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邓稼先【教材分析】《邓稼先》是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以中华民族几 千年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本多年的民族进程为情节、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 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3.体会情感,学习人物精神。【预习提示】1. 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运用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 (3)“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一走过的道路。”这是一条怎 样的路 如果是我,我会走怎样的路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人物当今的中国,如一头苏醒的巨龙,凛凛然不敢侵犯我们大国的威严。然而我们应该始终 铭记那些为巨龙的觉醒劳碌奔波的人。他们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他们以身许国,写 下山河的颂歌。让我们走进杨振宁笔下的邓稼先,感受“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的人格魅力。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六个小标题各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1)概述历史—贡献背景(2)生平贡献—两弹元勋(3)人物对比—性格气质(4)破除谣言—民族骄傲(5)艰难创业—精神品质(6)高度赞扬—贡献意义师总结本篇文章形散而神聚,各部分都围绕塑造邓稼先的形象展开,既不可颠倒顺序, 也不可删减部分,可谓设计精妙。使用小标题使得文章内容清晰条理,一目了然:同时小标 题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主题。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一)描绘背景1.伟大的人物是顺应时代造就的。自由朗读文章第一部分,圈点勾画出关键信息。说说 在怎样的背景下邓稼先登上历史舞台的呢 预设: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 代。2.以1898年为例列举的几个事件,能否删除 为什么 预设:不能,这里运用排比,写下了列强对中国的侵占,写出了当时中国任人宰割的危 急局面,为介绍邓稼先做铺垫。(二)初窥其影人的一生如沧海一粟般短暂,然而古今多少奇丈夫在历史的舞台留下剪影,实现了生命 的永恒。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二部分,根据文中提供的时间点,勾勒出邓稼先的生平,为其 生平做一个时间轴。从时间轴上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1)从时间轴可知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从中我们知 道邓稼先不慕名利,不图繁华,心系祖国,学成之后立刻报效祖国。(2)1958年奉命研究,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短短六年的时间我们可以 想见邓稼先等人肯定是迫切希望祖国强大,忘我工作,才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3)1986年5月邓稼先逝世,然而在他去世的前两个月,他仍心系祖国的国防事业,与于敏联合署名写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可见他的爱国精神。师总结:是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邓稼先的一生无愧于他的挚友 给出的评价,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可敬可叹!(三)再识其人1.伟大的人物身上必定有让人敬佩的品格,请快速浏览,筛选出文章信息,圈点勾画, 用文章中的词句说一说你读到了“ 的邓稼先”。预设:(1)最不引人注目的邓稼先。(2)忠厚平实的邓稼先。(3)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的邓稼先。(4)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邓稼先。(5)没有私心的、被人们信任的邓稼先。(6)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的邓稼先。(7)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邓稼先。(8)称得上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邓稼先。2.我们学语文,了解一个人,不仅要从事件上,或一般的评价语上了解,有时要沉浸在 语言中,从细微之处对人物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品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值得品味的地方。 可以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写法、语言去品味,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或一处细节,看 看发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气质,先写到课本上,再讲给同学听。预设:(1)(信)是稼先写的,说他已经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 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小“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是很重要的信息,但是邓稼先却用这么平淡的语气,这么朴素的语言写下来,甚至感 到里面没有一点情感。但是这样写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理性和严谨:体现了邓稼先作为一名 共产党员的原则性、纪律性。