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第1课时:地球在宇宙中)课题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单元 第1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七上第一章《地球》的第一节,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和“人类的太空探索”的两部分。“地球在宇宙中”从我们生活的常见情景出发,我们从小到大地仰望星空,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教材从星星(天体)的分类,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最后发出疑问:“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居住?而其他星球目前没有发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我们探索太空的基础。2024新课标要求 地球在宇宙中: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与宇宙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特征,包括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的特殊性等方面的能力。 3.【区域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区域,认识不同天体的特点和分布。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作为初中地理第一课,需注意小学与初中知识衔接和学习方法过渡。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宇宙感兴趣,但小学缺乏天文学课程,学生主要通过新闻和影视获取天文信息,知识储备和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教学应采取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学科兴趣、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重点 难点 1.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宇宙天体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 【视频导入】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观看视频 选取《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视频导入,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欲望。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我国的航天探测工程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 【学生1】我国成功发射了多种类型的卫星,包括通信、气象、导航等。 【学生2】我国载人航天已经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 【学生3】嫦娥系列探测器多次成功探测月球,嫦娥五号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 【学生4】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并传回图片。 【教师】回答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起了解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了解它的宇宙环境。 【板书】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引领1:宇宙很大,什么是宇宙呢?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 (回答略) 【教师小结】 (1)在物理学上,宇宙的定义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电磁辐射、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 哲学所指的宇宙,即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等及其所产生的一切事物的统称,哲学上又叫世界。 在天文学上,广义的宇宙定义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狭义的宇宙定义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物质。 问题引领2:宇宙的成员有哪些? 【教师提示】浩瀚星空,我们所看到的星星,大多都是恒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而地球是一颗行星。除了这些,宇宙还有哪些成员呢?请同学们看课本P6图1.1太阳系和银河系示意图,分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 (回答略) 【教师小结】天体是指宇宙空间各种星体的总称,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星系、星云等;人造天体包括:人造卫星、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教师】我们通过课件展示来了解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恒星、行星、彗星等一些天体的特征。 (利用课件一边展示一边讲解) 问题引领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师】请同学们从上图中归纳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学生】…… (回答略) 【教师小结】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 问题引领4: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P6图1.1太阳系和银河系示意图,看看地球在太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 【学生】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 问题引领5: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教师】太阳系有多颗行星,但只有地球成为人类的家园,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教师】请阅读表1.1,思考两个问题。 (1)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2)说一说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不同,谈谈你对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家园的理解。 【学生】…… (回答略) 【教师小结】可以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来讲。(1)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外部原因:一是安全的宇宙环境——行星各行其道;二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正处壮年。(2)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内部原因:一是日地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使地表具有适宜温度;二是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三是地球上有液态水。 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探究讨论,合作学习 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对照地图,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 研读课文,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 培养读图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对照太阳系和银河系示意图进行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 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 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和综合思维能力,学会用已有知识组织语言,表达见解。课 堂 练 习 完成课本第7页“活动题”: 请阅读表1.1,思考两个问题。 (1)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2)说一说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不同,谈谈你对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家园的理解。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作为七年级上册地理开篇内容,通过研读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优点:运用丰富的宇宙景观图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加入趣味活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内容衔接自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中国航天成就资料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不足:可能存在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希望得到更多反馈以改进教学。板 书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地球在宇宙中 (1)宇宙很大,什么是宇宙呢? (2)宇宙的成员有哪些? (3)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5)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特色资源分析和 技术手段说明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读图观察,识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比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相对位置,分析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作为七年级上册地理开篇内容,通过研读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优点:运用丰富的宇宙景观图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加入趣味活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内容衔接自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中国航天成就资料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不足:可能存在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希望得到更多反馈以改进教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