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3.学生能够背诵诗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体会诗人的革命精神。 学习诗歌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凯歌淮海中原
定,团结亚非正义伸。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这首诗是郭沫若写给陈毅同志的,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陈毅同志的伟大形象。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陈毅同志的诗歌《梅岭三章》,一起领略他的革命情怀。
2. 展示陈毅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陈毅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诗前小序,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提问:小序中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缘由、背景和结果
明确:时间是一九三六年冬,地点是梅山,缘由是被围,背景是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结果是旋围解。
2.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展示生字词:旌(jīng) 、 悬 (xuán) 、阎 (yán) 、捷 (jié) 、 烽 (fēng) 、 涯 (yá) 、血 (xuè)。 提问:“血雨腥风”中“血”的读音是什么 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明确:“血”在这里读 “xuè”, “血雨腥风”指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 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提问:“取义成仁”是什么意思
明确:“取义成仁”指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 牺牲。
3.学生概括每一首诗的大意。 提问:第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首诗回首征程,写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思考,回顾了创业的艰难历程。 提问:第二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二首诗勉励战友,表达了诗人对战友的期望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提问:第三首诗呢
明确:第三首诗展望未来,表达了诗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细读诗歌,体会情感
1.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首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 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现 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凛然正气,后两章都由此句起。
提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閻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用得精妙 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精神气概
明确:“去”“招”“斩”这几个字用得精妙,“去”字写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 “招”字体现了诗人的号召力和领导力,“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 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有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这两句诗体现 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2. 学生齐读第二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烽烟”原指古代边境用来报警的烟火,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战争。第二句 引用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
提问:“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 有什么表达 效果
明确:“多”字表达了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期望。“飞来”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接 连地传来,富有感彩,表现出作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提问:读到这两句诗时,你还能想到哪句诗 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还能想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者的不同在于,陈毅 诗句中对革命生涯的无比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情,乐观、轻松、豁达的精神和革命军事 家的气魄是陆游诗中没有的。陆诗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悲愤、悠长的遗恨和满腔希望的交织, 陈毅诗中则没有如此浓重的悲、忧、恨。陈毅的诗表达的是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期 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强调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诗歌。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陈毅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抽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2. 提问: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章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 雄气概;第二章面对今日,勉励来者,盼捷报飞,洋溢着献身革命的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 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第三章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 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二、深入探究
1. 分析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的侧重。
提问: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一章侧重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章侧重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 章侧重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 探讨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提问: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一个 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这层层深化的诗文中越来越清晰。
三、品味语言,赏析写作特点
1.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提问: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运用了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修辞手法,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旌 旗”借代部队,“阎罗”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了伍子胥“眼 悬国门”的典故。这些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提问: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如“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投 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等诗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情感。
2.赏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提问:诗歌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歌引经据典,创造性转化,如将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比作阎 罗和阴间地府,用纸钱来代表革命军队的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借用伍子胥 “眼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诗人不亲耳听到国民党反动派彻底灭亡的消息便死不瞑目的精 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诗歌还虚实结合,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 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 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表达 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提问: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诗歌中所表达的革命精神
明确:在和平年代,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面对困难和 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革命诗歌或故事。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诗歌或故事 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明确: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革命诗歌或故事,如《七律 ·长征》《狼牙山五壮士》等,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和点评。
五、课堂总结
1. 总结诗歌的内容、情感和写作特点。
2.强调革命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革命精神。
六、布置作业
1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梅岭三章》的理解和感悟。
2. 阅读其他革命诗歌,感受革命精神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