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晦暗中的人间四月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典型事件,习得概括事件的要领和方法,把握回忆性散文特点。2.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教学重难点1.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典型事件,习得概括事件的要领和方法,把握回忆性散文特点。2.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独特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鲁迅先生笔下,有三位老师让他难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青年时期的章太炎老先生,再就是本文所写的藤野先生。其中,最让他感激和难忘的就是本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二、知识积累(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二)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具有纪实性和抒情性等特点。(三)词语积累烂熳 发髻 芦荟 绯红解剖 畸形 杳无消息 瞥见宛如 不逊 匿名 诘责读一读,写一写以上词语,补充在书本上。绯红:鲜红。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正人君子:指品行端正、遵守道德的人。也用于讽刺伪善的人。一边读词语的释义,一边找到这些词语在原文中所在的句子,也读一读。三、梳理脉络,整体感知(一)参考注释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及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找出文中所写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时间8分钟。1.(1-2)“我”_________________2.(3-4)“我”________________3.(5)“我”___________________4.(6-10)“我”_______________5.(11-15)藤野先生__________6.(16-19)藤野先生__________7.(20-22)藤野先生__________8.(23)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9.(24-28)“我”_______________10.(29-31)“我”______________11.(32-35)“我”______________12.(36)“我”_________________13.(37)“我”______________14.(38)“我”______________预设:1.(1-2)“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2.(3)“我”记下了去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3.(5)“我”在仙台颇受优待。4.(6-10)“我”初识藤野先生。5.(11-15)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6.(16-19)藤野先生帮“我”纠正解剖图。7.(20-22)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8.(23)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9.(24-28)“我”遭遇“匿名信”事件。10.(29-31)“我”经历“看电影”事件。11.(32-35)“我”与藤野先生惜别。12.(36)“我”和先生失去联系。13.(37)“我”感激先生。14.(38)“我”怀念先生。(二)根据标准,为事件分类。第一类:直接写先生的事:“我”初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藤野先生帮“我”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我”与藤野先生惜别。第二类:未直接写先生的事“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我”记下了去仙台途中的两个地名。“我”在仙台颇受优待。“我”遭遇“匿名信”事件。“我”经历“看电影”事件。第三类:离别之后的事“我”和先生失去联系。“我”感激先生。“我”怀念先生。小结:时空顺序结构文章,详略安排疏密有致;典型事件塑造人物,正侧描写表现精神。四、走进藤野,体会情感(一)请同学们细读与藤野先生初识与交往的段落,结合具体事例,抓住关于藤野先生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细节,用做批注的方法阅读,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藤野先生。示范: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具体事例:藤野先生帮“我”添改讲义。描写细节:“每一星期”(频率高);“从头到末”“都”“不但……而且……”“一一订正”(范围广);“许多”(数量多);“添改”“增加”“订正”(方法好);“一直继续”(时间长)。表现人物品质:正直热忱、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学生细读、批注。预设: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具体事例:“我”初识藤野先生。描写细节:“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几笔勾勒,甚为传神。表现人物形象: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知识积累:白描: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2.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具体事例:藤野先生帮“我”纠正解剖图。描写细节:陈述现状——肯定安慰——指出事实——提出要求。“要全照着”,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学生,讲原则。人物品质: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尊重科学。3.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具体事例: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描写细节:“又”(频率高);“很高兴”“极有抑扬的声调”(热情浓);“很担心,怕你”(程度深);“现在总算”(时间长)。人物品质:充满热情,真诚关怀、正直无私。4.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具体事例: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描写细节:“听说”与“问我”“看一看”(求实精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问句,专业志趣)。人物品质:认真求实、 严谨治学。小结:正面记叙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直接描写细节特点凸显精神我们看到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正直热忱、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尊重科学、诚恳热情、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生笔记补充。(二)感受“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与先生相处之事,娓娓道来,语言质朴,饱含深情。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朗读,和鲁迅一起深情赞颂。“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齐读。重读“最”“伟大”。(三)作者写藤野先生,充满崇敬和热情,描写时注意细节刻画,语言质朴,饱含深情。再次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活动一:比较阅读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有何差异。改文: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还我,并且说,此后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用红笔添改过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文法的错误,也一一订正。这样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原文: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明确:改文缺少了虚词,虚词乃点睛之笔,激活了我那时的情感,惊疑、惊喜、感激、敬佩都是借虚词表现出来的。借虚词张力,抒心中情怀。活动二: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有两个“我”在交替抒情,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找出“纠正血管图”事件中的两个“我”,体会对待藤野先生的不同感情。