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从“心”出发,用“心”赋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课件 (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 从“心”出发,用“心”赋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课件 (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从“心”出发,用“心”赋能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Overview
1. 心理健康的认知与重要性
2.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
3. 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4. 有效沟通技巧
5. 营造支持性环境
2/13
心理健康的认知与重要性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下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突出,本次调查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在成年人群中,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也显著高于3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焦虑风险检出率的年龄差异呈现类似趋势。
蓝皮书还分别对青少年、大学生、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这四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显示,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女生相对男生有更高的抑郁、孤独得分;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状态平衡: 指个体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维持稳定的
情感状态,既不陷入过度的消极情绪,也能保持适度的积极情绪反应。
应对压力能力: 涉及个体如何有效管理和减轻内外部压力,
通过适应性行为和心理策略来保持身心健康。
积极情绪体验: 强调个人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感受到快乐、满足
和幸福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和促进心理健康。
3/13
高中生面临的心理挑战
学业压力:高中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期望,长期紧张的
学习节奏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
人际关系困扰:青春期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同学间的竞争、
友谊的变化以及对异性的好奇都可能引发心理波动。
自我认同探索:高中生正处于寻找自我身份的阶段,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和自我价值的探索可能带来迷茫和自我怀疑。
4/13
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与抑郁
表现特征: 高中生常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和食欲变化,以及自我价
值感下降。
成因分析: 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家庭环境及个人性格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情绪调
节失衡。
早期干预: 通过心理咨询、家庭支持和社会资源介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应对策略,预防症
状加重。
5/13
自尊与自信问题
自我认知偏差:高中生可能因外界评价而形成不准确的自我形象,导致自尊心受损,需通过
正面反馈建立自信。
同伴压力影响:同龄人的比较和竞争可能削弱个体自信,应培养独立思考,树立个人目标,
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比较。
成功经验积累:通过小目标的逐步达成来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并在其中取得成就,
以此作为自信的基石。
6/13
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成为倾听者
开放式对话技巧:采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表达,避免封闭式提问限制思路,鼓励深入交流,
展现关心与尊重。
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传递积极信号,营造安全舒适的
沟通环境,增强学生的信任感。
建立信任关系:耐心聆听学生的倾诉,不打断,不评判,保持专注与同理心,让学生感受到
被理解和接纳。
7/13
提供支持与指导
倾听与理解: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开放式对话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提
供一个倾诉的空间。
情感引导: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和
应对策略。
资源链接:整合校内外心理健康资源,如心理咨询服务、辅导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转
介和支持网络。
8/13
有效沟通技巧
同理心沟通
换位思考实践:通过设身处地地想象对方的感受和立场,实践换位思考,以增强理解和同情。
情感共鸣表达:运用共情技巧,准确传达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建立情感上的连接。
避免评判性语言:采用开放和中立的语言,不做出评判,促进无障碍和尊重的对话环境。
9/13
积极反馈与鼓励
正面强化原则:通过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促进其持续展现良好表现,
增强自信心。
具体化表扬:提供具体的表扬,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进步
的空间。
建设性批评:采用建设性的方式提出批评,不仅指明问题所在,还提供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帮助学生成长。
10/13
营造支持性环境
班级氛围建设
团队合作活动:定期举办团队协作游戏和项目,增强同学间的沟通与信任,促进集体凝聚力。
心理健康教育日:设立特定日子,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知识,提供自
我调节技巧。
安全表达空间:创造一个无压力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分享经历,相互支持,减
少心理压力。
11/13
家校合作机制
定期沟通平台: 建立定期的家校沟通会议,确保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心理状
态,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信息共享系统: 利用在线平台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即时信息共享,包括学生的学业进展、
行为表现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反馈。
共同参与活动: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和教育讲座,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共同
为学生创造一个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12/13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