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思维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二、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三、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你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有哪些?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最多。2、长度单位:3、长度单位的符号:时间的测量1、 计时工具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2、 时间单位时间单位: 时间单位的符号: 单位间进制率:3 、停表的使用(二)、讲授新课1、长度的测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中的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哪个更长?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更大?提问:要求学生先看,再用已准备好的尺量,我们的视觉总可靠吗?讲述:根据感觉来估测一个物体的大小,有时并不准确,所以我们在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术时,必须学会采用专门的仪器来测量。(1).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刻度尺有:直尺和三角尺、米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等。)(2)长度的单位:① 国际主单位:米(m)②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单位换算: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1mm=1000um 1um=1000nm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直尺、三角板),并介绍学生所用的刻度尺叫厘米刻度尺,其分度值为0.1cm即1mm,接着介绍1mm的长度即刻度尺的一个小格的距离。而1cm的长度即为刻度尺上的一个大格的距离,1dm即10cm的长度,1m即为1米的木头尺子的长度,向学生出示米尺。举例让学生给相应的长度填上合理的单位。如:1.一根崭新的粉笔长约702.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03.一个中学生的高度约为163探究:如何使用刻度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教师亲自操作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a. 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b. 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c.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d. 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强调:测量结果=数字+单位)补充说明:使用刻度尺时,通常要将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左端,若零刻线磨损的,应另选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2、时间的测量(1) 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钟表(2)时间的单位;①国际主单位:秒(s)②常用单位: 分(min) 、小时(h)单位换算:1h=60min, 1min=60s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3、误差: (1)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2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错误可以消除。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六、课堂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七、布置作业:阅读教材,掌握时间及长度的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了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工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