同时我们注意到苏联不是没有给过援助的,但是这个时间限定 在早期,不是核武器试验的攻坚阶段或最后阶段;同时这种帮助是“极少”的;这种“援助” 还加了引号的。这就是说,名义上是援助,实质上是很成问题的。这样朴实的语言风格,和作者前面描述的邓稼先的一系列特点——忠厚老实、从不骄人、农民的朴实气质相吻合。(2)“我不能走。”这句话是邓稼先说的。这句话体现出他纯朴、坚定的性格和自己 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3)在第三部分,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比分析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不同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国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正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期,奥本海默锋芒毕露、高 调骄傲的性格不适合领导团队。而邓稼先身上的朴实、真诚、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被人 民绝对信任,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是最适合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事业的人。师总结邓稼先这样一个忠厚平实的人,最符合儒家所提倡的外圆内方的端方君子形象, 他以自己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无私的品格折服众人,在混乱的文革时期,稳住大局,领导 中国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取得成功。(三)感念其功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间的友谊如同清水一般平淡却纯净。邓稼先和 杨振宁之间的友谊便是君子之交。在得知中国的原子弹事业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时,杨振宁 “热泪盈眶”。他是出于民族感情,还是与邓稼先的友情呢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预设:(1)出于民族感情。作者作为旅居海外的华人,即使身在海外,但是心系祖国。他热 泪盈眶,既是为祖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作为一个漂泊异乡可能经常遭遇歧视 的华人,祖国武力强大也无形中提高了华裔的国际地位,这热泪也是为同在异乡的中国同胞 而流。(2)出于友情,同样是物理学界的科学家,醉心研究的科研人员,作者深知顶住压力, 独立研究核武器要面对多少困难,要承担多少重担。而邓稼先在短短六年的时间便研制成功, 而且不借助任何外界的力量,其间经受的艰难和困苦,外人难以想象。作为邓稼先挚友,杨 振宁却能够揣测一二。这里的热泪,是因挚友取得这样常人难以达成的丰功伟绩,也是为他 背后所付出的辛苦而流。师总结: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或者同学们说的都有,想必当时的作者一定千般种滋味 涌上心头,情不自禁的泪流。(四)闻听其音“一将功成万骨枯”。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蘑菇云在天空冉冉升起,我们只看 到新中国光明的未来,这光芒背后也掩盖着无数人流下的汗水和鲜血。一句普普通通的“我 不能走”,淡化了多少暗藏的危机。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如果你站在 研究核武器的邓稼先的身边,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1)我看到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看到蓬断草枯的沙漠。残阳如血,风沙呼啸。一群人神色焦急,既担心井下出现的问题,又极力制止邓稼先深入险境。(2)我看到核武器试验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时,邓稼先眉头紧锁,翻阅桌面 上摆放着的这样那样的文件,时而独自坐在微弱的灯光下沉思,东窗之外,天光既白。(3)我看到日出东方,邓稼先伫立在一个简陋的坟头之前,这附近还有这样或远或近 的几个坟头,里边永远睡着的是和邓稼先有相同理想的好友,有共同奋斗过的同事,有曾经 热情洋溢着的下属。邓稼先知道研究核武器总是免不了危险,也做好了有一天也默默无闻的 躺进去的准备,黄沙漫天,天空高远,然而邓稼先意志坚定,告别了又一个“战友”,邓稼 先毅然踏上战场。播放歌曲《中国男儿》。师总结一曲《中国男儿》,气壮山河,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要将只手撑天空, 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历史的天 空。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 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 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邓稼先无私的精神的伟大的贡献是中国永恒的骄傲。四、拓展延伸,铭记责任观赏视频《厉害了,我的国》宣传片,自由交流,谈一谈你联想到什么 预设:(1)骄傲与自豪。从制造到创造,高铁中国创造的“世界速度”;从“天眼”探空到 “蛟龙”探海;从量子卫星到“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到引力波,都 有我国科学家的参与。无不彰显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展示的是成就,带给我们的 是憧憬和希望。(2)付出与奉献。当国家强大了,我们不会忘记孙中山先生,终其一生寻找救国的道 路;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邓小平同志,勇于创新,以伟大魄力进行 改革开放。不会忘记像邓稼先、钱学森、黄旭华、袁隆平、南仁东、黄大年等等科学家的家 国情怀。正因为有一批又一批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才成就祖国的强盛。(3)责任与使命。“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附:板书设计邓稼先(勤与率分阿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