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表格式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1课时(表格式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题 1.2.1 《地球与地球仪》 单元 第1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上
教材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不在于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而经纬网,是学生建立地球空间概念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知识,认识地球仪,使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等地理学习的常用方法,逐步地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2022新课标要求 【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综合思维】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知识,使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的经纬度。【地理实践力】通过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仪的构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从难度上来说属于学科的入门的阶段,以知识了解为主,知识点较少,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因此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主要还是延续之前的教学风格,在帮助学生们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树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
重点和难点 1.学会利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学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时 1课时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球和地球仪的图片、视频,简易地球仪制作材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呢?【视频导入】地球46亿年演化史 观看视频,认识地球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方法指引】预习课文P11,读图1.5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习活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板书】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个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再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问题引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哪几个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分阶段展示相关图片,最后教师展示四个阶段的小结图片)【学生】①猜想阶段(天圆地方)→②推测阶段(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③实践证明(环球航行)→④亲眼目睹(从太空观察)。【教师】展示图片【合作探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1)站得高才能望得远;(2)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3)月亮不是满月时,会呈现出月牙的形状。这就证明了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也就说明地球是球体;(4)无论在地球的哪个地区,我们感受到的重力都是向下的。(承转)人们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准确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要描述地球的大小,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学习活动2】认识地球的大小【板书】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方法指引】预习课文P12,读图1.6地球的大小示意图。【问题引领2】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用数字来描述,也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1)用地球的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用学校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3)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地球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承转)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仅仅是个起点。但是,地球太大了,为了看到它的全貌,人类制造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活动3】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方法指引】:预习课文P12,阅读图1.9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示意图。【问题引领】1.地球仪有什么作用。2.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的不同。3.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地轴、南北极。【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1)地轴只是假想轴,在地球上不是真实存在的;(2)地轴是倾斜的,角度为23.5°,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3)地球仪为正球体,地球为不规则球体;(4)地球仪不能完整表示地球全貌,如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承转)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常用的工具,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学习活动4】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板书】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方法指引】:预习课文P14,按照课文介绍的步骤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知识梳理】观看视频—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研读课文,分析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比较,感受生活中的地理观察地球仪,培养读图能力小组合作,制作简易地球仪观看视频 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地球形状科学史的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生活,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让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通过比较的方法,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去感知地球的大小。这里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发现新知。通过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梳理本节课内容,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课堂练习 1. 设计一份包含地球自转、公转概念、经纬线基础知识等内容的课堂小测验。
2. 分发测验卷,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
3. 学生完成后,收集测验卷进行批改。
4. 根据测验结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学生的薄弱环节。
课堂小结 1.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地球仪的构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经纬线的划分及作用等。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3. 提醒学生注意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易错点。
板书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4)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视频资料《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教学反思 1.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2.七年级学生很有活力,积极高,要善于调动学生,注重学生的参与的深度与广度。3.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梳理出人类认识地球的“四大步”,中间注重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渗透。4.地球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注重如何类比,让学生更加真切感知到地球的大小。5.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