明确:过去的“我”:任性,不服气;现在的“我”:愧疚,感恩。两种渠道抒发感情,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活动三:自读21、22段,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温暖情感。全班齐读37段,感受直接抒发的感激与敬仰之情。四、作业选取一个你熟悉的人,选择典型事件,运用白描手法,关注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表现人物的形象。200字左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经历,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把握回忆性散文特点。2.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感受表达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在概括事件、研读细节中感受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品质,在质朴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敬仰之情。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梳理作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的经历,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二、深入背景,梳理情感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除了有“纪实性”的特点,还有很强的主观回忆的色彩,文章中还有一个“我”存在。阅读写“我”的部分,即事件分类中的第二类——未直接写先生的事,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一)细读1-4段,抓住流露“我”情感的语句和词语,分析“我”到仙台之前的情绪状态。预设: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品析并朗读。1.实在标致极了。明确:反语,正话反说,意味深长,流露了内心的厌恶,极富幽默,极尽嘲讽。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补充材料一:《藤野先生》选自鲁讯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其中的第9篇。在第8篇《琐记》中曾用“乌烟瘴气”形容南京水师学堂的生活:“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补充材料二: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补充材料三: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3年毅然剪掉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自题小像》这首诗,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明确:副词“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现了失望、痛苦、愤怒、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心情。眼前的情景深深刺伤了内心怀抱救国理想的青年作者,他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心有悲伤感和孤独感,于是有了到别处去看看的念头。3.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补充古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明确:对故乡、对家园的思念,“日暮”给人以日暮途穷之感,遥想积贫积弱的祖国,怎能不失落伤感呢。(二)作者到仙台后,遇着的人和事,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感?细读第5,24——31段,揣摩流露“我”情感的语句并赏析批注。预设: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明确:幽默自嘲的语言中,将应有的感激、高兴和愉悦的情感转化为辛酸与无奈、苦涩。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明确:反讽,不满、愤怒、辛酸。3.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补充材料:书本26页课下注释6《<呐喊>自序》;书本29页补白《许寿裳谈鲁迅“弃医从文”》明确:内心震撼大,极度的绝望和痛苦,激发弱国子民的自省和图强之心,走上“弃医从文”道路。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小结:心灵轨迹:寻求——失望——学医——弃医从文情感线索:我的爱国之心,民族自尊心。善用曲笔:冷峻、犀利、辛辣,常用反语,充满讽刺。三、深刻体会,升华伟大(一)以上事件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但与表现藤野先生真的无关吗?预设:1.从情节发展看,“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离东京到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我”遭遇“匿名信”事件从反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我”经历“看电影”事件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2.从情感关系看,“我”对其他事件的厌恶、愤慨、深恶痛疾,都有效衬托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正因为有了这种种遭遇、不平和愤慨,藤野先生给予“我”的关心才显得更为可贵。3.从文章体裁看,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将“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的经历”交织着写,通常是两条线索并进的,既写回忆对象,也写叙事者自身。藤野先生给了鲁迅以真正的尊重,他给了鲁迅先生真正需要的。小结: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情感关系的对比衬托明暗交织的双线并行(二)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1)出示词典义:①品格崇高;才识卓越②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2)理解语境义:在鲁迅看来,藤野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中国,为学术,这是超越民族界限的。而这个目的并不是靠藤野先生这个小小的老师就一定能实现的,但是,藤野先生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这样做。这是“崇高的”,是“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三)用庄重、严正的语调饱含深情朗读最后一段。四、总结归纳,铭记伟大(一)“我”弃医从文后,藤野先生还对“我”产生影响吗?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明确: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力量和勇气,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是对作者过往人生的点亮,更是作者面对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二)毛泽东评价鲁迅先生的文字:“像匕首,像投枪,直刺向黑暗势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匕首,也感受到了温度。谈谈你的理解。预设:写社会与他人——冷峻、犀利、讽刺的笔调。写藤野先生——质朴真切、饱含深情地温暖笔调。(三)根据以上概括,以及第一节所学内容,说说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点拨。参考要点:1.时空顺序结构文章;2.真实、典型事件塑造人物;3.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4.既写回忆对象的事件,也写叙事者的经历,两者事件交织在一起。5.两种渠道抒发感情,情感表达更加丰富。6.站在现在回忆过去,以写过去为主,也写现在的事情。7.明暗交织的双线并行。(四)总结:这篇回忆性散文篇幅虽长,但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单井然有序。写的是作者终身难忘的人,记得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件。与藤野先生相处的点滴,是我晦暗人生中的人间四月。五、作业以下两题,任选一题。㈠重读《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皇帝的新装》《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取语言细节,说说他们在写人上有哪些不同。㈡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和《范爱农》,尝试着给鲁迅笔下的老师各写一篇小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