 1949军政 训政 宪政材料:《训政纲领》规定: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②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③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师:根据训政纲领,分析国民党训政的实质。生:实质:一党独裁师:国民党在政治建设上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生:专制独裁之路;所以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环节3】经济建设:材料一 民族工业的发展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状况做出合理解释。师:答题指导:是什么、为什么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高涨;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依靠四大银行聚敛财富,迅速膨胀。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入四大家族之手,所以国民党在经济上走的是:聚敛财富之路。师:板书总结:国民党的探索国家统一之路专制独裁之路聚敛财富之路这条路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抛弃了民主革命的初衷,暴露了其反动本质,必然为人民所抛弃。【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文字史料解释国民党政治、经济统治的概况及原因,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认识国民党统治的本质,理解国民党的探索之路在中国走不通,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师:与此同时,共产党也开始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教师展示:师:中国革命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占地4万多平方米,基本为近代中国革命史陈列,以4500多件实物、文献、图片、绘画等展品,生动的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你作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一名小小解说员,将如何为大家讲述党的革命新路的探索历程。我们把相关展品分为四个展厅:第一展厅:《南昌起义》油画、八七会议旧址、《秋收起义》油画第二展厅:《寻路井冈》油画、《井冈山会师》油画、毛泽东的三篇文章:《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三展厅: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土地分配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第四展厅:长征、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影音资料师:这些展品哪些史料价值高?为什么?生:八七会议旧址、毛泽东的三篇文章、土地分配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为一手史料,客观性强,史料价值高。师:依据展品解说党的革命新路的探索历程。(要求:小组合作装卸解说词,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并为每一展厅命一主题,阐明各展品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各展品之间的关系。)分工:第一小组解说第一展厅的展品,第二小组点评并为展厅命名;第三小组解说第二展厅的展品,第四小组点评并为展厅命名;第五小组解说第三展厅的展品,第六小组点评并为展厅命名;第七小组解说第四展厅的展品,第八小组点评并为展厅命名;)【设计意图】提供充足的图片、地图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比较熟悉,通过解说词的形式由学生叙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环节1】第一展厅:南昌起义油画 八七会议旧址 秋收起义油画第一小组: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发动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城,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敌人围攻而失败;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给党指明了新的出路。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师:大革命失败以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的主要目标是攻打中心城市,为什么?据此给第一展厅命名。第二小组:走苏俄的路师:走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最终结果都失败了,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二小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设计意图】从大革命失败到城市中心暴动的失败,说明中国共产党并未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依然处于幼年时期。【环节2】第二展厅:《寻路井冈》油画 《井冈山会师》油画 毛泽东的三篇文章第三小组: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创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巩固。1928-1930年,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系统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是什么?第四小组:武装斗争是保卫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主要手段;土地革命动员群众,是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的中心内容;根据地建设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础。师:把这一理论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对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第四小组:内容一致。这说明共产党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实事求是。师:为第二展厅的第一部分展品命名。第四小组:走自己的路【环节3】第三展厅: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土地分配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第五小组: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巩固发展,革命武装壮大,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农民发展生产,支持革命。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和尝试。师: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这说明了什么?第五小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党的工作重心从此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师: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例分析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原因。第六小组:历史的角度:根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反动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必须发动农民地理的角度:位于山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游击战的开展。师:根据下列三幅地图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影响。农村革命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三大战役第六小组:实践:指引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夺取政权。理论: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设计意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说明在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明确了中国选择井冈山道路科学性和必然性,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通过地图的解析应用实现了历史与地理的有效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通过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与应用,体现了历史与政治学科之间的融合,提升了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师:这条道路在今天看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在当时有关革命道路问题却存在着严重分歧。材料 毛泽东谈到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造成的危害:“政治上既犯错误,军事上势必犯错误。没有多久,洋教条来了。他们是主张打大城市的,还有什么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就把根据地送掉。”——刘统《长征:历尽艰辛的求生之路》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选择上存在什么分歧?产生了什么恶果?第六小组:分歧:左倾:大城市、阵地战;毛泽东:农村、游击战恶果:第五次反围第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惨重师:危急关头,党是如何做的呢?【环节4】第四展厅:遵义会议影音资料 长征路线示意图师: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重大问题的开端?第七小组: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给为政治局常委;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重大问题的开端。第七小组:为展厅命名:走独立自主的路师: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怎样独立自主的指挥军事斗争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的?第八小组:红一方面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师:长征的胜利结束的伟大历史意义?第八小组:(1)实现了战略大转移。(2)宣传了政治主张,播下革命种子,鼓舞人民群众。(3)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数说长征:中央红军25000里长征路,各路红军行程总和65000里共途经今天行政区划的15个省份耗时368天,日均行军74里遭遇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红军由8万人锐减至6500人。师: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得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得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师:埃德加斯诺把红军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取得这一惊天动地壮举的胜利?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肩负着民族的使命,国家的希望,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他们勇往直前。【设计意图】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道路和左倾机会主义应用于实践的对比中得出惨痛的教训:必须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解决党内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走向成熟,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师:今天,我们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洪流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习近平主席勉励我们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师:新时代的长征路是什么?生: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课堂小结:国民党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国家统一之路 走苏俄的路专制独裁之路 走自己的路聚敛财富之路 走独立自主的路国民党的探索之路南京国民政府抛弃了民主革命的初衷,暴露了其反动本质,必然为人民所抛弃。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新道路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这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设计意图】将国民党的探索之路与共产党的探索之路进行比较,能够探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问题,加深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确民心向背对革命成败的重要意义。五、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课亮点:1.立意高远,润物无声。把本课三目内容整合为国民党的探索之路、共产党的探索之路,重点讲述共产党的探索之路,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共产党的探索之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人民利益和意愿的,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增强对党的认同,提升道路自信,符合新课标立德树人的要求。2.左图右史,学科融合。历史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细节,对历史的表述更加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尤其是历史地图,与地理学科紧密关联,有效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共产党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强化了唯物史观下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3.调动学生,学讲一体。学生通过图片解说共产党的探索之路,并为展厅命名,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为观众解说。解说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历史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提升了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本课不足及改进1.本节课内容事件多、时间多,内容编排紧张,时间上吃紧,学生对历史图片信息提取不够,对图片的解读过于表面化,教师为了结课,将一些重要事件略过,影响课标达成。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编制课外阅读材料,在学生课前预习时下发阅读,实现课堂的延伸。2.历史素养的渗透。学生未能对油画讲直观感受,而是直接指出了作品的内涵,教师未能层层递进进行学科素养的培育。这一工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组分工合作,课前查阅资料,充分了解油画的背景、人物表情、画面的布局及其蕴含的深层次信息等内容。3. 注重初高中衔接。结合初中历史内容进行历史教学,对于初中历史内容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等内容略讲,重点探索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更加规范合理的解释,重视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4.深层次跨学科融合。从地理、历史角度分析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及影响,未能实现历史与地理、政治的深层次融合,课前应该请专业的地理教师和政治老师制作相关微课,给学生全面讲解,实现深层次跨学科融合。并且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参与、学习、研究。这种漫长的过程考验着学校、教师、学生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力量,也对教学评价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