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找出文中描述苏州园林特征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掌握梳理说明文说明思路的方法,领会本文说明思路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学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圈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要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描述苏州园林特征的关键词句,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梳理文章的说明思路,理解其条理性和严密性。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2.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文章说明思路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并能在写作中运用。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提问学生:“看了这些图片或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入课题:“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领略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2. 学习任务一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说明文,知道学习说明文要关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方面。那么,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苏州园林。”教师追问:“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找出最能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词语或句子。”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找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征的句子,并分析“四句讲究”和“标本一句”与总特征的关系。教师总结:“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也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评价。‘四句讲究’是从局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而‘标本一句’则是强调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3. 学习任务二教师引导:“叶老说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像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句和关键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派代表发言。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如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教师提问:“作者在说明这些方面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如打比方可以使说明更生动形象,举例子可以使说明更具体可信等。4. 学习任务三教师展示文章的结构图,提问:“根据结构图,大家能不能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说出本文的说明思路?”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组织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征,再从七个方面分说的总分结构,以及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同时,探讨3 6段从整体上说苏州园林的特征,7 9段从局部细说苏州园林的特征,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关系。教师进一步提问:“这是一篇写建筑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逻辑顺序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解释:“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他对苏州园林有深刻的体会,且写作时参阅了相关资料。此外,课文所写是多处而非一处园林,叶圣陶是以鉴赏者的身份而非浏览者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的。因此,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概括再具体的说明顺序,以及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是由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决定的。”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和写作目的来选择,这样才能使文章更有条理,更易于读者理解。”5. 学习任务四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大家能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体会吗?”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中的“据说”一词,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体会语言的简洁性,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假山堆叠的特点;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姿态。教师总结:“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是说明文的重要特点,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运用这些语言特点,使文章更具表现力。”6. 迁移训练教师展示《北京园林》节选文本:“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教师提问:“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说明顺序。”学生默读选文后组织答案,教师提问部分学生,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布置仿写任务:“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建筑或景点,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写一篇短文,介绍其特点。”7.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思路、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强调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瑰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欣赏和保护园林文化。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阅读相关的园林文章或书籍,拓宽视野。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苏州园林的魅力。2. 举办园林文化讲座,邀请专家介绍园林文化的历史和发展。3.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制作关于苏州园林的手抄报或海报,展示学习成果。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与美术、历史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园林文化。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