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点突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革?一、政治: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分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2.列国纷争(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原因:P9学习聚焦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礼崩乐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的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建立的时期【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比较战争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性质 以尊王为旗帜,奴隶主大国争霸战争 以统一为目标,前期是封建兼并战争,后期是封建统一战争影响 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促进了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3.民族关系:“华夏”认同(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经济: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1)农业:①生产工具: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③劳作方式:从集体农耕转变到小农经济④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2.变法运动(1)背景: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②阶级: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③政治:各国竞争激烈,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潮流。(3)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3.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内容:领域 内容 作用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政治 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②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社会 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3)地位: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4)意义: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对封建制度起决定性作用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奖励军功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建立县制三、思想(一)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2)政治主张①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②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③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3)教育主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4)儒学贡献:晚年对《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2.老子(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2)哲学主张: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朴素的唯物论②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3)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背景:社会大变革。(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2)阶级关系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3)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4)文化:“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2.争鸣问题: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派别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之道。3.学派(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道家:道家的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4)战国新出现的派别①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和法家,分别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②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③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影响(1)性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对当时:①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为各国的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③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3)对后世: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分析原因的角度: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大发展:分裂走向统一,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发展三大趋势:分裂走向统一;各民族相互融合;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政治 领域 ①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②诸侯争霸,列国纷争,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①华夏认同,夷夏交融;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经济 领域 ①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 ③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 领域 ①“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 ②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③形成中国传统主流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